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鸣钟一种能按时自击,以报告时刻的钟。有时亦泛指时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西僧 利玛窦 有自鸣钟,中设机关,每遇一时辄鸣。" 清 赵翼 《檐曝杂记·钟表》:"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红楼梦》第五一回:"说着,只听外间屋里槅上的自鸣钟'当当'的两声。" 鲁迅 《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那时的留学生没有现在这么阔气,社会上大抵以为西洋人只会做机器--尤其是自鸣钟--留学生只会讲鬼子话,所以算不了'士'人的。"
中文名称 | 自鸣钟 | 功能 | 计时器 |
---|
机械时钟自鸣钟
自鸣钟,机械时钟。因能自动报时,故名。
公元1580年(明朝),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将自鸣钟传入中国。公元1600年(明末),吉坦然制"通天塔"(自鸣钟) 万历十年(公元一五八二年),两位耶稣会会士罗明坚 (Michaele Ruggieri 1543 - 1607)与巴范济 (Francisco Pasio 1554 - 1612) 在一次与广东总督会面的珍贵机会中,送上了一座中国人闻所未闻的西洋自鸣钟作礼物,换取了他们在肇庆长达四、五个月的特殊居留恩许,为随后而来的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 -1610)等天主教传教士于明末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利氏在一五八二年到达澳门,后几经波折于一六零一年来到北京。在他呈给万历皇帝的献礼中,就包括了两件自鸣钟。从此,庄严雄伟的中国宫殿内开始响起了嘀嗒嘀嗒的清脆节奏。
康熙是位好学开明的皇帝,他对西方科学技术抱有极大的热忱,于欧洲自鸣钟亦显得十分喜爱。他曾写了一首《咏自鸣钟》诗:"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由此看出,自鸣钟已是这位勤政君主安排生活及工作秩序的必需之物。康熙皇帝还在养心殿造办处增设了修理及制造自鸣钟的作坊,从此由中国宫廷到民间,机械钟表的流行和制造逐渐展开。
在乾隆朝,自鸣钟与铜壶滴漏均刊于《皇朝礼器图式》,被共置于交泰殿,但是《清稗类钞》 记载:"交泰殿大钟,宫中咸以为准。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几满,日运水斛许,贮其中。 乾隆以后,久废不用。"说明用以计量时间的是自鸣钟,兼具观赏价值。
乾隆时期生活富裕。皇帝热衷于身边的书画游乐与各类玩物之中,飘洋过海远道而来的西洋钟表已由原来的先进科学实践与天道正统象征内涵转变为闲逸消遣的高级玩具及奢侈观赏摆设。此一时期除了大量进口欧洲豪华精美,活动灵巧的钟表之外,在皇帝的旨意下,宫廷之内的欧洲及中国钟表技师更挖空心思,制作出大量供玩赏的各式动态新奇时钟,并配合黄金、玉、漆、象牙、宝石、紫檀等贵重物料的运用,务求使每件自鸣钟能达到金碧辉煌、器宇不凡的高度装饰效果。
湛江法式建筑景观
坐落在湛江市霞山区海滨路,1903年兴建,钢梁水泥结构,多级台阶步入大厅,楼顶有自鸣钟报时,外型宏伟壮观,典型欧式风格。1911年至1945年广州湾法国公使署设于此;解放后,1950年至1954年湛江市人民政府在此办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落在湛江市霞山区延安路,与广州湾法国公使署一街之隔。法国入侵广州湾(今湛江)后,为维护其殖民统治,随即设立警察署,并于1900年动工兴建办公大楼。楼高二层,面积400平方米,砖石砌筑,门前宽阔阳台进入大厅,外型庄重肃穆,是湛江法式建筑遗迹中最早的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湛江市霞山区绿荫路,又称霞山天主教堂,巍峨高耸,庄严肃穆,四周花木环绕,是我市唯一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全国重点教堂之一。
法帝入侵广州湾后,天主教随之而入,1900年法籍神父范兰在湛江主持教务期间,提出兴建教堂,1903年由教会筹资建成。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尖石塔,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大厅能容纳近干人,是当时华南地区最具规模的哥特式教堂。1991年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湛江市霞山区民治路和延安路交汇处,原是法国的商业银行,1926年挂牌开业,是湛江最早出现的银行。内墙宽阔结实,门前装饰圆柱高大耸立,墙面原色水刷石米,外型巍峨堂皇,是当时湛江规模最大的建筑。解放湛江时,东方汇理银行是主要战场,解放军为了保护建筑和减少周围群众损失,尽量不使用爆破器材,与盘踞的敌人短兵相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旧址今为湛江工商银行营业部。
在到湛江市赤坎区南华广场一带,今保健路、当年的"法国医院"被拆。今中山一路原市公安局、当年的"赤坎法国兵营"被拆。今赤坎工人文化宫、当年的部分法国学堂被拆。今赤坎区民主路与中山二路交接处、当年的"赤坎法国邮局"被拆;今赤坎区民主路、当年的"赤坎公局"被拆;位于赤坎区大德路的"赤坎育婴堂"被拆;位于赤坎区福建街"法国蓝狱"被拆;位于赤坎区南方路原赤坎公安局的"中央大戏院"被拆;位于原赤坎区百姓岭的"法国兵营"被拆。还有赤坎区"法国老渔街"、"法国新渔街"以及"法国更楼"也被拆。此外,赤坎区大通街、海边街(三民路)等均为青石路,别有欧陆风情,但今天基本看不见了。
尽管已经消失多年,但一些老街坊还依稀记得这些被拆掉的建筑物当年的模样:"法国医院"是一两层洋楼建筑,百叶窗扇高大,炮仗花栅绿荫掩映的园林式医院;"赤坎育婴堂"是一座修女育婴堂,顶尖哥特式教堂楼塔,别有法国风情;而"法国官邸别墅多幢"则是两层洋楼格局,有走廊观光;"法国更楼"为西洋式碉堡,有枪眼。
还有湛江市霞山区的"法国红带兵营"、"法国蓝带兵营"、"法国官邸别墅多幢"、"越南会馆"、"越南侨会馆法式建筑"等都被拆掉了。
本书为“薛说上海”丛书之一,通过对十六铺、八仙桥、九亩地、山林塘、土山湾、马立斯、陆家宅、日升楼、杨家渡、小花园、大自鸣钟、老闸桥、卢家湾、斜桥、老白渡、外国坟山、抛球场、提篮桥、肇家浜、八棣头、大柏树、叉袋角、董家渡、麦家圈、三角地、泥城桥、潭子湾、王家厍、、五角场、新开河等一批老上海地名的多层次解读,深度揭示蕴藏其间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信息。
《老上海地标建筑》写到,那些竖立在通衢大道或分散在大街小巷的纪念碑,实际上也是城市雕塑和景观,也许,它们更是一些会讲话的石头或金属,它们会告诉你上海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老上海地标建筑》通过对上海的纪念性祠堂、上海传统的纪念性建筑物、上海的外国人纪念碑、20世纪上海的纪念铜像与纪念碑等一批老上海地标建筑的多层次解读,深度揭示蕴藏其间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