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植物群落动态学 | 外文名 | plant syndynamics |
---|---|---|---|
所属学科 | 植物学 | 公布时间 | 2019年 |
《植物学名词》第二版。
研究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即群落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居住区绿地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点缀园林,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温度、美化环境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丰富人文生活,活跃住宅区的生活气氛;限制车辆通行,保护楼群内的市政设施,增加居民的...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层的分化主要决定于植物的生活型,生活型不同,植物在空中占居的高度...
【答案】ABC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围湖造田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破坏了生态平衡;A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变化;B正确。次级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依据牛洋水库2012~2013年的水质监测和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季节演替,同时运用细胞密度、群落多样性指数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等对水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牛洋水库的浮游植物涵盖了6个门类共计30属33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中绿藻门占42.4%,其次是蓝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细胞密度的变化都具有季节性,春季、夏季和冬季硅藻均为绝对优势种类,分别占藻类总组成的79.3%、60.3%及70.3%;秋季刚开始以蓝藻为优势种,之后以硅藻为优势种,而蓝藻、绿藻为次优势种。依据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评价,牛洋水库水体处于极贫营养至中营养水平;从多样性指数分析来看,水体介于轻微污染至中污染之间;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看,水体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园林植物群落经典案例分析 (2)
植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主要包括群落的形成、发育和变化、演替及演化。
1、群落的形成植物群落的形成,可以从裸地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另一个群落开始。裸地(或称芜原,barren)是指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之一。裸地有原生(primary)裸地和次生(secondary)裸地之分,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过的地面,或原来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次生裸地指原有植物生长地的地面,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保留,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在这两种情况下,植被形成的过程是不同的。裸地的成因主要有地形变迁、气候现象、生物作用、人类影响等。植物群落的形成是以植物繁殖体的传播和定居为前提的,其形成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开敞的、郁闭未稳定的和郁闭稳定的群落。
2、群落的发育和变化一个植物群落形成后,会有一个发育过程,一般可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群落发育的初期、盛期和末期。直到被另一群落替代(演替)。其间群落会有一些变化,主要有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和种群的更新等。
3、群落的演替演替(succession)是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植物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植物群落演替因分类依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各种类型,按裸地性质分类,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指在原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演替,它根据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旱生和水生演替两个系列。旱生演替系列是从岩石表面开始的,它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演替使旱生生境变为中生生境。
水生演替系列是从淡水湖沼中开始的,它通常有以下几个演替阶段:自我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演替从水生生境趋向最终的中生生境。次生演替指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比较典型的是森林的采伐演替和草原的放牧演替。森林如云杉林被皆伐后,要经过以下几个演替阶段:采伐迹地阶段、小叶树种(桦、杨)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恢复阶段。草原的放牧演替则一般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放牧不足阶段(草甸化阶段)、轻微放牧阶段(针茅属阶段)、针茅消灭阶段(羊茅属阶段)、早熟禾废墟阶段、放牧场阶段。
不管原生还是次生演替,其进展演替的最终是形成成熟群落(maturecommunity),或顶极群落(climaxcommunity)。演替顶极是由美国学者Clements提出的,这一学说对植物群落学产生了巨大影响。Clements把一个群落比拟为一个有机体,并认为,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潜在的演替顶极,是这种气候下所能生长的最中型的群落,该地区所有的群落最后向着唯一的一个顶极群落(气候顶极,Climaticclimax)演替,他的这一学说称为气候顶极或单元顶极假说(MonoclimaxHypothesis)。但英国学者Tansley认为,在每一气候带内,不仅有一个气候演替顶极类型,而有几个甚至很多个顶极类型,这些类型决定于土壤、小气候和其它局部条件,因此有气候、土壤、地形、火烧、动物等演替顶极之分,这一学说称为多元顶极假说(PolyclimaxHypothesis),现在支持多元顶极假说的人越来越多。
此外,美国学者Whittaker等在提出植被连续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顶极格局假说,认为一个演替顶极是一个稳定状态的群落,其特征取决于它本身生境的特性,生境梯度决定种群的格局,因此生境变化,种群的动态平衡地改变。由于生境的多样性,植物种类又繁多,所以顶极群落的数目很多。他认为,不管存在着干扰不连续现象,顶极群落与其用镶嵌来解释,不如用与环境梯度格局相应的逐渐过渡的群落格局来解释,格局中的中心、分布最广的(稳定状态的、未受干扰的)群落类型,就是占优势的或气候的演替顶极,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并认为顶极群落是种群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优势种替代的稳固状态,不同于演替阶段群落,顶极群落的种群围绕着一种稳定的、相对不变化的平均状况进行波动。
4、群落的演化植物群落的演化(evolution)是植物群落的历史进化过程,是随着地质年代的变迁和相应的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植物群落的演化与植物种类的演化是相互制约的,也是与动物界的演化协同进行的。现代的植物群落类型,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界发展到现阶段所特有的。
植物群落学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群落的结构、生态、动态、分类与分布等五个方面。
群落的结构是研究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种群特性,研究群落的外貌、垂直结构与康平结构等,或称为群落形态学。
群落的生态是研究群落与外界环境条件气势互关系,研究群落的内部环境友植被环境,研究群落内物质的循环,以及能量的积累与生产力等,或称为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动态是研究群落的形成、运动与变化,研究群落的演替等,或称为群落动力学或群落演替学(syngenetics)。
群落的分类是研究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与系统,以及群落的命名等,或称为群落分类学 (syntaxonomy, synsystematics)。
植物群落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在于深入揭示植物群落的结构、生态、辅、分类及其在地球上分布等基本规律,从而参量和运用这些规律,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来控制、利用、模拟、改造或创造植物群落,进而保护、改造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创造优异的生态环境,提高植物群落的生产力,以期适合于人类的需求,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服务。
在自然界,无论是野生的或是栽培的植物,都几乎永远是以植物群落的形式出现,而研究一个植物的个体生态学时,如果不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群落发生联系,就必然带有一种人为的因素。因此,植物群落学是农业、林业、畜牧业本的必要的理论基础。例如,在农业方面,栽培植物群落的研究,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上,巳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而以植物群落学的观点研究农业群落的结构与光能利用的相互关系,研究农业群落的植物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等,对促进生态农业和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林业方面,植物群落翎研究对造林,林业管理和抚育,林型的划分,树种组成及森林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森林的更新与演替,宜林地的选择,树种的配置等,部具有重要意义。苏联林学家T.Mopoaon则曾认为植被的研究是育林的理论基础,而联邦德国学者G.Jahn则以《植被科学在林业上的应用》(1982)为题。在畜牧业方面,天然放牧场和剂草场的选择,类型的确定,牧草产量和可食性,放牧量与放牧期,割草量与割草期,草场的季节动态与更新演替,草场的利用与改造等,也都与植物群落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