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资源环境经济学 | 作 者 | 汪安佑,雷涯邻,沙景华 |
---|---|---|---|
类 别 | 自然科学 | 出版社 | 地质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5年09月 | 定 价 | 38 元 |
ISBN | 9787116046153 |
资源环境经济学——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上,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外部性、本身的无价值性,使得自然资源出现了“市场失灵”。
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能源使用方式的革命,把自然界中许多高品位的物质和能量,变成了低品位存在的形式。 2、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产生了一些新的合成物质。
3、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已经开始向往和追求一个清洁、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主要领域
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2、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
3、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国际环境问题
环境经济学框架
视角:生态经济系统观——人与环境的关系
参照系:物质平衡理论、三种生产理论、经济效率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
方法: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
政策: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污染防治手段
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多种组织研究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1982年,Goldsmit分析了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评估方法困难和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1983年,Weiller认为环境核算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
1、自然资源的枯竭
2、环境自然状态的保护
3、污染及其控制
Weiller没有提出如何对自然资源枯竭进行核算和估价,但从资源经济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基于环境价值进入GDP帐户的可能性,Alexander通过假定一个在全球拥有所有生态系统的独占者,测算其在生态系统市场突然建立后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以此来评价未来有可能包含在GDP帐户中的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的逻辑价值。
在对生态与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还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1991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研究,这次会议促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成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1997年Daily及Constanzaetal.的工作,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推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从目前国际上的研究来看,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生态学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家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从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不断充实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探索其评价技术及生态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已基本建立起自然资源经济进展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框架。
资源环境经济学是如何经济活动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一门学科。
资源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既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又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属于自然科学理论的除了资源科学体系中的有关理论外,常用的有物质平衡理论、再循环理论、热力学定律、环境污染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多种数学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理论等。属于社会科学的主要有伦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含产权经济学)货币与金融学等学科中的一系列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价值理论、价格理论和产权影响(作用)价值运动的理论。
非使用价值通常也叫做存在价值(有时也称为保存价值或被动使用价值)。它是指人们在知道某种资源的存在(即使他们永远不会使用那种资源)后,对其存在赋予的价值。使用价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任何物...
求一篇 环境经济学论文 要有摘要 文献参考 3000字 不要太深奥 谢谢
以下这些绝对是原创!因为这是我上环境经济学课交的论文! 题目是《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当然,不少也是从一些经济学书上抄来的 建议你还是不要全抄了,做个参考,自己思考思考挺好的 ~~~在这个时候要环...
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环境法学、环境经济、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环评教材。可购买到
卓越 当当都可以买到这些书籍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基本上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共同特点是抽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来抽象地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一是指在资源环境类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它属于基础资源和环境学类;一是指在现代经济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它属于应用经济学类。资源环境经济学最贴近的基础科学是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
环境损害与效益
环境损害与效益,二者密切相关。当环境质量恶化或环境退化发生时,我们称之为环境损害(或发生了环境费用或环境成本);如果人们采用了某些措施,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并避免环境损害,那么避免了的环境损害就是这种改善环境行为的效益。 前面几讲指出,由于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甚至完全忽略了环境物品和服务的价值,导致环境物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低价甚至是无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为这些物品或服务而存在的市场;二是现有的市场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些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全部社会成本。
对环境损害和效益进行价值评估为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了技术基础,是将环境问题的经济影响纳入到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
环境经济评价
环境损害(费用)与效益的价值评估,又称为环境经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包括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环境经济实际上就是要衡量人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物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是通过社会上许多单个人的支付意愿的总和来衡量的,或者说支付意愿反映了个人对该物品或服务的偏好。
对环境物品或服务进行货币化评估,为环境物品或服务赋予货币价值。通过货币的形式,能够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和效益进行测度。根据赋予环境物品或服务以货币价值的一整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可以把环境同其他具有货币价值的商品一样,纳入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分析中。
货币是表征人们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表示出的偏好的单位,通过交换过程,货币表示了人们支付意愿的实现过程及其结果。
作者:汪安佑,雷涯邻,沙景华 编著
ISBN:10位[7116046151]13位[9787116046153]
出版社:地质
出版日期:2005-09
定价:¥38.00元
本书共18章,主要论述和讨论了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体系,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关系,经济效率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一般化资源的稀缺与供求原理、共享资源的最优利用、非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污染控制手段、污染控制与防治、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核算、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本书为大学本科生教材或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也适用于致力于了解和研究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人员参考
第1章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体系
第一节 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第2章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人口理论
第二节 人口数量控制的经济手段
第三节 人口质量提高与人力资本理论
第四节 自然环境系统与传统经济系统模型
第五节 资源、环境与经济复合系统
第3章 经济效率理论
第一节 经济效率的涵义
第二节 资源运用效率
第三节 资源配置效率:帕累托效率
第四节 市场在实现帕累托最优上的缺陷
第4章 外部性理论
第一节 外部性的涵义、类型与特征
第二节 外部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节 外部性的消除对策
第5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一节 从经济增长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第6章 循环经济理论
第一节 循环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第三节 循环经济原则
第四节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
第7章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
第一节 自然资源价值论
第二节 环境价值论
第三节 自然资源核算
第四节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方法
第五节 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的实例
第8章 一般化资源的稀缺与供求原理
第一节 资源稀缺的概念
第二节 资源市场供求原理
第三节 资源稀缺性的度量
第四节 缓解资源稀缺的路径
第9章 公共资源的最优利用
第一节 公共品经济理论
第二节 公共资源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节 公共资源存在问题的经济分析
第四节 公共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手段
第10章 非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
第一节 非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国家获取非再生资源收益的方法
第三节 影响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非再生资源的开采决策
第五节 石油资源开发利用
第11章 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
第一节 可再生资源的涵义和类型
第二节 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模型
第四节 渔业资源经济学
第12章 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制度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概述
第二节 自然资源利用制度
第三节 自然资源管理制度
第四节 自然资源储备制度
第13章 污染控制手段
第一节 污染控制手段选择的标准及类型
第二节 有利于外部性内部化的制度手段
第三节 命令控制型手段
第四节 经济刺激手段
第五节 中国的排污收费
第14章 污染防治与控制
第15章 环境经济评价
第16章 环境经济政策
第17章 环境核算
第18章 国际环境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2100433B
基本假设:人类对于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偏好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者是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强调反映个人的经济偏好。因此,环境经济评价方法多从估计人们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着手。
获得人们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所以有三类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1、直接市场评价法
利用直接受到影响的物品的相关市场信息,如环境污染或环境质量下降会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根据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就可以估算出环境污染对该种作物造成的影响大小,并以此作为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评估。
主要方法有:剂量-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等
2、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
利用其他事物中所蕴含的有关信息,从与环境质量相关的其他商品市场所蕴含人信息,或者说从人们的实际市场行为中推断消费者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如人们购买住房时,通常会把周围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再根据房产市场的价格决定是否购买。
主要方法有:内涵财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劳动补贴法、防护支出法等。
3、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
直接调查个人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通过调查等方式,让消费者直接表述出其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或者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主要方法是:意愿评价法、意愿评级法。
4、生命价值评估
生命是无价的,但这对于资源的分配问题毫无助益。由于防止生命损失的资源是稀缺的,必须作出选择。
由于减少环境风险而挽救的生命的价值,可以由计算死亡可能性的变化并对这一变化赋以货币价值来求得。因而,并不是对生命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估,而是对死亡可能性的减少的价值进行评估。
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生命价值可经解释为“生命的隐含价值”。所有人为某一种死亡可能性的减少的支付意愿之和除以这一减少的死亡可能性,就可以得出“生命的隐含价值”。
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三部分:
1、使用价值(usevalue)或有用性价值(instrumentalvalue)
currentpersonalactivedirectorindirectuse
2、选择价值(optionvalue)
potentialfutureuse
3、非使用价值(non-usevalue)或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
non-personalpassiveuse 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直接使用价值是环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由环境资源对目前的生产或消费的直接贡献来决定的。以森林为例,木材、药品、休闲娱乐、植物基因、教育和人类住区等都是其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易于理解,但并不一定在经济上易于衡量,如森林产品的产量可以根据市场或调查数据进行估算,但药用植物的价值却难以衡量。
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间接使用价值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功能。营养循环、水域保护、小气候调节、减少空气污染等都属于森林的间接使用价值范畴,虽然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却为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基础)。
以上两种价值都是传统经济学一致认定的经济价值。
选择价值
环境经济学家把人们对环境资源使用的选择考虑进来,称为选择价值。选择价值又称期权价值,任何一种环境资源都可能会具有选择价值。我们在利用环境资源时,并不希望其功能很快消耗殆尽,也许会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该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会更大,或者由于不确定性的原因,如果现在利用了这一资源,那么将来就不可能获得该资源,因此要对其作出选择。
选择价值同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资源以备未来之用的支付意愿的数值有关,包括未来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被保护的栖息地等)。
选择价值取决于环境资源供应与需求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且依赖于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因此,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项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失去它的风险。
非使用价值
非使用价值则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对于内在价值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以及应该包括什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存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的一种最主要形式。
存在价值是指从仅仅知道这种资产存在中获得的满足,尽管并没有要使用它的意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价值是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和关注。例如,如果人们相信所有的生物都有权继续生存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话,人类就必须保护这些生物,即使看起来它们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选择价值。由于绝大多数人对环境资源的存在(如野生生物和环境的服务功能等)具有支付意愿,所以,环境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环境资源存在意义的支付意愿就是存在价值的基础。
具有存在价值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认为资源或环境具有存在价值,是因为人们具有三种动机:
1、遗赠动机:人们愿意把某种资源保留下来遗赠给后代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同该资源的使用有关,因为人们认为,把资产留给后人,是为了让后人在使用它们时获得满足,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纳入到使用价值范围内;
2、礼物动机:同遗赠动机类似,但更象是留给同代人;
3、同情动机: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与存在价值的关联性较大。
巨大挑战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体系面对着巨大挑战,主要是要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有效地处理全球贫困问题,而不破坏环境或留给后代的资源基础。
贫困,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最糟糕的空气污染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出现在高收入国家的工业化城市,而是较低收入国家的大城市。为有效地应对环境问题并消除隐藏其后的人类痛苦,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传统上,提高生活水平是通过经济增长来实现的。
增长与发展概念研究
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增长与发展的概念
1、HermanE.Daly对增长与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区分。
发展指的是福利状态的质的提高,而增长指的是物品和服务在物质产出(不是价值产出)上的扩张。二者有一定联系,但绝不是同义的概念。从理论上讲,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有发展而无增长,都是可能的,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增长与发展是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Daly和Cobb,1989)
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是工业化国家走过的经济快速增长道路。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一般定义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真实消费(收入)水平)的提高。只有正确地衡量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判别是否发展。如绿色国民收入帐户体系,这种国民帐户计算经环境调整的国内净产值和国内净收入,也即反映环境资产的损耗。
衡量经济发展,福利的改善或恶化。但现有的衡量尺度是产量,即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如国民收入核算常用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本国或地区范围内的本国国民或他国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流量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国民净产值(NNP)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人造资本的折旧(磨损)。但是,自然资源的损耗并没有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甚至有的也被当作收入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之内(如医院提供的服务)。
传统的发展是狭义的发展(经济增长):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还必须进行一定的社会经济改革,而这种改革也只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广义的发展是指人类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福利改善,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还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国民素质的改进。发展还必须包括:消除贫困、改善环境、消除战争可能性、保障人权、避免浪费人的潜力。——可持续发展。
3、增长与发展的前景
《超出极限》的观点认为,在全球规模上,经济指数增长的势头将继续有增无减,直到达到地球的物理极限,此时,全球经济将突破其资源基础并崩溃。在这种观点看来,经济增长是问题的根源,而非解决问题的办法,唯一理性的选择是对经济增长本身加以限制,除此以外,没有其他途径可以避免全球经济崩溃。
Simon认为,经济将不断发展,经济增长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降低为零。在这种观点看来,经济增长是改善后代人福利的手段,远不是有害,拒绝经济增长会使第三世界国家永远处于贫困状态。
库兹涅茨曲线
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在1954年美国经济学学会年会上所作的演说中,首次论述了如下结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S.kuznets,“EconomicGrowthandIncomeInequality”,AmericanEconomicReview45(1995):1-28.)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根据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与环境状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带有一种宿命论的色彩,似乎人类的发展必须经过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这种观点过于机械,不利于后发展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注意环境保护。后发展国家的任务,就是在考虑发展总效益的前提下,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弧度,在倒U形曲线上找到一条水平的通道,就是说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保持环境健康。
绿色环境经济学 专业 :环境工程 姓名:黄永 学号: 417414814039 摘 要: 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 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文章着重 谈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现状,循环经济,环境经济学展望 一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经济学科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 开的。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 展开了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出于战后 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 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 表现出了空 前的增长热潮。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 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但同时,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 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 给人类社会带
房地产开发的资源环境经济学分析——房地产开发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作为城市发展中的负产品,已成为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经 济学理论,通过对房地产开发地区环境容量和房地产开发经济行为的分析,指出房地产开发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外部 不经济性...
依据城市、农村住宅在研究领域各环节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住宅经济学又分为城市住宅经济学和农村住宅经济学。通常所说的住宅经济学是指的城市住宅经济学。农村住宅经济学还没有引起经济理论界的重视。
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住房问题也愈益尖锐化。一百多年来研究住宅问题的虽不乏其人,但肘住宅经济缺乏规律性的论述。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为住宅经济学的产生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二次大战以后,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把住宅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奉指标之一,并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住宅经济学是指住宅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括,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主要以住宅的建造、分配、交换、消费及消费使用过程中所追加的维修、管理的经济活动为研究领域。
1987年,《资源环境与工程》创刊。
1988年,《资源环境与工程》为半年刊。
1999年,《资源环境与工程》由半年刊改为季刊。
2006年,《资源环境与工程》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2014年,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据2018年5月7日中国知网显示,《资源环境与工程》共出版文献3901篇。
据2018年5月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资源环境与工程》载文量为3099。
《资源环境与工程》被知网、万方和重庆维普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据2018年5月7日中国知网显示,《资源环境与工程》总被下载340424次、总被引9459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183、(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19。
据2018年5月7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资源环境与工程》被引量为6852,下载量为37881;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影响因子为0.28,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4511名,在天文学、地球科学(226种)中排名第19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