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种植制度 | 外文名 | cropping system [3] |
---|---|---|---|
概 念 |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间套作、轮连作等种植方式的总称 | 命 名 | 一般常以熟制或轮作而命名 |
世界上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种植制度类型的多样性。除反映土地利用率不同的各种耕作制度如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集约耕作制等外,还可按不同标准划分为多种类型。
按种植作物的种类划分的类型,有以一类作物为主的种植制度,如以谷物或经济作物或饲料作物或多年生作物为主的类型;也有混合型的种植制度,如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兼有的、牧草与大田作物混合的、一年生与多年生作物间套作的类型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多以粮食作物为主;北美、欧洲多为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新西兰、丹麦等则以种植饲料作物为主;侧重于发展某种经济作物的国家有以甘蔗为主的古巴和以橡胶为主的马来西亚等。
按土壤、水分条件及其相应的栽培措施划分的种植制度有:①半干旱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非洲半干旱的热带地区、美国大平原北部、中国西北部、苏联的草原地带、印度的德干高原和中东等地。以种植耐旱的小麦、高粱、黍稷、粟等为主,一年一熟,甚至二年一熟。②半湿润或湿润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分布于欧、美、亚、非各洲的部分地区,不靠人工灌溉而靠天然降水供应作物生长。除种植耐旱作物外,还包括喜湿润作物,甚至水稻,以一年一熟为主,部分实行一年二熟以至三熟。③灌溉旱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南部、印度恒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等地。作物种类以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为主,除一年一熟外,常实行集约的多熟制。④水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国、日本等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种一季稻或双季稻,冬季常增加一季旱作物或绿肥作物。
种植制度还常以熟制或轮作命名。 如麦-稻二熟制、麦套棉二熟制、小麦→夏大豆→春玉米二年三熟制,油菜-稻-稻一年三熟制等。以轮作命名的种植制度常见的有草田轮作制,粮食、饲料作物轮作制,水旱轮作制,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制等。
中国土地利用率高,复种指数达151%(1978),是世界上复种面积最多的国家。同时作物类型和种植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也十分突出。总的是单作与间、混、套作因地制宜,轮作与连作交叉分布,轮作中尤以换茬轮作的比重较大。从作物构成看,粮食与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而饲料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所占比例甚低。
中国不同地区的种植制度也各有特点。
即耕作制度:
耕地上作物的种植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措施的总称。其中作物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主要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确定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作物种植次数即复种与休闲,作物种植方式即间作、套种和单作、连作、轮作等。与作物相配套的技术措施是作物种植制度的基础与保证,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制度、灌溉水管理制度、土壤耕作制度、病虫害杂草防除制度以及农业服务制度等。耕作制度的确立取决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耕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演变。由粗放到集约,由撂荒制到休闲制,到轮作制,生产率逐步提高。直辖市;北方冬小麦、玉米等两熟制,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地区;东北、西北、内蒙古多为玉米、小麦、水稻等一年一熟制;休闲耕作指,主要分布于降水300毫米-5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种植3-5年后休闲1-2年以达到培肥地力保蓄水分的目的。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种植制度简介
即耕作制度:
耕地上作物的种植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措施的总称。其中作物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主要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确定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作 物种植次数即复种与休闲,作物种植方式即间作、套种和单作、连作、轮作等。与作物相配套的技术措施是作物种植制度的基础与保证,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制度、灌溉水管理制度、土壤耕作制度、病虫害杂草防除制度以及农业服务制度等。耕作制度的确立取决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水平。耕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演变。由粗放到集约,由撂荒制到休闲制,到轮作制,生产率逐步提高。直辖市;北方冬小麦、玉米等两熟制,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地区;东北、西北、内蒙古多为玉米、小麦、水稻等一年一熟制;休闲耕作指,主要分布于降水300毫米-5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种植3-5年后休闲1-2年以达到培肥地力保蓄水分的目的。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里有一分公司管理制度 ,你自己根据具体情况修改一下吧 管理大纲 为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公司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特制订本管理大纲...
一。职责和制度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2.负责全局行政、文秘、档案、车辆、环境卫生、后勤保障、安全保卫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3.督促局属各部门按时提交年度工...
第一条 为维护员工身体健康及工作场所环境卫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有关负责人,全体员工须确实遵照执行。 第三条 员工必须了解卫生的重要性与应用知识。 第四条 各工作场所内,均须保持整洁,不得堆积发...
对耕作制度进行评价的标准:①充分利用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②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同时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的肥力不断提高。③经济效益高,实现农作物大面积的高产、稳产,做到低投入、高产出。④作物布局合理,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体。作物的结构、熟制和配置泛称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作物种植的种类、比例、一个地区或田间内的安排、一年中种植的次数和先后顺序。种植方式包括轮作、连作、间作、套作、混作和单作等。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该有利于土地、劳力等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取得当地当时条件下农作物生产的最佳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之间、自给性作物与商品性作物之间、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之间、用地作物与养地作物之间等的关系,促进种植业以及畜牧业、林业、渔业、农村工副业等的全面发展。
东北平原地区
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140~170天,≥10℃积温1300~3700℃,年降水量500~800毫米。以种植玉米、大豆、水稻、高粱、粟和春小麦为主,实行玉米→大豆→小麦等形式的轮作,一年一熟。
黄淮海平原地区
有耕地2.6亿亩,气候温暖,无霜期177~220天,≥10℃积温3400~4700℃,年降水量500~950毫米,盛行灌溉,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的50%,是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的主要产地。黄河以北旱地因水分限制以一年一熟为主,水浇地上则普遍实行一年二熟制,并广泛采用麦田套种玉米的方式;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无论是旱地还是水浇地均以一年二熟为主。棉花则以一熟制为主,麦棉套种多在南部地区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
人多地少,土地肥沃,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210~280天,≥10℃积温4500~5600℃,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具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并有广阔的水域。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华南地区
已进入南亚热带和热带范围。气候暖热,无霜期330~360天,≥10℃积温6500~9300℃,年降水量1200~2500毫米,水分热量资源十分丰富。土壤多为砖红壤和红壤,沿海则多冲积土。以种植双季稻为主,冬季除小麦外,南部还可种水稻、甘薯或玉米,多一年三熟;还有种植甘蔗、橡胶树、油棕、咖啡、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水果等的独特条件。
西南高原盆地地区
海拔200~3000米,大部分为山地和高原,其间穿插着丘陵盆地和平坝,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气候属亚热带类型,无霜期210~340天,≥10℃积温3500~6500℃,年降雨量800~1600毫米。种植制度十分复杂,在同一局部地区位于底部的河川谷地或平坝主要是水田,以麦-稻、油菜-稻、蚕豆-稻等一年二熟制为主;而位于较高处的旱坡地则主要种植单季稻或甘薯、玉米等,实行一年一熟或麦-玉米(甘薯、玉米)旱作二熟制。其中,成都盆地水分和热量条件均较优越,得天独厚,水田以麦-稻二熟为主,旱丘地则多行麦、玉米、甘薯套种的一年三熟或二熟制。
西北高原地区
海拔一般高达500~3000米,气候温凉干旱,无霜期100~220天,≥10℃积温2000~4500℃,农区的年降水量约为250~600毫米。主要以种植春小麦、冬小麦、玉米以及喜凉的马铃薯、莜麦等为主;一般为一年一熟,并有少量的全年休闲地。新疆、河西走廊、银川平原以及河套灌区则以灌溉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还有少量棉花、甜菜;南疆气候温暖,多实行一年二熟。
青藏高原地区
耕地主要是分布在海拔1000~4700米的河谷地带,无霜期100~180天,≥10℃积温1000~3000℃,年降雨量300~800毫米,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莜麦、马铃薯、豌豆、油菜等作物。一年一熟,多轮荒。
以作物单产、种植规模和净收益作为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测定指标的关键因子,建立4个比较优势测定指标。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了江西省及各市主要水田作物的比较优势及其空间差异,并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了江西省15年来两次种植业结构调整中作物播种面积和粮经比的变化与作物比较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时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比较优势原则,构建了结构优化的决策模型。将结构优化决策规则与线性规划相结合,对江西省水田种植制度进行了结构优化。
破除资源透支、生态超载“紧箍咒”
加快推进绿色种植制度
吉林省敦化市农技推广部门建立的大豆种植示范基地。敦化市是东北“产豆大县”,2016年6月份,国家出台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产豆大县”在新希望中重振“粮豆轮作”。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 摄
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我国在构建绿色种植制度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并且正在积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种植制度,力争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新格局“有绿色种植才有金色收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日前向经济日报记者表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我国在构建绿色种植制度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他表示,农业发展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应遵循自然规律,当前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种植制度。
风吹麦浪、稻禾飘香,这是许多人印象里的种植业。业内认为,建立绿色种植制度,不仅体现栽培方式内涵的拓展,更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生产全过程。要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新格局,让农业不仅生产粮棉果菜,还“生产”绿色原野。
结构调整绿色化
过去,为保障粮食供给,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增产,特别是在“镰刀弯”地区,大范围扩种玉米,玉米成为“铁杆庄稼”。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吕修涛说,“镰刀弯”地区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图中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的镰刀弯状分布,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以东北地区为例,受比较效益等因素影响,过去曾经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变成玉米“一粮独大”。随着玉米生产快速扩张,资源环境约束与生产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地区深度垦殖,黑土层变薄,生态环境恶化。
调减玉米是产业所需,更是生态所系。中国农科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曾希柏说,必须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实现绿色种植。近年来,国家制定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构建用养结合的种植结构、农牧结合的种养结构。
市场价格是结构调整的指挥棒。2016年,国家调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2017年,又将大豆目标价格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政策。今年,允许省级政府统筹安排中央补贴资金,科学确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分配比例和规模,要求地方将补贴资金向优势区域集中。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籽粒玉米累计调减5000万亩,“粮改饲”面积超过1300万亩。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从当前看,要加快玉米去产能,增加饲草料、小杂粮、特色林果供给,补齐生态"短板";从长远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合理确定人口、产业发展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王明利说,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继牧区草原之后的第二道生态安全屏障,要最终形成蓝天白云相连、绿草果树相映的生产生态新景观。
曾衍德表示,绿色种植制度推广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也离不开生产性服务组织提供绿色技术服务。按照《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要求,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今年,力争水稻面积调减1000多万亩,“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500多万亩,大豆面积增加1000万亩。
轮作休耕制度化
轮作休耕试点是绿色种植的积极探索。从2016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部分地区开展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两年累计试点面积1816万亩。今年,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达到3000万亩,比上年增加1800万亩。江苏、上海、天津等地省级财政也安排专项资金,自主开展轮作休耕。同时,加大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投入,减少化肥和农药投入,保护生态环境。
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创新了类型多样的绿色种植技术模式。在轮作区,实行“一主”与“多辅”结合。“一主”是大豆,发挥大豆固氮养地作用。“多辅”是薯类、杂粮杂豆、油料作物、饲草等作物。在休耕区,实行保护与治理并重。河北地下水漏斗区实行“一季雨养、一季休耕”,休耕季种植绿肥,防止地表裸露。湖南重金属污染区采取治理和维护同步推进,通过撒石灰、种绿肥做到边休耕边治理,通过开沟渠、筑田埂做到边休耕边维护。
“轮作休耕能不能制度化实施,补助政策是重要保障。”财政部农业司副巡视员凡科军说,轮作要注重作物间收益的平衡,根据年际间不同作物的种植收益变化,对轮作补助标准科学测算,让不同作物收益基本相当。休耕要注重地区间的收入平衡,综合考虑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市场价格等因素,合理测算休耕补助标准。大体上,一熟区的休耕,每亩补助500元左右;两熟区的全年休耕,每亩补助800元左右。
曾衍德说,今后要着力完善政策框架,构建“由点到面”的推进机制,逐步扩大试点区域和规模,使轮作休耕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种植制度。力争实现“三个全覆盖”,对东北地区第四五积温带轮作全覆盖,对供需矛盾突出的大宗作物品种全覆盖,对集中实施区域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区域轮作休耕,地方因地制宜自主开展轮作休耕,形成中央撬动、地方跟进的有序发展格局。随着轮作休耕长期效果逐步显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农民就会自觉地开展轮作休耕,成为常态。”
节肥节药集约化
走进地头,记者发现农民种地大水大肥猛药的习惯变了,杀虫灯、粘虫板、生物防治等越来越常见。为了让农民更快接受控肥控药的新技术,各地想了很多办法。江西定南县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布置土壤监测网点,定点跟踪耕地质量和肥力变化。该县农粮局有关负责人说,力争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成效显著。化肥农药的用量少了。2017年,农药用量已经连续3年减少,化肥用量已连续两年减少,提前3年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同时,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高了。2017年,化肥利用率达到37.8%,比2015年开展行动之前提高了2.6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达到38.8%,比2015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我国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基数大、利用率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曾衍德说,我国人均耕地、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每年农业用水缺口300多亿立方米。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每年还要占用耕地500多万亩,工业、生活、生态用水与农业用水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节水节药节肥是绿色种植的应有之义。
“要正确看待绿色种植,这绝不是要退回到工业文明之前的传统农业。不用化肥和农药的种植业,可以少量存在,但难以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部部长叶兴庆认为,“现在我们所追求的绿色种植,本质上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投入品为基础的集约农业。化肥、农药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科学施肥、合理用药。”
“今年,国家选择150个果菜茶生产大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还选择150个县开展全程绿色防控试点。”曾衍德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和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完善技术模式,强化技术扶持,力争农业用水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厚植绿色中国的种植业土壤。(记者 乔金亮)
作者:乔金亮
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6月8日上午,农业农村部就“加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探索建立绿色种植制度”召开新闻通气会。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回答了有关记者的提问。
记者:构建绿色种植制度既涉及农艺措施,也涉及投入品,如何有力有序地推进?
曾衍德:绿色种植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多项措施。我们提出,在路径上重点是“轮、休、控”三个字。
一是“轮”,就是轮作。在同一块土地上,有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际间种植不同的作物,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近些年,选择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地开展轮作试点,重点是推广“一主多辅”的种植模式,“一主”就是实行玉米与大豆轮作,发挥大豆根瘤固氮养地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优质食用大豆供给。“多辅”就是实行玉米与马铃薯、杂粮、饲草、油料等轮作,改变重迎茬,消除轮作障碍,减轻土传病虫害,改善土壤物理和养分结构。
二是“休”,就是休耕。让利用强度超大的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也让生态得到修复治理。近些年,选择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和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休耕试点。在两熟区,有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的,也有实行全年两季休耕的。同时,坚持休耕不是弃耕,更不能废耕,采取种植绿肥以及治理修复等必要的管护措施,确保急用之时用得上、产得出。
三是“控”,就是控水控肥控药。推行生态种植方式,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控制农业用水,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实现减量增效、环境友好。近些年,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组织方式、技术模式,化肥农药用量降下来了。同时,控制农业用水,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请问今年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主要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曾衍德: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实施两年来,已在组织方式、技术模式和政策框架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按照中央的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轮作休耕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目前,各项工作进展较好。一是方案已印发。今年3月,农财两部制定印发了2018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细化分区域、分省份的试点任务。二是任务已对接。与15个试点省份逐省对接,将轮作休耕面积分解下去,确保不误农时。三是资金即将下拨。近期,财政部将根据各省承担轮作休耕任务,将补助资金拨付到省。下一步,要加强监督,强化指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今年是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第三年,要力争在制度化上取得新突破,为常态化实施提供支撑。
一是推进机制创新,加快构建轮作休耕组织方式。构建“自上而下”的联动机制,实行中央统筹、省级负责、县级实施,通过三级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构建“由点到面”的推进机制,逐步扩大试点区域和规模,使轮作休耕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种植制度。力争实现“三个全覆盖”,就是对东北地区第四五积温带轮作全覆盖,对供需矛盾突出的大宗作物品种全覆盖,对集中实施区域内的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
二是推进集成创新,加快构建轮作休耕技术模式。完善“一主多辅”的轮作模式,实行粮油、粮肥、粮饲等作物的合理轮作,改变作物重迎茬,形成合理的轮作种植制度。完善地下水超采区季节性休耕,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完善重金属污染区治理式休耕,做到休耕与治理同步推进;完善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季节性或全年性休耕,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
三是推进政策创新,加快构建轮作休耕政策框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收益变化,科学确定补助标准,让农民不吃亏、有账算,主动轮、愿意休。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区域轮作休耕,鼓励地方财政因地制宜自主开展轮作休耕,形成中央撬动、地方跟进的有序发展格局。同时,统筹轮作补助与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使农民轮作大豆后,与种植玉米收益基本相当,充分调动农民“米改豆”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监管创新,加快构建轮作休耕评价机制。开展监督考核,对照农财两部联合印发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监督考核办法》,对试点省和试点县组织领导、任务落实、政策措施、实施成效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开展卫星遥感核查,跟踪监测轮作区种植作物变化、休耕区养地作物种植情况,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按照《轮作休耕试点区域耕地质量监测方案》要求,完善监测网点布局,明确监测任务指标,长期定点跟踪轮作休耕区域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变化。开展第三方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轮作休耕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客观评价,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为完善政策提供参考。
记者:种植结构调整涉及种植制度的改变,也涉及农民利益的调整,国家有哪些扶持政策?
曾衍德:2015年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农业农村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聚焦库存压力大的玉米、水稻,重点调减“镰刀弯”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东北寒地井灌稻和长江流域低质低效区籼稻,开展休耕或改种大豆、杂粮、优质饲草等作物。
由于休耕减少了一季或全年种植收入,轮作将高产的玉米、水稻改为低产的大豆、杂粮,农民种植收益受到影响。为弥补农民轮作休耕后带来的收入损失,以及土地管护投入成本,国家适时出台针对性强的补助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主要是两项政策:一是轮作休耕补助。2016年,国家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近年来试点面积不断扩大。201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轮作试点面积达到2500万亩,试点区域在东北三省一区基础上增加江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按照每亩150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休耕试点面积达到400万亩,试点区域在河北、湖南、贵州、云南、甘肃基础上增加黑龙江、新疆,按照不同休耕模式每亩补助500—800元。二是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2016年,国家调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2017年,又将大豆目标价格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为鼓励和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允许省级政府统筹安排中央补贴资金,科学确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分配比例和规模,要求地方将补贴资金向优势区域集中,并对大豆与玉米生产者补贴实行差别化政策,拉大补贴标准差距,充分发挥补贴政策对调整区域种植结构的导向作用。此外,国家还实施“粮改饲”试点。随着畜牧业产能的布局优化,中牛北移、南猪北移,青贮饲料需求增加。东北地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适应这一趋势,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扩大。今年,中央财政支持的“粮改饲”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以县或地市为单位组织实施,支持规模化草食家畜养殖场户或专业青贮饲料收贮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优质饲草料收贮工作。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
记者:崔建玲
编辑:高晓川
中国农村网
www.crnews.net
本报讯(记者余瑶)记者从农业农村部6月8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为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业农村部加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探索构建绿色种植制度,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
据介绍,近年来,通过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等措施,绿色种植制度构建取得积极进展。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在政策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省级统筹、责任到县,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批绿色种植技术模式初步集成:在轮作区推广“一主多辅”的种植模式,在休耕区实行保护与治理并重,并形成了一套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技术模式。绿色种植制度的政策框架初步构建:轮作注重作物间收益平衡,休耕注重收入保障,补助标准以收入不减为前提;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
据了解,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绿色种植制度,农业农村部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持续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今年力争水稻面积调减1000多万亩,“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500多万亩,大豆面积增加1000万亩。二是加快推进轮作休耕制度化。完善中央、省、县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完善不同区域生产生态兼顾、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完善农户种植收益补偿、中央支持重点区域、地方自主开展轮作休耕的政策框架,完善卫星遥感监测、耕地质量监测、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三是加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扎实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和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农业用水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负增长。今年选择150个果菜茶生产大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还在150个县开展全程绿色防控试点。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