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滨海设计事业部获得“天津市模范集体”称号。
简介: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英文缩写为FDINE,原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创建于1958年,现隶属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建设部颁发的海洋行业(沿岸)工程设计甲级、水运...
道路工程刚毕业的研究生去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待遇和发展怎么样?
从现在的就业情况来说,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应当把姿态放低点,只要有单位接受,干两年再说。多积累经验,多参加社会实践,比坐在家里选择要好,至少没有耽误。(一位路桥建设老者的话)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是新中国筑港队伍产生和不断发展壮大的摇篮。她始建于1949年1月17日,最初称为“华北航务局新港工程局”,1950年改名为“交通部航务总局新港工程局”。1953年,又改名...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原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简称中交四航院)创建于1964年.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交四航院是建设部核准的国家\"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勘察设计单位,
5月17日,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的《桶式结构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项目成果经中国港口协会、上港集团和公司的多位业内专家评审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于1958年由北京分迁至武汉,是我国交通系统成立最早的交通工程勘察、咨询、设计单位之一。现有员工600余人,其中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0余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0余人,高级工程师200余人。拥有一批咨询(投资)、港航、岩土、公用设备、电气、化工、造价、监理等专业的注册工程师和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师、一级注册建造师等从业人员。持有国家有关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交通部、国家测绘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测绘甲级、工程咨询甲级、水运行业设计甲级、公路行业设计甲级、海洋行业(沿岸工程)设计甲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甲级、水利行业(城市防洪)设计甲级、消防设施专项工程设计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水运工程监理甲级、工程造价咨询甲级以及海洋(离岸工程)设计乙级、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设计乙级、公路行业设计乙级、商物粮行业(粮食仓储)设计乙级、市政公用行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城市道路)设计乙级、水利行业(河道整治)设计乙级等多项从业资质。
公司成立40余年来,长期从事港口、航道、修造船厂、公路、桥梁、石油及化工产品储运、商物粮、水利、市政、建筑等工程项目的规划、咨询、环评、勘察、设计以及上述各类工程项目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设备采购、工程监理等技术服务工作,工程足迹遍布我国沿海、沿江和内陆省份以及海外部分地区,累计完成各类工程项目达3000余项。主编和参编了多部国家和部级标准和规范。1998年,按照ISO9001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取得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连续多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勘察设计百强。我公司将坚持“诚信、求实、创新、健康、安全、环保”的质量方针,竭诚为顾客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
公司再次进入全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
11月27日,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和中国《建筑时报》在上海召开“应对危机赢得先机”研讨会和“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颁奖大会。会上公布了2008年“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名单,在工程设计企业60强名单中,公司名列53位,这是继2004-2007年连续四年进入之后,公司再次进入全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
“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排名,由美国《工程新闻记录》和中国《建筑时报》主办,其排名是依据2007年的数据而得出的。 该活动得到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和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等单位支持。(二航院党委工作部)
二航院成立五十周年宣传专辑
编者按:2008年11月14日是二航院五十周年华诞。为回顾历史,讴歌二航院改革、建设和发展成就,讴歌广大员工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让公司广大员工进一步了解二航院五十年来的发展史,我们编辑了《二航院成立五十周年宣传专辑》。今天刊出《二航院成立五十周年宣传专辑》(一),以后还将陆续刊出。
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凯歌声中,天津和上海等地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先后接管了塘沽新港工程局、海河工程局和上海溪浦局。1949年11月,这些部门相继改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并成立了“航道工程局”。1950年至1952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民经济开始向前发展。交通建设在这段时间也不断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1951年交通部组建了航务工程总局勘察设计大队。至此,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队伍己基本形成。
1953年1月,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改称航务工程局,下设筑港工程、设计、疏浚和打捞等四个公司,初步形成了全国的水运工程系统。同年8月,筑港工程公司和设计公司改为局建制,成为事业单位。
1956年9月,在航务工程总局设计局、内河规划委员会和灌运总局设计科的基础上组建了交通部水运设计院,下设规划、港工、船舶分院和勘察总队(含3个勘察队和1个土工试验室)。至1957年底,全国勘察设计人员将近1500人,其中港工、规划分院和勘察总队合计1069人。
“一五”建设时期,不仅扩大了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队伍,同时,技术力量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1958年,为贯彻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精神和社会主义总路线,遵照交通部“地、群、普”的交通建设方针,发挥各省、市地方交通部门的积极性,交通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精简机构,下放人员”的指示精神,于1958年6月做出了《关于交通事业、企业管理体制下放的决定》。于同年8月,撤销水运设计院。港工、规划分院和勘察总队的大部分人员被下放。虽然收到了“母鸡下蛋”的效果,但是却削弱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管理。为此,交通部于当年9月又组建了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河北、湖北、广东和上海等省市的航务(筑港)工程局则分别以接收的勘察设计人员为主体,成立了设计处(室),开始独立承担工程设计。其他各省的交通厅也相继以下放人员为骨干组建了设计院。
1958年8月,交通部将水运设计院部分设计人员和南京第二勘察大队大部分勘察人员下放到武汉后,划归湖北省交通厅航务工程局领导,(共有职工20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9人,工人88人)。湖北省交通厅航务工程局接收上述人员后,于1958年11月14日下发鄂航人字(58)第15号文,成立设计室和勘察队,由局直接领导,成为二航院前身。沈厚基任设计室副主任,刘玄谊、施尚义任勘察队副队长。1959年4月又划归长江航运管理局。为了加强领导,有利工作,1959年10月将原设计室和勘察队合并,成立勘察设计处(处机关在汉口解放大道96号)。沈厚基任副主任,刘玄谊任党总支书记,施尚义任勘察设计一处勘察队队长。随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事业的发展,勘察设计处生产能力得到增长。成立初期,工程技术人员69人,1961年增加到107人。并有测量钻探船舶7艘,钻探机械13台,测量仪器61台,试验设备49台。由于国家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航务工程任务严重不足。1962年6月,长江航运管理局决定撤销长航局航务工程局,有关长江航务工程任务改由长航局直接负责办理。工程局撤销后,将勘察设计处并入长航局科研院。
同年11月19日,交通部从发展航务工程事业考虑,根据部内外及国防水工建设任务的需要,做出了关于将原属航务工程局的勘察、设计、施工、船机检修技术力量,包括原有的各项施工船舶机具等单独组织一个工程处,定名为“交通部长江航务工程处”,归交通部直接领导,党的工作仍由长航局党委领导的决定。在长江航务工程处组建之际,1963年1月18日,交通部再次决定“恢复航务工程局机构”,由交通部直接领导,定名为“交通部长江航务工程局”。随着局建制的恢复,勘察设计处仍由航务工程局收回,又恢复了勘察设计处的建制,改名为“交通部长江航务工程局勘察设计处”。4月17日,交通部下达《关于更改四个直属航务工程局名称的通知》。交通部长江航务工程局改名为“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勘察设计处改名为“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勘察设计处”,人员也有所增加,从大连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等大专院校和重庆交通学校分来一批毕业生。到1963年末,全处职工244人,其中设计人员72人,勘察人员144人。
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及贯彻第一次全国设计工作会议关于加强设计工作的要求,1964年1月,交通部决定将航务工程局勘察设计处改为“交通部第二水运工程设计院”,隶属交通部直接领导,党的关系由二航局就近管理。交通部先后任命苏广才、沈厚基两同志为副院长。并于1965年10月成立中共交通部第二水运工程设计院委员会,杨玉儒任党委书记。在组建党组织的同时,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也相继建立。此间,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南京航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部队调进部分勘察设计人员及转业军人,全院职工增加到372人。
1964年底二航院正式成立后,单位隶属关系基本稳定下来。正当广大职工响应继任交通部部长孙大光关于“正视现实,真正下定决心,艰苦奋斗几年,落后是可以转化为先进的”号召,生产建设出现稳定发展的好形势时,“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这场持续十年之久的大动乱,给水运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在这种极为艰难的环境中,二航院各级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排除干扰,坚持生产,在曲折中奋力扭转被动落后的状态,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三线”建设和“三年大建港”中的工程任务,而且,全院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1965年至1978年期间,随着形势的变化,设计院机构又几经调整。
1971年4月,交通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精简机构,下放人员”的指示精神,决定将部属水运规划设计院由北京迁武汉,与二航院合并,划归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领导。同年5月,根据中央“铁交会议”精神,便于科研、设计集中统—领导,更好地为施工生产服务,二航局核心小组决定,将局属科研所划归二航院。改称“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设计研究院”。合并后的二航设计研究院,主要承担长江干、支流的港口、船厂、航道、通航建筑物和有关援外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
水规院与二航院合并后,人员增到672人。由于汉口解放大道办公楼太小,不够使用。为此,向交通部申请新建办公楼。经批准后,地址选定在武昌小东门。经过征地筹建,于1976年5月竣工。7月,院机关及设计室迁武昌小东门办公,勘察队仍留汉口。
1978年5月11日,交通部根据全国科学大会精神,为适应加速港口建设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加强设计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决定将一、二、四航务工程局所属设计研究院一分为二,分别成立设计院和科研所。遵照交通部指示,二航局于同年6月9日正式将设计研究院分开,分别称为“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设计院由任舒衡任院长,胡俊德、施尚义、张仁厚、李德恕任副院长,刘玄谊任党委书记。院所分开时,设计院共有职工62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66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特别是在1967年春,群众造反派组织在院夺权后,原有的党政机构瘫痪。1968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革小组《关于长江航运系统实行全线军事管制的决定》,经武汉警备区批准,成立了以杨玉儒为主任,11人组成的交通部第二水运工程设计院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经武汉市革命委员会批准,免去杨玉儒院革委会主任职务,任命军代表周建平为院革委会主任,丁工(军代表)、苏广才、吴国恩(群众代表)、仙英杰(群众代表)为副主任。
为了便于发挥革命委员会这个在大联合基础上产生的临时权力机构的作用,1971年6月,二航局党委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设计院领导小组,由王建成(军代表)任组长,赵殿华任副组长。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员组织生活及其他活动基本停止。为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在党员重新登记的基础上,于1973年5月召开了院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二航局设计院委员会,由局革委会副主任陈汇川兼任党委书记,方震、苏广才任副书记。
1978年6月,根据全国五届人大报告精神和交通部关于直属企、事业单位撤销革委会的决定,二航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由刘玄谊任书记,任舒衡任院长。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工业交通系统建立政治工作机关的决定》,二航院于1965年2月设立了政治处,勘察队、设计室分别设政治教导员和政治指导员,院机关设政治协理员。通过建立健全政治工作系统,大大加强了全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推动生产任务和各项工作的完成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为适应生产任务的需要和全院机构的变更,院机关职能部门也随之变动。1964年成立设计院后,行政机构设立了行政办公室、生产办公室、科技室。生产部门设设计一、二室、土建组、机电组、勘察队。
1968年成立设计院革委会后,打乱了原编制,改成办事组、政工组、生产组三大组。原来的设计室、勘察队仿照部队编制,成立了设计勘察合为一体的连队。
1971年5月,二航局科研所划归二航院,改为二航局设计研究院后,生产部门编勘设一、二、三连,船舶连、科研连。
1973年5月,根据交通部指示,院机关撤销了三大组,恢复科室。院机关设行政办公室、计划技术科、人财科、行管科、组织科、宣传科、武保科。生产部门设第一、二设计室,勘察队和科研所。1978年1月,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后,院内机构也相应作了调整。设政治处(下设组干科、宣传科、保卫科)、人民武装部、工会委员会、共青团委员会、总工程师室、党委行政办公室、计划科、人事科、财务科。生产部门设综合室、设计一、二、三、四室,勘察队下设钻探、测量、船舶三个分队。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9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不久即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从此,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的期。从这时起到1984年,二航院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通过拔乱反正,开展企业全面整顿,改革领导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企业生产能力、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职工的生活等有了新的增长、提高和改善,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1979年9月27日,根据交通部指示,二航院改名为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勘察设计院。1981年6月25日,为适应对外承担工程设计任务的需要,交通部决定,在机制、机构、任务、隶属关系等都不变的情况下,将院名改为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由刘玄谊任党委书记,孙明汉任副书记,任舒衡任院长,胡俊德、施尚义、张仁厚任副院长。1983年10月18日,交通部为加强勘察设计工作,适应港口建设的需要,又决定:“将第一、二、三、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从各航务工程局划出,作为部属一级事业单位,归部直接领导。按照交通部的决定,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从1985年1月1日起正式脱离二航局。党的关系仍由二航局党委领导。1985年7月9日党的关系正式从二航局划出,转由中共武汉市委领导。
1979年1月,根据交通部关于直属企事业单位撤销革委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的通知精神,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设计院革委会撤销。1983年3月调整了院级领导班子,三名老领导退居二线,党委由刘光鑫副书记主持工作,行政由施尚义副院长主持工作。1984年9月,二航院划归交通部直接领导后,院级领导重新作了调整,任命张仁厚为院长,施尚义为书记。新的领导班子建立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暂行条例》、《国营工厂厂长工作暂行条例》和《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三个条例的精神,二航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院长工作条例实施细则》,改革并调整了院的领导制度。建立和健全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党组织与行政组织逐步分开,建立了以党委书记为首的政治工作系统和以院长为首的生产行政系统。单位的日常生产行政工作,由院长负责。党委的主要精力逐步转移到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上来。明确了副院长、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的分工、职责和协作关系。
1983年7月,召开了二航设计院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院长工作报告,讨论了企业管理和全面整顿工作等全院重大决策问题,拟定了《二航院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细则》,讨论通过了职工普遍关心,反映较为强烈的小东门第五栋职工宿舍分配问题。听取院行政领导和财务部门关于1983年生产工作进度和财务决算及1984年预算。通过了奖金分配的改革方案《勘察设计盈亏责任制试行办法》,进一步加强了民主管理。
1984年初,在隶属关系变动的同时,为适应勘察设计工作的发展和加强院内管理的需要,二航院对机关职能机构和生产部门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本着“精简、统一、高效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改变了隶属关系变动前,机构设置与二航局对口的状况,全院共设14个科室。撤销了政治处,党群部门由党委直接管理。将原党政合一的办公室改为党委办公室和院行政办公室。技术档案合并到技术科管理。根据上级文件,不设武装部。原5个设计室改为4个设计室(基本上是专业设计室)。勘察队除保留船舶分队外,撤销了测量、钻探分队。测钻班组由勘察队直接管理和统一调度。钻探由原来4个班编为6个班,每班定员9人(含土检员1人)。测量编为5个组,每组10人。多余人员编为机动班,从而加快了勘察工作进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组建劳动服务公司,妥善安置了富余人员和待业青年。这次调整严格按照定编定员的要求。全院实际编制人数643人,其中生产人员436人,占职工总数67.81%;辅助生产人员67人,占职工总数的10.42%,非生产人员120人(管理人员81人,服务人员39人),占职工总数18.66%;其他人员20人,占职工总数的3.11%。从院机关到院属各单位,按照专业化、知识化要求,按编制人数基本配齐了干部。院领导6人,全是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平均年龄为48.8岁。院机关正副科长21人,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占51.4%,平均年龄48岁。各基层单位领导共13人,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占84.6%,平均年龄48.7岁。各级领导班子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
1979年,中央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由于国民经济的宏观战略转移,经济体制的变动和基建规模的压缩,对二航院勘察设计生产任务带来了影响,1979年、1980年生产任务严重不足。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二航院在国家“放宽搞活”的经济政策指引下,广开生产门路,主动派人与有关生产单位联系,积极承担工程任务。做到不论工程投资大小,技术难易,地点远近,凡是条件具备的都要主动争取,特别是勘察工作积极争取多做设计前期工作,走出长江挤进沿海水运建筑市场,广揽工程任务。通过全院职工艰苦努力,对外广开门路,找米下锅。对内全面整顿提高素质,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1979年完成设计投资额为6058.60万元。1980年完成6139.55万元。1981年完成设计投资额10876.10万元。1982年完成52434.20万元。1983年完成24876.31万元。1984年完成53123.29万元,创造了二航院建院以来最高水平。
1985年后,与全国改革开放进程相一致,二航院的改革也向纵深发展,在坚持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探索,开拓进取。全院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3年来,经济效益持续稳步上升,精神文明建设连上“四个台阶”(区级、市级、省级、省级最佳文明单位),1996年进入全国勘察设计百强。
二航院在1984年进行企业全面整顿的基础上,根据上级的要求,经武汉市批准,从1985年开始,试行院长负责制。院党委对这次领导体制改革十分重视,1985年初,根据武汉市委《关于国营企业领导体制座谈会纪要》的部署要求,成立了试行院长负责制领导小组和改革办公室,制订了实施方案。在认真抓好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拟订了“院长工作条例细则”,明确了党、政、职代会各自职责,为院长负责制试行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5年6月12日,召开了院长张仁厚的就职大会,由上级正式宣布实行院长负责制,提出了二航院综合改革方案。实行院长负责制以后,强化了生产经营系统,建立与健全了以院长为首的各级行政层层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有力地提高了决策、办事效率。
根据交通部(1987)交生字130文件“关于加强全民所有制交通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工作的通知”和交通部基建局的要求,二航院在进一步完善院长负责制的基础上,经交通部批准,从1987年初开始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任期4年,由1987年至1990年。1987年3月重新修改了院长、党委、职代会三个工作条例,制定了《二航院院长任期目标责任书》,提出了院长在1987年至1990年任期内的八大责任目标:经济效益、质量和安全生产、技术进步和设备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企业管理现代化、职工教育管理、改善职工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明确了院长的责任和检查的标准。交通部以(98)交企字39号文正式批复了二航院《院长任期目标责任书》。
1988年6月,交通部根据院长提议,调整和任命了新的副职领导成员,进一步加强了二航院的领导力量。
1989年进一步深化两级目标管理制,年初制定了设计室和勘察处的分解目标,并签订了目标分解责任书。要求签订目标分解责任书的单位,不仅要努力完成产值目标,而且要认真抓好收费工作,加强生产经营的管理。
1990年,4年任期届满,目标责任书要求的各项考核指标,全部圆满超额完成。根据交通部(91)交任免字065号文件和(91)体改字032号文件通知,从1991年开始,批准二航院院长第二轮任期责任目标,张仁厚继任院长,任期5年(1991年1月至1995年1月)。1991年5月制定了二航院1991至1995年院长任期目标责任书,提出了5年任期总的目标,即:(1)单位素质目标,5年内达到生产用固定资产总值(增购设备)150万元,设备完好率90%;继续巩固深化全面质量管理,5年内实现全面正常运转使用。(2)技术发展目标,5年内要创国家、部(省)级优秀项目4项,勘察设计优良品率79%,安全事故频率不大于8‰;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应用项目。(3)经济效益目标,要实现生产业务总收入3070万元;收入盈余率20%;全员劳动生产率8500元∕人年。(4)职工福利目标,达到新增职工住房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集体福利投入185万元;职工人平收入2800元∕人年。(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75%的处室、班组达到文明处室、文明班组标准。
1995年底,经过上级审计、院长述职、职代会审议程序后,根据交通部人劳企干字(96)329号文《关于行政领导和经济技术负责人继续履行职责的通知》精神,从1996年起,二航院实行院长第三轮任期目标责任制,张仁厚继任院长,任期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1992年张仁厚获武汉市交通党委颁发的:“振兴交通邮电奖”重奖。1993年,张仁厚当选武汉市第九届人大代表。
1995年,武汉市企业管理协会授予张仁厚武汉市第七届优秀企业家称号。1995年5月,二航院被交通部、建设部列为全国勘察设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年初,院成立了改企建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院领导及有关人员先后两次参加交通部、建设部改企建制学习班学习,并派人到沈阳、北京、上海等地的9个工程勘察设计试点单位调查、走访,收集资料。进行改企建制宣传发动,召开全院中层以上干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研讨会”,开展“学习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我院改革‘献一计”’活动。1996年,在进行清产核资、资产重估和资产评价、摸清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向交通部上报了《关于二航院改企建制模式》的请示。撰写了《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方案》(讨论稿)及其相关配套方案(讨论稿),为深化院内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1999年3月,时任院长张仁厚已满退休年龄且任期届满(1999年1月届满),但由于企业工作需要,经中港总公司同意延任2年至2001年1月。
2001年2月,张仁厚延任届满后,中港总公司决定副院长吴爱清主持院行政工作;决定调时任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纪委书记张华松任院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袁宗喜兼任院纪委书记;免去张居正党委书记、江树学副院长、许功林纪委书记职务。
2001年9月,中港总公司决定吴爱清任二航院院长。
2003年2月,党委书记张华松调任广州航道局党委书记,中港总公司党委决定,任命袁宗喜任二航院党委书记,中港总公司同时决定,袁宗喜兼任副院长职务;任命时任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张清萍为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决定时任院综合设计公司副经理周用华任副院长,增补为党委委员。
鉴于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胡小容已到退休年龄,2004年1月,中港总公司决定,时任副总工程师王晋任院总工程师,并增补为党委委员。至此,经过三年的平稳过渡,到2004年1月,一个开拓进取,团结务实,结构合理,年轻、有朝气的班子正式形成,从而为二航院进入快速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2005年12月18日,由原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和原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合并重组而成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隶属中交集团领导,单位名称不改,领导职务不变。
2006年6月26日,中交集团临时党委下发中交党组任免字[2006]26号文件:成立中共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委员会,由袁宗喜、吴爱清、张清萍、彭亮星、周用华、王晋组成,袁宗喜任党委书记,吴爱清、张清萍任党委副书记。成立中共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纪律检查委员会,张清萍任纪委书记。成立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会,张清萍任工会主席。
2006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20日,作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在武汉市工商管理局登记注册。原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正式更名为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党委、纪委、工会撤销,原党委、纪委、工会领导正式履新。根据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人选建议,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吴爱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袁宗喜任副董事长,彭亮星、周用华任副总经理,王晋任总工程师。根据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监事会人选建议,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一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决议,张清萍任监事会主席。
2008年9月1日,根据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的人选建议和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决议,罗来高任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同时,根据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任免通知,增补罗来高为党委委员。
10年来,二航院始终坚持“以水运工程为核心,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路桥工程勘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三大主业为重点,以技术、质量、服务为支撑,以延长产业链为方向,坚持固守与拓展相结合,大力实施“借船出海”的经营策略。面对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多练内功,盯住市场,抢抓机遇,以业主为关注焦点,开展战略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2007年,二航院新签合同额是1999年的12倍,利润总额是1999年的40倍,职工人均收入是1999年的7倍。
10年来,二航院高度重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并积极将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建设成功了多类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港口码头,多项技术为国家首创。获全国优秀设计表扬奖、金质奖、银质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省级优秀设计奖、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成果奖100余项。
10年来,二航院先后共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用于购置和完善生产技术装备。建立了完善的应用软件体系,自主开发了配套的生产管理系统,逐步编制了二航院产品系列企业标准。采用先进的核心交换机、超级小型机服务器、以及刀片式服务器、磁盘阵列和海量磁带机等设备建立的网络办公系统已具备了“技术质量管理”、“行政管理”、“费用管理”、“设计任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项管理功能,使各项管理工作程序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二航院已成为具备自有创新核心竞争能力的数字化现代企业。
10年来,二航院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坚持不懈的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以人为本,努力塑造良好的职工形象,产品形象、服务形象、管理形象、技术形象。先后荣获区级、市级、省级、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并已连续保持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16年,连续8届被建设部评为中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单位,连续四届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企业ENR60强,从而赢得了社会的信赖和赞赏。
50年的发展,二航院本着“争先重义”企业精神,靠经营方式国际化、服务范围多元化、技术装备现代化、项目管理科学化,从创建零起步逐步演变发展成为具有多项甲级资质的综合勘察设计单位,业务范围拓展到岩土工程、工程咨询、港航设计、路桥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评价、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业务顾客由原单一交通港航部门拓展到石油、化工、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建材水泥、电力等部门。二航院50年的历史,是一个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历史,二航院人有一种勇于改革,敢于拼搏,善于经营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企业获得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这种精神值得代代相传,永远发扬光大。
二航院人决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创新思维,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团结奋进,乘势而上,要按工程公司的模式把公司打造成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企业。2100433B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是新中国筑港队伍产生和不断发展壮大的摇篮。她始建于1949年1月17日,最初称为“华北航务局新港工程局”,1950年改名为“交通部航务总局新港工程局”。1953年,又改名为“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筑港工程局”,1955--1961年期间,根据交通部的命令撤销了“筑港工程局”,分别在天津地区和湛江至徐州地区组建了工程局。1961年,按照交通部的决定,将这几个工程局合并,命名为“ 交通部航务工程局”(驻天津);1963年,按照交通部的决定,“交通部航务工程局”(驻天津)更名为“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
到1973年我国港口吞吐能力呈现严重不足, 1973年2月27日,周总理指示:“要在三年以内改变港口面貌。”因此,交通部命令:甘肃省第七工程局第三工程处全体前往塘沽,并由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直接管理,并更名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处(即今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三年中,全国计划建设40个深水泊位,其中由我公司承担18个;新建4个万吨级以上干船坞,其中由我公司承担3个。“六五”期间,全国安排建设134个深水泊位,其中建成投产54个泊位,由我公司承担21个,占43.8%。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前身是塘沽新港工程局,成立于1945年,当时隶属国民党政府交通部。
解放后,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成立华北航务局,新港工程局归其所辖,称华北航务局新港工程局;1950年,改属于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航务总局领导。
1953年,根据交通部要求,以新港工程局等队伍为基础,组建成立了筑港工程局,统管全国航务工程建设和部分国防水工工程的施工。1954年起,筑港工程局由基本建设事业单位改为施工企业。
1955年,遵照交通部命令,筑港工程局撤销。筑港队伍重新整合,部分队伍南征湛江,北战徐州,部分队伍在津合并组成渤海区工程处,并于当年12月分迁至徐州道1号办公。
1958年,渤海区工程处下放河北省,由河北省交通厅领导,1959年改称河北省交通厅航务工程局。1961年,根据交通部命令,再次收归中央领导,并于8月份改称交通部渤海工程局。
1961年11月,渤海工程局和交通部(徐州)航务工程局、青岛(港务局)筑港工程处合并,组建成立交通部航务工程局,局址仍设在徐州道1号。1963年,根据交通部命令更名为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
1974年,我国港口吞吐能力呈现严重不足,导致大建港运动的兴起,因此,交通部将远在甘肃省兰州市的甘肃省第七工程局下辖的甘肃省第七工程局第十三工程处迁至天津,并改名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处。(2005年更名为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1997年12月,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成立,原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归属其领导,并于1998年1月更名为中港第一航务工程局。
2005年12月,原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原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合并重组,成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原中港第一航务工程局归属其领导,并更名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现用名)。
2008年3月,一航局总部进驻天津滨海新区,落户天津港保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