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西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比较研究 | 作 者 | 戴俭、邢耀匀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2年8月 |
页 数 | 205 页 | 定 价 | 39 元 |
开 本 | 小16开 | 装 帧 | 平膜 |
ISBN | 9787112144990 |
第1章 前述;
第2章 影响传统建筑外部空间的中西方哲学与自然观比较;
第3章 中西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要素比较分析;
第4章 中西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方式比较分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适用于建筑学与相关专业。
戴俭、邢耀匀编著的《中西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比较研究》内容介绍:《中西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比较研究》将重点集中于中西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的分析与研究上,通过纵向的脉络梳理与横向的切换对比,试图将建筑学层面构成要素和方式上的特征与规律,延伸至社会学领域,探讨中西方传统建筑外部空间的发展脉络与形成机制。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建筑艺术有许多重大的差异,它们主要是由中西民族在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术趣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分析这些差异,对于如何了解和欣赏中西建筑加深理解中西其他艺术有着...
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
建筑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而且是地区文化与历史的写照.从传统建筑文化形态、艺术风格、建筑布局、建筑材料以及发展速度等方面对中西方传统建筑进行比较,阐述了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别及其根源.
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传统建筑公共领域外部空间的研究背景
一、研究现状
二、存在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提出
一、纯公共、准公共与泛公共领域
二、中心、边缘与方向
三、概念界定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实证的方法
二、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图解分析的方法
第四节 结构概述
第二章 传统建筑公共领域外部空间的历史演变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传统建筑公共领域外部空间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聚落外部空间
二、先秦——隋唐外部空间
三、宋代东京城市外部空间
四、明清时期城市外部空间
第二节 影响传统建筑公共领域外部空间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文化因素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建筑公共领域外部空间构建要素
第一节 中心与中轴
一、纯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二、准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三、总结
第二节 边缘与边界
一、纯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二、准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三、总结
第三节 方向与方位
一、纯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二、准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三、总结
第四节 形态与形式
一、纯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二、准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三、总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建筑公共领域外部空间构成方式
第一节 比例与尺度
一、纯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二、准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三、总结
第二节 层次与序列
一、纯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二、准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三、总结
第三节 体量与规模
一、纯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二、准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三、总结
第四节 开敞与封闭
一、纯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二、准公共领域外部空间
三、总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统建筑公共领域外部空间构成特征
第一节 多元复合性
第二节 重义置换性
第三节 动态模糊性
第四节 天人合一性
第五节 虚实流转性
第六节 家国同构性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选题所涉范围是比较全面的,从中国古代建筑思想、理论,建筑制度、建筑文化观、建筑艺术、建筑形制、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等各个层面来阐释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是一套全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大型学术丛书。从建筑文化学到建筑思想的渊源、流变,从建筑的词源到典辛制度的考录,从墓葬建筑到园林,从史前的聚落形态到历代城市的演变,从创作理论到形制的源流,从装饰艺术到小品的文化观,从建筑的外部空间构成到环境生态观,从历代名作、名匠到军事、桥梁建筑艺术莫不包罗并列、几乎各专著本身即具有新创性。 本书对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构成进行了研究。
当我们考察了世界上部分国家的商务谈判风格之后,有了对商务谈判风格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下面,我们进一步从中西方文化划分的角度,再简略地比较一下基于中西方文化基础之上的商务谈判风格。
中国商人喜欢在处理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 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 即“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商人如美国人则往往是“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西方人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细节不清楚,问题实际上就没有得到解决,原则只不过是一些仪式性的声明而已。所以,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上多动脑筋,对于原则性的讨论比较松懈。然而由于中西方对谈判原则的重视程度不同,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中的困难。美国一些外交官曾感受到中国人所具有的谈判作风对西方人的制约。专门研究中国谈判作风的美国学者查尔斯·弗里曼告诫西方外交界,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应“坚持先谈具体而特定的细节, 避免关于一般原则的讨论。”中国人重视“先谈原则, 再谈细节”的原因在于:第一,先谈原则可确立细节谈判的基调,使它成为控制谈判范围的框架。第二,可以利用先就一般原则交换意见的机会来估计和试探对方,看看对方可能有哪些弱点,创造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机会。第三,可以很快地把原则性协议转变成目标性协议。第四,先谈原则可以赢得逻辑上或道德上的优势。第五,通常原则问题的讨论可以在与对方的上层人物的谈判中确立下来,从而既避免了与实质性谈判中的下层人员(这些人对具体问题很精明)可能的摩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他们的举动。应当指出,先谈原则的谈判作风虽然有对于具体细节谈判的某种制约作用,但是在协议的执行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于自己的违约站定脚跟对中国的批评不理,那么这种手法就不会特别有效,因为毕竟依照原则精神来谈细节与依照原则精神来执行协议是两码事。
中西方在谈判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体。但西方人比较强调集体的权力,即“分权”;强调个体的责任。中国人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体的权力,即“集权”。
中国人比较重立场,而西方比较重利益。中国人由于自己的国民性把“面子”看得极重, 在谈判中对于立场特别敏感。 美国谈判学家雷法指出:“如果谈判者在立场上争执时,他们会使自己更加陷入该立场中。你越澄清你的立场,越抵抗别人对它做的攻击, 你就越会执著于它; 你越设法叫别人相信你不可能改变立场,你越难做到这一点。于是,你的‘自我’变得与你的立场混为一体。你现在有了‘保住面子’这项新利益——把未来的行动与过去的立场联系起来——也就越不可能达成一项调和双方最初利益的明智的协议。在立场上投入的注意力越多,越不会注意如何调和双方利益。任何达成的协议,都只不过是机械式地消除双方在最后立场上的歧见,而不是精心拟出符合双方合法利益的解决方案。这种协议不可以使双方都满意。”立场争执往往会使谈判陷入僵局,导致彼此的尖锐对立。多年的合作伙伴,会因此而分道扬镳;朋友从此会视同陌生人。
西方人对利益看得比立场更为重要。无论对任何人,评价其工作绩效的标准是看其谈判成果。一个在谈判中“勤恳稳重”有余而低效无利的谈判者,在西方人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苦劳”的西方人眼睛里不可能被记入“功劳”账上。因此,一个在谈判中过分坚持立场而不能获得利益或放弃了应得利益的人在西方是不可能被重用提拔的。由于西方的谈判者重效果而轻动机,他们对立场问题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谈判中努力追逐利益。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好处,是否会损害自己的利益。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