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植被分类 | 外文名 | vegetation classification |
---|
按群落本身的特征,以植物区系组成、生态外貌、生态地理和动态等方面作为分类的依据。1.划分植被的高级类型时,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2.确定中级一下单位时,则主要着重于植物种类组成 。
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因而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联合。如针叶林、阔叶林、荒漠、沼泽。
植被组:在植被型内,把建群种所属生活型(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对水、热条件要求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如寒温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植被亚型: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型。这种层片结构的差异,一般由气候亚带的差异或一定的地貌、基质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群系组: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三或四级)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同一群系组的各群系,其生态特点相似。如温性常绿针叶林(植被亚型),可以分出温性松林、侧柏林、铁杉林等群系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在热带或亚热带有时是标志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如兴安落叶松林;辽东栎林;大针茅草原。
亚群系:在生态幅度比较广的群系内,根据次优势层片及其反映的生境条件的差异而划分的。如羊草草原,可以分出羊草-中生杂类草,羊草-丛生禾草,羊草-盐中生杂类草三类。
群丛:凡属于同一群丛的各个植物群落,在群落的种类组成方面应具有共同的正常成分:群落的层片配置相同,季相变化和生态外貌相同,以及具有相似的演替趋势。2100433B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的植被分类系统由Ellenberg 和Mueller- Dombois 提出, 这个分类系统的植物群系以及各级分类单位都是结合着植物生活型以群落外貌为依据。
Fosberg 在1961 年和1967 年提出了植被一般的结构分类近似法, 这个分类系统被国际生物计划( IBP) 采纳作为制定植被图的指南。Fosberg 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 是严格地以现有植被为根据, 并有意识地避免了与环境标准的结合。Fosberg 把外貌和结构作了明确的划分,外貌是指外部表现以及总的组成特征, 就是指像森林、草地、热带稀树草原、荒漠这样的大单位。结构则关系到植物生物量的空间排列。此外, Fosberg用从季节性落叶与叶子的存留上来看的机能, 以及生长型或生活型的特殊季相作为植被分类的重要标准。Fosberg系统用检索表进行分类。一开始以植物体之间的距离或覆盖情况为依据, 把植被划分为: 密闭、稀疏和星散3 种类型。这种第一次区分即为第1 级植被单位, 称之为第一结构组, 在每一组内再以植被层的高度及其覆盖程度为依据划分第2级植被单位, 称之为群系纲。由此划分出31 个群系纲, 再以机能性质为标准, 即根据优势层是常绿的还是落叶的划分出第3 级, 称为群系组。在每一群系组下依据优势生活型, 叶子质地,叶子大小, 叶形, 具刺性, 生长型再进行区划, 就成了现实的作图单位, 即群系。偶尔, 代表第4 级的群系再划分成亚群系( subformation) 第5级 。
Clements根据演替关系发展了一个分类系统,亦从空间上的相似性、优势种及其群落的差异上推论出时间上的变化。关键的部分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气候顶极群落,所有其他群落都以年代顺序与气候顶极群落关联起来。植被分类主要是对顶极群落进行分类,而顶极群落同时也是某种气候的指示,这样的顶极群落称为群系。在群系下按种类组成再划分亚类,称之为群丛。群丛以下按伴生的优势种不同可以再划分为变群丛,其下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局丛,这是局部单位,只是在相对多度和优势种聚生情况上彼此有差异。这一方案曾用于北美洲植被划分上。
优势度类型是依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所确定的一种群落的类型级。这些优势种往往是群落最上层中最主要的种,有时也可以是下层中覆盖度最大的种。Flahault早在1901年就是用优势度作为群丛划分的依据。在北欧,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学者们,更多地注意各层的优势种,注意各层优势种的结合,把各层优势种相同的群落称为基群丛,然后再根据主要层次的异同确定更高级的单位。在北美,人们往往只注意最高层次种的那些优势种,根据它们划分相似的优势度类型联合为较高级单位。Clements的系统也是以优势种划分低级单位的。
在Braun-Blanquet学派中,都是以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特别以特征种(Character-species)的代表性为依据,将植被样地归为群落类型的。这个种类组成的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群丛可再归为更高级的单位群属,群属之上有群目,群目再归为更高级的群纲。群丛可以向下细分为亚群丛,亚群丛再分为变型和群相。Braun-Blanquet的系统是应用最广泛,最有效和最标准化的,并且可运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植被的数量分类由于大多数植被分类途径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可以获得较为客观结果的数量分类便发展了起来。所谓结果客观,就是说,用它对样地资料进行类型划分,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都会得到准确一致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量分类也得到发展,数量分类学逐渐被愈来愈多的生物学家所接受,并且广泛应用于生物分类中。数量分类学的产生在生物分类中提出定量的观点,并采用数学方法。把分类学的研究从定性的描述提高到定量的综合分析,对生物分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点击左边的分组显示,只显示你要的结果,选中数据区域,按ALT+;(分号),再复制。
是的
南京市现辖10个区、五个县,面积6516平方公里,其中10区是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雨花台、栖霞、浦口...中山2010年目标:人均公共绿地17m2,绿地率为46.50%,绿化覆盖率&n...
本文综述了国际遥感分类研究,使用Landsat7ETM+遥感数据和地理辅助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将莽汉山林场作为研究区进行了遥感影像的分类研究。比较了BP神经网络分类与最大似然、简单和复杂非监督分类法之间的类型与数量精度。BP神经网络分类的总类型精度是70.5%,总数量精度为84.65%,KAPPA系数是0.6455。结果说明BP神经网络的分类质量优于其他方法,其总的类型精度与其他三种分类方法相比分别增加了10.5%、32%和33%,总的质量精度增加了5.3%。因此,辅以地理参考数据的BP神经网络分类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分类方法。
全球测图是联合国为推动\"全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而开展的一项国际性合作计划项目,是在全球测图国际指导委员会(ISCGM)指导下各参加成员国、地区共同合作旨在开发出一组包括全球范围的高程、植被、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交通网、居民地、水系和行政边界8个专题图层的1∶100万的数字地理数据集.就开发全球测图中中国数据集的植被、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栅格数据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地球表面某一地区内所覆盖的植物群落的总体。可按地理环境特征划分,如高山植被、温带植被;可按不同地域划分,如天山植被、中国植被;还可依植物群落类型划分,如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
从全球范围可区分为海洋植被和陆地植被两大类。海洋植被的特征是生产能力低,绿色植物中藻类占优势。陆地植被特点为种子植物占绝对优势,但由于陆地环境差异大,形成了多种植被类型,可将其划分为植被型、植物群系和群丛等多级分类系列。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植被的种类组成、数量、结构、生活型及生态特点,以优势种最为重要。植被还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是一地区的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包括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潜在植被。人工植被包括农田、果园、草场、人造林和城市绿地等。人类长期栽培的植物的组成和结构都很单调。
草地类型是反映植被基本特征一致、生境条件基本一致的所有草原地段的总称。草地类型本身就客观地反映了区域的水热、地形和土壤等生态条件,而且是用草原分类系统来表达各类型草地的从属关系,并通过草地类型组合特点,分析草地植被发生学上的联系。草地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是:在草地发生与发展规律指导下,根据草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加以抽象、类比,按其实质的区别与联系,探讨各类草地的发生学关系,确定其发生系列等。其中,草地的生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以及草地植被是划分草地类型的重要依据。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草地植被发生学屮最为关键的生境条件之一,同时决定着草地类型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划分草地类型的重要依据。草地类型学理论产生于草地发生学,即草地类型来源于草地的发生。草地受气候、地形、土壤、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和相互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形成了类型各异的草地。其中,气候条件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特别是水热要素的差异决定着草原生物生存与繁衍的基本糸件,水热条件越好,草原植物生长越繁茂,草原生物群落结构越稳定,反之,则逐渐衰亡或衰败,表现为草原生物对环境中水热要素的高度依赖性。同时,气候要素空间上的有规律分布,也促成了草原植被的地带性分异,并决定着草原类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草原生物对气候因素的高度适应性。具体地说,这种草原生物对气候要素的适应性就是指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产生相应的草原生物群落,形成各具特色的草原生态系统,更为主要的是气候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性,在草地植被形成过程的诸因素中具有较髙的稳定性,并在生境条件各项因素中居主导地位,并成为草原植被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2)土壤条件
土壤条件也是草原植被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生境因素之一。土壤和土壤质地是植物在陆地环境中生长发育的基本攴撑体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体,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草地植物的营养组成、生长发育、种类成分和草地生态经济类群,而气候和土壤对草地植物的作用又因为地形、地貌、地势的不冋而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地形、地势有把区域水热条件再分配的作用过程和能力,进一步影响着土壤的堆积和剥蚀尽管地形对草原植物的影响是间接的,它主要是通过调节环境中光、热、水、气资源的再分配过程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巨地形制约着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使草原植被按着地形、地势特点进行有规律的分布,并且也使这些自然条件和草原植被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因此,生境条件中的地形因素也是草原分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之一。
(3)草地植被
草地植被是构成草地的主体因素,也是划分草地类型的主要依据。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地植被是自然条件和生物活动综合作用的直接反映,也是人类从事草原保护、放牧利用等生产性经营活动的直接对象。每一类型的草地植被都反映着本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植被发育的强度和草地的自身性状。草原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草群覆盖度、草层髙度、株丛密度、物种频度,以及生物生产力水平、植物的生物学性状等,都是草地植被综合性状的具体表现,不同的草地植被类型反映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草地植物种类、群落结构、植被特征是反映草地自然特性和生态经济特性最活跃、最灵敏的指标,也是划分草地类型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
本书是《植物群落排序》的姊妹篇,是植被分类理论及方法的一本较全较新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九个专题,详尽地介绍了世界上植物群落学各学派关于自然群落分类的观点、途径、方法和新进展,其中包括植被分类的途径,外貌的分类途径,优势度类型,芬兰学派和林型,分类的层片途径,苏联学派、北欧学派、数值分类和法瑞(布朗-布朗喀)学派的分类途径等。各专题分别由该学派的著名专家执笔,完整地介绍了各学派的历史贡献及最新进展,同时从学术上对各学派的分类途径作了评价,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启发性。本书内容丰富,为研究和应用各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对从事植物群落学、自然地理、区划、农林科学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教师、研究生等,无疑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