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图版
图版说明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3》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版权页:
插图:
村内街巷自然形成,道路蜿蜒曲折,奇特的是,在平屋顶上可自由或辅以木梯走亲串户,成为“土掌房”村寨独特的空中通道。
房屋由正房、厢房组成小院落,有的将内院上空也建了屋顶和局部通风采光的气楼,形成共享空间,并避免了烈日照射,获得阴凉的小气候。正房两层,底层住人,楼层存粮,厢房一层,为厨房及杂用,适应地形修建的房屋可多达三四层。由正房二层到一层房屋的平顶上晒粮,甚是方便。
土掌房室内冬暖夏凉。平屋顶在生产生活中具极重要的实用价值:是农作物的晒场,地位高爽,可免遭鸡虫啄食;晾晒粮食瓜果不会霉烂:又是家庭日常生活处;老人喜在这襄吸烟养神,纳凉聊天,妇女们喜在这里刺绣谈心。房屋外观,高低错落,比例恰当,尺度宜人,顿有现代小住宅的韵味。土墙上顶,不加粉饰,乡上味浓,俨然一首凝固的泥土的赞歌。
彝族的“一颗印”住房,是随所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四季如春等因素的产物。平面近方形,酷似印章而得名。
村寨常位于向阳的山麓,房屋较密集,朝向一致,布局不拘一格,顺山势单幢或连排修建,自然形成高低错落的面貌,绿树葱郁,环境幽静,景色秀丽。
房屋由正房、厢房、门廊组成四合院,布局十分紧凑。正房三间,底层堂屋居中,常为敝厅,端问杂用,楼上住人,前设单层廊成重檐。厢房底层一为厨房,一为杂用,楼层存粮,为吊厦式。正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短坡向外。门廊单层较高,亦分长短坡,长坡向内。奇特的屋顶形式造成具有内聚力的形象。外墙甚高,体形方正,外观别具一格。大门设于门廊正中,砖砌门柱,上建瓦顶,屋檐两端上翘,装修简洁,在大片黄色墙面陪衬下,形象突出。外墙开窗小而少,建筑风格简朴素雅。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建筑设计资料集(一)1 常用数据2 人体尺度3 模数4 制图图例5 透视·阴影6 色彩7 形态构成8 标志9 楼梯10 电梯11 防火12 防爆13 防辐射14 防腐蚀15 无障碍设计16 经济17 ...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 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 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 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 抛砖引玉。 一 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 1949年建国以前, 直至建国后的头 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 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 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 受的。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 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 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 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 “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 师们并未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题目:中西建筑艺术欣赏及文化赏析 姓名:黄倩云 学号: 1117101610 院系:外语学院 联系电话: 18236586029 电子邮箱: 2286743897qq.com 任课老师:张义忠 完成时间 :2012年 12月 23日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赏 摘要: 建筑 ,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 ,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 ,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 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 ,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 ,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 ,让我们从中 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 ,品味镜中那个玄奥的世界。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 ,无不 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 ,并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世界各族人民留给我们数不胜数 的经典建筑实例 ,本文选择了中西不同时期建筑艺术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发现东西文 化的特征跟差异。 关键词: 中西宫廷建筑、中西民居建筑,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选 址
内容介绍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3》讲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而宅第建筑在中国建筑中又估有重要的地位。宅第建筑形式深受其所在地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涯、生活方式的制约。南方少数民族民居,空间分布广,各族村形态各异民居类型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2100433B
《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0》讲述了:中国古代建设在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上具在鲜明的特点、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并享有独特的地位。宅第建设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它的分布面量广,建造数量最多和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宅第建筑深受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类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中国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宅第千差万别,异彩纷呈。本卷集中介绍北方汉族宅第,阐述其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展示其艺术特色和多彩风貌。
宫氏宅第
宫氏宅第。
宫氏宅第位于姜山镇宫家泽口村内,系旧时由地主宫德忠父子三代营造而成的,共有青砖小瓦房6排32间,组成一个村落。宫氏宅第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房屋取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街门因胡同结构分东向、西向和南向。最前排建筑豪华气派,大门取一高两低的组合式,可骑马出入,当地民众习称“上马门楼”,原为地主宫德忠父子的居住处。
宫氏宅第上马门楼。
泽口集自清代前期就是通往金口港的中转站,自身也是通商贸易之地。宫德忠父子以经营糕点作坊为主,创设了在当地颇有影响的是“福春堂”和“庆余堂”两个老字号。主要建筑现由其后裔宫桂基居住。
泽口一代自古即为重要的交通要地和商贸中心,庙宇林立,人口密集。其后有三官庙,每年有庙会。
明清时期,吕家泽口、宫家泽口和泽口集三村建有石圩子,以防外来侵略,至今尚有遗址可寻。
来源:莱西大众网
公众号
laixilvyouju
/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