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总氮 | 简 称 | TN |
---|---|---|---|
性 质 | 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 | 定 义 | 水中各种形态无机和有机氮的总量 |
作 用 | 表示水体受营养物质污染的程度 | 影 响 | 地表水中氮、磷物质超标时,出现富营养化状态 |
水质总氮的测定方法主要有:
1.碱性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HJ 636-2012):现如今,水质监测的主要方法,如英国RAIKING,中国锐泉等品牌是主流的在这个标准基础上优化的在线监测产品。
2.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实验室。
3.也有采用氨氮、硝酸根、亚硝酸根分别进行测量,然后将结果累加值作为总氮的测量结果。典型应用如德国WTW。
在环境地表水、水质监测领域,碱性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及优化方法是当前的主要方法。
1.HJ 636-2012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水库、湖泊、江河水中总氮的测定。检出限0.050mg/L,测定下限0.200mg/L,测定上限100mg/L
3.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在规定的分析条件下,将待测成分转变成气态分子载入测量系统,测定其对特征光谱吸收的方法。
4.在120℃~124℃碱性介质中,加入过硫酸钾氧化剂,将水样中氨、铵盐、亚硝酸盐以及大部分有
机氮化合物氧化成硝酸盐后,以硝酸盐氮的形式采用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总氮的测定。
5.本标准所用试剂,除特别注明,均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实验用水为无氨水或新制备
的去离子水。
5.1 无氨水的制备:将一般去离子水用硫酸酸化至pH<2 后进行蒸馏,弃去最初100ml 馏出液,收集后
面足够的馏出液,密封保存在聚乙烯容器中。
5.2 碱性过硫酸钾溶液:称取40g 过硫酸钾(K2S2O8)及15g 氢氧化钠(NaOH),溶解于水中,加水稀释至1000ml,存放于聚乙烯瓶中,可使用一周。
5.3 盐酸:C(HCl)=5mol/L,优级纯。
5.4三氯化钛:15% 原液,化学纯。
5.5 无水高氯酸镁(Mg(ClO4)2):8~10 目颗粒。
5.6 硝酸盐氮标准贮备液(1.00mg/ml):称取预先在105~110℃干燥2h 的优级纯硝酸钠(NaNO3)3.034g,溶解于水,移入500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5.7 硝酸盐氮标准使用液(10.00μg/ml):吸取硝酸盐氮标准贮备液(5.6),用水逐级稀释而成。
6.1 仪器及装置
6.1.1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
6.1.2 镉(Cd)空心阴极灯。
气液分离装置
1-清洗瓶;2-定量加液器;
3-样品吹气反应瓶;4-恒温水浴;5-干燥器
6.1.3 圆形不锈钢加热架。
6.1.4 可调定量加液器:300ml 无色玻璃瓶,加液量0~5ml,用硅胶管连接加液嘴与样品反应瓶盖的加
液管。
6.1.5 比色管:50ml,具塞。
6.1.6 恒温水浴:双孔或4 孔,温度0℃~100℃,控温精度±2℃。
6.1.7 高压蒸汽消毒器:压力1.1~1.3kg/cm2,相应温度120℃~124℃。
6.1.8 气液分离装置(见示意图):清洗瓶1 及样品反应瓶3 为50ml 的标准磨口玻璃瓶;干燥管5 中放
入无水高氯酸镁(5.5)。将各部分用PVC 软管连接于仪器(6.1.1)。
6.2 参考工作条件
空心阴极灯电流:3~5mA;载气(空气)流量:0.5L/min;工作波长:214.4nm;光能量保持在100%~
117%范围内;测量方式:峰高或峰面积。
7.水样采集在聚乙烯瓶中,用硫酸酸化至pH<2,在24h 内进行测定。
8.取适量水样(总氮量5~150μg)置于50ml 比色管(6.1.5)中,各加入10ml 碱性过硫酸钾溶液(5.2),加水稀释至标线,密塞,摇匀。用纱布及纱绳裹紧塞子,以防溅漏。将比色管放入高压蒸汽消毒器(6.1.7)中,盖好盖子,加热至蒸汽压力达到1.1~1.3kg/cm2,记录时间,50min 后缓慢放气,待压力指针回零,趁热取出比色管充分摇匀,冷却至室温待测。同时取40ml 水制备空白样。
9.消解后的样品,含大量高价铁离子等较多氧化性物质时,增加三氯化钛用量至溶液紫红色不褪进行
测定,不影响测定结果。
10.1 测量系统的净化
每次测定之前,将反应瓶盖插入装有约5ml 水的清洗瓶中,通入载气,净化测量系统,调整仪器零点。测定后,水洗反应瓶盖和砂芯。
10.2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0.00、0.50、1.00、1.50、2.00、2.50ml 硝酸盐氮标准使用液(5.7),分别置于样品反应瓶中,加水释至2.5ml,加入2.5ml 盐酸(5.3),放入加热架(6.1.3),于70℃±2℃水浴 (6.1.7) 中加热10min。逐个取出样品反应瓶,立即与反应瓶盖密闭,趁热用定量加液器(6.1.4)加入0.5ml 三氯化钛(5.4),通入载气,依次测定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与所对应的硝酸盐氮的量(μg)绘制校准曲线。
10.3 水样的测定
取待测试样(8)2.5ml 置于样品反应瓶中,以下操作同10.2 校准曲线的绘制。
测定水样前,测定空白样,进行空白校正。
12.1 精密度
测定总氮为3.05mg/L±0.15mg/L 的统一标准样品(n=6),测得结果为2.95~3.04mg/L,相对标准
偏差1.14%。
12.2 准确度
测定3.05mg/L±0.15mg/L 的统一标样,测得平均值3.01mg/L,相对误差1.3%;对地表水样加入
15.25μg 总氮标样,测得回收率93.0%~101%。
13.总氮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与有机氮的总称,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据了解,《杂环类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在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严重环境污染问题而需要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的地区,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要执行总氮特别排放限值30mg/L。新修订的《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总氮排放的要求是,现有企业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0年6月30日执行50mg/L的限值,自2010年7月1日起执行30mg/L的限值。新建企业自2008年7月1日起就要执行30mg/L的限值,而特殊地区的企业要执行20mg/L的限值。
水中的总氮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测定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地表水中氮、磷物质超标时,微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生长旺盛,出现富营养化状态。
水中氮元素的过量排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出现水华赤潮,当水中总氮含量大于 0.3mg/L 时,即达到 富营养化的标准 ;另外,硝酸盐本身对人无害,但在体内会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一方面,亚硝酸盐会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高铁血 红蛋白,影响氧的传输能力,特别对于婴儿,易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 ;另一方面,亚硝酸盐过高,会与蛋白生成亚硝胺,属于强 致癌物质,对健康危害极大。
废水总氮超标如何处理? 路朋 (苏州湛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300) 摘要:本文讲述总氮的构成,以及处理的各种方法,同时对于硝态氮(硝酸 根离子和亚硝酸根离子) 的去除,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特殊结 构设计的高效反硝化装置,去除硝态氮至 10mg/L 以下。 关键词:硝态氮;总氮处理;反硝化; 1、废水中总氮的构成 总氮元素主要由氨氮、有机氮、硝态氮、亚硝态氮以及氮氧化合物组成,其 中氨氮主要来自于氨水以及诸如氯化铵等无机物。 有机氮主要来自于一些有机物 中的含氮基团,比如有机胺类等。 氮氧化合物诸如一氧化氮以及二氧化氮等是有 毒气体,由于状态不稳定,一般很少存在。硝态氮在自然界中比较稳定,且含量 较高,比如国防工业炸药制造过程中大量用硝酸盐作为原料, 机械化学等工业使 用大量与硝酸盐相关的原材料作为氧化剂, 同时很多污水通过前期生化以及硝化 以后也含有大量的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氮过高,饮用此水将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饮用对身体极为不利。而且氨氮在厌氧条件下,也会转化为亚硝酸盐氮;饮用水中硝酸盐氮在人体内经硝酸还原菌作用后被还原为亚硝酸盐氮,毒性将扩大为硝酸盐毒性的11倍,主要影响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能力,使人体出现窒息现象。
总氮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太湖水污染事件的发生,让监管部门重新认识到了总氮的危害性。掌握总氮排放量、分布状况以及主要来源,对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挥发性盐基总氮定义
关于挥发性盐基总氮的概念挥发性盐基总氮是指肉食品的水浸液中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t。tazv。zatilebasienitr。gen即TvB-N).
目前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是国标中用于评价肉质鲜度的唯一理化指标.
但为什么叫盐基氮呢?这个问题在一般书籍和材料中均未详细介绍。之所以称为盐基氮,是因为肉食品中的蛋白质在酶和细菌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而产生氨(NH。)和胺(R一NH:)等碱性含氮物。如氨基酸在脱氨酶的作用下可产生氨;酪氨酸在脱氨酶作用下产生酪胺;组氨酸脱胺产生组胺;赖氨酸脱羧基产生尸胺;鸟氨酸、精氨酸脱羧产生腐胺等。以_L所产生的胺或氨类碱性产物,可以和组织内的酸性物质结合,形成NH、·R即盐基态氮,故称盐基氮。
微生物的代谢,可引起食品化学组成的变化,并产生多种腐败性产物,因此,直接测定这些腐败产物就可作为判断食品质量的依据。
一般氨基酸、蛋白质类等含氮高的食品,如鱼、虾、贝类及肉类,在需氧性败坏时,常以测定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多少作为评定的化学指标;对于含氮量少而含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品,在缺氧条件下腐败则经常测定有机酸的含量或pH值的变化作为指标。
(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
挥发性盐基总氮系指肉、鱼类样品浸液在弱碱性下能与水蒸汽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主要是氨和胺类(三甲胺和二甲胺),常用蒸馏法或Conway微量扩散法定量。该指标现已列入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例如一般在低温有氧条件下,鱼类挥发性盐基氮的量达到30mg/100g时,即认为是变质的标志。
因为在挥发性盐基总氮构成的胺类中,主要的是三甲胺,是季胺类含氮物经微生物还原产生的。可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量,或者三甲胺制成碘的复盐,用二氯乙烯抽取测定。新鲜鱼虾等水产品、肉中没有三甲胺,初期腐败时,其量可达4mg~6mg/100g。
鱼贝类可通过细菌分泌的组氨酸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而发生腐败变质。当鱼肉中的组胺达到4-10mg/100g,就会发生变态反应样的食物中毒。通常用圆形滤纸色谱法(卢塔-宫木法)进行定量。
K值是指ATP分解的肌苷(HxR)和次黄嘌呤(Hx)低级产物占ATP系列分解产物ATP+ADP+AMP+IMP+HxP+Hx的百分比,K值主要适用于鉴定鱼类早期腐败。若K≤20%,说明鱼体绝对新鲜;K≥40%时,鱼体开始有腐败迹象。
食品中pH值的变化,一方面可由微生物的作用或食品原料本身酶的消化作用,使食品中pH值下降;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微生物的作用所产生的氨而促使pH值上升。一般腐败开始时食品的pH略微降低,随后上升,因此多呈现V字形变动。例如牲畜和一些青皮红肉的鱼在死亡之后,肌肉中因碳水化合物产生消化作用,造成乳酸和磷酸在肌肉中积累,以致引起pH值下降;其后因腐败微生物繁殖,肌肉被分解,造成氨积累,促使pH值上升。我们借助于pH计测定则可评价食品变质的程度。
但由于食品的种类、加工法不同以及污染的微生物种类不同,pH的变动有很大差别,所以一般不用pH作为初期腐败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