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蕨目形态特征
根状茎通常有鳞片,少为光滑,或有毛,或二者并存,一般粗短直立,或匍匐或细长横走,在树形蕨或某些种类,茎上包有叶柄的宿存基部。叶幼时拳卷,全缘,线形或披针形,或分裂为掌状,或二叉分枝,或为一至多回羽状分裂;叶质地非常不一,膜质,草质,纸质,革质或肉质;叶脉型变化极大,主脉(或称中脉,中肋)通常发达,侧脉常为羽状,少为二叉分枝,分离或连结为各式网状,有时成为复杂的网状脉,有内藏小脉或没有。孢子囊的形体不一,有柄或无柄,有一发育完整的环带,环带的位置有顶生,直生,斜生或腰部水平横绕,少有仅在顶部附生有几个加厚细胞的不发育环带,并自裂口处开裂散布孢子;孢子囊通常聚生成孢子囊羣(堆),生于叶之下面,叶面生或叶缘生;孢子囊羣的形体非常不一,幼时通常为膜质或少为质厚的盖掩护,或完全裸露无盖。
最早蕨类植物学家曾将所有真蕨类列为一目,故真蕨目又名水龙骨目。1905年丹麦蕨类学家卡尔·弗雷德里克·阿尔伯特·克里斯滕森(1872–1942)将真蕨目分为10个科。1940年中国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1898年2月15日-1986年7月22日)将水龙骨科分为33科,从而结束了真蕨类中存在的混乱情况,引起了当时国际蕨类学界的争论和重视,并在其后的年代里逐渐为各国学者所采用。
序号 | 中文名称 | 拉丁二名法 | 模式物种 |
---|---|---|---|
1 | 瘤足蕨科 | Plagiogyriaceae | 瘤足蕨 |
2 | 里白科 | Gleicheniaceae | 里白 |
3 | 莎草蕨科 | Schizaeaceae | 莎草蕨 |
4 | 海金沙科 | Lygodiaceae | 海金沙 |
5 | 膜蕨科 | Hymenophyllaceae | 膜蕨 |
6 | 蚌壳蕨科 | Dicksoniaceae | 蚌壳蕨 |
7 | 桫椤科 | Cyatheaceae | 桫椤 |
8 | 稀子蕨科 | Monachosoraceae | 稀子蕨 |
9 | 碗蕨科 | Dennstaedtiaceae | 碗蕨 |
10 | 鳞始蕨科 | Lindsaeaceae | 鳞始蕨 |
11 | 竹叶蕨科 | Taenitidaceae | 竹叶蕨 |
12 | 姬蕨科 | Hypolepidaceae | 姬蕨 |
13 | 蕨科 | Pteridiaceae | 凤尾蕨 |
14 | 凤尾蕨科 | Pteridaceae | 凤尾蕨 |
15 | 卤蕨科 | Acrostichaceae | 卤蕨 |
16 | 光叶藤蕨科 | Stenochlaenaceae | 光叶藤萝 |
17 | 中国蕨科 | Sinopteridaceae | 中国蕨 |
18 | 铁线蕨科 | Adiantaceae | 铁线蕨 |
19 | 水蕨科 | Parkeriaceae | 水蕨 |
20 | 裸子蕨科 | Hemionitidaceae | 裸子蕨 |
21 | 车前蕨科 | Antrophyaceae | 车前蕨 |
22 | 书带蕨科 | Vittariaceae | 书带蕨 |
23 | 蹄盖蕨科 | Athyriaceae | 蹄盖蕨 |
24 | 肿足蕨科 | Hypodematiaceae | 肿足蕨 |
25 | 金星蕨科 | Thelypteridaceae | 金星蕨 |
26 | 铁角蕨科 | Aspleniaceae | 铁角蕨 |
27 | 睫毛蕨科 | Pleurosoriopsidaceae | 睫毛蕨 |
28 | 球子蕨科 | Onocleaceae | 球子蕨 |
29 | 岩蕨科 | Woodsiaceae | 岩蕨 |
30 | 乌毛蕨科 | Blechnaceae | 乌毛蕨 |
31 | 球盖蕨科 | Peranemaceae | 球盖蕨 |
32 | 鳞毛蕨科 | Dryopteridaceae | 鳞毛蕨 |
33 | 叉蕨科 | Aspidiaceae | 叉蕨 |
34 | 实蕨科 | Bolbitidaceae | 实蕨 |
35 | 藤蕨科 | Lomariopsidaceae | 藤蕨 |
36 | 舌蕨科 | Elaphoglossaceae | 舌蕨 |
37 | 肾蕨科 | Nephrolepidaceae | 肾蕨 |
38 | 条蕨科 | Oleandraceae | 条蕨 |
39 | 骨碎补科 | Davalliaceae | 骨碎补 |
40 | 雨蕨科 | Gymnogrammitidaceae | 雨蕨 |
41 | 双扇蕨科 | Dipteridaceae | 双扇蕨 |
42 | 燕尾蕨科 | Cheiropleuriaceae | 燕尾蕨 |
43 | 水龙骨科 | Polypodiaceae | 水龙骨 |
44 | 槲蕨科 | Drynariaceae | 槲蕨 |
45 | 鹿角蕨科 | Platyceriaceae | 鹿角蕨 |
46 | 禾叶蕨科 | Grammitidaceae | 禾叶蕨 |
47 | 剑蕨科 | Loxogrammaceae | 箭蕨 |
黑木蕨的根3mm左右,茎较细,叶齿较少、较圆润,叶面不平整,透明度较高,较薄。是一种水生蕨类,具有互生性的叶部,叶片全裂呈羽毛状,色泽呈暗绿色。不论水上叶或水中叶只要有足够的光线,叶片就会直立生长。适...
陆生大型或中型蕨类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有管状中柱(如栗蕨属),或短而直立或斜升,有网状中柱(如凤尾蕨属),密被狭长而质厚的鳞片,鳞片以基部着生。叶一型,少为二型或近二型,疏生(如栗蕨属)或簇生(如凤...
叶黄槿为常绿大灌木至小乔木,被星状毛。主干不明显,高可达3-4m。其叶大,如心形,叶柄长3-8cm。其花,雄蕊多数为单体,雄蕊筒包围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开裂。单叶,叶草质,互生,革质,...
国槐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 15-25 米,干皮暗灰色,小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 9-15 片,卵状长圆形,长 2.5-7.5 厘 米,宽 1.5-5 厘米,顶端渐尖而有细突尖,基部阔楔形,下面灰白色,疏生短 柔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状,有 5小齿;花冠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 并有紫脉,翼瓣龙骨瓣边缘稍带紫色;雄蕊 10条,不等长。荚果肉质,串珠状, 长 2.5-5 厘米,无毛,不裂;种子 1-6 颗,肾形。花果期 9-12 月。 [1] 生长习性 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 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瘠薄, 石灰及轻度盐碱地 (含盐量 0.15%左右) 上也能正常生长。但在湿润、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生长最 佳。耐烟尘,能适应城市街道环境。病虫害不多。寿命长,耐烟毒能力强。 用途 中国
对深圳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中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 J. Sm.〕群落的组成、种群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3个群落物种的频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进行了比较。根据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与乔、灌木的分层,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的苏铁蕨群落可分别命名为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山乌桕-毛棉杜鹃-苏铁蕨群落和红鳞蒲桃+鸭脚木-豺皮樟-苏铁蕨群落。3个群落中,中低层(高度小于10 m)的个体数均占群落个体总数的90%以上,随高度增加个体数量急剧减少。以胸径反映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除苏铁蕨种群外,3个群落的优势种群大都含有一定比例的Ⅰ级(DBH<2.5 cm)幼树、Ⅱ级(2.5 cm≤DBH<7.5 cm)小树和Ⅲ级(7.5 cm≤DBH<22.5 cm)壮树,而Ⅳ级(DBH≥22.5 cm)大树较少,显示3个群落具有不断更新的趋势。马峦山郊野公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和排牙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中频度级(FR)为A级(0%≤FR<20%)的种类均占绝对优势,比例分别为57.50%、63.16%和61.70%,E级(80%≤FR≤100%)种类所占比例均较小,但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E级种类比例大于D级(60%≤FR<80%)种类,符合Raunkiaer群落频度分布定律。3个群落中,田头山自然保护区苏铁蕨群落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马峦山郊野公园苏铁蕨群落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3个苏铁蕨群落都处于演替中期,尚未达到顶极、亚顶极状态。
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
● 隶属:真核域--植物界--蕨类植物门--真蕨纲--真蕨目-- 双扇蕨科
铁线蕨科产地生境
真蕨目(Filicales)的1个科。约60属,85 0种。分布全世界,尤多见于热带美洲。特征为孢子囊沿叶脉成行排列,或著生于叶脉尖端上或近旁;无囊群盖,或覆以卷曲的叶缘(假囊群盖),或生于沟内。
本科最熟知的种类见于铁线蕨亚科(Adiantoideae)。铁线蕨属(Adiantum)约有200种,叶光泽,通常平滑,其结构很有特色。北方铁线蕨(Adiantum pedatum)见于北美及东亚的林地。旱蕨属(Pellaea)和碎米蕨属(Cheilanthes)亦属铁线蕨亚科,一般生长在多岩石的悬崖上或岩礁上。
按此分类系统还有一个亚科──书带蕨亚科(Vittarioideae),该亚科包含7属,最大的属为书带蕨属(Vittaria, 俗名鞋带蕨)及车前蕨属(Antrophyum),均广泛分布于热带。
本科有2属--铁线蕨属 Adiantum L. 和黑华德属 Hewardia J. Sm.,前者广布于世界各地,后者仅产于南美洲,但通常被认为是单属的科。
球花福禄草基本信息
门中文名 | 蕨类植物门 |
门英文名 | Pteridophyta |
纲中文名 | 蕨纲 |
纲英文名 | Filicopsida |
目中文名 | 真蕨目 |
目英文名 | Eufilicales |
科中文名 | 石竹科 |
科拉丁名 | Caryophyllaceae |
属中文名 | 无心菜(蚤缀)属 |
属拉丁名 | Arenaria |
种中文名 | 球花福禄草 |
种拉丁名 | Arenaria globiflora (Wall. ex Fenzl) Edgew et Hook. f. |
生境 | 本种没有生境资料 |
是否中国特有 | 否 |
是否引种栽培 | 非人工引种栽培 |
国外分布 | 尼泊尔 |
国内分布 | 西藏自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