古代种子蕨植物除少数发现“种子”(胚珠)外,大多数的蕨型叶按照小羽片(小叶)的形状、脉序及叶轴的分枝形式,在各种形态属名下记载,如楔羊齿、脉羊齿、座延羊齿、齿羊齿、畸羊齿、大羽羊齿等。虽然有些形态属如楔羊齿在种子蕨类和真蕨类都可有这种叶型,但归入此形态属名下的种则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在地史时期的分布中有一定规律,可用于划分、对比地层确定其时代。
种子蕨比真蕨植物较为进化,但又是裸子植物门中比较原始的类型。它与真蕨植物相似之处是,叶大多为大型羽状复叶,中柱构造也相似,水孢子囊(花粉囊)象无环带的孢子囊,有的为聚囊式,与真蕨纲的莲座蕨类的孢子相供。但种子藤具形成层次生木质部的管胞具缘纹孔,与现代苏铁相似。其叶部的气孔构造又类似裸子植物在叶上或柄上生有与裸子植物相似近的种子。种子中尚未发现真正的胚,因此命名为种子蕨。它们是由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的 。
种子蕨是在泥盆纪晚期,从裸子植物群中演化出的一种乔木状植物。因为这种乔木状的植物有种子,所以被称为种子蕨。
种子蕨类的植物体一般不大,大多数是倚生或攀援的籐本型。也有一部分呈直立的树蕨状,不分枝,高可达10米,或为直立粗壮的小乔木。绝大多数种子蕨植物具真蕨植物一样的大型蕨叶(多为羽状复叶)及脉序,不同的是在生殖蕨型叶上长有种子和花粉囊,蕨叶的主叶柄常二歧分叉,叶子表面的角质层厚。茎和根的解剖结构既具真蕨纲性状又具裸子植物性状,原生中柱,真式中柱或多体中柱。有髓的茎中髓常较大,皮部粗厚而次生维管组织较薄,次生木质部疏木型,它们与苏铁纲的解剖结构最相似,在未曾发现种子前,曾名之为苏铁羊齿或苏铁蕨(Cycadofilices)。 少数类别次生木质部密木型。 花粉囊和胚珠的形式多样。胚珠具离生珠被。胚珠的结构与苏铁纲的种子相似,本纲至今仅发现二例种子中具胚而绝大多数是保存具颈卵器之雌配子体,因此,所谓种子实际上大都是未受精的胚珠。
始现于晚泥盆世,石炭二叠纪极盛,中生代逐渐衰退,灭绝于白垩纪。
黑木蕨的根3mm左右,茎较细,叶齿较少、较圆润,叶面不平整,透明度较高,较薄。是一种水生蕨类,具有互生性的叶部,叶片全裂呈羽毛状,色泽呈暗绿色。不论水上叶或水中叶只要有足够的光线,叶片就会直立生长。适...
陆生大型或中型蕨类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有管状中柱(如栗蕨属),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网状中柱(如凤尾蕨属),密被狭长而质厚的鳞片,鳞片以基部着生。叶一型,少为二型或近二型,疏生(如栗蕨属)或簇生(如凤...
叶黄槿为常绿大灌木至小乔木,被星状毛。主干不明显,高可达3-4m。其叶大,如心形,叶柄长3-8cm。其花,雄蕊多数为单体,雄蕊筒包围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开裂。单叶,叶草质,互生,革质,...
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相当普遍。
种子蕨是在石炭纪时期演化的重要植物群体。它们有蕨类般的树叶,但是与真正的蕨类不同。因为种子蕨是带有种子的植物,或称裸子植物。这代表它们不像真正的蕨类需要水来繁殖,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过度类型。种子蕨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相当普遍,但在白垩纪初期灭绝。
(铲羊齿)亦称准心羊齿。多次羽状。羽片、小羽片着左角度大,小羽片铲形、心形、倒卵形等,基部收缩成柄状、扇状脉。早石炭世。
(楔羊齿)多次羽状。小羽片基部收缩为楔形、柄状或下延,边缘分裂为尖或钝的裂片。羽状脉,中脉纤弱,少数中脉不明显为古生代常用的形态属,中生代不能归入自然属的具有此种叶型者也应用此名。石炭纪至中生代。国外中石炭世盛,我国石炭、二叠纪常见。
(针羊齿)多次羽状,小羽片细小,全裂至深裂为针状,须状或线状的裂片,每裂片内有一条叶脉。为形态属。有部分属于种子蕨纲 。
种子蕨类的分类有不同意见,可作为一个纲属于裸子植物门,亦可独立为一个门。种子蕨纲包括9个目:①皱羊齿目,出现于石炭纪;②髓木目,出现于石炭二叠纪;③美籽目,出现于晚石炭世;④芦荟羊齿目或美籽目,出现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⑤开通目,出现于三叠纪至白垩纪;⑥兜状种子目,三叠纪;⑦盾形种子目,三叠纪;⑧舌羊齿目,出现于二叠纪至三叠纪;⑨大羽羊齿目,出现于二叠纪至早三叠世早期。2100433B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对深圳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中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群落的组成、种群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3个群落物种的频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了比较。根据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与乔、灌木的分层,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的苏铁蕨群落可分别命名为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山乌桕-毛棉杜鹃-苏铁蕨群落和红鳞蒲桃+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3个群落中,中低层(高度小于10 m)的个体数均占群落个体总数的90%以上,随高度增加个体数量急剧减少。以胸径反映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除苏铁蕨种群外,3个群落的优势种群大都含有一定比例的Ⅰ级(DBH<2.5 cm)幼树、Ⅱ级(2.5 cm≤DBH<7.5 cm)小树和Ⅲ级(7.5 cm≤DBH<22.5 cm)壮树,而Ⅳ级(DBH≥22.5 cm)大树较少,显示3个群落具有不断更新的趋势。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中频度级(FR)为A级(0%≤FR<20%)的种类均占绝对优势,比例分别为57.50%、63.16%和61.70%,E级(80%≤FR≤100%)种类所占比例均较小,但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E级种类比例大于D级(60%≤FR<80%)种类,符合Raunkiaer群落频度分布定律。3个群落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3个苏铁蕨群落都处于演替中期,尚未达到顶极、亚顶极状态。
种子蕨纲包含物种
种子蕨纲和隐花羊齿植物营养器官十分相似,均具蕨形叶。所不同处在于前者用种子繁殖,后者用孢子繁殖。
古生代种子蕨的蕨叶上多具间小羽片或间羽片,基部多为二叉分枝或假二叉分枝。这两点可帮助我们把它们从隐花羊齿类植物的蕨叶中区分出来。
蕨形叶形态属是跨类群的,其中一部分种归属于隐花羊齿植物,另一部分归属于种子蕨纲,还有一部分种分类位置还不清楚。(常见的蕨形叶类形)
蕨形叶化石叶脉类型的出现时代自老而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性。晚泥盆世到早石炭世叶脉通常无突出中脉,呈二叉式脉或扇状脉。中石炭世出现具突出中脉的羽状脉并出现单网脉。晚二叠世早期以后出现重网脉。比较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的蕨形叶,可看出时代从老到新,叶面有从狭到阔的趋势。以上两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顶枝学说提供了佐证。
古生代种子蕨常见的有皱羊齿科(Lyginopteridaceae)和髓木科(Medullosaceae)。
古生代种子蕨的最原始“种子”化石发现于晚泥盆世。他们具有壳斗、珠被、一个能育的大孢子和三个不能育的大孢子。代表属是Archaessperma。
常见的中生代种子蕨是盾形种子科(Peltaspermaceae)和盔形种子科(Corystospermaceae)。
种子蕨纲出现
种子蕨类植物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于北半球曾极为繁荣,后演化出拟苏铁植物(Cycadeoideinae)(本内苏铁Benettitinae)和苛得狄植物(Cordaitinae)。拟苏铁植物可能直接起源于髓木(Medullosa)类的种子蕨植物,现存的苏铁纲植物与髓木植物以及拟苏铁植物均有许多共同之处,可能是它们的后裔。银杏植物和松柏植物,无疑地也是苛得狄植物的后裔。买麻藤植物在现代的裸子植物中是比较特殊和孤立的一群,根据孢子叶球的特性,被认为很可能是强烈退化和特化了的拟苏铁植物的后裔。
花粉囊和胚珠的形式多样。胚珠具离生珠被。胚珠的结构与苏铁纲的种子相似,本纲至今仅发现二例种子中具胚而绝大多数是保存具颈卵器之雌配子体,因此,所谓种子实际上大都是未受精的胚珠。
种子蕨纲形态特征
种子蕨类的植物体一般不大,大多数是倚生或攀援的本型。也有一部分呈直立的树蕨状,不分枝,高可达10米,或为直立粗壮的小乔木。绝大多数种子蕨植物具真蕨植物一样的大型蕨叶(多为羽状复叶)及脉序,不同的是在生殖蕨型叶上长有种子和花粉囊,蕨叶的主叶柄常二歧分叉,叶子表面的角质层厚。茎和根的解剖结构既具真蕨纲性状又具裸子植物性状,原生中柱,真式中柱或多体中柱。有髓的茎中髓常较大,皮部粗厚而次生维管组织较薄,次生木质部疏木型,它们与苏铁纲的解剖结构最相似,在未曾发现种子前,曾名之为苏铁羊齿或苏铁蕨(Cycadofilices)。少数类别次生木质部密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