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转炉炉体 | 外文名 | Converter furnace |
---|---|---|---|
组 成 | 炉壳和炉壳内的耐火材料炉衬 | 属 性 | 薄壳结构 |
工作情况 | 承受静、动载荷和热负荷 | 应用学科 | 冶金工程 |
转炉炉体包括炉壳和炉壳内的耐火材料炉衬,炉壳用钢板焊成。炉衬包括工作层、永久层及填充层三部分。
工作层由于直接与炉内液体金属、炉渣和炉体接触,易受侵蚀,普遍采用焦油白云石质或焦油镁砂质大砖砌筑炉衬。为提高炉衬寿命,已广泛使用镁质白云石为原料的烧成油浸砖,另外根据炉子各部位的工作条件和破损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材质和厚度的砖组合砌筑。对侵蚀最严重的部位,如装料侧、渣线区、炉底等部位,使用具有耐火度高、高温强度大、抗炉渣侵蚀能力强等性能的优质耐火材料,我国大中型转炉采用镁碳砖。
填充层介于工作层与永久层之间,一般用焦油镁砂或焦油白云石料捣打而成。此层的作用是减轻炉衬膨胀时对炉壳的挤压,而且也便于拆除工作层残砖,避免损坏永久层。
永久层紧贴着炉壳钢板,其作用是保护炉壳。修炉时一般不拆除炉衬永久层。永久层通常是用一层镁砖或高铝砖侧砌而成。
炉壳由炉帽、炉身、炉底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用钢板加工成型后焊接和用销钉连接成整体。
(1)炉帽
炉帽通常做成截锥形,这样可以减少吹炼时的喷溅损失以及热量的损失,并有利于引导炉气排出。炉帽顶部为圆形炉口,用来加料,插入吹氧管,排出炉气和倒渣。为了防止炉口在高温下工作时变形和便于清除粘渣,普遍采用通入循环水强制冷却的水冷炉口。水冷炉口有水箱式和埋管式两种结构。
水箱式水冷炉口是用钢板焊成的,在水箱内焊有若干块隔板,使进入水箱的冷却水形成蛇形回路,隔板同时起筋板作用,增加水冷炉口的刚度。这种结构的冷却强度大,并且容易制造,但比铸铁埋管式容易烧穿。埋管式水冷炉口是把通冷却水的蛇形钢管埋铸于铸铁内。这种结构冷却效果稍逊于水箱式,但安全性和寿命比水箱式炉口高,故应用十分广泛。
炉帽通常还焊有环形伞状挡渣板(裙板),用于防止喷溅物烧损炉体及其支撑装置。
水冷炉口可用楔和销钉与螺帽连接,由于炉渣的黏结,更换炉口时往往需使用火焰切割,因此我国中、小型转炉多采用卡板焊接的方法,将炉口固定在炉帽上。
(2)炉身
炉身是整个炉子的承载部分,一般为圆柱形。在炉帽和炉身耐火砖交界处设有出钢口,设计时应考虑使堵出钢口方便,保证炉内钢水倒尽和出钢时钢流应对盛钢桶内的铁合金有一定的冲击搅拌能力,且便于维修和更换。
(3)炉底
炉底有截锥形和球形两种。截锥形炉底制造和砌砖都较为方便,但其强度比球形低,故在我国用于50t以下的中、小转炉。球形炉底虽然砌砖和制作较为复杂,但球形壳体受载情况较好,多用于120t以上的炉子。
炉帽、炉身和炉底三部分的连接方式因修炉方式不同而异。有“死炉帽,活炉图底”、“活炉帽,死炉底”等结构形式。小型转炉的炉帽和炉身为可拆卸式(如图2a),用楔形销钉连接。用这种结构采用上修形式。大中型转炉炉帽和炉身是焊死的,而炉底和炉身是采用可拆卸式的(如图2b),这种结构适用于下修法,炉底和炉身多采用吊架,T字形销钉和斜楔连接。
(1)炉身组装焊接及退火处理后要求炉壳的圆柱度、外圆公差和同轴度<1.5/1000。
(2)炉壳外径、炉帽及水冷炉口接合度<1.5/1000。
(3)炉壳外径、炉帽及水冷炉口接合面对炉 口中心线的垂直度 <1/1000。
(4)炉壳全高差<±3/1000 炉壳全高。
(5)炉体各段对焊焊接接头错边量为:纵焊 缝≤4 mm,环焊缝≤8 mm。 :
(6)炉体所用钢板必须平直,不得有歪斜变形,其挠度和平面度≤1/1000。
(7)炉体所有纵横焊缝100%进行无损探伤, 焊缝质量等级为Ⅱ级。
(8)3个球铰孔下表面的平面度为3mm。
(9)炉壳每段组焊后应进行退火处理,现场组焊完成后对焊缝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内应力。 2100433B
转炉是利用鼓入的空气、纯氧或纯氧加燃料油(或天然气、水蒸气、二氧化碳)以氧化液态金属中的杂质,并产生所需热能的可以转动的冶金炉。炉形有梨形、直桶形和鼓形等几种。按炉衬化学性质可分为酸性转炉和碱性转炉;按风眼和供氧管位置,分为底吹转炉、侧吹转炉和顶吹转炉 。有色金属吹炼,采用酸性或碱性侧吹鼓形转炉,利用熔融金属中硫的氧化,产生所需要的热能。在工业上主要用来炼钢。
转炉炉体包括炉壳和炉壳内的耐火材料炉衬,如图1所示。
转炉炉体属于薄壳结构,由于高温、重载和生产操作等因素影响,炉体工作时不仅承受静、动载荷,而且还承受热负荷,工况条件恶劣。因此,人们除研究其设计强度外,还一直在对炉体的制造工艺进行研究和改进。
节能减排已成为钢铁工业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任务之一。转炉炼钢在当代炼钢生产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可能改变。虽然转炉炼钢是当代钢铁生产中耗能最少,且是唯一可以实现总能耗为“负...
(1)电炉炼钢法电炉炼钢法主要利用电弧热,在电弧作用区,温度高达4000℃。冶炼过程一般分为熔化期、氧化期和还原期,在炉内不仅能造成氧化气氛,还能造成还原气氛,因此脱磷、脱硫的效率很高。以废钢为原料的...
楼上说的是车间除尘,不是转炉除尘,干法除尘有文氏管、静电和布袋除尘,常用的是文氏管和布袋,湿法除尘就是在二级文氏管后面加水过滤,而转炉除尘是指,在转炉上方有个烟罩,靠负压吸走烟气,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
炉壳主要由炉底、炉身、炉帽、炉口、出钢口等部分组成。由于炉壳尺寸太大,如果在制造厂进行整体制造时,无法将其发运到用户。为此多数制造厂均采用沿炉体垂直中心线将炉体剖分开,在制造厂进行分瓣加工制造后,到安装现场再组焊成型。
炉壳分瓣原则是保证炉壳各部件从铁路发运到用户,且不影响产品质量,力争分瓣数量最少。
炉体机械加工制造难点就是保证炉壳现场组焊时,能够按照图纸要求顺利将炉壳组装成一体,并保证组焊后炉帽上120°均布的三个球铰螺栓吊挂孔的精度要求。
根据制造工艺及运输方便,将炉体分为4段,分别为:炉帽1段,炉身2段,炉底1段,每段又分为2瓣,共8瓣。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炉壳及托圈的吊装方法:炉壳及托圈分别吊装,整体平移就位。该吊装方法安全可靠,施工作业时间短,希望可以对同类设备的吊装作业提供借鉴和帮助。
在电炉内,由于电弧放出的高温使炉料熔化和进行还原反应而生成合金。炉体内由炉衬构成圆桶形炉膛,三相电极呈正三角形垂直布置在炉膛上部。电极下部是主要反应区,电能通过电弧和电阻转化为热能。炉膛直径、深度、电极与炉膛的相对位置等几何尺寸对炉内电流分布和温度分布影响很大。由于反应温度高达2000℃以上,炉体的容积一般大于反应的空间,使反应区与炉衬之间留存一层炉料,用以保护炉衬。
炉体由炉壳、炉衬和出铁口等组成。炉壳大部分为圆桶形或倒锥形,用16~25mm厚的锅炉钢板焊接制成,并装设水平加固圈和横竖加强筋加固。出铁口流槽用钢板焊接或铸钢制成。
炉体采用炭砖砌筑的炉衬,要求在炉壳的焊接接口处必须焊上薄钢板以密封接缝,以防止炉壳受热后接缝松开,漏入空气而使炭砖氧化。炉壳的底面是水平的,固定式炉子的炉体浮放在间隔布置的工字钢梁上,这样在受热时,炉壳和工字钢梁都能自由膨胀而不互相影响。工字钢梁之间形成炉底的空气通道,有利于炉底冷却。
炉壳是立式退火炉重要设备之一,也是隔绝炉内气氛与外界气氛的主要屏障,使带钢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实现热处理功能。炉壳是耐火材料的主要载体,包括炉底的轻质隔热砖,侧墙及顶部的陶瓷纤维,还有实现耐火材料固定的锚固钉及保护板都是炉壳的主要组成部分。炉壳也是全部炉体设备的支撑架,包括炉辊、辐射管、燃气系统、冷却系统、保护气体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纠偏系统、摄像头等都是固定安装在炉壳上。在冷却段,炉壳与风箱还可设计为一体,实现炉壳风箱一体化,简化了设备结构,实现了两种功能。其炉壳结构布置见右图1。
(1)辊室区域炉壳。辊室区域的炉壳位于炉子的顶部和底部,炉壳上安装的附件较多,如辊盖、顶盖、检查孔、板温计孔等设备,对于辊室炉壳的制作和安装形式,目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单片式结构,就是将顶部炉壳以片状结构制作,并在现场进行拼装。这种单片式结构有利于批量运输,但是给现场的安装留下了很大的工作量;第二种是箱式结构,就是将单片制作的侧板、顶板进行预组装,形成一个箱式整体,内部的锚固钉可预先焊接,并可对部分相关的安装尺寸进行校核修正,这样就减少了现场的施工量和校正工作。但是箱体结构成型后体积较大,不利于运输。
(2)辐射管区域炉壳。辐射管区域炉壳位于炉子传动侧和操作侧,立面安装,壳体上主要有辐射管的安装法兰,以及取样孔、热电偶孔等辅助装置。对于侧板的制作和安装,一般采用单片式制作和安装,非常有利于批量运输。
(3)顶板和底板。顶板位于炉子顶部,水平安装,以炉子侧板为支撑。壳体上主要有顶盖安装法兰、检查孔(穿带孔)、排气管道、板温控制仪孔等设备。
底板位于炉子的底部,水平铺设在炉子的钢结构上,以加热段中部作为固定端可向两端进行自由滑动,炉底板设计有底盖的安装法兰。
(4)炉子顶盖。炉子顶盖位于炉子顶部,是异常情况下人员对设备进行处理的进出口,或者是定期对炉内设备进行检查的进出口。顶盖设计有较厚的钢制法兰,可采用平面高温硅胶密封或法兰止口高温硅胶密封,在与炉内高温气体接触的一侧,安装有具备隔热性的隔热陶瓷纤维,并用锚固钉和保护板进行固定。
(5)炉子底盖。炉子底盖位于炉子底部,是异常情况下检修人员对设备进行处理的进出口,或者是检修人员定期对炉内设备进行检查和清理的进出口。底盖由较厚的钢制结构支撑,采用止口高温硅胶密封,在与炉内高温气体接触的一侧进行安装。采用具备隔热性能的隔热砖砌筑,并用锚固钉和保护板进行固定。
(6)炉子辊盖。炉子辊盖位于炉子两侧的炉辊区域,用于炉辊的拆装,辊盖一般由较厚的钢板制成,采用平面高温硅胶密封,与炉内高温气体接触的一侧,安装有具备隔热性能的隔热陶瓷纤维,并用锚固钉和保护板进行固定。
在退火炉炉内,由于带钢退火工艺的需要,加热炉炉内温度高达900℃以上,而炉外温度只有20-30℃,与室温相比温度差将近900℃,所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耐火材料及相应的耐火材料厚度,就能保证炉内温度的稳定,降低热能损失,减少温度对外部设备的影响。目前在立式炉内一般采用两种类型的耐火材料:一种是含有氧化铝的陶瓷纤维,另一种是轻质隔热砖。
(1)陶瓷纤维。常用的陶瓷纤维密度为96kg/m3或128kg/m3,其质量较小,在立面施工中基本不受高度的影响,对炉壳及钢结构的承重影响也较小,可明显降低炉子的总体重量。其绝热性能也好,可减少炉内温度对外的热能损失。另外,低热容量也可以提高炉内温度控制响应的及时性。较好的稳定性,可使陶瓷纤维在长寿命下性能恒定。由于陶瓷纤维易加工和成型,所以使其制造和施工也容易,方便。目前主要用于炉侧墙、炉顶、炉顶盖、辊盖等设备的隔热保温。但是其纤维结构的特殊性使之不耐压也不耐碰撞,故无法抵御炉内的强气流冲刷,使用时必须加以保护。
(2)轻质隔热砖。轻质隔热砖有较低的热导率,可有效地减少炉子的热能损失,较低热容可以提高炉内温度控制响应的及时性。轻质隔热砖较陶瓷纤维的密度大,使之具有一定的耐压耐冲击性,标准的尺寸易于施工和砌筑。例如常用的TJM23,使用温度为1260℃,密度约为500kg/m3,而TJM26,使用温度为1425℃,其容重可达到800kg/m3,主要用于炉底结构及底盖的隔热。炉子底部耐火材料结构见下图2。
(3)不锈钢保护板及锚固钉。不锈钢保护板是对耐火材料进行保护、防止气体对陶瓷纤维冲刷的屏障,也可减少人或其他物体对耐火材料的冲击。因增加了其抗冲刷性,就减少了耐火材料散落、扩散、附着在设备或带钢上的机会,由此提高了带钢的表面质量。根据不同的使用温度其不锈钢材质有所不同,在低温区一般选用AISI304或AISI410材质的不锈钢板,在高温区则选用AISI309或AISI310材质的不锈钢板,通常不锈钢板使用厚度在0.8- 1mm之间,通过焊接在炉壳上数以万计的锚固钉进行固定,将其铺设在陶瓷纤维及轻质隔热砖表面,可防止带钢跑偏对耐火材料的刮擦,减少保护气体对陶瓷纤维的冲刷,增强陶瓷纤维的抗压性。
炉体钢结构提供炉子的全部支撑,并且要满足退火炉与支撑机构间的膨胀要求,提供维修与操作的通道(包括通往合金化炉的多层通道)。
退火炉钢结构主要包括支撑结构、平台、梯子及栏杆等。退火炉钢结构由结构钢经高强螺栓联结和焊接而成。在退火炉的传动侧有活动平台,以方便厂房吊车拆装炉辊和辐射管。平台均为自立式,平台不与炉壳连接。退火炉钢结构也要满足预热段循环通道和快冷段循环通道布置的要求。炉子底盖将考虑放置在传动侧的第二层平台下。炉体钢结构见右图3。
炉体内置仿形磁轭,磁轭屏蔽能减少漏磁,防止炉体发热,提高效率。同时磁轭起支撑固定感应圈作用,使炉体达到高强度、低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