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 概 述 | 经济社会活动总量的能力和容量 |
---|---|---|---|
条 件 |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 区 域 | 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
资源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离开资源环境的支持,发展根本无从谈起。作为发展中 国家,资源和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更为重要。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髙速増长,但万元GDP 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对于大中城市而言,形势更加严峻, 其中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天津市,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增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是天 津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条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 更好地利用土地、水、矿产等资源
严格规划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并且根据不同的 功能空问类型,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髙资源的利用率
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建立政府推进、市场驱动、全社会 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重点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大力推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模式。
3、寻找和利用替代资源和能源,减少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性
主要的重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其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比较髙。H前天津市主要的 能源是煤以及基于煤的火力发电,今后,应该考虑利用核能、太阳能等能源,减少对传统资源 的依赖,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资源承载力。 2100433B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 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则侧重体现和反映环境系统的社会属性,即外在的社会禀赋和 性质,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其承载力的根源。
另外应区别注意区分它与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 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一 般的环境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一个特定环境的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本身 的状况。环境容量侧重反映环境系统的自然属性,反映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即内在的禀赋和性质;
1、一般来说,滑动轴承如果在正确较为理想的条件下进行使用的话,其寿命可以说是无限的,但现实情况是,轴承往往会发生烧坏、磨损的现象,必需要进行修补工作。2、往往对滑动轴承的修补是具有较高难度的工艺,有时...
首先应知道公路横断面的结构形式,分面层、基层、垫层及底基层。这种整体的路面结构共同承载了来自路面以上的荷载作用。道路等级及材料的不同,高等级路面其承载力及通行能力较高。简言之公路的承载能力就是公路衡量...
脚手架计算书 1、脚手架相关力学计算条件 根据檐高和施工的需要,搭设脚手架的高度为H=74.20m(考虑到屋顶局部高处因此均按80m计算)、立杆横距Lb=1.05m、立杆纵距L=1.20m,大横杆步距...
文章按照国家印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方法(试行)》\"),深入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地域特点在《技术方法(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土地资源评价指标。研究成果表明修正后的方法更符合自治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状。
第 33 卷 第 9 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V o l. 33 N o. 9 2005 年 9 月 Jour . of N o rthw est Sci2T ech U niv. of A gri. and Fo r. (N at. Sci. Ed. ) Sep. 2005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多目标分析 Ξ 赵新宇 1 ,费良军 1 ,高传昌 2 (1 西安理工大学 水电学院 , 陕西 西安 710048; 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水利工程系 , 河南 郑州 450011) [摘 要 ] 在分析城市水资源系统特点的基础上 ,讨论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 , 建立了城市水资源承 载能力多目标分析模型和层次分析评价模型 。实例分析表明 , 该模型和方法能够有效地用于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 的研究。此外 ,还对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经济模型 、社会目标度量 、城市居民日生活用
成果登记号 |
20210526 |
成果名称 |
全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 |
第一完成单位 |
黑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 |
主要完成人 |
狄春、关国锋、郑浩、李宏、罗奇云、徐恩宇、汤永玲、王语檬 |
研究起始日期 |
2017-09-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17-12-01 |
主题词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主要包括:水、土地等资源的丰裕程度,水和大气等的环境容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的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的生态重要性,地质、地震、气候、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等。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统计局、林业局、中科院、海洋局、测绘地信局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方法(试行)》)包括总则、陆域评价、海域评价、集成评价、成因解析及政策预研和附则6章,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基本概念,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指标体系、指标算法与参考阈值、集成方法与类型划分、超载成因解析及政策预研分析方法等技术要点,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提供了技术指南。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参照《技术方法(试行)》,抓紧组织开展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工作,科学评价、精准识别承载能力状况,分析超载成因,开展限制性政策预研,形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修改完善技术方法的意见建议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各地要结合试评价工作,加强机制体制创新,探索构建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研究建立对超载地区的预警提醒、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推进监测预警的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根据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实际,选择重点地区上下联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工作,逐步推动监测预警全国全覆盖,并同步探索对超载地区的预警提醒制度,构建监测预警长效机制。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