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陈正勇 | 出版时间 | 2012年12月 |
---|---|---|---|
页 数 | 323 页 | 定 价 | 49 元 |
ISBN | 9787010112558 |
内容介绍
《中国建筑园林艺术对西方的影响》由陈正勇、杨眉、朱晨编著。
承载着丰富美学意蕴的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曾对西方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中国建筑园林艺术对西方的影响》结合中西方文化交流几个典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探析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影响西方的形式、范围、形态和意蕴。通过梳理和分析,发现中西交流之后,经过西方思想家、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批判吸收、本土转化与融合,中国建筑、园林艺术风格要素已成为特定时期西方建筑、园林的典型特点,中国建筑园林要素的融入与美学意蕴的渗透,为西方建筑园林艺术的演进和变化注入了活力。
2100433B
可以说中西方建筑的联系基本上是微乎其微的,而由此形成的完全不同的建筑体系影响了人们数千年,并且可以肯定的说,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风格仍将在未来数百年影响我们,因为对于建筑的审美倾向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
论文导读:植物景观设计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花卉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考虑各种生态因子的作用,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 效法自然的布局。 我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风尚,有山水者,如以利用,无地利者,常叠山引水。而将厅、堂、亭、榭等建筑与山地树石融为一体,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也随之加深。基于这样的背景,从中国建筑文化的西方风格开始讨论,通过对比阐述建筑的学术价值去分析一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我们应去如何继承和发扬。
本文介绍了17-18世纪欧洲建筑艺术和造型艺术中出现中国主题风格的文化历史背景;评述康乾盛世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在西方的传播的原因及意义;用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了欧洲各国部分建筑艺术的中国风格;分析研究了"中国基调"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当今我们应该就此反思的历史与现时诸问题。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
《20世纪西方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由张健健著。《20世纪西方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主要包括西方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20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20世纪初期西方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20世纪中期西方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20世纪后期西方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等内容。 2100433B
《西方园林艺术》是一本对西方绚丽园林艺术探讨的书,这也是笔者旅居巴黎二十年来“欧洲散步”出来的成果。巴黎素有“艺都”及“花都”之美名,自有其充满魅力的特色,是人们寻幽访胜的绝佳空间,不只是艺术爱好者的朝圣天堂,更是园艺爱好者的世外桃源。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里,逍遥遣兴是多么愉悦,而散步就成为我旅居巴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