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中国艺术品鉴定专业术语第5部分:陶瓷 | 外文名 | Special Technical Terms of Chinese Artworks Appraisal—Part 5 |
---|---|---|---|
标椎编号 | T/GAAA 0015—2019 | 国民经济分类 | R884 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发布日期 | 2019年10月25日 | 实施日期 | 2019年10月25日 |
吕少民、温尚光、刘建业、冯松林、刘文、王增丰、张民辉、赵曰斌、何志红、吕健安、贺海滨、吴厚鉴、曹丹乐、鲁倩兰、罗郁、田叶、黄国维。
本标准界定了陶瓷鉴定活动的常用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陶瓷鉴定活动的开展和管理。
广州市艺术品鉴定协会、广州峰会艺术品鉴定有限公司、广州市八旗会馆文化艺术研究院、北京华衡艺术品鉴定有限公司。
地下室建筑装修做法表中的设备房主要是指风机房,机房,配电室等等这些房间
在全国具有鉴定咨询的公司有不少,但是具有资质的公司就没有几家,在选择公司上一定要去工商局查一下是否有相应的备案信息和经营的范围,再者去看下公司的官网宣传信息,不管是从百度或者其他浏览器或者新闻报道一块...
模板系数是根据多项工程综合考虑的某分项工程1m3砼用的模板量,例如柱砼1m3,模板为1*10.526/100=0.1053m2;这个系数对于某专项工程是不准的,仅供参考。
材料 长石 feldspar 瓷泥 petunse, petuntse, petuntze 瓷漆 enamel paint, enamel 封泥 lute 高岭土 kaolin, china clay 硅石 ,二氧化硅 silica, SiO2 堇青石 cordierite 莫来石 ,红柱石 andalusite 泥果 ,坯体 clay body 泥釉 slip 石灰 ,生石灰 ,氧化钙 lime, calcium oxide, CaO 氧化锡 tin oxide 釉 glaze 原材料 raw material 云母 mica 皂石 ,块滑石 steatite dolomite :白云土 terracotta: 红土 construction/building material : 建白材料 陶瓷质地和类型 White Body 白胎 碧玉细炻器 jasper 薄
陶瓷专业术语 陶瓷成品 杯 mug Meat Plate, Round-edge 荷口汤盘 Soup Plate 汤盘 Tea cup 茶杯 Tea Saucer 茶杯碟 Creamer 奶壶 Bowl ( Rice pot , Fan-zong) 饭碗 Coffee cup / Saucer 咖啡杯碟 Tea cup/Saucer 茶杯 /碟 Milk pot 奶壶 Salad Bowl 沙拉碗 Shaker 筛 Tureen 汤窝 Duck bowl 鸭碗 Rice Bowl 饭碗 Rice bowl Flaring 反口碗 Rice bowl rope 反口碗 Saucer, thick body 厚碟 Bowl with cover 盖碗 Cylindrical Decor 直身杯碟 Tea Pot, Persimmon Shape No. 2 2 号筛壶 Plate with
汉族,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1951年生于中国上海,古董投资专业顾问,现任北京华夏物证陶瓷鉴定研究所所长。擅长瓷器鉴定、古陶瓷修复。早年受到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刘九庵先生等老前辈的真谛亲传,在古陶瓷鉴定、古陶瓷修复和古陶瓷复制三大领域均有高深造诣。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寻宝》、《艺术品投资》以及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等节目的特约鉴宝专家。2011年6月,被告出售赝品,对方已上诉。
山东诸城人,1945年10月生。1969年毕业于中国西安 “ 西北大学”。1979年从师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故宫博物院世界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学习古陶瓷鉴定﹐是其两名入室弟子之一。1981年曾作为耿宝昌的特别助手,在北京帮助其编撰“ 明清瓷器鉴定”一书, 数年间负责撰写全书六十余万字的工作。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高级鉴定顾问,CCTV《鉴宝》专家团成员,《鉴宝》杂志学术顾问。北京海津文物鉴定中心陶瓷鉴定专家。
翟健民,男,出生于1961年,香港永宝斋斋主
裘正良,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古玩世家。从小对古玩尤其是瓷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天赋。二十多年来博览群书,遍仿各大博物馆、名窑产地,拜访名师,对古陶瓷的鉴赏和鉴定有独到的心得和眼光。擅长古陶瓷鉴定,对现代陶瓷仿古手法有深刻的认识,经常为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提供鉴定和咨询的服务。
叶佩兰,女。瓷器专家。任职于故宫博物院,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主要从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是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协会员、上海书协理事、文博系副研究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民间收藏丛书》主编、上海电视台《好运传家宝》栏目特邀专家,中国夏禹文化网(五千文化艺术馆)特约专家,华豫之门特邀专家,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特邀专家,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栏目特邀专家,检察风云杂志《鉴赏家》专栏专家,上海收藏俱乐部顾问兼专家组成员。2100433B
“‘老东西’虽然不多,但质量不错。可见金华的民间收藏有一定的基础。”在上周日举办的全球通艺术沙龙春季艺术品鉴赏会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鉴定专家叶佩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华的个人收藏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叶佩兰祖籍金华,尽管自小不在金华长大,但她对金华的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多。金华早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婺州窑更是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特别随着近几年来的古瓷收藏热,婺州窑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有着40余年从事古瓷研究的叶佩兰认为,金华作为婺州窑的发源地之一,比其他地方来说,收藏类似的古瓷更有独特的地利条件。鉴赏会期间,仅市民拿来请专家鉴宝的器物中,瓷器就占了2/3。
叶佩兰说,瓷器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发展高峰。但目前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因此,如何辨别真假瓷器很有必要。
收藏古瓷,首先要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状况有所了解,因为各个时期陶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无论在造型、花纹、胎釉、款识以及制作工艺方面都存在一个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这是鉴别古陶瓷的基础。鉴别时可以从器形、胎质、纹饰、款识、底足等五个方面进行识别。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如此次鉴宝会上的第一件宝物———兰溪一位藏友提供的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莲瓣纹都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格。加上宋代生产白瓷窑系多见,但在色泽上偏黄,这是与其他时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胎骨的质量越往后期,质地越细腻,上釉的工艺方法也越多。这使得每个时期烧制的釉彩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纹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这就需要藏者对我国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款识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着某某皇帝的年号等,有“官窑”款、“民窑”款之分。这些款识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颜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样。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叶佩兰说,要把握上述五个方面,所要涉及的知识内容是方方面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实践,特别是时下一些“高仿”古瓷的出现,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就需要多看,看书、看实物、看真品也看仿品;通过到博物馆、文物商店,逛古玩市场,多摸多看多学。一些有经验的收藏大家,在鉴定一件古董的时候,只要把它拿在手里摩挲一会,就能把这件器物的真假和价值估摸得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个原因。
很多朋友包括我们同行都曾谈论过一个话题:陶瓷最难鉴定也最容易鉴定。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如何鉴赏中国古陶瓷?本期编辑特别邀请首都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专家王春城为广大藏友指点迷津。王老师坦言,他就讲一种方法,其核心问题就两个字:自然。
唐代彩绘灰陶卧骆驼
明龙泉窑双耳炉
商周时期原始瓷青釉弦纹杯
唐代彩色釉陶马男俑
宋代耀州窑月白釉荷叶纹罐
经实践检验,鉴赏中国古陶瓷要从瓷器痕迹上来分析。
使用痕迹:瓷器传世的最好见证
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我觉得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
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次鉴宝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地拿来一个大将军罐,往桌子上一搁,指着我鼻子说“坐那儿”,吓我一跳。没等我开口他就说:“你先别说话,这件东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给我说出为什么。别两个字,假的,就给我打发了。”我把这个罐子翻过来,对老先生说:“我给您提个问题,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损程度为什么和外面的磨损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能磨损这么一致?您能告诉我吗?”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前辈,拿过来说:“假的,不用说了。”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迹,什么是人为的使用痕迹,在摸索中大家会慢慢了解。一看感悟了,没有问题;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就会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区别痕迹的方法,这样再鉴定才会有意义。
唐代黄釉绞胎陶枕
新石器时代灰陶竹节形瓶
北宋越窑四系盖罐
工艺痕迹:各个历史时代的缩影
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以前我总结了半天,认为凡是有这种拉坯痕迹都差不多。为什么得出这种结论?因为这么多年我到景德镇去看,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区别。
我现在的体会是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不是很均匀很自然。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到今天为止,我几乎没有见到一件现代仿品的底足是这么样的,我讲得都是小件器物。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平切足成直角,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这种东西怎么形成我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边支撑烧的,里面是一个八字形,大多见于出土。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我们知道宋代的耀州窑,平切足内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迹非常清楚,因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样,在刮的过程中碰到硬的地方会有一些跳刀的痕迹,这种痕迹根本找不到,只能理解为是一个自然收缩,但是凭什么光收缩里面不收缩外面呢?对这些未知数的东西,我们至少应把一些现象掌握,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一件仿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诸如此类等等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出土痕迹:历代瓷器出土的铁证
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同样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的土、东北的土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都有很大差异。
首先我们了解人为附着的方法。一是胶粘,无论它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其他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地粘,粘完以后不能暴晒,一晒就裂了,一定要放在阳台或犄角旮旯里,慢慢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掉的就掸掉,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了。这种附着的层次是不清晰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三两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没有,少,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好比我们说民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玉器、铜器都非常的精到。虽然大清朝不复存在了,但那个朝代对这些匠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匠人们的心是静的,他崇尚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才有饭吃,所以他做的东西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现代人浮躁到这种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贴在一块了,无论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样地要作弊,这往往也是暴露他们马脚的地方。(王春城)
很多藏友收藏了诸如此类的藏品,但市场混乱,真假不一,不论是鉴定或出手都遇到很大难题。根据之前已经送拍北京翰海的等知名拍卖行的藏品来说,《藏品,征‘集》《壹柒六,酒吧伊琳,巴耳八叁》市场赝品实在太多,但民间精品也不少。投资收藏品,一定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