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砖砌体结构的延性破坏机制抗震设计及评估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吴昊 | 依托单位 | 西南交通大学 |
砌体结构是我国中低层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但由于砌体房屋一般自重较大,强度低、延性和整体性差,体系单薄,结构遭遇强震作用时容易发生严重震害,尤其是低烈度设防区和设防标准较低的普通砌体结构房屋的倒塌率较高。为改善极震区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倒塌性能,保证结构在受到超出大震烈度的强震作用时具备与遭遇烈度相适应的抗倒塌能力,以及进一步完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与评估研究,有必要对砌体结构房屋的多道抗震设防、强震破坏模式及其合理控制、既有结构强震破坏机制评估等进行系统研究。 本课题针对我国现行设计规范有关多层砌体房屋抗强震设计方面的不足,对砌体房屋抗震设防目标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将传统的“三水准”设防目标拓宽为“四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强震不垮”,为实现该设防目标,进一步提出了砌体结构房屋二阶段抗震设计的思路,将整个抗震过程明确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多遇地震下基于构件截面承载力抗震验算和抗震构造措施保证延性的结构基本抗震能力设计和第二阶段结构强震破坏模式设计,其中,该阶段的设计对策侧重于“抗”, 设计过程和目标等与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一致,通过第一阶段设计保证结构的基本抗震性能,实现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基本设防目标;第二阶段策略强调以“控”为主,即以控制结构整体延性为设计目标,通过对结构中关键构件强震破坏模式和破坏顺序的合理控制使结构能够形成有效的抗震机制,使结构形成多道抗震防线,最大限度地发挥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提高结构层次的抗震储备水平,通过第二阶段设计实现“强震不垮”的特殊设防目标。通过2个两层砌体结构模型低周反复加载试验验证了结构强震破坏模式设计思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针对既有砌体房屋的抗震评估,基于传统的结构抗震鉴定方法提出了考虑强震破坏模式的多层砌体房屋二次评估方法,即首先通过一次评估明确结构的基本抗震能力是否满足“三水准”设防要求,满足要求的进一步进行二次评估,即以结构强震破坏模式为主要指标的评估,进而根据一次、二次评估结论对结构的实际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采取抗震加固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100433B
砌体结构房屋的外纵墙一般为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纵向地震作用下墙体的破坏机制对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开展砌体结构延性破坏机制设计及评估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强震破坏机制控制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提出砌体结构房屋的两阶段抗震设计过程,即第一阶段多遇地震下的构件截面承载力设计和第二阶段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设计,并针对纵墙的强震破坏模式设计提出“强竖向-弱水平-强耗能”的设计思路,即增强窗间墙的抗震能力、保证窗下墙的破坏先于窗间墙以及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本研究拟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窗下墙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以及结构延性破坏机制的形成机理,探讨窗下墙的受力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建立考虑过梁和楼板等影响的砌体窗下墙抗震承载力计算模型,揭示窗下墙在结构延性破坏机制形成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砌体结构房屋强震破坏模式设计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砖混结构的平房,层高为2.9米,屋面板厚250mm,那么砖墙砌筑的高度2.65m。
砌体结构就是混合结构,抗震等级不能使非抗震,现在都有抗震的,根据说明填抗震等级
3.9m...........
底层框架砖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从理论和构造的角度上,简要阐述了底层框架砖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并探讨了底层框架砖砌体结构设计过程中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最新设计方案。
砖混结构由于选材方便、施工简单、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成为我国当前建筑中使用最广范的一种建筑形式。砖混结构多采用粘土砖和混合砂浆砌筑,通过内外砖墙的咬砌达到具有一定整体连接性的目的。本来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结合自身设计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在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针对当前国内公路桥梁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缺陷,论述了桥梁延性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其中,重点介绍桥梁简化的延性抗震设计理论及改进的抗震设计方法。书中还对如何保证结构的整体延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桥梁延性抗震设计》介绍的内容,为作者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是作者正在编写的《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理论背景材料之一。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可供从事抗震工程设计、研究和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桥梁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目前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国内外存在巨大差距,对结构影响系数应该包含哪些因素,如何将结构影响系数合理地与随后具体的构件设计相联系,国内外均还没有统一思想,系统化的抗震设计理论还有待完善。本项目对钢结构和钢构件的延性、滞回曲线进行归纳总结和补充的试验和理论研究,研究钢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学,探讨延性、阻尼、后期刚度、耗能能力、滞回曲线形状、超强、二阶效应等因素在各经典动力荷载下对结构弹塑性动力响应的影响。通过地震作用下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体系的弹塑性时程反应分析,对计算地震力采用的结构影响系数进行计算,并进行统计规律研究,通过可靠度分析,提出与荷载分项系数配套的结构影响系数。提出面向地震力计算和抗震设计的抗侧力体系、构件、连接节点和截面的分类体系,并与结构影响系数相联系。对双重抗侧力结构中支撑架采用弱剪和强剪的设计方法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抗震抗侧力支撑架宜采用的设计措施
《钢结构新型延性节点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系统地阐述了作者在钢结构新型延性节点的抗震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工程应用方面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削弱型节点的力学性能以及钢框架结构的内力和稳定性分析、不同构造形式加强型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焊接节点断裂特性的有限元分析、加强型节点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分析。
《钢结构新型延性节点的抗震设计理论及其应用》可供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的设计人员、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