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知识管理实施要领 | 别 名 | zhi shi guan li shi shi yao ling |
---|---|---|---|
作 者 | 何德勇 | 出版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7年 | ISBN | 9787802077812 |
副标题 | 竞争力的塑造和持续提升 | 中图分类号 | F270 |
摘要
本书阐述了知识管理基本原理问题,内容包括:个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泉源、成为知识总监、国家的商业竞争力。
2100433B
12201050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复习要点 1.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划涉及项目整个实施阶段,它属于业主方项目管理的范畴,其内容涉及的范围和深度应视项...
质量管理策划不在于怎么写而在于你策划的内容。 策划的要点在于目标、分几个阶段、分阶段目标、分别由谁做、需要什么资源、安排多少时间、使用什么程序或流程、留下什么记录。 策划的结果就是实施目标和计划。怎么...
知识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各行各业的知识管理实施工作的开展千差万别,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详细分析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动因、核心工作和评估三方面的内容。
企业里的大量知识都流于无尽的浪费,蚂蚁建筑蚁穴的故事可以给开展知识管理的企业一点启示,它们的成功之处在于持续和有序的坚持。
提示:
连续模具的维护有什么要领?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方可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脱料弹簧在固定板与脱料板之间和脱料弹簧直接顶在内导柱上的模具结构,其脱料板的拆卸要保证脱料板平衡弹出,脱料板的倾斜有可能导致模具内凸模的断裂.
(1) 凸凹模的维护1、凸凹模拆卸时应留意模具原有的状况,以便后续装模时方便复原,有加垫或者移位的要在零件上刻好垫片的厚度并做好记录
2、更换凸模要试插脱料块凹模是否顺畅,并试插与凹模间隙是否均匀,
3、更换凹模也要试插与冲头间隙是否均匀.针对修磨凸模后凸模变短需要加垫垫片达到所需要的长度应检查凸模有效长度是否足够.
4、更换已断凸模要查明原因,同时要检查相对应的凹模是否有崩刃,是否需要研磨刃口.
5、组装凸模要检查凸模与固定块或固定板之间是否间隙足够,有压块的要检查是否留有活动余量.
6、组装凹模应水平置入,再用平铁块置如凹模面上用铜棒将其轻敲到位,切不可斜置强力敲入,
凹模底部要倒角.装好后要检查凹模面是否与模面相平.凸模凹模以及模芯组装完毕后要对照料带做必要检查,各部位是否装错或装反,检查凹模和凹模垫块是否装反,落料孔是否堵塞,新换零件是否需要偷料,需要偷料的是否足够,模具需要锁紧部位是否锁紧.注意做脱料板螺丝的锁紧确认,锁紧时应从内至外,平衡用力交叉锁紧,不可先锁紧某一个螺丝再锁紧另一个螺丝,以免造成脱料板倾斜导致凸模断裂或模具精度降低.
(2) 脱料板的维护脱料板的拆卸可先用两把起子平衡撬起,再用双手平衡使力取出.遇拆卸困难时,应检查模具内是否清理干净,锁紧螺丝是否全部拆卸,是否应卡料影起的模具损伤,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切不可盲目处置.组装脱料板时先将凸模和脱料板清理干净,在导柱和凸模导入处加润滑油,将其平稳放入,再用双手压到位,并反复几次.如太紧应查明原因(导柱和导套导向是否正常,各部位是否有损伤,新换凸模是否能顺利过脱料板位置是否正确)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固定板有压块的要检查脱料背板上偷料是否足够.脱料板与凹模间的材料接触面,长时间冲压产生压痕(脱料板与凹模间容料间隙一般为料厚减0.03-0.05mm,当压痕严重时,会影响材料的压制精度,造成产品尺寸异常不稳定等,需对脱料镶块和脱料板进行维修或重新研磨.等高套筒应作精度检查,它不等高时会导致脱料板倾斜,其精密导向平稳弹压功能将遭到破坏,须加以维护
(3) 导向部位检查导柱导套配合间隙如何,是否有烧伤或磨损痕迹,模具导向的给油状态是否正常,应作检查.导向件的磨损及精度的破坏,使模具的精度降低,模具的各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故必须作适当保养以及定期的更换.检查导料件的精度,若导正钉磨损,已失去应有的料带导正精度及功能,必须进行更换.检查弹簧状况(脱料弹簧和顶料弹簧等)看其是否断裂或长时间使用虽未断裂,但已疲劳失去原有的力度,必须作定期的维护更换,否则会对模具造成伤害或生产不顺畅.
(4) 模具间隙的调整模芯定位孔因对模芯频繁多次的组合而产生磨损,造成组装后间隙偏大(组装后产生松动)或间隙不均(产生定位偏差)均会造成冲切后断面形状变差,凸模易断,产生毛刺等,可透过对冲切后断面状况检查,作适当的间隙调整.间隙小时,断面较少,间隙大时,断面较多且毛边较大,以移位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间隙,调整好后,应作适当记录,也可在凹模边作记号等,以便后续维护作业.日常生产应注意收集保存原始的模具较佳状况时的料带,如后续生产不顺畅或模具产生变异时,可作为模具检修的参考.另外,辅助系统如顶料销是否磨损,是否能顶料,导正钉及衬套是否已磨损,应注意检查并维护.
来源:五金冲压模具设计交流平台
企业动态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通过知识的共享,通过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而企业动态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能力,实施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企业知识管理截然不同于侧重信息收集、检索、存贮、传输的信息管理,它侧重于建立健全的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如同自然界中动物、植物所处环境一样,都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在这一个规律的作用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免被淘汰的结局,就必须保持竞争所需的勃勃生机和活力,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及管理机制的创新,则是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基本手段之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是严格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员工与上司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等级森严,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结构逐级汇报,员工对外界的了解更是微乎微,知识管理则要打破这种组织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动态型学习组织,可以建立一个信息直通机制。任何一名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这个简化的结构直接传递到企业高层领导及其他成员,企业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这样才能有利于员工进行彼此之间的合作,从而建立一个鼓励知识集成、传播和创新的机制。
2、建立能够进行知识动态管理的设施和环境
要进行知识管理,最基本的是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知识共享、知识集成与创新的基础设施,它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当代信息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特别是极大的改变了企业运行环境,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企业为了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更新、集成及创新应组织专人负责知识管理。
3、要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在人才培养与吸纳上加大投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是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创造力的源泉,是企业长久生存的保证。知识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配置、传播和商品化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对人的配置、培训和管理过程。人仍然是拥有知识的主体,掌握更多、更新知识的人才仍将是企业的稀缺资源,因此对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将成为未来组织和企业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就应鼓励企业知识在员工之间的传播,所以要培训已有员工,聘任有创造性的新员工,激励员工的创造性,‘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员工与其它企业、科技机。构进行联合,吸收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并且把存储在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化,同时加快科技转为生产力的进程。人力资本建设是实现快速反应和知识创新的根本要求。
4、收集、整理有关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一般说来,知识获取(knowledgediscovery)代表从低层数据中提取高层次知识的全过程,包括数据信息的收集,数据原型的确定,数据的抽取和数据模式分析。当然在这个知识库中,并不一定指一个在技术上实际存在的知识库或数据库,它会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于组织中,它不仅包括企业外部知识、还要包括企业内部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还要通过不同方式包括一些隐性知识。具体地讲外部知识应包括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行业及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竞争对手状况、合作伙伴状况。内部知识应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决策机制、企业的核心产品、企业的优势及劣势、企业的工作设计要求、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及岗位要求、产品质量标准、销售情况等。
5、加强知识的集成
知识的集成是指从数据库中取得数据,剔除不正常的数据并补足不够的部分,重点要做到保证知识库的质量、深度、风格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一致,保证知识的及时加载、修正、更新,保证知识库的正常运行,加强知识集成。通过集成,企业员工共同将各种显性知识系统整理为新的知识或概念,企业内各成员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完成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
6、营造知识管理的文化气氛,促进知识共享
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气氛,就会出现等级观、价值观、兴趣爱好、个人风格及心智模式方面的沟通障碍。判断一个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坏,考核的指标不应是该企业知识库中拥有多少知识,而是有用知识的传播和利用。通过积累的知识如果不能有效的扩散、激活和使用,就只能成为企业的沉淀资本。因此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环境,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知识共享的好处,并为企业知识库作出贡献,同时注意知识的转移和扩散,使企业员工都能利用与企业目标相关的知识,使隐性知识在企业内共享后被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且通过知识管理,不识时机地将这些无形资产经过不断交流、整理、提炼转变成有形的资产,使企业成为创造知识的实体。
7、加强反馈
设计反馈机制,建立适当的程序或制度鼓励对已存在的知识进行更新、反馈,使企业知识随着环境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知识集成、扩散和共享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了企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成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8、注重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中每个人应根据自己以往的不同经历和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加上对企业知识的学习,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产生新知识,从而形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9、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创造的知识是不足以实现持续发展的,而且也是不经济的,企业应该不断获取与内部资源互补的外部知识,因为企业不可能去开发所有知识。为此,企业应该决定什么知识由自己开发、什么知识从外部获取(即外部知识内在化)。例如,可以通过供应商网络、用户网络、专家网络、信息网络、竞争对手网络,来不断丰富企业信息和知识,并在现有知识的运用中创造新的价值。
连续模具的维护有什么要领?
连续模的维护须做到细心耐心按部就班,切忌盲目从事,因故障修模时需附有料带,以便问题的查询。打开模具,对照料带,检查模具状况,确认故障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再进行模具清理,方可进行拆模。拆模时受力要均匀,针对脱料弹簧在固定板与脱料板之间和脱料弹簧直接顶在内导柱上的模具结构,其脱料板的拆卸要保证脱料板平衡弹出,脱料板的倾斜有可能导致模具内凸模的断裂.
(1) 凸凹模的维护1、凸凹模拆卸时应留意模具原有的状况,以便后续装模时方便复原,有加垫或者移位的要在零件上刻好垫片的厚度并做好记录 2、更换凸模要试插脱料块凹模是否顺畅,并试插与凹模间隙是否均匀, 3、更换凹模也要试插与冲头间隙是否均匀.针对修磨凸模后凸模变短需要加垫垫片达到所需要的长度应检查凸模有效长度是否足够. 4、更换已断凸模要查明原因,同时要检查相对应的凹模是否有崩刃,是否需要研磨刃口. 5、组装凸模要检查凸模与固定块或固定板之间是否间隙足够,有压块的要检查是否留有活动余量. 6、组装凹模应水平置入,再用平铁块置如凹模面上用铜棒将其轻敲到位,切不可斜置强力敲入,
凹模底部要倒角.装好后要检查凹模面是否与模面相平.凸模凹模以及模芯组装完毕后要对照料带做必要检查,各部位是否装错或装反,检查凹模和凹模垫块是否装反,落料孔是否堵塞,新换零件是否需要偷料,需要偷料的是否足够,模具需要锁紧部位是否锁紧.注意做脱料板螺丝的锁紧确认,锁紧时应从内至外,平衡用力交叉锁紧,不可先锁紧某一个螺丝再锁紧另一个螺丝,以免造成脱料板倾斜导致凸模断裂或模具精度降低.
(2) 脱料板的维护脱料板的拆卸可先用两把起子平衡撬起,再用双手平衡使力取出.遇拆卸困难时,应检查模具内是否清理干净,锁紧螺丝是否全部拆卸,是否应卡料影起的模具损伤,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切不可盲目处置.组装脱料板时先将凸模和脱料板清理干净,在导柱和凸模导入处加润滑油,将其平稳放入,再用双手压到位,并反复几次.如太紧应查明原因(导柱和导套导向是否正常,各部位是否有损伤,新换凸模是否能顺利过脱料板位置是否正确)查明原因再做相应处理.固定板有压块的要检查脱料背板上偷料是否足够.脱料板与凹模间的材料接触面,长时间冲压产生压痕(脱料板与凹模间容料间隙一般为料厚减0.03-0.05mm,当压痕严重时,会影响材料的压制精度,造成产品尺寸异常不稳定等,需对脱料镶块和脱料板进行维修或重新研磨.等高套筒应作精度检查,它不等高时会导致脱料板倾斜,其精密导向平稳弹压功能将遭到破坏,须加以维护
(3) 导向部位检查导柱导套配合间隙如何,是否有烧伤或磨损痕迹,模具导向的给油状态是否正常,应作检查.导向件的磨损及精度的破坏,使模具的精度降低,模具的各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故必须作适当保养以及定期的更换.检查导料件的精度,若导正钉磨损,已失去应有的料带导正精度及功能,必须进行更换.检查弹簧状况(脱料弹簧和顶料弹簧等)看其是否断裂或长时间使用虽未断裂,但已疲劳失去原有的力度,必须作定期的维护更换,否则会对模具造成伤害或生产不顺畅.
(4) 模具间隙的调整模芯定位孔因对模芯频繁多次的组合而产生磨损,造成组装后间隙偏大(组装后产生松动)或间隙不均(产生定位偏差)均会造成冲切后断面形状变差,凸模易断,产生毛刺等,可透过对冲切后断面状况检查,作适当的间隙调整.间隙小时,断面较少,间隙大时,断面较多且毛边较大,以移位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间隙,调整好后,应作适当记录,也可在凹模边作记号等,以便后续维护作业.日常生产应注意收集保存原始的模具较佳状况时的料带,如后续生产不顺畅或模具产生变异时,可作为模具检修的参考.另外,辅助系统如顶料销是否磨损,是否能顶料,导正钉及衬套是否已磨损,应注意检查并维护.
来源:五金冲压模具设计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