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录
第一篇 我国土壤的类型和分布
第二篇 我国土壤的基本性质和肥力特征
第三篇 我国土壤的利用改良
附录一 中英土壤名词对照
附录二 中拉植物名称对照
附 1∶1000万中国土壤图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1978年出版的《中国土壤》的基础上,吸收近几年来土壤调查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而成的.全书共分三篇四十六章,并附一千万分之一全国彩色土壤图.第一篇,我国土壤的类型和分布,扼要地阐明了全国的土壤发生、分类和分布规律,详细地论述主要土壤类型的发生演变、形态特征和农业性状;第二篇,土壤的基本性质和肥力特征,主要阐述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营养元素的含量、分布、转化和有效施肥条件以及土壤化学污染;第三篇,土壤的利用改良,总结和阐述了农业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漠境土壤、盐碱土和风沙土等改良培肥的经验,同时把土壤学作为生命科学,以土壤养分作为影响生态平衡的一个因子,来全面分析各种类型土壤的利弊和改土培肥措施,为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国土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纲目分明,资料丰富,图文并茂,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当前土壤科学研究的成就.
本书是从事农林牧业生产、科研部门的专业人员以及有关高等院校师生的理想读物,也是与土壤学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生态、地学、生物学等有关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个人礼仪1 讲究礼貌 语言文明2 规范姿势 举止优雅3 服饰得体 注重形象第二篇 家庭礼仪1 家庭和睦 尊重长辈2 情同手足 有爱同辈第三篇 校园礼仪1 尊重师长 虚心学习2 团结同学 共同进...
前言第一章 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第三章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背景法国的“新艺...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中国土壤区划的系统和分级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现有3种方案。
将全国土壤分为7级。即:0级,称土壤气候带,分寒温带、 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带;1级,称土壤地区或亚地区,根据0级中土壤因经度的差异而发生的变化划分;2级,称土壤地带与亚地带;3级,称土壤省;4级,称土壤区,根据地形、地貌单元划分;5级,称土组,按土壤组合划分;6级,称土片,是按小范围内的地形变化划分的土壤复区。其中0至3级是土壤区划的高级单元;4至6级属低级单元。
将全国土壤分为3级,即:1级称大土区。全国分为8大土区:①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水稻土大区;②江南、西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大区;③长江中、下游黄棕壤、水稻土大区;④黄河中、下游棕壤、褐土、黑垆土大区;⑤东北黑土、白浆土、暗棕壤大区;⑥内蒙古高原栗钙土、棕钙土大区;⑦甘新干旱漠土、绿洲土大区;⑧青藏高原高山土大区。
2级称地区。主要依据土壤在改良利用上的差异划分。例如在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水稻土大区中,依南部热带可种植橡胶的砖红壤和北部适宜龙眼、荔枝的砖红壤的特点,分为第二级区等。
3级称土区。主要依土壤组合划分。如对黄淮海平原,根据其北部多盐碱土、南部多砂姜黑土的区别,分为两个土区等。
将全国土壤分为下列3级:1级为区域,2级为土壤带,3级为土壤区。全国共分4个区域和14个土壤带:富铝土区域 其下续分:①砖红壤带。具强富铝化土壤特征,可种植橡胶及其他热带经济作物。②赤红壤带。适生龙眼、荔枝,局部可引种驯化热带经济作物。③红黄壤带。属中度富铝化土壤,以种植常绿阔叶林、柑橘、油茶、茶、油桐为主。④黄棕壤带。属弱度富铝化土壤,局部可生长茶、柑橘等。
硅铝质土区域 续分为:⑤棕壤、褐土、黑土带。以旱作和落叶阔叶林为主,适生落叶干鲜果类;有盐土改良和水土保持问题。⑥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带。富含有机质,多森林及草甸草原,盛产大豆、高粱。⑦灰土或灰化土带,以林为主,多落叶松。
干旱土区域 续分为:⑧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带。多干旱草原、畜牧业为主。⑨灰棕漠土带。多沙漠,亦见山前灌溉平原。⑩棕漠土带,多风蚀地貌、戈壁、砾幕,亦见山前绿洲。
高山土区域 续分为:"para" label-module="para">
3级土壤区是2级土壤带的续分单元,全国土壤区划的基本单位。如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属棕壤、褐土带,可续分为下列土壤区:①黄河以北华北平原潮土-盐碱土区;②黄河以南泛平原潮土、盐碱土区;③淮北、苏北平原砂姜黑土区等。
1982年的中国土壤区划将全国土壤分为3级:土壤区域(1级)、土壤带(2级)、 土区(3级)。其划分依据和具体区划如下:
土壤区域:根据土壤性状和自然景观的重大差异,划为4大土壤区域:
①富铝土区域(或铁铝土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包括红壤、黄壤等。
②硅铝质土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包括棕壤、褐土等。土壤只及于粘粒形成、淋溶和淀积阶段,不少土壤仍含有石灰,低平处见盐分累积,以旱耕为主。
③干旱土区域,位于长城沿线及黄土区西缘的西北部,包括栗钙土、漠土等。盐分大量累积,多草场,主要为牧业。
④高山(原)土区域,位于中国西南部低纬度、高海拔的青藏高原。 土壤:土壤区域的续分。主要依据土壤与生物、气候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①富铝土区域由南向北分为:砖红壤带,属强富铝化土壤,可种植橡胶及其他地带性经济作物;赤红壤带,适生龙眼、荔枝,局部可引种驯化热带经济作物;红、黄壤带,属中度富铝化土壤,以常绿阔叶林、柑橘、油茶、油桐为主;黄棕壤带,属弱度富铝化土壤,局部可生长茶、柑橘等。
②硅铝土区域由南向北分为:棕壤、褐土和黑垆土带,以旱作为主,为干鲜果类的重要产区,有水土保持问题;暗棕壤、黑土和黑钙土带,土壤富含有机质,多森林及草甸草原,盛产大豆、高粱;灰化土或漂灰土带,以落叶松林为主。
③干旱土区域可分为: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带,多干旱草原,以牧业为主;灰棕漠土带,多沙漠,山前多灌区;棕漠土带,多风蚀地貌、戈壁,山前多绿州。
④高山(原)土区域可分为:亚高山草甸土带,多草原及牧业;亚高山草原土带,多干旱草场及牧区,局部沟谷中见农区;高山草甸土带,以牧业为主;高山草原土带,多盐湖,局部牧业;高山漠土带,属高山漠境草原。
土区 全国土壤区划的基本单元。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属棕壤、褐土带中的广阔平原,是一个完整的土壤区,以潮土为主。可再分为:①黄河以北华北平原潮土──盐碱土区;②黄河以南黄泛平原潮土──盐碱土区;③淮北、苏北平原砂姜黑土区等。
《中国东北土壤化学矿物学性质》是在《中国东北土壤》的基础上,研究成土过程中土壤化学矿物学性质的土壤科学专著。全书共分十一章,主要内容为:本区土壤成土母质细粒矿物类型、长白山北坡火山灰土壤、玄武岩火山灰土壤、大兴安岭棕色针叶林土、小兴安岭暗棕色森林土、黑土、白浆土、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褐土、红黏土、棕壤等土壤的黏土矿物组成及土壤微形态特征。在白浆土的形成中提出了白浆土成土母质来源于火山灰的新论证;在松嫩平原西部盐渍土区,低矿化重碳酸盐水作用下硫酸钠形成,碳酸钙富集是本区成土过程的特点,利用碳酸钙是改良盐渍土的重要途径;辽西褐土、棕壤地区防治水土流失及钾的储备。
附有土壤微形态、电镜照片、X射线图谱。
本书可供从事土壤、环保、地质部门的教学、生产及科研工作者参考。
土壤污染防治提上日程
“土十条”出台可期。2015年地方两会中,土壤污染治理已经被多个省区市重视,并将土壤污染防治提上日程。至少有15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列入2015年的重点工作。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一般以重金属污染防治为重点。福建省指出,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试点,集中整治重污染工矿企业和重点污染区域,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陕西省也提出实施土壤治理修复示范工程,积极防治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
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面。在2011年浙江省就启动了为期五年的“清洁土壤行动”计划,提出应于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的目标,要控制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基本消除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