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树彬等编著的《珠江三角洲河涌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指引》在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地区河涌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外主要国家城市河流综合整治或重新自然化的思想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善河涌综合整治工作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水系概况及河涌数量调查;城市河流综合整治的目标、标准和评估方法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河涌综合整治方案及评价;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典型案例;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与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的计算方法;结论及建议;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导则(草稿)。
《珠江三角洲河涌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指引》可供水利、生态、环境及相关行业的科研与管理人员、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前言
第1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环境
1.2 社会经济
第2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水系概况及河涌数量调查
2.1 主要河流及水系概况
2.2 河涌数量与长度调查
第3章 城市河流综合整治的目标、标准和评估方法研究
3.1 城市河流综合整治的目标、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
3.2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综合整治评估方法研究
3.3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综合整治与健康调查评估
第4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河涌综合整治方案及评价
4.1 广东省有关城市河涌综合整治的目标、方案及评价
4.2 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目标、方案及评价
4.3 深圳市河涌综合整治目标、方案及评价
4.4 佛山市河涌综合整治目标、方案及评价
4.5 对本地区城市河涌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的整体评价及建议
第5章 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典型案例
5.1 湿地恢复理论
5.2 河流廊道及修复理论
5.3 河流生境要素及修复理论
5.4 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程序与原则
5.5 河流生态修复与治理开发的关系
5.6 河流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
第6章 国内外河流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
6.1 美国河流重建技术
6.2 日本河流栖息地恢复技术
6.3 生态护岸、护坡技术
6.4 河道纵向治理技术
6.5 河道生态修复与城市开敞空间的结合
6.6 河道水体污染直接净化或原位处理技术
第7章 与河流生态修复相关的计算方法
7.1 感潮河涌排涝计算与生态河道断面设计方法
7.2 河道生态工法中的水文学与水力学计算方法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8.1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数量多,治理难度大
8.2 目前正在实施的河涌综合整治方案亟待改进
8.3 学习国内外先进地区城市河流综合整治技术和方法、措施
8.4 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河涌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导则》
附录 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涌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导则(草稿)
参考文献2100433B
广州在河涌治污整理后,不少河涌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在河涌的...
当然是C,生态系统的组成就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是 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是指阳光,空气,水等,上题其实特别简单,非生物因素只能选C。
首先要控制污水排放量,不然你怎么治都是白整,然后可以派人定时打捞垃圾、定时给河涌开闸放水换水,或者用生物治理的方法,使用一些植物吸收污染物,比如水葫芦等,但要注意植物的过度繁殖和生物入侵。
2012年3月20号
珠江三角洲软土压缩实验——珠三角地区广泛分布着一层全新世海侵形成的软土层。本文作者用不同长度的PVC管,在该软土层中进行取样,并在室内分别用薄样(常规样)和样柱进行了压缩实验。薄样的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压缩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且压缩量变化最大...
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珠江河口及三角洲基本情况
2.1 自然概况
2.1.1 珠江三角洲及口门概况
2.1.2 气象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河床演变
2.2 防洪形势
2.2.1 经济发展对防洪提出更高要求
2.2.2 大洪水频发
2.2.3 西江、北江入口流量分配发生变化
2.2.4 河网区河腹部主要站点水位异常
2.2.5 涉水项目增多加剧防洪压力
2.2.6 台风暴潮活跃
2.3 水利规划
2.3.1 防洪标准
2.3.2 防洪工程体系
2.3.3 重要堤围规划
2.3.4 城市防洪规划
2.3.5 珠江河口治导线规划
2.3.6 珠江泄洪整治规划
2.3.7 口门岸线利用规划
2.3.8 采砂控制规划
第3章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水行政许可指引
3.1 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依据
3.1.1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水行政许可设立依据
3.1.2 防洪评价编制资质要求
3.2 防洪评价导则简介
3.2.1 《导则》适用范围
3.2.2 防洪评价主要内容
3.2.3 防洪评价技术路线
3.2.4 参考目录
3.3 建设项目水行政审查要点
3.3.1 技术参数标准研究成果
3.3.2 跨河建筑物
3.3.3 临河建筑物
3.3.4 穿河、穿堤建筑物
3.4 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程序
3.4.1 珠江委审批程序及具体要求
3.4.2 广东省水利厅审批程序及具体要求
3.4.3 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及具体要求
3.5 小结
第4章 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
4.1 防洪评价计算主要内容及要求
4.2 水文分析
4.2.1 水文分析常用方法
4.2.2 水文分析常用水文组合
4.3 潮流泥沙数学模型
4.3.1 概述
4.3.2 一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
4.3.3 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
4.3.4 一维、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联解
4.3.5 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区整体数学模型介绍
4.4 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
4.4.1 概述
4.4.2 物理模型分类
4.4.3 模型设计
4.4.4 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区整体物理模型介绍
4.5 经验公式
4.5.1 壅水计算经验公式
4.5.2 冲淤计算经验公式
4.5.3 排涝影响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洪评价关键问题及处理
5.1 评价手段的选择
5.1.1 技术审查对防洪评价计算手段的要求
5.1.2 模型手段及典型案例
5.2 模型率定和验证
5.2.1 模型率定的主要参数
5.2.2 模型验证的主要内容和精度
5.2.3 模型率定和验证的水文条件
5.2.4 遥感技术在模型率定和验证中的应用
5.2.5 模型验证示例
5.3 工程概化
5.3.1 数学模型计算中的工程概化
5.3.2 物理模型试验中的工程概化
5.4 模型计算的前后处理
5.4.1 数学模型计算的前处理
5.4.2 物理模型试验的前处理
5.4.3 防洪评价计算后处理
第6章 内河涌涉水工程防洪评价典型实例解析
6.1 坦洲大涌大桥工程防洪评价实例简介和评价要点解析
6.1.1 工程概况和工程特性
6.1.2 暴雨洪水分析
6.1.3 计算水文组合
6.1.4 防洪综合评价
6.2 庄头涌(工业大道—珠江口)清淤工程防洪评价实例和评价要点解析
6.2.1 工程概况和工程特性
6.2.2 水文分析计算
6.2.3 工程概化
6.2.4 计算水文组合和工况
6.2.5 防洪综合评价
第7章 网河区涉水工程防洪评价典型实例解析
7.1 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码头工程防洪评价实例和评价要点解析
7.1.1 工程概况和工程特性
7.1.2 防洪计算水文条件
7.1.3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7.1.4 防洪评价计算
7.2 广佛环线陈村隧道工程防洪评价实例和评价要点解析
7.2.1 工程概况和工程特性
7.2.2 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概况
7.2.3 河道演变
7.2.4 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
7.2.5 工程对堤防渗透稳定影响分析计算
7.2.6 工程对堤防抗滑稳定影响分析计算
第8章 河口区涉水工程防洪评价典型实例解析
8.1 太平客运码头工程防洪评价实例和评价要点解析
8.1.1 工程概况和工程特性
8.1.2 工程附近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8.1.3 水文分析计算
8.1.4 数学模型选择
8.1.5 壅水计算分析
8.1.6 河势影响计算分析
8.1.7 工程对河道纳潮量的影响分析
8.1.8 陆域护岸和堤防的稳定计算
8.1.9 防洪综合评价
8.2 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工程防洪评价实例和评价要点解析
8.2.1 工程概况和工程特性
8.2.2 咸潮计算水文条件
8.2.3 拟建工程对咸潮的影响分析
8.3 港珠澳大桥工程防洪评价实例和评价要点解析
8.3.1 工程概况和工程特性
8.3.2 技术路线和手段
8.3.3 研究专题设置
8.3.4 水文分析计算
8.3.5 防洪综合评价
8.3.6 防治与补救措施
第9章 结语
附录1 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附录2 建设项目大、中、小型规模划分标准
附录3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
参考文献 2100433B
管理会计基本指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下同)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起统领作用,是制定应用指引和建设案例库的基础。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包括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库,用以指导单位管理会计实践。
第三条 管理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参与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并为之提供有用信息,推动单位实现战略规划。
第四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战略导向原则。管理会计的应用应以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持续创造价值为核心,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
(二)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
(三)适应性原则。管理会计的应用应与单位应用环境和自身特征相适应。单位自身特征包括单位性质、规模、发展阶段、管理模式、治理水平等。
(四)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的应用应权衡实施成本和预期效益,合理、有效地推进管理会计应用。
第五条 管理会计应用主体视管理决策主体确定,可以是单位整体,也可以是单位内部的责任中心。
第六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等四要素。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七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充分了解和分析其应用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环境,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基础,包括内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与管理会计建设和实施相关的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保障、信息系统等因素。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市场、法律、行业等因素。
第八条 单位应准确分析和把握价值创造模式,推动财务与业务等的有机融合。
第九条 单位应根据组织架构特点,建立健全能够满足管理会计活动所需的由财务、业务等相关人员组成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置管理会计机构,组织开展管理会计工作。
第十条 单位应根据管理模式确定责任主体,明确各层级以及各层级内的部门、岗位之间的管理会计责任权限,制定管理会计实施方案,以落实管理会计责任。
第十一条 单位应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做好资源保障工作,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效果,确保管理会计工作顺利开展。
单位应注重管理会计理念、知识培训,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第十二条 单位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系统规划,通过信息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等途径,及时、高效地提供和管理相关信息,推进管理会计实施。
第三章 管理会计活动
第十三条 管理会计活动是单位利用管理会计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方面服务于单位管理需要的相关活动。
第十四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做好相关信息支持,参与战略规划拟定,从支持其定位、目标设定、实施方案选择等方面,为单位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支撑。
第十五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融合财务和业务等活动,及时充分提供和利用相关信息,支持单位各层级根据战略规划做出决策。
第十六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设定定量定性标准,强化分析、沟通、协调、反馈等控制机制,支持和引导单位持续高质高效地实施单位战略规划。
第十七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合理设计评价体系,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等,评价单位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对管理会计活动进行评估和完善,以持续改进管理会计应用。
第四章 工具方法
第十八条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手段。
第十九条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是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时所采用的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的统称。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具有开放性,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完善。
第二十条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
(一)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等;
(二)预算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全面预算管理、滚动预算管理、作业预算管理、零基预算管理、弹性预算管理等;
(三)成本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变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
(四)营运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标杆管理等;
(五)投融资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贴现现金流法、项目管理、资本成本分析等;
(六)绩效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
(七)风险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单位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矩阵模型等。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管理特点和实践需要选择适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并加强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系统化、集成化应用。
第五章 信息与报告
第二十二条 管理会计信息包括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所使用和生成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种渠道,通过采集、转换等多种方式,获得相关、可靠的管理会计基础信息。
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管理会计基础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传递,以满足管理会计应用需要。
第二十五条 单位生成的管理会计信息应相关、可靠、及时、可理解。
第二十六条 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活动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旨在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满足管理需要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按期间可以分为定期报告和不定期报告,按内容可以分为综合性报告和专项报告等类别。
第二十七条 单位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和管理会计活动性质设定报告期间。一般应以公历期间作为报告期间,也可以根据特定需要设定报告期间。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