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竹炭疽病病斑多始自叶尖或叶缘,半圆形至不定形,黄褐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斑面具云纹。潮湿时其上现朱红色针头大小液点。
中文名称 | 棕竹炭疽病 | 植物 | 棕竹 |
---|---|---|---|
危害部位 | 棕竹叶片 | 病原 | 长圆盘孢菌 |
棕竹的养殖方法一棕竹一般常在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将原来萌蘖多的植丛用利刀分切数丛,分切时尽量少伤根,不伤芽,否则生长缓慢,观赏效果差。棕竹的养殖方法二棕竹分株上盆后置于半阴处,保持湿润,并经常向叶面喷...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属于需氧芽胞杆菌属,是引起某些家畜、野兽和人类炭疽病(人畜共患)的病原菌。发病率最高的是牛羊,猪也可发生,人常因屠宰、食用或与病死...
棕竹的基本习性:棕竹喜温暖、阴湿及通风良好环境,不耐寒,畏烈日,要求湿润、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微酸性最合适。棕竹的日常养护:养好棕竹要注意做好室内通风、防止积水、冬季防寒、夏日遮阳、合理施肥、...
使用FieldSpec HandHeldTM地物光谱仪采集不同发病程度的油茶冠层光谱数据,并实地调查油茶炭疽病病情指数,将光谱数据进行一阶微分与滑动平均滤波相结合的预处理,提取与病情指数相关性较高的敏感波段,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敏感波段的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分别以敏感波段和PCA降维处理后的敏感波段作为输入变量建立了病情指数的BP神经网络反演模型。两种建模方法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计算出的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均达99%以上。精度检验证明,以PCA降维所得到的前10个主成分作为输入变量建立的10-7-1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模型计算出的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98 6和0.814 8。该研究表明,利用地面高光谱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算法反演油茶炭疽病病情指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八角金盘疮痂型炭疽病是八角金盘炭疽病的一种新症状,可危害叶片、叶脉、叶柄和果柄。叶片病斑的典型症状为正面灰白色、疥癣状略增厚,背面圆形疣状突起明显,病斑中间开裂。根据柯赫氏法则获得的结果和形态学特征鉴定,该病原菌是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
棕竹炭疽病为棕竹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棕竹叶片。疽病病斑多始自叶尖或叶缘,半圆形至不定形,黄褐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斑面具云纹。潮湿时其上现朱红色针头大小液点。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长圆盘孢菌(Gloeosporium sp.)。病菌以菌丝体和分孢盘在病叶及病残体上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雨水溅射传播侵染。温暖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①结合冬春清园收集病残物烧毁,随即喷药预防一次。②发病前期可定期喷施多菌灵,百菌清进行预防。常用药剂:甲霜灵锰锌、咪鲜胺和丙环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