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 外文名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geoengineering |
---|---|---|---|
创办时间 | 1924年 | 办学性质 | 公立大学 |
曾命名 | 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 | 优 点 | 师资力量强大 |
回顾中山大学地质学教育九十多年历程,尽管有1952-1958年和1963-1972年两次停办的各种波折,但地质学的学科专业仍然坚持下来,并在开放、务实的岭南文化浸润下,紧跟学科前沿,面向行业需求,几十年来为我国地质教育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初步统计,自1924年建系以来,先后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任教和学习的有朱家骅、谢家荣、冯景兰、斯行健、乐森璕、孙云铸、杨遵义、陈国达等8位院士。已培养了高层次地质人才1600余人。其中1952年院系调整前毕业生有296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已成为我国知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八十多年来,培养的人才有地洼学说创始人陈国达院士等为代表的卓越科学家;有以莫柱孙、廖士范、刘连捷、林挺、徐铁良、周圣生、钟铿、杨超群、杨锡光、黎瑞琦、陈培源、花友仁、黄国贤、农开清、陈学源、陈士谋、肖庆辉等一大批省级地矿局和研究院总工程师为代表的知名地质学家;还有众多活跃在科研、教学、工程技术、管理、实业界等各条战线上的领导和业务骨干。改革开放后的毕业生还有一大批在国外留学并成为国际前沿地质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中山大学的地质学教育长期以来秉承孙中山先生制订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导,继承两广地质调查所的优良传统,在前辈长期培养和师生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优良的传统。办学理念体现“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岭南特色,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高度重视地质实验、实习和实际动手能力。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严谨求实,刻苦钻研,重视吸取相邻学科的精华,不断开拓地质学科的新领域。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作为全国综合性大学地质学高等教育培养单位之一,尤其是担负着培养华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地质人才,承担着国家和华南地区基础地质及与经济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科研项目的艰巨任务,已成为我国综合性大学地质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文革时期落后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鉴于华南地区高层次地质人才缺乏的状况十分突出,1979年5月中山大学决定在原地理系地质专业的基础上恢复地质学为系一级建制。自从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之后,学生的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准。改革开放初期,本院在教学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制订新的教学计划,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当时制订的教学计划已经开始考虑到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主要做法是适当调整各门课程的学时,加强数理化及外语基础,突出四大块专业基础课——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地层学、矿物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增设计算机管理应用课程和开设若干专门化课程。使毕业生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和较强的专业适应性。
1992年,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按照“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对本科生培养方向和教学计划作了必要调整。确定以国家教委制订的理科地质学专业的培养规格为依据,在提高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同时,开设应用学科方面的系列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既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从事应用行业的专门知识。为此,在地质学专业的基础上,结合华南地区的地质工程人才需求,设置了若干应用方向课程系列,如“城建地质基础工程与管理”、“宝玉石与非金属材料”等方向。
进入21世纪,地质学本科教学进一步采取了2 2的教学模式,即头两年为基础课程,后两年为方向课程。三个基本应用方向的课程体系为“宝玉石与矿产资源”、“地球环境与灾害”、“岩土工程”等。经过多年的实践,应用方向的设置是符合当时的经济建设需要的,特别是地质工程方向有十分巨大的市场需求。本院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
2004年在本科教育中新开办了“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新专业,目的是培养当前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相结合的新型人才。2004年起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两个本科专业招收的学生每年共达到120人左右。2007年在校学生达到462人,其中本科生人数是2003年的2.5倍。
广东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外贸的前沿,大量学生愿意涌入经济、金融类学科,特别是叠加上世纪90年代全国性地质行业不景气,地质学受到冷落,地质学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十多年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认真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工作,引导学生热爱地球科学事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开设各类地球科学讲座,实行部分本科生导师制,提前进入科研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地球科学的求知欲不断加强,据初步统计,从中山大学2002年实施转专业计划以来,院内要求转专业的学生从近50%情形转变为不足10%。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有了十分明显的好转。
中山大学地质学专业的学生一直具有较好的实验技能和野外地质经验。从1979年开始,虽然当时地质系的资金十分有限,但还是对原有的普通地质、古生物、矿物、岩石、沉积、构造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矿床和矿相等本科教学实验室进行较较大的补充和更新。同时,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办法筹集经费,逐步建立了一些专门的实验室,如显微镜鉴定室、岩矿地球化学实验室、孢粉及微体古生物室、氨基酸生物地球化学实验室等。1986年建成面积510 m2的同位素年代学核地学实验楼,内设14C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热释光技术、放射环境测量等设备。1989年至1991年先后建立原子吸收光谱室、实验地球化学室、高温高压实验室和宝玉石研究鉴定室,1996年建立了岩土力学工程实验室和微型计算机室。
2000年,随着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投入使用,地质学的本科教学实验室有了质的飞跃,地质学专业学生的本科教育实行珠海和广州各2年的模式,在学校自筹和后来教育部“211”及“985”工程的支持下,珠海校区建立了全新的本科教学地学学科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200 ㎡,内设多个本科基础教学平台,如偏光显微镜实验平台,配备了现代化的可视投影偏光显微镜教学设备,该微观实验平台可用于晶体光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等课程的实验;实物标本观测平台,包括矿物标本、岩石标本和古生物标本等,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地质标本展览馆,手标本观察平台的实验空间达到一次可容纳150人的规模。此外,在珠海还建设了一系列综合实验室,如测量实验室、绘图实验室、GIS实验室、化学预处理实验室等。珠海校区的平台理念和设计模式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好评。
2002年,在广州校区(南校区)则将原来分散和陈旧的专业实验室进行了重新整合,如原有的专业实验室为晶体光学实验室、岩石矿床实验室、构造地质实验室、古生物实验室、宝玉石实验室、地球化学实验室、岩土力学实验室、位素年代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等都在2003年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整合,改变原有按二、三级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和现状,建立统一的地球科学实验中心,其下设若干个既能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又能做到资源共享,成为本科实验教学为主的开放的高年级实验平台和创新平台,使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显著提高。新建成的地球科学实验中心,下设多个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包括(1)地质观察平台(微观和宏观的各类显微镜和标本观察);(2)地质分析测试平台(化学分析实验室、实验地球化学实验室、原子吸收光谱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孢粉与微古分析实验室、沉积粒度分析实验室、磁学实验室室、释光年代学实验室、冷台-热台显微镜实验室等);(3)岩土力学实验平台,以及(4)地球科学信息处理实验平台(含计算机、各类软件、GPS、地质填图PDA等)。该实验中心的建立无论在人员管理,还是实验室整体布局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的地质陈列馆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已经建立,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多次停办过程中,标本流失严重。1991年在新的地环大楼重新建立了地质矿物陈列馆,到1996年对博物馆进行了重新设计,2004年中山大学80周年校庆前,在学校和地质82级校友的共同资助下,重新将博物馆进行了设计和装修,该博物馆展出标本500多件,为本科教育和全校乃至社会提供了一个素质教育和地学科普知识的场所。
改革开放30年来,根据地质学不同年级和不同学习方向,建立和完善了一批教学实习基地,主要有一年级的长江三峡宜昌-秭归教学实习基地,其他的实习基地还包括早在70年代就已开辟的湖南湘乡棋梓桥填图实习基地、安徽巢湖地质实习基地,以及顺德、番禺等地的地质工程实习基地等。长江三峡宜昌-秭归教学实习项目还受到中山大学美国岭南基金会的资助,将地质实习作为学校的博雅教育内容,接纳了全校各校区不同专业本科生的参与。非地质学类的学生报名参与热情程度非常高,仅2003-2006年收到报名申请的文理医和工科学生人数就达到1200多人。这项活动使地质学在全校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关注大学生的成长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设置了系一级的各类奖学金,在企业家、学者和校友的支持下,分别设立了Diffendal奖学金(美国地质学教授设立)、谢家荣院士奖学金、创慧奖学金(珠宝企业设立)、广州胜捷奖学金(校友设立)等。2100433B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科矿物地质系,是中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创办的地质学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一。
1924年2月4日孙中山将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和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广东大学,并在理学院下设立矿物地质系,成为数、理、化、天、地、生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25年8月17日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9月,在谢家荣和朱家骅的倡议下创办了两广地质调查所,行政上接受中山大学和国民政府双重领导。
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成立初期人数虽少,然而十分重视教学质量,是当时全校教学质量较高的学系之一。1926年,系主任黄著勋教授著《中国矿产》,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中国最早的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著作之一。此外,矿物地质系十分重视引进国外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聘请国外教授、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加强野外实践环节等。例如1928年引进了德国古生物学家叶格尔(O.Jaekel)教授任系主任,1929年聘请了瑞士的哈安姆(A.Heim)教授来系任教,1936年聘请了米士(P.Missh)教授担任构造地质课程主讲。两广地质调查所的研究人员还兼任系的教学工作。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受到了真正的锻炼。当时,在教的教师包括朱家骅、谢家荣、朱庭祜、冯景兰、乐森璕、李学清、张会若、李殿臣等地质学家。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历届主任和教师的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1924年的首任主任为黄著勋教授,之后的历届主任或主持工作的教授有朱家骅、叶格尔(O. Jaekel)、哈安姆(A. Heim)、张席褆、何杰、杨遵仪、陈国达、李翼纯、潘钟祥、林挺、曹廷藩、陈志中、方瑞濂、黄玉昆、李兆麟、赵不亿、陈国能、周永章、郑卓等。
“华南第一学府”的称号不是吹出来的~确实有它的实力。----------------------------------------------------------------------办 学 ...
说实话,很一般,太杂了,有搞岩土的,有搞海洋动力的,又搞浮游生物的,不像别的院校那么正规,牛人少,学院发展前景看似很好,只要领导者英明,环科院可以上一个档次,但我不认为现在领导有多么英明
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冶金、石油、能源、电力、化工、核能、冶金、水利、环境、生物、农业、牧业、林业、食品、建筑、机械、计算机、汽车、贸易、政治、经济、法律、人文、金融、证券、银行、保险等40语种专业领域翻...
1 不锈钢刻蚀 赵丽冰 陈沛贤 李嘉航 龙杰明 汪军霞 刘畅 张志军 刘晓芳 卢宇靖 谢广彬 吕学义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99级,广州 510275) 指导老师:方北龙 陈六平 【摘要】 本文依据工业生产原理 ,设计了新的能处理较大面积工件的化学刻蚀装置,研究了实验室条件 下对不锈钢进行图纹装饰的方法和工艺。通过上感光材料、感光、刻蚀、上色等工艺实现了不锈钢的图案 刻蚀,成功地制作出一批作品。 【关键词】 图纹装饰,不锈钢板,感光材料,刻蚀。 Etching on Stainless Steel Sheet Zhao Libing Chen Peixian Li Jiahang Long Jieming Wang Junxia Liu Chang Zhang Zhijun Liu Xiaofang Lu Yujing Xie Guangbin LüXueyi (Cla
三晋大地,因煤而兴。出生于山西这片热土的赵峰华,似乎注定与煤炭有着不解的缘分。25年来,已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的他,从煤地质学到煤化学,再到煤地球化学、煤矿酸性水地球化学,从不同的角度在煤地质学领域不懈探索,让煤炭黝黑的颜色折
1922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设立的“地学部”,此乃学院的前身。
1952年,华东水利学院成立,开设地质学、测量学课程。
1984年,学校成立勘测系。
1995年,勘测系与土木工程系、工程力学系等合并成立土木工程学院。
2009年,原土木工程学院的地球科学与工程系、测绘工程系、水文水资源学院的地理信息科学系,以及科学研究院的同位素水文研究所组建成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职务 |
名录 |
---|---|
党委书记 |
曲永岗 |
党委副书记 |
杨天 |
院长 |
王锦国 |
副院长 |
雍斌、杨英宝、茅昌平 |
职务 |
名录 |
在职时间 |
---|---|---|
党委书记 |
冯广将 |
2009.10~2012.12,2013.1~2016.7 |
院长 |
周志芳 |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3个系,3个本科专业。
系:地质科学与工程系、测绘科学与工程系、地理信息科学系
专业: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46名,其中正高33名、副高58名、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83名,全职外籍教师2名,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为86.1%。师资队伍中先后拥有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何秀凤、陈建生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陈建生
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陈建生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陈建生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计划:王锦国、何秀凤
“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王锦国、苏红军、陈志坚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周志芳、何秀凤、陈建生
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周志芳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地质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工程、测绘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江苏省特色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2个;江苏省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测绘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地质工程、测绘工程
江苏省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测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