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竹亚科(Bambusoideae)的总称,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又称竹类或竹子。有低矮似草,又有高如大树。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为多年生植物。有一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已知全球约有150属,1225种。竹子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北纬46度至南纬47度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世界上除了欧洲大陆以外,其他各大洲均可发现第四次冰川纪本土竹种。
中文学名 | 竹亚科 | 拉丁学名 | Bambusoideae Nees |
---|---|---|---|
分布区域 |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 | 门 |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
界 | 植物界 | 目 | 禾本目 Poales |
科 | 禾本科 Poaceae | 纲 | 单子叶植物纲 Liliopsida |
亚科 | 竹亚科 Bambusoideae |
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
(Indocalamus)灌木状或小灌木状竹类;秆散生或丛生,直立,节不甚隆起,具一分枝,分枝通常与主秆同粗。叶片大型。约30余种。我国约20种。阔叶箬竹[I.lati- folius(Keng)Mc-Clure],秆高约1米,下部直径 5~8毫米;秆箨宿存。分布于华东、陕南汉江流域等地区。秆宜作毛笔秆或竹筷;叶宽大,可制船篷与斗笠等防雨用品;亦用作包裹米粽。此外,称为箬竹的尚有其他种类。叶的效用相同。
竹亚科生长习性
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分枝处(包括小穗柄着生处)无明显的节,偶可有小形的鳞片状苞片,其腋内无芽,仅在枝腋有时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类中称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与另一类型即假花序(false inflorescence)相对应;后一类型的基本结构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顶生于极为短缩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内侧照例有1片先出叶外,其上方的叶器官均减退呈颖状或外稃状的苞片,且连同顶生的小穗 在外观上混为一体而类似"小穗",但此实为一复合性的构造物,其下方属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内常有小枝芽[此时该苞片称具芽苞 片(bud-subtending bract)],如果此腋芽发育,则可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发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复,最后可形成一团假小穗丛,这是由各级假小穗依次发育生长而成的,故称此假小穗丛为续次发生(interauctant inflorescence),它们着生在营养枝甚至在主竿的各节以 形成穗状、圆锥状或球形的头状等式样的花枝,惟其主轴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与营养 枝无异,还是有着明显的节和中空的节间,因此也有人常将此花枝误称为"花序"。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颖l至数片或可无颖,有时将颖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称为 过渡颖(transitional 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内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与真正的颖有所区别;外稃具(3)5脉乃至多脉,先端无芒或有小尖头,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 从不为膝曲芒;内稃具2脉或更多脉,背部具2脊或呈圆弧形而无脊,先端有时可分裂或下凹;鳞被多为3片,稀可无或多 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为多数(例如我国不产的群蕊竹属Ochlandra Thwait.)花丝彼此分离或有部分的连合,甚至相 互连成管状或片状而成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雌蕊1,花柱l-3,柱头(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近于球形,有时基部干缩而作具柄状。果 实有各种类型,颖果较常见,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有时为硕大型,此时则较子房原来体积增大许多倍(例如梨竹属Melocanna Trin.),种脐线形,几与果实同长,胚小,多为F+PP型或略变为其他类型,胚乳多为单粒淀粉质(梨竹属等 可无胚乳)。染色体基数X=12。
龟甲竹、金镶玉竹、筇竹、菲白竹 、安吉金竹 、大佛肚竹、黄杆乌哺鸡竹、方竹、花毛竹、小琴丝竹、斑竹、美竹、凤尾竹、箬竹、鸡毛竹、唐竹、大明竹、江山倭竹、近实茶杆竹、实心苦竹、实肚竹、假毛竹、毛环水竹 ...
龟背竹:天南星科龟背竹属 常春藤:五加科常春藤属 网纹草:爵床科网纹草属 豆瓣绿:胡椒科草胡椒属 八角金...
花常为5-6(-12)基数,少有为3-4基数,雄蕊常为2轮,有时只1轮,花瓣分离,或多少合生。 叶各式,扁平或圆柱形,互生,莲座状或对生。 本亚科共有12属,我国有7属 相关类群 东爪草亚科 &...
竹亚科形态特征
竹亚科的植物,秆一般为木质,多为灌木或乔木状,秆的节间常中空;主秆叶(秆箨即笋壳)与普通叶明显不同;秆箨的叶片(箨片)通常缩小而无明显的中脉;普通叶片具短柄,且与叶鞘相连处成一关节,叶易自叶鞘脱落。染色体:X=12,稀 7、 6、 5。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leptomorph)],或以众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两者堆聚而成为单丛[即合轴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节而无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较长的延长时,称之为假鞭(pseudorhizome),此时地面竿则为多丛兼疏稀散生,如同时兼有上述两类型的地下茎,则称为复轴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为多丛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即由地下茎(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称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 短暂时期。叶二型,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相应地称为竿箨(culm-sheath)、枝箨(branehsheath),它们有颇为 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此 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
(Dendrocalamus)乔木状竹,地下茎为合轴型,秆丛生,直立,尾梢常下垂,节具多数分枝,箨叶常外反;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小穗轴不具关节;浆片缺,雄蕊6。麻竹(D.latiflorus Munro),秆高 20~25米;枝条常仅生于秆之上部,每小枝具叶7~10枚,叶梢上部贴生黄棕色细毛。小穗红紫色至深紫色,含6~8小花。分布于华南至西南。笋味较甜,可作夏季蔬菜;竹秆粗大,是良好的建筑用材;竹篾可编织;叶片可制斗笠等防雨用具。
簕竹族 BAMBUSEAE Trin.
牡竹族 DENDROCALAMEAE Benth.
梨竹族 MELOCANNEAE Benth.
倭竹族 SHIBATAEEAE Nakai
植株的具花部分是续次发生的,其主轴及分枝不为延续性的;假小穗或假小穗簇丛均无柄或近于无柄,直接着生在花枝之各节,甚至着生于竿节(当为前一情况时,具花小枝的顶端那段节间常易被误认为是顶端小穗或假小穗之柄),在其着生处的花枝各节通常还具叶性器官(例如变态叶、佛焰苞或苞片),并在腋内存有先出叶;竿箨通常为脱落性,甚至为早落的,惟泰竹属Thyrsostachys及寒竹属Chimonobambusa的某些种则可为宿存性。
北美箭竹族 ARUNDINARIEAE Nees
香竹族 CHUSQUEEAE (Munro) E. G. Camus
植株的具花部分是单次发生的,即其小穗生长在特定的轴性器官上而非直接着生在营养轴(竿包括各级枝条)的各节,其主轴(即花序轴)以及其分枝都为延续的而无明显节环,它们的内部结构均匀一致,且多为实心,在花序分枝处不具苞片或仅托附1微小的苞片,但在其腋内决无先出叶的存在;小穗均具或长或短的小穗柄(镰序竹属Drepanostachyum在具花初期无明显小穗柄,此时颇似假花序状态),在整体具花部分的基部才有叶性器官,但绝不在花序之中出现或夹杂有营养叶;竿捧大都宿存或迟落(偶在某些属种为早落);果实多为颖果而具纵长腹沟,稀或果皮肥厚而呈坚果状(例如铁竹属Ferrocalamus)。
酸竹属 Acidosasa 悬竹属 Ampelocalamus 簕竹属 Bambusa 巴山木竹属 Bashania 短穗竹属 Brachystachyum 空竹属 Cephalostachyum 寒竹属 Chimonobambusa 香竹属 Chimonocalamus 绿竹属 Dendrocalamopsis 牡竹属 Dendrocalamus 镰序竹属 Drepanostachyum 箭竹属 Fargesia 铁竹属 Ferrocalamus | 井冈寒竹属 Gelidocalamus 巨竹属 Gigantochloa 箬竹属 Indocalamus 大节竹属 Indosasa 梨藤竹属 Melocalamus 梨竹属 Melocanna 异枝竹属 Metasasa 单枝竹属 Monocladus 新小竹属 Neomicrocalamus 慈竹属 Neosinocalamus 少穗竹属 Oligostachyum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大明竹属 Pleioblastus | 矢竹属 Pseudosasa 泡竹属 Pseudostachyum 筇竹属 Qiongzhuea 赤竹属 Sasa [/思]簩竹属 Schizostachyum 业平竹属 Semiarundinaria 倭竹属 Shibataea 唐竹属 Sinobambusa 筱竹属 Thamnocalamus 泰竹属 Thyrsostachys 玉山竹属 Yushania |
(毛竹属)(Phyllostachys)秆散生,圆筒形,在分枝的一侧扁平或有沟槽,每节有2分枝。约50种,大都分布于东亚,以我国为中心。我国约产40余种,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南。毛竹(P.pubescens Mazel ex H .de Lehaie)高大乔木状竹类。秆圆筒形,新秆有毛茸与白粉,老秆无毛;秆环平,箨环突起而使竹秆各节只有1环。箨鞘厚革质;背部密生棕紫色小刺毛及棕黑色晕斑;箨耳小,耳缘有毛。小枝具叶2~8。分布于长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区以及河南、陕西。适宜生长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地,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向阳背风的山坡生长良好。根据竹秆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年龄:一年生竹秆为粉绿色,密被毛;二年生为绿色,毛脱落;三年生为黄绿色;四年生为黄色;微被白粉。一般四五年生的竹秆可选伐利用,笋供食用,可加工制作笋干、笋衣等;秆供建筑竹桥,胶合竹板,制造水管、浮筒、竹筏等;也可劈篾编织各种器具;纤维为造纸原料。桂竹(P.bambusoides Sieb. etZucc.),秆环隆起而使竹秆各节有明显的2环,新秆绿色,常无粉,老秆深绿色;箨鞘黄褐色底密被黑紫色斑点或斑块,常疏生直立短硬毛。小枝具叶3~6。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以南各省区。秆质坚硬,有弹性,为重要材用竹种,亦可劈篾编物,用途颇广。
(Bambusa)地下茎合轴,秆丛生,节间圆筒形,每节有多数分枝,小枝在某些种类可硬化成刺。箨叶直立,基部与箨鞘的顶端等宽,箨耳显著。约100余种。我国约60多种。凤凰竹[B.multiplex(Lour.)Raeusch.],秆高2~7米,粗5~25毫米。枝条多数簇生于1节。叶常5~10生于1小枝上。分布于华南、西南各省,通常栽培供观赏。变种凤尾竹[B.multiplex var. nana(Roxb.) Keng f.],秆高2~3米,径不超过10毫米。叶片通常10余枚生于1小枝上,形似羽状复叶。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栽培更多。佛肚竹(B.ventricosa McClure),秆有异型,畸形秆节间瓶状。广东特产,各地栽种或盆栽,供观赏。
本亚科约66属,1000余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热带地区,少数属、种延伸至亚热带和温带各地。我国26属,200多种,多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竹亚科(不包括我国不产的草本竹类)就狭义而言计有70余属1000种左右,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以季风盛行的地区为多,但也有一些种类可分布到温寒地带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欧洲除栽培外则无野生的竹类。在产地通常与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纯群。我国除引种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属500余种,分隶6族;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少数种类还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各处。
甘竹亚科概述
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1eptomorph)],或以众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两者堆聚而成为单丛[即合轴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节而无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较长的延长时,称之为假鞭(pseudorhizome),此时地面竿则为多丛兼疏稀散生,如同时兼有上述两类型的地下茎,则称为复轴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为多丛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即由地下茎(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称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暂时期。叶二型,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相应地称为竿箨(culm-sheath)、枝箨(branehsheath),它们有颇为 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此 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分枝处(包括小穗柄着生处)无明显的节,偶可有小形的鳞片状苞片,其腋内无芽,仅在枝腋有时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类中称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与另一类型即假花序(false inflorescence)相对应;后一类型的基本结构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顶生于极为短缩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内侧照例有1片先出叶外,其上方的叶器官均减退呈颖状或外稃状的苞片,且连同顶生的小穗 在外观上混为一体而类似"小穗",但此实为一复合性的构造物,其下方属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内常有小枝芽[此时该苞片称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 bract)],如果此腋芽发育,则可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发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复,最后可形成一团假小穗丛,这是由各级假小穗依次发育生长而成的,故称此假小穗丛为续次发生(interauctant inflorescence),它们着生在营养枝甚至在主竿的各节以 形成穗状、圆锥状或球形的头状等式样的花枝,惟其主轴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与营养 枝无异,还是有着明显的节和中空的节间,因此也有人常将此花枝误称为"花序"。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颖l至数片或可无颖,有时将颖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称为 过渡颖(transitional 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内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与真正的颖有所区别;外稃具(3)5脉乃至多脉,先端无芒或有小尖头,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 从不为膝曲芒;内稃具2脉或更多脉,背部具2脊或呈圆弧形而无脊,先端有时可分裂或下凹;鳞被多为3片,稀可无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为多数(例如我国不产的群蕊竹属Ochlandra Thwait.)花丝彼此分离或有部分的连合,甚至相 互连成管状或片状而成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雌蕊1,花柱l-3,柱头(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近于球形,有时基部干缩而作具柄状。果 实有各种类型,颖果较常见,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有时为硕大型,此时则较子房原来体积增大许多倍(例如梨竹属Melocanna Trin.),种脐线形,几与果实同长,胚小,多为F+PP型或略变为其他类型,胚乳多为单粒淀粉质(梨竹属等 可无胚乳)。染色体基数X=12。模式属:?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 竹亚科(不包括我国不产的草本竹类)就狭义而言计有70余属1000种左右,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以季风盛行的地区为多,但也有一些种类可分布到温寒地带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欧洲除栽培外则无野生的竹类。在产地通常与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纯群。我国除 引种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属500余种,分隶6族;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各省区,少数种类还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各处。
植物体木质化,体中所含的SiO2可高达70%,常呈乔木或灌木状。竿和各级分枝之节均可生1至数芽,以后芽萌发再成枝条,因而形成复杂的分枝系统;地下茎(rhizome)亦甚发达和木质化(指植株成长后而言),或成为竹鞭在地中横走【此为单轴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较竿径为细,故亦称细型(1eptomorph)】,或以众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两者堆聚而成为单丛【即合轴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节而无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较长的延长时,称之为假鞭(pseudorhizome),此时地面竿则为多丛兼疏稀散生,如同时兼有上述两类型的地下茎,则称为复轴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为多丛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即由地下茎(竹鞭或竿基)的芽向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称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暂时期。
叶二型,有茎生叶与营养叶之分;茎生叶单生在竿和大枝条的各节,相应地称为竿箨(culm-sheath)、枝箨(branehsheath),它们有颇为 发达的箨鞘和较瘦小而无明显中脉的箨片,在两者间的联结处之向轴面还生有箨舌,此 外箨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箨片绝对无柄;营养叶二行排列互生于枝系中末级分枝(常称具叶小枝)的各节,并可形成类似复叶形式的同一面,其叶鞘常彼此重叠覆盖,相互包卷,叶鞘顶端还可生有叶舌、叶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属物,叶片具叶柄,中脉极显著,次脉及再次脉亦均明显,小横脉易见或否,叶柄简短,位于叶鞘顶端由内外两个叶舌所形成的杯状凹穴之内,因基部具关节,故嗣后叶片能连同叶柄一齐从鞘上脱落,而叶鞘则在枝条上存留较久。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长(数年、数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种终生只有一次开花期,花期常可延续数月之久。
竹类花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为有如普通禾草那样,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习惯上以小穗为一单位)可形成各种式样的花序,它们的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术语上称为单次发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营养体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营养叶【称旗叶(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轴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实心,即内部结构上下均匀一致,分枝处(包括小穗柄着生处)无明显的节,偶可有小形的鳞片状苞片,其腋内无芽,仅在枝腋有时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类中称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与另一类型即假花序(false inflorescence)相对应;后一类型的基本结构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顶生于极为短缩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内侧照例有1片先出叶外,其上方的叶器官均减退呈颖状或外稃状的苞片,且连同顶生的小穗 在外观上混为一体而类似“小穗”,但此实为一复合性的构造物,其下方属于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内常有小枝芽【此时该苞片称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 bract)】,如果此腋芽发育,则可成长为次生假小穗,后者的腋芽也有可能发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复,最后可形成一团假小穗丛,这是由各级假小穗依次发育生长而成的,故称此假小穗丛为续次发生(interauctant inflorescence),它们着生在营养枝甚至在主竿的各节以 形成穗状、圆锥状或球形的头状等式样的花枝,惟其主轴及分枝均并不特化,仍与营养 枝无异,还是有着明显的节和中空的节间,因此也有人常将此花枝误称为“花序”。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颖l至数片或可无颖,有时将颖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称为 过渡颖(transitional 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内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与真正的颖有所区别;外稃具(3)5脉乃至多脉,先端无芒或有小尖头,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 从不为膝曲芒;内稃具2脉或更多脉,背部具2脊或呈圆弧形而无脊,先端有时可分裂或下凹;鳞被多为3片,稀可无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为多数(例如我国不产的群蕊竹属Ochlandra Thwait.)花丝彼此分离或有部分的连合,甚至相 互连成管状或片状而成为单体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雌蕊1,花柱l-3,柱头(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圆形、长椭圆形或近于球形,有时基部干缩而作具柄状。
果实有各种类型,颖果较常见,易与稃片相分离,果皮干燥或新鲜时稀可肉质,有时为硕大型,此时则较子房原来体积增大许多倍(例如梨竹属Melocanna Trin.),种脐线形,几与果实同长,胚小,多为F+PP型或略变为其他类型,胚乳多为单粒淀粉质(梨竹属等 可无胚乳)。染色体基数X=12。模式属:?竹属Bambusa 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 竹亚科(不包括我国不产的草本竹类)就狭义而言计有70余属1000种左右,一般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尤以季风盛行的地区为多,但也有一些种类可分布到温寒地带和高海拔的山岳上部;亚洲和中、南美洲属种数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欧洲除栽培外则无野生的竹类。在产地通常与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纯群。我国除 引种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属500余种,分隶6族;其自然分布限于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各省区,少数种类还可向北延伸至秦岭、汉水及黄河流域各处。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编写说明
总述
竹亚科植物形态
竹亚科植物地理分布
中国竹亚科植物耐塞区位划分
分述
中国竹亚科植物
中国竹亚科分族属检索表
Ⅰ 箣竹超族
族1. 梨竹族
一、梨竹属
1. 梨竹
2. 小梨竹
二、泡竹属
1. 泡竹
三、梨藤竹属
1. 澜沧梨藤竹
2. 梨藤竹
3. 西藏梨藤竹
4. 流苏梨藤竹
5. 纤细梨藤竹
6. 大吊竹
7. 高肩梨藤竹
四、薄竹属
1. 薄竹
五、**笔属
1. 垂耳竹
2. 短枝黄金竹
3. 糯米竹
4. *簕竹
5. 苗竹仔
6. 沙罗单竹
附录一 本书新收录竹种原始文献(续《中国植物志》第九卷第一分册)
附录二 待确定分类地位竹种
参考文献
中文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