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第1版基础上,吸取了国内外制冷与低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具有内容新颖、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等特点。全书分六章,介绍从室温至接近0K广宽温区内的各种常用制冷与低温的实现方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重点介绍制冷与低温工质性质、蒸气压缩制冷、吸收制冷、低温制冷、气体液化与分离等。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主要符号表
绪论1
一、研究的内容和范围1
二、制冷与低温的应用1
三、制冷与低温的发展历史7
习题9
第一章制冷与低温的热力学基础10
第一节相变制冷10
一、液体汽化10
二、固体的熔化与升华11
三、压-焓图12
第二节气体绝热膨胀制冷13
一、有外功输出的膨胀过程13
二、绝热放气过程14
三、节流膨胀过程15
第三节制冷循环热力学特性分析16
一、热源温度不变时的逆向可逆循环——逆
卡诺循环16
二、变温热源时的逆向可逆循环——洛伦兹
循环及逆向布雷顿循环18
三、热能驱动制冷循环19
四、蒸气机械压缩制冷循环20
五、气体液化循环21
六、斯特林制冷循环22
七、G-M制冷循环24
八、脉管制冷循环26
九、热泵循环28
第四节其他制冷方法28
一、空气蒸发制冷和溶液除湿蒸发制冷28
二、气体涡流制冷30
三、半导体制冷34
四、热声制冷37
五、绝热去磁制冷39
六、氦稀释制冷42
习题45
第二章制冷与低温工质性质47
第一节概述47
一、制冷与低温工质的选用原则47
二、制冷与低温工质的命名48
第二节工质物性计算的热力学基础52
一、基本热力学关系式52
二、溶液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54
三、溶液相平衡59
四、二元溶液的相平衡图62
第三节制冷与低温工质的热力性质及其计算
方法66
一、热力性质表示方法66
二、热力性质的计算机计算69
三、热力性质计算商用软件71
第四节制冷与低温工质的物理化学性质71
一、安全性72
二、热稳定性73
三、对材料的作用73
四、对润滑油的互溶性74
五、对水的溶解性74
六、泄漏性74
七、与大气环境的友好性75
第五节常用制冷与低温工质76
一、自然工质76
二、合成工质81
三、混合工质82
第六节载冷剂85
一、载冷剂的作用及选用原则85
二、常用载冷剂86
第七节冷冻机用润滑油87
一、润滑油的作用及选用原则87
二、分类与特性88
习题90
第三章蒸气制冷循环92
第一节单级机械压缩制冷循环92
一、理想循环92
二、实际循环104
三、循环性能数值计算107
四、循环特性分析与制冷机工况109
第二节两级机械压缩制冷循环112
一、概述112
二、两级压缩制冷循环113
第三节复叠式制冷循环118
一、系统的组成118
二、性能指标计算122
三、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124
第四节吸收制冷循环126
一、概述126
二、蒸汽单效吸收制冷127
三、蒸汽双效吸收制冷133
四、直燃吸收制冷137
五、蒸汽吸收制冷其他循环140
习题146
第四章气体制冷和液化循环148
第一节节流循环148
一、一次节流循环148
二、有预冷的一次节流循环151
三、二次节流循环155
第二节等熵膨胀循环157
第三节等焓膨胀和等熵膨胀的组合循环159
一、克劳特循环159
二、海兰特循环及卡皮查循环162
第四节复叠式气体液化循环168
一、经典复叠制冷液化循环168
二、自动复叠制冷液化循环169
三、带膨胀机的混合气体液化循环171
习题172
第五章流体混合物分离原理与方法174
第一节气体的理想分离174
第二节流体混合物分离方法176
一、冷凝和闪蒸176
二、精馏179
三、吸附187
四、吸收191
五、薄膜渗透194
第三节低温空气分离系统197
一、林德单塔系统197
二、林德双塔系统200
三、林德-富兰克系统200
四、海兰特系统202
五、副产气体分离系统202
第四节氢及氦的分离系统205
一、氢分离系统205
二、氦分离系统207
第五节现代大型低温空气分离系统简介208
一、外压缩系统208
二、内压缩系统209
习题212
第六章制冷与低温循环的热力学第二
定律分析214
第一节熵分析法214
第二节分析法216
一、的概念216
二、制冷与低温循环中典型过程分析218
习题223
附录224
附录A常用单位换算表224
附录B常用制冷工质的热力性质表和图225
表B1R22饱和性质表225
表B2R23饱和性质表228
表B3R50(甲烷)饱和性质表230
表B4R123饱和性质表231
表B5R134a饱和性质表233
表B6R410A饱和性质表235
表B7R600a饱和性质表237
表B8R702(正氢)饱和性质表238
表B9R704(氦-4)饱和性质表240
表B10R717(氨)饱和性质表242
表B11R728(氮)饱和性质表246
表B12R729(空气)饱和性质表248
表B13R732(氧)饱和性质表250
表B14R744(二氧化碳)饱和
性质表252
图B1R22压-焓图254
图B2R23压-焓图255
图B3R50(甲烷)温-熵图256
图B4R123压-焓图257
图B5R134a压-焓图258
图B6R410A压-焓图259
图B7R600a压-焓图260
图B8R702(正氢)温-熵图261
图B9R704(氦-4)温-熵图262
图B10R717(氨)压-焓图263
图B11R728(氮)温-熵图264
图B12R729(空气)温-熵图265
图B13R732(氧)温-熵图266
图B14R744(二氧化碳)压-焓图267
附录C常用载冷剂的热物理性质表268
表C1氯化钙水溶液的热物理性质268
表C2氯化钠水溶液的热物理性质270
表C3乙二醇水溶液的热物理性质271
表C4几种常用载冷剂的热物理性质
比较273
参考文献2742100433B
我是学化工机械的,但找工作的时候却到了一家钢铁厂的制氧厂。我看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由于钢铁产量的增加,以及化工方面乙烯产量的增加等,制冷这一产业链(包括制造设备的杭氧和需求气体 的行业)可以说是在未来...
中国这方面的制造业还是前途比较看好,特别是节能方向的
制冷及低温工程就业前景 (一)实用性强,发展潜力巨大 制冷及低温工程是一门既成熟又极具活力的、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应用前景与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制冷及低温工程的...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精品课建设探索——精品课程建设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进程中,深化教学质量需要从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队伍组织等方面着力推进创新:综合考虑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传统与现代...
制冷与低温热力学基础——第一节 制冷与低温原理的热工基础 第二节 制冷与低温工质 第三节 制冷技术与学科交叉
《制冷与低温原理(第2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是在第1版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制冷与低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具有内容新颖、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等特点。全书分六章,介绍从室温至接近0K广宽温区内的各种常用制冷与低温的实现方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重点介绍制冷与低温工质性质、蒸气压缩制冷、吸收制冷、低温制冷、气体液化与分离等。为了方便读者重点理解和掌握内容,《制冷与低温原理(第2版)》还配有PPT课件以及mini-REFPROP软件,同时还给出大量例题和习题,书末附有常用工质物性图表。
《制冷与低温原理(第2版)》可作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动力、机械、化工、建筑、航天、食品、医药等领域从事制冷与低温、动力与气体、建筑环境与设备(暖通空调)、化工过程与控制等有关的科研、设计、生产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陈光明,男,1958年生,博士,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所长。兼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冷技术选择委员会委员、国际制冷学会热力学与传递过程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热工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制冷学会理事长;《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杂志主编,《工程热物理学报》、《太阳能学报》、《制冷学报》等杂志编委会委员。曾在日本东京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热力学、制冷与空调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迄今已出版书籍9部。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获得美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26项。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主要符号表
绪论
第一章 制冷与低温的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 制冷与低温工质性质
第三章 蒸气制冷循环
第四章 气体制冷和液化循环
第五章 流体混合物分离原理与方法
第六章 制冷与低温循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
附录
参考文献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