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全国第一批“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对于履行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服务社会包括有偿的技术服务和公益性的科普服务,而后者更能真正体现大学精神。建筑教育就像盖房子,必须扎根土壤。让大学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让师生走下象牙塔,从公众的视野反思建筑师的角色,了解社会的需求。
为此,科普基地结合北京交通大学的教学活动制定了三年规划,包括每年开展建筑科技周、设计文化节、建造艺术节、学生设计展等主题活动,希望形成全民参与的科普活动氛围。
同时,科普基地也欢迎企业共同参加建设,利用校企联合的优势开展建筑科技展台、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活动,与学生及公众互动,研讨和宣传建筑知识。 2100433B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科普教育基地今日在北京交通大学揭牌。
中国建筑业协会是国内建筑行业的组织,不具有行政级别,只能做一些建议、评比行业规范建设之类的事。
曹楚生 陈厚群 陈吉余 陈新 陈肇元 陈志恺 程泰宁 崔俊芝 戴复东 董石麟 范立础 方秦汉 冯叔瑜 傅熹年 葛修润 关肇邺 韩其为 何华武 何镜堂 黄卫 黄熙龄 江欢成 江亿 雷志栋 李道增 李圭白...
中国建筑 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代码 简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这个公司的控股方。中国建筑国际---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一个子公司。
2017年3月2日,中国建筑学会北京地区科普基地授牌仪式及科普讲座在北京建筑大学举行。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是授予建国60年来不同时期我国现代建筑优秀代表性作品的最高奖项。申报项目为1949年10月1日以后建成,使用一年以上,保存基本完好的建筑工程,中外建筑师在中国大陆设计的作品以及中国建筑师在中国大陆以外设计的作品均可申报。
2019年8月,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决定将符合条件的太原工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77个单位,认定为 “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2019-2023年)。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能源不断短缺,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清洁能源已经纳入各个国家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太阳能——这一上帝赐予的礼物,已经成为佳讯光电的力量之源。
公司率先建立了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全国首家的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心,具备光伏发电运行维护管理的强大实力。公司竭诚为客户提供最优化的技术方案、最具性价比的工程总包方案、最可靠的运行维护和售后服务方案。
从2009年10月至今短短4年里,公司的工程团队参加了国内许多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程的建设。另外还实施了常州出口加工区2MWp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江苏金坛2MW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江西泰明20MWp金太阳示范工程;常州天合光能2MWp光伏发电项目、常州市政公共建筑屋顶2MWp太阳能建筑光电应用示范项目、常州新北采菱公寓路灯改造项目以及南通中南光伏屋顶电站等,项目总计超过100兆瓦,江苏佳讯太阳能电力设计院承接南通中南光伏屋顶电站、宁国港口经济开发区7MW金太阳光伏电站项目及江苏泗洪25MW光伏电站等的设计工作,公司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佳讯光电已真正成为集“光伏电站设计、系统集成、设备配套、建设施工、运维管理”为一体的光伏电站营建的专业公司;不断为商户提供最优化的技术方案、最具性价比的总包方案、最可靠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服务方案。
人才战略
公司集聚国内光伏精英,组建高素质团队;特聘原中科院电工所所长、中科院资深研究员李安定领衔组建了“佳讯光电研究院”,是“江苏省光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研发人员32名,其中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高级职称8名,博士2名,硕士17名,主要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光伏发电系统关键设备、光伏发电新型材料、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开发,为公司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公司历年承担过国家、省火炬计划多项,拥有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4项;与国家光伏质检中心、鉴衡认证中心、中国光伏协会等单位合作参与制定了16项光伏应用方面的标准,其中国标、行标、省标各3项,企标1项。公司形成了自主创新体系,现有授权专利97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
公司远景
致力于为全球商用、民用和公共设施提供清洁、可靠的太阳能电力能源。太阳能,是上帝赐予的礼物,是佳讯光电的力量之源,佳讯人将秉承公司的发展使命,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努力将 Glansolar 打造成光伏领域的国际知名品牌。
公司始终秉承“规范 优质 高效”的理念,持续向国际一流高科技企业迈进!
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的主管部门为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The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是全国建筑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团体,中国建筑学会秘书处设在北京市,内设机构有综合部、学术部、国际部、会员部、科普部、财务部、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办公室、科技咨询中心、《建筑学报》编辑部、《建筑结构学报》编辑部、《建筑实践》编辑部、中国建筑学会科技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