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山组,是以组为岩石地层单位的地层结构。1958年,地质部第十三大队第一、四、六中队朱诚顺等命名。上部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砂板岩及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砂砾岩凸镜体;下部主要为灰、灰白色层状石英砂岩,偶夹薄层砂砾岩或粉砂质泥岩。平行不整合于阿勒通沟组之下,整合于贝义西组之上。
中文名称 | 照壁山组 | 外文名称 | Zhaobishan Fm |
---|---|---|---|
地区代码 | 4 | 地层地质年代 | Nh |
阶代码 | Z1 |
本组主要为浅海相碎屑岩,薄-中层状为主。上部以灰、灰黑色及灰绿色泥板岩、粉砂岩质页岩为主,夹细砂岩并偶夹砂砾岩透镜体;下部为灰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岩、粗砂岩,含砾砂岩夹泥板岩或细砂岩、粉砂岩。局部地区上部细碎屑岩相变为硅质岩或硅质粉砂岩。在细碎屑岩中产有微古植物:Asperatopsophosphaera bavlensis, A. Umishanensis, A. Gigatea, A. Incrassa, Trachysphaeridium sp., Pseudozonosphaera verrucosa等。在西库鲁克塔格西山口地区,本组底部灰绿色泥板岩中曾获U-Pb (753±30)Ma的全岩等时线年龄(朱杰辰等,1987)。其岩性、厚度均比较稳定,厚度一般在360-560m 左右,仅兴地塔格北坡坷斯坦布拉克到提克布拉大黄等地厚度变大,可达1192m 。
本组与下伏贝义西组多处显示为整合,或相变关系,当一些地区贝义西组火山岩十分发育时(如东库鲁克塔格、玉勒衮布拉克一带)则本组厚度变小。在兴地塔格以南的牙尔当山地区,贝义西组火山岩厚1407.8m,则上部照壁山组缺失,使阿勒通沟组直接不整合于贝义西组火山岩之上。
该组分布范围较广,西自库尔勒以北的喀拉帖肯乌拉山向东到西山口、阿勒通塔格并东延到尉犁县东北部的莫钦库都克、兴地塔格、照壁山、幸格尔塔格、直到鄯善县以南的叶特木布拉克、帕尔岗布拉克、玉勒衮布拉克等地。
1957年朱诚顺、叶永正等命名,高振家等(1980)介绍。命名剖面位于新疆尉犁县照壁山(黑山)地区,参考剖面在西山口及玉勒衮布拉克一带。
1957年朱诚顺等在中库鲁克塔格照壁山地区将相当于E. Norin等在西库鲁克塔格所划分的贝义西统,阿勒通沟组等在中库鲁克塔格作了重新厘定,将相当贝义西组的一部分岩层命名为照壁山岩系,其层位含义大体相当于E.Norin所指的贝义西组。故此后曾一度被摒弃而用"贝义西组"代之(吴文奎,1960,高振家,1972,新疆地层表,1976)。1977-1978年高振家、朱诚顺等重新测制了该区层型剖面,将原"照壁山岩系"根据岩性及层序特征作了重新厘定,共分为两套岩性组合,下部仍用贝义西组,代表早期海相火山冰川(杂砾岩)沉积;上部间冰期滨海碎屑岩建造则沿用了照壁山岩系这一名称,改称照壁山组。重新厘定的照壁山组包括不整合或假整合在阿勒通沟组之下,整合于贝义西组之上的一套碎屑岩建造(高振家,1981)。
编撰者:高振家
作者1:朱诚顺
年份1:1957
作者2:叶永正
年份2:1957
系名:新元古界
表7.22 施工技术文件及其它投标资料表 第一章 概 述 一、编制依据和编制原则 1、编制依据 1.1新疆引额济乌一期一步工程顶山隧洞工程投标邀请书。 1.2新疆引额济乌一期一步工程顶山隧洞工程招标文件第Ⅰ卷。 1.3新疆引额济乌一期一步工程顶山隧洞工程招标文件第Ⅱ卷。 1.4新疆引额济乌一期一步工程顶山隧洞工程招标文件第Ⅲ卷。 1.5新疆引额济乌一期一步工程顶山隧洞工程需澄清问题的答复。 1.6新疆引额济乌一期一步工程顶山隧洞工程招标文件补充文件。 1.7新疆引额济乌一期一步工程顶山隧洞工程招标文件补充文件(2)。 1.8新疆引额济乌一期一步工程顶山隧洞工程招标文件补充文件(3)。 1.9新疆引额济乌一期一步工程顶山隧洞工程招标文件补充文件(4)。 1.10建设部2000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工程部分及现行水利水电工程劳动定额、施工规
木垒县灌区输水渠道工程数量多、分布广,且大部分渠道建设运行时间长,渠道破损、渗漏严重,过水能力不足,不能发挥正常效益。致使水资源浪费、灌区用水需求不能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照壁山乡渠道更新改造工程为例,对输水渠道更新改造工程进行了分析,并对设计方案比选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做了相关论述。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其建筑形式也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建筑格局:如丽江等地也多见这样的建筑形式。
三坊一照壁在经济条件暂不许可时只盖两坊,此两坊不能对面建盖,必须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型式。龙泉东开七队和宅及五一街下段31号牛宅即为此种类型。和宅在农村,正房一坊朝东南,二层,下为居室、上为仓库;朝东北的一坊亦二层,下为畜厩、上为草料楼。二坊相交用八字墙分开。牛宅在城镇,主房一坊朝南,二层;厢房一坊朝东,单层;二坊皆供居住,相交结构上用"头梁合抱柱"。此二例在厢房对面的一坊皆留有余地。这就说明二坊拐角只是一种临时型式,日后经济许可即可补建成三坊一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