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 | 作 者 | 张十庆 |
---|---|---|---|
ISBN | 9787561819296 | 页 数 | 161 |
出版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4-1-1 |
装 帧 | 平装 |
中日建筑比较研究是东方建筑研究 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上日本建筑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中日建筑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以中日古代 建筑比较研究的线索,侧重于中日古代建筑技术的源流与变迁的分析 和探讨,涉及了中日古代建筑文化交流史的考察、法隆寺建筑的探讨、中日古代建筑尺度与空间的构成比较、《营造法式》模数制度 的比较研究,以及日本禅宗样建筑设计技术的分析 等。《《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可供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前言
第一章 中日古代建筑文化的交流
第一节 古代东亚建筑体系的形成及性质
第二节 佛教建筑在东亚的传播与普及
第三节 唐代建筑 的影响与日本古代建筑体系的确立
第四节 宁元禅宗建筑对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第五节 黄檗文化与日本近世建筑
第二章 法隆寺建筑的大木技术
第一节 法隆寺建筑的大木结构
第二节 法隆寺建筑的尺度构成
第三节 唐宁辽时期建筑的尺度构成
第三章 中日古代建筑的尺度构成
第一节 尺度与尺度的传播
第二节 奈良时代建筑的尺度构成
第三节 唐宋辽时期建筑的尺度构成
第四章 中日古代建筑的空间构成
第一节 地盘构成与空间构成
第二节 日本建筑构成表记法及其空间构成
第三节 唐宁建筑构成表记法及其空间构成
第四节 传统空间构成规制解体
第五节 大明宫麟德殿“三面”说试析
第五章 《营造法式》变造用村制度
第一节《营造法式》的性质及其比较
第二节 八等技术体系的继承与演变
第三节 变造 用材的大木作制度
第六章 日本禅 宗样建筑的设计技术
第一节 古代技术体系的继承与演变
第二节 禅宗样建筑的尺度构成(一)
第三节 禅宗样建筑的尺度构成(二) 2100433B
作 者:张十庆 著 丛 书 名:出 版 社:天津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1819296 出版时间:2004-05-01 版 次:1 页 数:161 装 帧:平装 开 本:所属分类:图书 > 建筑 > 建筑史
亭台楼阁、殿堂厅房 、桥廊榭舫 、馆轩、(辕)、斋、 塔庙。寺、庵、观、 宫、庄、宅、驿、园庭、场、苑、杆、栏、槛、池、涧、隈、坛、坞、岗等扩展资料房:多为单一功能的房屋,一般作为静修、读书之用。舍:...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
越南村社建筑、古代佛教建筑、黄城建筑等几种古代建筑是最能体现越南民族文化本色的建筑,它不但突出了越南传统文化的艺术空间,而且还折射出越南的文化变迁过程以及传统文化特色:典型的东南亚村社文化;区别于小乘佛教却又杂糅着本地宗教特色的儒、释、道三教并流的传统宗教文化;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仍深受中国封建集权思想影响下的传统制度文化。
大木小式建筑用于上述建筑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面阔3间至5间,通进深不多于7檩,大梁以5架为限。只用单檐悬山和硬山及以下屋顶,不用琉璃瓦和斗拱。建筑尺度依明间面阔及檐柱径为标准。
本项目以区域性古建筑的营造技术及其流源作为重点,其中包括形式谱系、构架样式、营造技术、材料工艺,技术源流及相关的文献考证等具体内容。将岭南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岭南地区四大文化地理区划(四大民系)古建筑营造技术诸因素的分析,探索岭南古代建筑的营造技术及发展规律,进而总结岭南古建筑营造技术的源流与变融变异过程,初步建立岭南古建筑营造技术、法式特征谱系,补充完善中国古代建筑的地方性营造理论与技术,提高岭南地区历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2100433B
冷轧板开发的历史也是赋予深冲性能的再结晶织构制造技术的历史。关于深冲用冷轧板的特性与制造技术的变迁已有很多报道。本文在这些先进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就1960年至今支撑深冲用冷轧板开发的制造技术的变迁进行简单的论述。
本文采用日本钢铁联盟汽车用冷轧板JSC270E的数值,塑性应变比(r值)在1.4以上为深冲用冷轧板。简而言之,制造技术的变迁能够划分为三代:①连续退火技术确立之前是第一代;②高纯净度炼钢技术确立之前是第二代;③目前是第三代。
1
第一代制造技术
第一代通过罩式退火,开发普及了深冲用冷轧板(低碳铝[脱氧]镇静钢: 0.05%C-0.3%Mn。),该钢板热轧低温卷取时(≤600℃)Al与N被过饱和固溶,在冷轧后罩式退火的过程中慢慢加热,在预先再结晶的回复阶段析出AIN,通过退火(≥650℃),促进{111}再结晶织构生成,得到1.5-1.8的r值。采用罩式退火,再结晶完成后缓冷使固溶碳作为碳化物析出,实现非时效性。再结晶完成后的金属组织形成向轧制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组织。在明确钢板深冲性能是钢板再结晶织构之前,认为低碳铝[脱氧]镇静钢的深冲性能与这种延伸晶粒生成关系密切,这是由于AIN析出抑制了晶粒长大。
2
第二代制造技术
第二代是随着连续退火设备的诞生,通过连续退火成功开发出深冲用冷轧板(Ti-IF钢:0.005%C-0.1%Mn-Ti),并且应用到工业生产。连续退火工艺特征是快速加热-高温退火(再结晶晶粒长大)-急冷短时间退火处理(10min左右),因此,利用罩式退火(时间1周左右)析出AIN的制造工艺已不可行,为此,采用快速加热-高温退火,开发出具有{111}再结晶织构的超低碳Ti-IF钢。但由于含碳量约为0.005%,需要与之相匹配的Ti量约为0.10%。为了促进再结晶晶粒的长大,采用连续退火,且需要在高温下长时间退火。制造工艺是热轧时通过高温卷取(≥650℃)析出TiC,采用高压下率(≥75%)冷轧后,通过高温退火(≥800℃),得到1.9-2.5的r值。Ti-IF钢的固溶碳、氮在热轧阶段作为TiC、TiN析出,以此来实现非时效性。
3
第三代制造技术
伴随着炼钢·真空脱气处理技术的进步,钢中的碳含量可降低到0.002%以下,稀有金属(Ti、Nb)添加量减少,实现了经济性量产化。开发出的实用化钢种是超低碳Ti、Nb-IF钢(0.002%C-0.1%Mn-Ti,Nb)。制造工艺是与第二代制造技术(热轧时高温卷取(≥650℃)、高压下率(≥75%)冷轧后,连续退火(≥800℃))基本相同,可得到1.9-2.5的r值。伴随着IF钢纯净度的提高,热轧板晶粒粗化引起的r值劣化问题增多。通过热轧板精加工温度低温化、高压下轧制、冷却开始时间缩短等有效手段,能够得到超过2.5的r值。同时,通过热轧时铁素体区域润滑轧制技术的应用,能够得到2.9-3.1的高r值。
本文摘选自本报2017年第19期B05部分内容,若要详细了解更多相关行业和技术信息,请关注本报纸质报纸每期A版和B版内容,或者登陆本报手机APP客户端,或者本报网站新址:http://www.worldmetals.com.cn/电子报阅读全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010-85115139 010-65288365
微信品牌推广电话:
《世界金属导报》手机报正式上线:长按下面图片,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出现白屏,点击右上角功能按钮,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完成下载,安装客户端。
更开放 更专业 更实用
《世界金属导报》
邮发代号:1-241
国内统一刊号:CN11-4676/F
全年定价:288元/年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订阅电话:010-65270692
投稿信箱:
daobao@worldmetals.cn
敢不敢点开阅读原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