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植物抗旱性 | 外文名 |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
---|---|---|---|
对 象 | 陆生植物 | 范 畴 | 生物 |
植物抗旱性(Plant drought resistance)是指陆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或抗御能力,由于陆生植物经
常受到干旱威胁,在长期适应进化中形成各种抗旱机能。在形态方面,一般陆生植物叶表面有角质层,栅栏细胞排列紧密,有的叶片有绒毛,有的干旱时落叶将叶片卷成筒状。在生理方面可自行开合气孔控制蒸腾。在生化方面,主动提高体内糖分和氨基酸含量以增强吸水能力,主动抑制分解酶活性以保持在干旱下的代谢平衡等。植物抗旱性可通过诱导而增强,我国北方农民强调对旱地作用苗期“蹲苗”(深锄增加土壤水分散失,不灌溉等),就是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旱机能的诱导措施。增施磷、钾、硼、铜肥也可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家具,北美稠李的光合速率受到影响较小。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北美稠李的相对电导率变化幅度较小。也能说明北美稠李的抗旱性较强。
具有抗旱性植物由于陆生植物经常受到干旱威胁,在长期适应进化中形成各种抗旱机能。在形态方面,一般陆生植物叶表面有角质层,栅栏细胞排列紧密,有的叶片有绒毛,有的干旱时落叶将叶片卷成筒状。在生理方面可自行开...
【耐旱植物的抗旱机制】1、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对其耐旱机制的影响 (1)根系。植物根系是植物直接吸收水分的重要器官,它对植物的耐旱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纵深发达的根系系统可使植物充分吸收利用贮存在土壤中...
对应用于屋顶绿化的5种园林植物的抗旱性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5种植物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荧光、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大,5种植物的叶片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荧光、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下降趋势,但不同植物的抗旱生理指标变化幅度不尽相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抗旱能力强弱为小蚌兰>铺地锦>蔓花生>马缨丹>南美蟛蜞菊;叶片相对含水量是评价水分胁迫最重要的指标,其次为相对电导率。
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同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程度不同;主要以植物生长的形态特征、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质膜相对透性、CAT及POD活性等指标来表征植物的抗旱性。
提高抗旱性的栽培和生理措施有:
1、抗旱锻炼
对植物种子或幼苗预先进行适当的干旱处理,可提高其抗旱能力。如将小麦种子在20℃下吸胀萌动,然后风干,如此反复进行三次,再播种。经干旱锻炼的植株,原生质亲水性九在干旱时能保持较高的合成水平,提高了抗旱性。农业生产上已用多种锻炼方法,如“蹲苗”,“搁苗”和“饿苗”等,都很有效。
2、合理施用肥料
磷肥、钾肥可提高作物的抗旱性。磷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原生质胶体的水合程度,钾能改善碳水化合物代谢和增加原生质含水量。氮肥的施用应适量,过多会引起枝叶徒长,蒸腾失水多,过少植株瘦弱,抵抗干旱的能力差。微量元素硼,铜等也有助作物的抗旱作用。
3、 使用一些化学药剂
近年来农业上或试验中有使用生长延缓剂,抗蒸腾剂来提高作物抗旱性的趋势。抑制型植物激素ABA可使气孔关闭,减少蒸腾失水,生长延缓剂如矮壮素(CCC)、B等能增加细胞的保水能力。
抗蒸腾剂有薄膜型(如硅酮),反射型(如6%的高岭上)等,将它们喷施叶面后,通过降低叶面的蒸腾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干旱时体内脱水呈风干状态而不死亡(只是休眠),湿润时迅速恢复积极的生命活动,故又称耐旱植物。
生活在干旱区,但形态上极少或没有适旱特征的植物,包括两大类:短生植物和类短生植物;深根薄叶植物。前者必须依赖雨季,后者必须依赖较丰富的地下水才能生存,故不能算真正的旱生植物。
生活在潜水稍深的盐土上,被归入盐生植物的一类,但也具有明显的旱生植物特点。如假木贼。
许多中生植物生长在比较干燥的地区时,也出现一些类似旱生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变化,称为“适旱变态”,但这种变态是可逆的,不同于旱生植物。
其中最典型的是中生植物与旱生植物的过渡类型,也被称为“旱中生植物”。上述“半旱生植物”有时也被归入“旱中生植物”中。
生命的起源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DNA和原生浆液。植物历史距今二十五亿年前(元古代),地球史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属于菌类和藻类,其后藻类一度非常繁盛。直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志留纪),绿藻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首次登陆大地,
进化为裸蕨类植物和蕨类植物。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三亿六千万年前(石炭纪),裸蕨灭绝,蕨类植物衰落。代之而起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形成沼泽森林。古生代盛产的主要植物于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三叠纪)几乎全部灭绝,而裸子植物开始兴起,进化出花粉管,并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形成茂密的森林。在距今1亿4000万年前白垩纪开始的时候,更新、更进步的被子植物就已经从某种裸子植物当中分化出来。进入新生代以后,由于地球环境由中生代的全球均一性热带、亚热带气候逐渐变成在中、高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的多样化气候,蕨类植物因适应性的欠缺进一步衰落,裸子植物也因适应性的局限而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这时,被子植物在遗传、发育的许多过程中以及茎叶等结构上的进步性,尤其是它们在花这个繁殖器官上所表现出的巨大进步性发挥了作用,使它们能够通过本身的遗传变异去适应那些变得严酷的环境条件反而发展得更快,分化出更多类型,到现代已经有了80多个目、200多个科。正是被子植物的花开花落,才把四季分明的新生代地球装点得分外美丽。
据估计,现存大约有350000个植物物种,被分类为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藻类植物。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个物种已被确认,有258650种开花植物、16000种苔藓植物、11000种蕨类植物和8000种绿藻。
非正式的类群 |
门 |
物种数量(现存的大概数量) |
---|---|---|
藻类植物 |
绿藻门 |
3,800 |
轮藻门 |
4,000 - 6,000 |
|
苔藓植物 |
地钱门 |
6,000 - 8,000 |
角苔门 |
100 - 200 |
|
苔藓植物门 |
10,000 |
|
蕨类植物 |
石松门 |
1,200 |
蕨类植物门 |
11,000 |
|
种子植物 |
裸子植物门 |
810 |
被子植物门 |
25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