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强 主编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书号:978-7-122-23861-0
开本:16K 787×1092 1/16
装帧:精
版次:1版1次
页数:1171页
本手册汇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详细介绍了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规格、性能、用途、尺寸、理论质量、热处理规范以及中外牌号对照等数据。标准新、数据准、查阅方便是本手册的特色。
本手册适宜从事机械、冶金、化工、航空航天、国防等行业产品设计和材料购销人员使用。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1
1.1金属材料名词解释1
1.1.1黑色金属1
1.1.2有色金属2
1.2金属材料的选用原则2
1.3常用计量单位及换算3
1.3.1长度单位及换算3
1.3.2面积单位及换算7
1.3.3体积单位及换算7
1.3.4质量单位及换算8
1.3.5常用面积计算9
1.3.6常用体积及表面积计算10
1.4金属材料常用性能名词术语12
1.4.1力学性能12
1.4.2物理性能13
1.4.3化学性能14
1.5金属热处理14
1.6金属材料物理性能16
1.6.1常用钢铁材料密度16
1.6.2常用有色金属物理性能16
2各国材料牌号对照18
2.1金属材料牌号对照及其代用的基本原则18
2.2各国材料牌号对照表18
2.2.1碳素结构钢对照18
2.2.2低合金结构钢对照22
2.2.3合金结构钢对照23
2.2.4保证淬透性结构钢对照28
2.2.5易切削结构钢对照29
2.2.6冷镦和冷挤压用钢对照30
2.2.7非调质机械结构钢对照31
2.2.8耐候钢对照31
2.2.9不锈钢和耐热钢对照32
2.2.10弹簧钢对照39
2.2.11轴承钢对照39
2.2.12碳素工具钢对照40
2.2.13合金工具钢对照41
2.2.14高速工具钢对照42
2.2.15建筑用钢对照42
2.2.16汽车用钢对照44
2.2.17船舶用钢对照45
2.2.18桥梁用结构钢对照46
2.2.19锅炉、压力容器用钢对照47
2.2.20电工用钢对照53
2.2.21焊接用钢对照55
2.2.22铸铁对照57
2.2.23铸钢对照59
2.2.24高温合金对照62
2.2.25铝合金对照65
2.2.26铜合金对照68
2.2.27钛合金对照74
2.2.28镍及镍合金对照75
2.2.29锌及锌合金对照75
3铸铁77
3.1中国铸铁标准77
3.1.1灰铸铁77
3.1.2球墨铸铁81
3.1.3可锻铸铁86
3.1.4耐热铸铁87
3.1.5蠕墨铸铁89
3.1.6抗磨铸铁90
3.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铸铁标准92
3.3美国铸铁标准95
3.3.1灰铸铁[ASTM A48/A48M—03(2012年确认)]95
3.3.2球墨铸铁[ASTM A536—84(2004年确认)]96
3.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铸铁标准97
4铸钢100
4.1中国铸钢标准100
4.1.1铸钢牌号和化学成分100
4.1.2力学性能及用途105
4.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铸钢112
4.2.1一般工程用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12
4.2.2耐热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17
4.2.3耐腐蚀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24
4.2.4承压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28
4.3美国铸钢标准136
4.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铸钢标准139
5结构钢142
5.1中国结构钢142
5.1.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142
5.1.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159
5.1.3结构钢的特性与用途187
5.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结构钢196
5.2.1结构钢的牌号与化学成分196
5.2.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13
5.3美国结构钢256
5.3.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256
5.3.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62
5.4日本结构钢276
5.4.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276
5.4.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84
5.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结构钢291
5.5.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291
5.5.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95
6工具钢298
6.1中国工具钢298
6.1.1碳素工具钢298
6.1.2合金工具钢299
6.1.3高速工具钢304
6.1.4硬质合金308
6.1.5凿岩钎杆用中空钢311
6.2欧盟标准化委员会(CEN)工具钢312
6.3美国工具钢312
6.4日本工具钢316
6.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工具钢320
7不锈钢和耐热钢325
7.1中国不锈钢和耐热钢325
7.1.1牌号和化学成分325
7.1.2力学性能340
7.1.3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特性和用途374
7.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不锈钢和耐热钢381
7.2.1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牌号及化学成分381
7.2.2不锈钢和耐热钢的力学性能389
7.3美国不锈耐热钢424
7.3.1不锈耐热钢牌号和化学成分424
7.3.2不锈耐热钢的力学性能429
7.3.3不锈耐热钢的物理性能436
7.4日本不锈钢441
7.4.1不锈钢棒441
7.4.2热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448
7.4.3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和滞材454
7.4.4不锈钢盘条460
7.4.5不锈钢丝461
7.4.6耐热钢棒及线材463
7.4.7耐热钢板和钢带465
7.4.8冷轧弹簧钢带467
7.4.9不锈弹簧钢丝469
7.4.10冷顶锻和冷锻用不锈钢丝470
7.4.11焊接用不锈钢丝471
7.4.12热轧不锈钢等边角钢472
7.4.13不锈钢锻件用初轧坯和钢坯474
7.4.14一般工程用耐热铸钢476
7.4.15一般用途的耐腐蚀铸钢479
7.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不锈耐热钢及耐腐蚀钢483
7.5.1不锈耐热钢及耐腐蚀钢牌号和化学成分483
7.5.2不锈耐热钢及耐腐蚀钢的力学性能4888高温合金493
8.1中国高温合金493
8.1.1高温合金牌号的表示方法493
8.1.2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495
8.1.3高温合金力学性能514
8.1.4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22
8.1.5高温合金的特性及用途530
8.2美国高温合金532
8.2.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32
8.2.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37
8.2.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40
8.2.4高温合金的特性及用途543
8.3英国高温合金545
8.3.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45
8.3.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47
8.3.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49
8.4法国高温合金550
8.4.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50
8.4.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51
8.4.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53
8.5德国高温合金554
8.5.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54
8.5.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58
8.5.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59
8.5.4高温合金的特性及用途560
8.6日本高温合金560
9铝及铝合金561
9.1中国铝及铝合金561
9.1.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61
9.1.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587
9.1.3铝及铝合金的物理性能640
9.1.4铝及铝合金的特性及用途642
9.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铝及铝合金657
9.2.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657
9.2.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668
9.3美国铝及铝合金719
9.3.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719
9.3.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743
9.3.3铝及铝合金的物理性能758
9.3.4铝及铝合金的特性及用途765
9.4日本铝及铝合金785
9.4.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785
9.4.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789
9.4.3铝合金铸件的特性及用途809
9.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铝及铝合金810
9.5.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810
9.5.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817
10铜及铜合金830
10.1中国铜及铜合金830
10.1.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830
10.1.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830
10.1.3铜及铜合金的物理性能891
10.1.4铸造铜合金的特性及用途895
10.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铜及铜合金897
10.2.1铜及铜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897
10.2.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913
10.3美国铜及铜合金947
10.3.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947
10.3.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956
10.3.3铜及铜合金的特性及用途984
10.4日本铜及铜合金989
10.4.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989
10.4.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996
10.4.3铜及铜合金的特性及用途1029
10.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铜及铜合金1035
10.5.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35
10.5.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1042
11镁及镁合金1050
11.1中国镁及镁合金1050
11.1.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50
11.1.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52
11.1.3镁合金的一般物理性能1059
11.1.4镁及镁合金的特性及用途1060
11.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镁及镁合金1061
11.2.1镁及镁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1061
11.2.2镁及镁合金铸件的力学性能1064
11.3美国镁及镁合金1065
11.3.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65
11.3.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68
11.4日本镁及镁合金1072
11.4.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72
11.4.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73
11.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1076
11.5.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76
11.5.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77
12钛及钛合金1080
12.1中国钛及钛合金1080
12.1.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80
12.1.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088
12.1.3工业纯钛在各种介质中的耐蚀性能1097
12.1.4加工钛及钛合金的一般物理性能1098
12.1.5加工钛及钛合金的特性及用途1099
12.2美国钛及钛合金1101
12.2.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01
12.2.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115
12.2.3钛及钛合金的技术规范1138
12.3日本钛及钛合金1140
12.3.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40
12.3.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142
12.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钛及钛合金1145
12.4.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45
12.4.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145
13锌及锌合金1146
13.1中国锌及锌合金1146
13.1.1锌及锌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46
13.1.2锌及锌合金的规格及力学性能1149
13.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锌及锌合金1151
13.2.1锌及锌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1151
13.2.2锌及锌合金的力学性能1152
13.3美国锌及锌合金1152
13.4日本锌及锌合金1154
13.4.1锌及锌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54
13.4.2锌及锌合金的力学性能1155
13.4.3压铸锌合金使用部件实例1155
13.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锌及锌合金1156
14铅及铅合金1157
14.1铅及铅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57
14.2铅及铅合金的规格及特性1160
附录1法定计量单位1165
附录2常用硬度换算1168
本手册的内容分为基本资料、黑色金属材料及有色金属材料三部分。基本资料包括金属材料的分类、名词解释、标记涂色及重量计算、标准代号以及法定计量单位等;黑色金属材料包括生铁、铁合金、碳素钢、合金钢、型钢、钢...
这个没有,另外发你一个。
一:弹性指标 1.正弹性模量 2.切变弹性模量 3.比例极限 4.弹性极限 二:强度性能指标 1.强度极限 2.抗拉强度 3.抗弯强度 4.抗压强度 5.抗剪强度 ...
1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1
1.1金属材料名词解释1
1.1.1黑色金属1
1.1.2有色金属2
1.2金属材料的选用原则2
1.3常用计量单位及换算3
1.3.1长度单位及换算3
1.3.2面积单位及换算7
1.3.3体积单位及换算7
1.3.4质量单位及换算8
1.3.5常用面积计算9
1.3.6常用体积及表面积计算10
1.4金属材料常用性能名词术语12
1.4.1力学性能12
1.4.2物理性能13
1.4.3化学性能14
1.5金属热处理14
1.6金属材料物理性能16
1.6.1常用钢铁材料密度16
1.6.2常用有色金属物理性能16
2各国材料牌号对照18
2.1金属材料牌号对照及其代用的基本原则18
2.2各国材料牌号对照表18
2.2.1碳素结构钢对照18
2.2.2低合金结构钢对照22
2.2.3合金结构钢对照23
2.2.4保证淬透性结构钢对照28
2.2.5易切削结构钢对照29
2.2.6冷镦和冷挤压用钢对照30
2.2.7非调质机械结构钢对照31
2.2.8耐候钢对照31
2.2.9不锈钢和耐热钢对照32
2.2.10弹簧钢对照39
2.2.11轴承钢对照39
2.2.12碳素工具钢对照40
2.2.13合金工具钢对照41
2.2.14高速工具钢对照42
2.2.15建筑用钢对照42
2.2.16汽车用钢对照44
2.2.17船舶用钢对照45
2.2.18桥梁用结构钢对照46
2.2.19锅炉、压力容器用钢对照47
2.2.20电工用钢对照53
2.2.21焊接用钢对照55
2.2.22铸铁对照57
2.2.23铸钢对照59
2.2.24高温合金对照62
2.2.25铝合金对照65
2.2.26铜合金对照68
2.2.27钛合金对照74
2.2.28镍及镍合金对照75
2.2.29锌及锌合金对照75
3铸铁77
3.1中国铸铁标准77
3.1.1灰铸铁77
3.1.2球墨铸铁81
3.1.3可锻铸铁86
3.1.4耐热铸铁87
3.1.5蠕墨铸铁89
3.1.6抗磨铸铁90
3.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铸铁标准92
3.3美国铸铁标准95
3.3.1灰铸铁[ASTM A48/A48M-03(2012年确认)]95
3.3.2球墨铸铁[ASTM A536-84(2004年确认)]96
3.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铸铁标准97
4铸钢100
4.1中国铸钢标准100
4.1.1铸钢牌号和化学成分100
4.1.2力学性能及用途105
4.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铸钢112
4.2.1一般工程用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12
4.2.2耐热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17
4.2.3耐腐蚀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24
4.2.4承压铸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128
4.3美国铸钢标准136
4.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铸钢标准139
5结构钢142
5.1中国结构钢142
5.1.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142
5.1.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159
5.1.3结构钢的特性与用途187
5.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结构钢196
5.2.1结构钢的牌号与化学成分196
5.2.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13
5.3美国结构钢256
5.3.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256
5.3.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62
5.4日本结构钢276
5.4.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276
5.4.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84
5.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结构钢291
5.5.1结构钢牌号和化学成分291
5.5.2结构钢的力学性能295
6工具钢298
6.1中国工具钢298
6.1.1碳素工具钢298
6.1.2合金工具钢299
6.1.3高速工具钢304
6.1.4硬质合金308
6.1.5凿岩钎杆用中空钢311
6.2欧盟标准化委员会(CEN)工具钢312
6.3美国工具钢312
6.4日本工具钢316
6.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工具钢320
7不锈钢和耐热钢325
7.1中国不锈钢和耐热钢325
7.1.1牌号和化学成分325
7.1.2力学性能340
7.1.3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特性和用途374
7.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不锈钢和耐热钢381
7.2.1不锈钢和耐热钢的牌号及化学成分381
7.2.2不锈钢和耐热钢的力学性能389
7.3美国不锈耐热钢424
7.3.1不锈耐热钢牌号和化学成分424
7.3.2不锈耐热钢的力学性能429
7.3.3不锈耐热钢的物理性能436
7.4日本不锈钢441
7.4.1不锈钢棒441
7.4.2热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448
7.4.3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和滞材454
7.4.4不锈钢盘条460
7.4.5不锈钢丝461
7.4.6耐热钢棒及线材463
7.4.7耐热钢板和钢带465
7.4.8冷轧弹簧钢带467
7.4.9不锈弹簧钢丝469
7.4.10冷顶锻和冷锻用不锈钢丝470
7.4.11焊接用不锈钢丝471
7.4.12热轧不锈钢等边角钢472
7.4.13不锈钢锻件用初轧坯和钢坯474
7.4.14一般工程用耐热铸钢476
7.4.15一般用途的耐腐蚀铸钢479
7.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不锈耐热钢及耐腐蚀钢483
7.5.1不锈耐热钢及耐腐蚀钢牌号和化学成分483
7.5.2不锈耐热钢及耐腐蚀钢的力学性能4888高温合金493
8.1中国高温合金493
8.1.1高温合金牌号的表示方法493
8.1.2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495
8.1.3高温合金力学性能514
8.1.4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22
8.1.5高温合金的特性及用途530
8.2美国高温合金532
8.2.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32
8.2.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37
8.2.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40
8.2.4高温合金的特性及用途543
8.3英国高温合金545
8.3.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45
8.3.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47
8.3.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49
8.4法国高温合金550
8.4.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50
8.4.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51
8.4.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53
8.5德国高温合金554
8.5.1高温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54
8.5.2高温合金的力学性能558
8.5.3高温合金的物理性能559
8.5.4高温合金的特性及用途560
8.6日本高温合金560
9铝及铝合金561
9.1中国铝及铝合金561
9.1.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561
9.1.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587
9.1.3铝及铝合金的物理性能640
9.1.4铝及铝合金的特性及用途642
9.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铝及铝合金657
9.2.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657
9.2.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668
9.3美国铝及铝合金719
9.3.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719
9.3.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743
9.3.3铝及铝合金的物理性能758
9.3.4铝及铝合金的特性及用途765
9.4日本铝及铝合金785
9.4.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785
9.4.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789
9.4.3铝合金铸件的特性及用途809
9.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铝及铝合金810
9.5.1铝及铝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810
9.5.2铝及铝合金的力学性能817
10铜及铜合金830
10.1中国铜及铜合金830
10.1.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830
10.1.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830
10.1.3铜及铜合金的物理性能891
10.1.4铸造铜合金的特性及用途895
10.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铜及铜合金897
10.2.1铜及铜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897
10.2.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913
10.3美国铜及铜合金947
10.3.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947
10.3.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956
10.3.3铜及铜合金的特性及用途984
10.4日本铜及铜合金989
10.4.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989
10.4.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996
10.4.3铜及铜合金的特性及用途1029
10.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铜及铜合金1035
10.5.1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35
10.5.2铜及铜合金的力学性能1042
11镁及镁合金1050
11.1中国镁及镁合金1050
11.1.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50
11.1.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52
11.1.3镁合金的一般物理性能1059
11.1.4镁及镁合金的特性及用途1060
11.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镁及镁合金1061
11.2.1镁及镁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1061
11.2.2镁及镁合金铸件的力学性能1064
11.3美国镁及镁合金1065
11.3.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65
11.3.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68
11.4日本镁及镁合金1072
11.4.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72
11.4.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73
11.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镁及镁合金1076
11.5.1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76
11.5.2镁及镁合金的力学性能1077
12钛及钛合金1080
12.1中国钛及钛合金1080
12.1.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080
12.1.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088
12.1.3工业纯钛在各种介质中的耐蚀性能1097
12.1.4加工钛及钛合金的一般物理性能1098
12.1.5加工钛及钛合金的特性及用途1099
12.2美国钛及钛合金1101
12.2.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01
12.2.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115
12.2.3钛及钛合金的技术规范1138
12.3日本钛及钛合金1140
12.3.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40
12.3.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142
12.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钛及钛合金1145
12.4.1钛及钛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45
12.4.2钛及钛合金的力学性能1145
13锌及锌合金1146
13.1中国锌及锌合金1146
13.1.1锌及锌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46
13.1.2锌及锌合金的规格及力学性能1149
13.2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锌及锌合金1151
13.2.1锌及锌合金的牌号及化学成分1151
13.2.2锌及锌合金的力学性能1152
13.3美国锌及锌合金1152
13.4日本锌及锌合金1154
13.4.1锌及锌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54
13.4.2锌及锌合金的力学性能1155
13.4.3压铸锌合金使用部件实例1155
13.5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锌及锌合金1156
14铅及铅合金1157
14.1铅及铅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157
14.2铅及铅合金的规格及特性1160
附录1法定计量单位1165
附录2常用硬度换算116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01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包含各类型钢、钢管、钢板、钢丝绳、铁道用钢及一些 有色金属制品。金属材料的长度计量单位都是 mm,在系统中不再标 明单位。凡是圆钢、钢棒,规格为直径,也不再用符号写明。 有关资料: 公称直径:公称直径是为了设计制造和维修的方便人为地规定的 一种标准,也叫公称通径,是管子、混凝土用钢筋(或者管件)的规 格名称。管子的公称直径和其内径、外径都不相等,例如:公称直径 为 100MM的无缝钢管有 102*5、108*5等好几种,108为管子的外径, 5表示管子的壁厚,因此,该钢管的内径为( 108-5-5 )=98MM,但 是它不完全等于钢管外径减两倍壁厚之差, 也可以说,公称直径是接 近于内径,但是又不等于内径的一种管子直径的规格名称, 在设计图 纸中所以要用公称直径, 目的是为了根据公称直径可以确定管子、 管 件、阀门、法兰、垫片等结构尺寸与连接尺寸,公称直径采用符号
本书作者力图解决这一难题,为广大材料工作者及有关人员提供解决这一难题的工具,历经十多年的奋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现行标准的基础上对原编《中外常用金属材料手册》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补充和完善,重新编写了这本大型工具书,以节省为查找国内外金属材料有关问题,而造成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上的浪费。原编《中外常用金属材料手册》自1990年正式出版以来,在全国累计已发行了6万册,得到了有关专家和读者的好评。由于标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材料标准也不例外,即材料标准在不断更新,所以新编的本手册除集中大量的中外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对照表外,还依据现代材料科学的发展水平对以往一些对照不当之处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在金属材料物理性能方面收集得比较齐全,为设计选材、工艺及工装设计提供了资料;在内容方面增加了锌合金、铸钢及切削工具的选材,各种材料全部增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有关内容,对使用的标准进行了查新,使用了现行标准及ISO国际标准,对非法定计量单位进行了换算,力图使本手册成为当前国内一本内容多、标准新、数据全、对照准确、查找使用方便的大型工具书。
第一章 中外金属材料牌号表示方法
1.标准代号
2.黑色金属材料中外牌号表示方法
2.1 中国国家标准(GB)钢号的表示方法
2.2 苏联国家标准(ΓOCT)钢号的表示方法
2.3 美国(SAE)钢号表示方法
2.4 英国国家标准(BS)钢号的表示方法
2.5 法国国家标准(NF)钢号的表示方法
2.6 联邦德国国家标准(DIN17006)钢号的表示方法
2.7 日本工业标准(JIS)钢号的表示方法
2.8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钢号的表示方法
3.有色金属材料中外牌号表示方法
3.1 中国国家标准(GB)有色金属及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3.2 苏联国家标准(ΓOCT)有色金属及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3.3 美国有色金属及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3.4 英国国家标准(B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3.5 法国国家标准(NF)有色金属及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3.6 联邦德国工业标准(DIN)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3.7 日本工业标准(JI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3.8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第二章 铝合金
2.1 中国
2.1.1 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的化学成分(GB3190―82)
2.1.2 铸造铝合金化学成分(GB1173―86)
2.1.3 铸造铝合金的化学成分%(HB962―86)
2.1.4 压铸铝合金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JB3069―82)
2.1.5 铝合金机械性能
2.2 苏联
2.2.1 铝合金化学成分
2.2.2 铝合金机械性能
2.2.3 铝合金的特性及用途
2.3 美国
2.3.1 铝合金化学成分
2.3.2 铝合金机械性能
2.3.3 不同温度下的典型抗拉性能
2.3.4 铝合金典型热处理规范
2.3.5 铝合金的物理性能
2.3.6 铝合金的特性及主要用途
2.4 英国
2.4.1 铝合金化学成分
2.4.2 铝合金机械性能
2.5 法国
2.5.1 铝合金的化学成分
2.5.2 铝合金机械性能
2.6 联邦德国
2.6.1 铝合金化学成分
2.6.2 铝合金机械性能
2.6.3 铝及铝合金的特性及用途
2.6.4 铸造铝合金性能对比及用途说明
2.7 日本
2.7.1 化学成分
2.7.2 铝合金机械性能
2.7.3 铝合金铸件的特性及用途(JISH5202―1982)
第三章 镁合金
3.1 中国
3.1.1 化学成分
3.1.2 机械性能
3.1.3 变形镁合金的物理性能
3.2 苏联
3.2.1 化学成分
3.2.2 机械性能
3.3 美国
3.3.1 化学成分
3.3.2 机械性能
3.4 英国
3.4.1 化学成分
3.4.2 机械性能
3.5 法国
3.5.1 法国镁合金常用拉制品和轧制品的化学成分(NFA65―717―81)
3.5.2 法国常用镁合金轧制品、拉制品的机械性能(NFA65一717―81)
3.6 联邦德国
3.6.1 化学成分
3.6.2 机械性能
3.7 日本
3.7.1 化学成分
3.7.2 机械性能
第四章 铜合金
4.1 中国
4.1.1 化学成分
4.1.2 机械性能
4.1.3 铸造铜合金机械性能
4.1.4 铜及铜合金低温机械性能
4.1.5 物理性能
4.1.6 铸造铜合金特性用途(GB1176―87)
4.2 苏联
4.2.1 化学成分
4.2.2 机械性能
4.2.3 铜及铜合金特性及用途
4.3 美国
4.3.1 化学成分
4.3.2 机械性能
4.3.3 特性与用途
4.4 英国
4.4.1 化学成分
4.4.2 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
4.4.3 物理性能(BS1400―1985)
4.5 法国
4.5.1 化学成分
4.5.2 机械性能
4.6 联邦德国
4.6.1 化学成分
4.6.2 机械性能
4.6.3 联邦德国铜镍合金的物理性能
4.6.4 铜及铜合金的特性与用途
4.7 日本
4.7.1 化学成分
4.7.2 机械性能
4.7.3 特性用途
第五章 钛合金
5.1 中国
5.1.1 化学成分
5.1.2 机械性能
5.1.3 物理性能E(kgf/mm2)
5.1.4 其它物理性能
5.2 苏联
5.2.1 钛合金化学成分
5.2.2 机械性能
5.3 美国
5.3.1 化学成分
5.3.2 机械性能
5.3.3 物理性能
5.4 英国
5.4.1 化学成分
5.4.2 机械性能
5.4.3 物理性能E磅/英寸2×106
5.4.4 特性及用途
5.5 法国
5.5.1 化学成分
5.5.2 特性及用途
5.6 联邦德国
5.6.1 化学成分
5.6.2 机械性能
5.6.3 物理性能
5.6.4 特性及用途
5.7 日本
5.7.1 化学成分
5.7.2 机械性能
第六章 锌和锌合金
6.1 中国
6.1.1 锌锭牌号和化学成分(GB470―83)
6.1.2 锌锭的用途
6.1.3 铸造锌合金锭化学成分表GB8738―88
6.1.4 铸造锌合金的牌号、成分和机械性能(GB1175―74)
6.1.5 铸造锌合金的特性和用途
6.1.6 锌和锌合金加工产品的化学成分及硬度
6.2 苏联
6.2.1 锌的牌号和化学成分ΓOCT3640―79R51组(CTCeB224―75)
6.2.2 锌的用途
6.2.3 CTCeB224―75和ΓOCT3640―79相对应的资料
6.2.4 抗磨锌合金锭的化学成分(ΓOCT21438―75)
6.2.5 压铸锌合金的化学成分及应用范围(ΓOCT19424―74)
6.2.6 铸造锌合金的化学成分(ΓOCT21437―75)
6.2.7 铸造锌合金的机械性能
6.2.8 铸造锌合金的用途及工作条件
6.2.9 铸造锌合金的化学成分(ΓOCT25140―82)
6.2.10 铸造锌合金的机械性能
6.2.11 铸造锌合金的物理性能
6.2.12 铸造合金的特性及应用范围
6.3 美国
6.3.1 锌――化学成分(ASTMB6―87)
6.3.2 锌合金锭牌号(ASTMB240―88)
6.3.3 锌合金锭的化学成分
6.4 英国
6.4.1 锌锭的化学成分(BS3436:1986)
6.4.2 铸造锌和锌合金的化学成分(BS1004:1972)
6.4.3 铸造锌和锌合金的化学成分(BS1004:1972)
6.4.4 压模铸造样件的机械特性(在室温下)(20―21℃)
6.5 法国
6.5.1 锌―化学成分(NFA55―101―1984)
6.5.2 锌合金―化学成分(NFA55―102―1972)
6.5.3 锌合金―化学成分的测定
6.6 联邦德国
6.6.1 锌的牌号、材料代号、化学成分及用途(DIN17061974)
6.6.2 铸造锌合金的化学成分(DIN1734―1978)
6.6.3 铸造锌合金的机械性能
6.7 日本
6.7.1 锌锭的化学成分(JISH2107―1957)(1988确认)
6.7.2 压铸用锌合金锭的化学成分(JISH2201一1957)(1988确认)
6.7.3 压铸锌合金的化学成分(JISH5301―1979)(1988确认)
6.7.4 压铸锌合金试验棒的机械性能(供参考)
6.7.5 各国类似压铸锌合金牌号对照(供参考)
6.7.6 压铸锌合金使用部件实例
6.7.7 锌加工产品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及用途(JISH4321―1953)(1988确认)
6.8 国际标准
6.8.1 锌锭的牌号和化学成分(ISO752―1981(1))
6.8.2 铸造用锌合金锭的牌号和化学成分(ISO301―1981(1))
第七章 结构钢和工具钢
7.1 中国
7.1.1 钢号和化学成分
7.1.2 机械性能
7.1.3 特性和用途
7.2 苏联
7.2.1 钢号及化学成分
7.2.2 机械性能
7.3 美国
7.3.1 碳素和合金钢号和化学成分
7.3.2 机械性能
7.4 英国
7.4.1 钢号和化学成分
7.4.2 机械性能
7.5 法国
7.5.1 钢号和化学成分
7.5.2 机械性能
7.6 联邦德国
7.6.1 钢号和化学成分
7.6.2 机械性能
7.6.3 用途
7.7 日本
7.7.1 钢号和化学成分
7.7.2 机械性能
第八章 铸铁和铸钢
8.1 中国
8.1.1 灰铸铁件的牌号及机械性能(GB9439―88)
8.1.2 灰铸铁的硬度牌号
8.1.3 硬度和抗拉强度之间的关系(参考件)
8.1.4 灰铸铁件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8.1.5 球墨铸铁件的机械性能(GB1348―88)
8.1.6 球墨铸铁件的硬度牌号
8.1.7 球墨铸铁件的特性和用途举例
8.1.8 可锻铸铁的机械性能(GB9440―88)
8.1.9 可锻铸铁的特性和用途
8.1.10 耐热铸铁的牌号和化学成分(GB9437―88)
8.1.11 耐热铸铁的机械性能
8.1.12 耐热铸铁的使用条件与应用举例(参考件)
8.1.13 铸造碳钢的牌号、成分和机械性能(GB5676―85)
8.1.14 化学成分(GB2100―81)
8.1.15 力学性能(GB2100―81)
8.1.16 不锈耐酸钢铸件的特性和用途举例
8.2 苏联
8.2.1 灰口铸铁牌号和化学成分(ΓOCT1412―85)
8.2.2 灰口铸铁机械性能
8.2.3 在不同壁厚截面铸件的拉伸强度和硬度,极限强度数据
8.2.4 带片状石墨铸铁的物理性能
8.2.5 球墨铸铁的化学成分ΓOCT7293―85(CTCeB4558―84)
8.2.6 球墨铸铁机械性能
8.2.7 铸铁的延伸率和硬度
8.2.8 可锻铸铁牌号和化学成分(ΓOCT1215―79)
8.2.9 可锻铸铁机械性能
8.2.10 耐磨铸铁件的合金元素含量(ΓOCT1585―85)
8.2.11 耐磨铸铁件的显微组织
8.2.12 耐磨铸铁的硬度
8.2.13 耐磨铸铁零件用作摩擦件时的最大工作规范不应超过下表所示的标准
8.2.14 耐磨铸铁的用途
8.2.15 合金铸铁牌号(ΓOCT7769―82)
8.2.16 铸铁的化学成分
8.2.17 铸铁机械性能(不低于)
8.2.18 合金铸铁件热处理类型表
8.2.19 合金铸铁件的使用条件与应用范例表
8.3 美国
8.3.1 灰口铸铁牌号和机械性能(ANSI/ASTMA48―83)
8.3.2 球墨铸铁牌号和机械性能(ANSI/ASTMA536―84)
8.3.3 可锻铸铁牌号和化学成分(ANSI/ASTMA47―84)
8.3.4 可锻铸铁的高温性能
8.3.5 耐磨铸铁的化学成分(ANSI/ASTMA532―82)
8.3.6 耐磨铸铁的机械性能
8.3.7 高硅耐蚀铸铁的牌号和化学成分(ANSI/ASTMA518―86)
8.3.8 高硅耐蚀铸铁的机械性能
8.4 英国
8.4.1 灰口铸铁牌号和机械性能(BS1452:1977)
8.4.2 球墨铸铁牌号和机械性能(BS2789:1985)
8.4.3 400/18,350/22及有关铸铁牌号的冲击试验值
8.4.4 可锻铸铁牌号的机械性能(BS309:1972)
8.4.5 黑心可锻铸铁机械性能(BS310:1972)
8.4.6 球光体可锻铸铁机械性能(BS3333:1972)
8.4.7 非合金及低合金铸铁的化学成分(BS4844:1986)
8.4.8 非合金及低合金铸铁的硬度
8.4.9 镍铬铸铁的化学成分
8.4.10 热处理后镍铬铸铁的硬度
8.4.11 高铬铸铁的化学成分
8.4.12 热处理后的高铬铸铁硬度
8.4.13 高硬度的2C、2D和2E铸铁的典型化学成分和截面尺寸之间的关系
8.4.14 高硬度的2A和2B铸铁的典型化学成分和截面尺寸之间的关系
8.4.15 铸造状态和退火状态的硬度值比较
8.4.16 高硅铸铁的化学成分(BS1591:1975(83))
8.4.17 奥氏体铸铁牌号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BS3468:1986)
8.4.18 奥氏体铸铁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专用奥氏体铸铁)
8.4.19 奥氏体铸铁的物理性能
8.4.20 奥氏体铸铁的性能与典型用途
8.4.21 与各国和国际标准奥氏体铸铁的对照
8.5 法国
8.5.1 灰铸铁件的牌号及机械性能(NFA32―101―1987)
8.5.2 灰铸铁件的物理性能
8.5.3 灰铸铁的硬度牌号
8.5.4 黑心可锻铁的牌号和机械性能(NFA32―701―1982)
8.5.5 白心可锻铸铁的牌号和机械性能(NFA32―702―1982)
8.5.6 非合金及白口铸铁(耐磨铸铁)的牌号及化学成分(NFA32―401―1980)
8.5.7 热处理制度
8.5.8 非合金及合金白口铸铁的特性
8.5.9 与各国铸铁对照
8.6 联邦德国
8.6.1 灰口铸铁牌号和机械性能(DIN1691(1985.5)
8.6.2 铸件不同壁厚(如加有冷铁的导轨)的布氏硬度最低值
8.6.3 灰口铸铁件在指定的检验部位的布氏硬度规定值
8.6.4 球墨铸铁牌号和机械性能(DIN1693第一分册(1973,10)
8.6.5 附铸试样的性能(DIN1693第二分册(1977,10))
8.6.6 可锻铸铁牌号和机械性能(DIN1692(1982,1)
8.6.7 铸件上试样的性能(近似值)
8.6.8 合金耐磨铸铁的性能和化学成分(DIN1695(1981,9))
8.6.9 机械和物理性能的参考数据
8.6.10 有关组织的参考数据
8.6.11 有关热处理的参考数据
8.6.12 合金耐磨铸铁的硬度值参考数据
8.6.13 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化学成分、性能与典型用途(DIN 1694(1981,9))
8.6.14 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参考数据
8.6.15 球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化学成分、性能与典型用途
8.6.16 球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参考数据
8.6.17 几种奥氏体铸铁材料切削加工时宜适用的切削速度参考数据
8.6.18 几种奥氏体铸铁材料切削加工的参考数据
8.7 日本
8.7.1 灰口铸铁种类与牌号(JISG5501―1976(1988确认))
8.7.2 灰口铸铁机械性能
8.7.3 球墨铸铁种类和牌号(JISG5502―1986)
8.7.4 球墨铸铁件的化学成分
8.7.5 球墨铸铁机械性能
8.7.6 球墨铸铁件的硬度
8.7.7 白心可锻铸铁种类和牌号(JISG5703―1988)
8.7.8 白心可锻铸铁机械性能
8.7.9 白心可锻铸铁硬度
8.7.10 黑心可锻铸铁种类与牌号(JISG5702―1988)
8.7.11 黑心可锻铸铁机械性能
8.7.12 珠光体可锻铸铁种类和牌号(JISG5704―1988)
8.7.13 珠光体可锻铸铁机械性能
8.7.14 珠光体可锻铸铁硬度
8.7.15 种类和铸铁牌号及分类(JISG5510―1987)
8.7.16 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化学成分
8.7.17 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抗拉强度
8.7.18 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机械性能范围(参考)
8.7.19 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物理性能(参考)
8.7.20 球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化学成分
8.7.21 球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机械性能
8.7.22 球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机械性能范围(参考)
8.7.23 球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物理性能(参考)
8.7.24 碳素钢铸钢(JISG5101―1988)种类与牌号及用途
8.7.25 化学成分
8.7.26 机械性能
8.8 国际标准
8.8.1 灰口铸铁牌号和机械性能(ISO185:1988(E))
8.8.2 球墨铸铁牌号和机械性能(ISO1083―1987)
8.8.3 可锻铸铁牌号和机械性能(ISO5922―1981)
8.8.4 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化学成分(ISO2892―1933)
8.8.5 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机械性能
8.8.6 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物理性能
8.8.7 片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典型应用范围
8.8.8 球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化学成分
8.8.9 球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机械性能
8.8.10 球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物理性能
8.8.11 球状石墨奥氏体铸铁的典型应用范围
第九章 不锈钢和耐热钢
9.1 中国
1.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
2.铸铁
3.不锈钢
4.高温合金
5.精密合金及电工材料
6.电工硅钢带(片)
7.铝合金
8.变形镁合金及铸造镁合金
9.铜及铜合金
10.铸造铜合金
11.钦合金
12.镍及镍合金
13.锌及锌合金
14.轴承合金
15.焊料
16.中苏焊料牌号对照
7.GB1176与ISO1338合金牌号对照
8.英国铜合金与ISO铜合金牌号对照
19.日本与其它国家铸钢、铸铁及锻造用钢对照表
20.联邦德国与其它国家碳钢、合金钢牌号对照表
21.法国与其它国家工具钢牌号对照表
22.法国与其它国家锅炉、压力容器用钢牌号对照表
23.法国与其它国家一般用途结构用钢牌号
第十二章 金属材料基本知识
12.1 金属材料名词解释及术语
12.1.1 钢铁产品名词解释
12.1.2 有色金属材料名词解释
12.1.3 常用金属材料名词术语
12.2 合金元素及其在合金中的作用
12.2.1 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12.2.2 合金元素在铝合金中的作用
12.3 金属热处理工艺
12.4 怎样识别和使用现行标准
12.5 金属材料的选用
附录一 常用计量单位换算关系
附录二 作废代替标准及新颁布标准
附录三 各类截面钢材理论质量计算公式
主要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手册收录了中国、欧洲、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家和组织中有关金属材料的最新数据。以表格形式为主,详细列出了金属牌号的表示方法、中外牌号对照,各种金属及合金的牌号、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特性、用途以及品种、规格、尺寸、重量与热处理数据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