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 | 成立时间 | 1983年 |
---|---|---|---|
名誉理事长 | 华罗庚先生 | 主 旨 | 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 |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开拓研究新领域,开创工作新局面,经中国建筑学会批准,分会在2002年8月进行了换届选举,选举了第5届理事会。经理事会研究并提出申请,2002年11月中国建筑学会第10届第3次常务理事会通过,分会更名为工程管理分会,目前正在按程序办理更名手续。
2003年8月分会在上海举行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推动工程管理学术研究,促进我国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主题的2003年学术年会,并出版了论文集。
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时间1983年2月25日
成立地点:北京市
名誉理事长:华罗庚
顾 问:吴世鹤
理 事 长:汪受衷
副理事长:伍子玉 凌崇光 江景波 董芝荪 李庆华
理 事:丁士昭 王堪之 田仁寿 田名誉 丛培经 卢 谦 朱永芳 李庆华 庄佑英 江景波 汪受衷 佟泽林
季肇祚 宋 礽 杨 劲 张必恭 张耀宗 郑达谦 周 谊 周延来 周炳炎 赵国栋 赵铁生 董绍统
陆文照 凌崇光 曹炳正 崔起鸾 谢达予 童芝荪 黎 谷 潘宝根 伍子玉 魏绥臣
第二届委员会成立时间1986年10月8日
成立地点:合肥市
名誉理事长:杨 慎
理 事 长:江景波
副理事长:孙尚高 童芝荪 卢 谦 周延丰 李庆华
理 事:丁士昭 马 钺 王可敏 王洪志 王堪之 王儒明 卢 谦 田名誉 丛培经 庄佑英 刘玉珂 江景波
朱保荣 孙尚高 孙代安 孙嘉珊 李庆华 李国襄 季肇祚 张必恭 张鸿茂 周延来 周 谊 赵铁生
赵国栋 赵震亚 杨 劲 杨炎燊 林乐勤 徐文成 秦惠民 秦建寿 郑坤生 崔起鸾 傅建国 程贵德
郭梦溢 曹炳正 童芝荪 谢达予 钱昆润 潘宝根 黎 谷 魏绥臣
第三届委员会成立时间:1990年11月12日
成立地点:武汉市
名誉理事长:杨 慎 江景波
理 事 长:张青林
副理事长:郑坤生 万嗣铨 卢 谦 崔起鸾 丁士昭 李庆华
理 事:丁士昭 万嗣铨 马 钺 王可敏 王洪志 王汉君 王德君 王堪之 卢 谦 丛培经 叶树新 冯桂姮
朱保荣 成镇华 庄佑英 刘玉珂 孙代安 孙喜珊 郎荣燊 李庆华 张青林 张昆桐 张必恭 张志连
张鸿茂 沈继武 宋光斗 郑坤生 郑达谦 林乐勤 周仁杰 杨香源 杨炎燊 杨 劲 杨荣良 钱昆润
荣祖国 赵震亚 赵铁生 柯西铣 徐文成 崔起鸾 盛 超 蔡灿华 潘宝根 魏绥臣
第四届委员会成立时间:1994年8月
成立地点:哈尔滨
理 事 长:姚 兵
副理事长:李庆华 郑坤生 丁士昭 崔起鸾 丛培经 魏绥臣
常务理事:杨荣良 胡凤蓉 孙代安 王绍裘
秘 书 长:魏绥臣
副秘书长:李礼平 王堪之 朱 嬿 丁以珍 冯桂烜 叶树新
理 事:王文章 王长德 文亚豪 史是伟 朱 君 朱保荣 孙彦文 孙嘉珊 孙锡衡 任世贤 冯仁山 成镇华
庄佑英 赵震亚 赵荣贵 赵志白 杜 训 花 实 张昆桐 张鸿茂 周学光 李守顺 杨 劲 杨启云
郎荣燊 胡鹏程 郑达谦 荣祖国 姜惠比 焦润明 顾敏煜 崔士林 侯 兵 黄金泉 黄仁初 盛 超
蔡灿华 韩日君
第五届理事会成立时间:2002年8月
成立地点:上海
挂靠单位:同济大学工程管理研究所
顾 问:姚 兵 郑坤生 杨 慎 卢 谦
理 事 长:丁士昭
副理事长:冯桂烜 丛培经 朱 嬿 杨春宁 杨荣良
常务理事:丁士昭 丛培经 朱 嬿 杨荣良 冯桂烜 杨春宁 丁 浩 陆军令 谢发明 罗福周 陈宇彤
徐兴中 邓铁军 刘志才 丁烈云 田振郁 魏承坚
秘 书 长:冯桂烜 (兼)
副秘书长:孙继德 于钦新 李 海
资深专家委员会: 李庆华(主任)崔起鸾(副主任)卢 谦 杨 劲 钱昆润 魏绥臣 王堪之 叶树新 王绍裘
理 事:丛培经 朱 嬿 于钦新 焦润明 田振郁 刘伊生 张家明 沈元勤 耿品惠 杨春宁 马小良 陈明磊
丁士昭 丁 浩 冯桂烜 孙继德 陈 刚 林锦胜 包晓春 高 欣 杨荣良 李世蓉 李 海 陆军令
成 虎 孙彦文 赵 利 魏承坚 谢勇成 许如亮 钟昌辉 丁烈云 李惠强 刘治栋 任世贤 蔡金良
刘华伟 谢发明 郑德尧 俞嘉弟 饶益杰 宋钟庆 吕安峥 杨秋学 束 拉 张 达 刘志才 米振文
史是伟 王东河 陈宇彤 成镇华 王美林 贾宏俊 冯庆忠 周永祥 齐宝库 花 实 罗福周 张书行
邓铁军 王孟钧 庞永师 李铁路 张学利 徐兴中 钟登华 李长江 王道正2100433B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主旨有:(1) 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二百多场;(2) 举办全国和地区性的学术交流会近20次,收集和发表论文六百多篇,一千五百多人参加;(3) 组织编制行业标准《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1992年7月1日公布实施;1997年起又组织修订,经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审批,被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JGJ/T121-99),自2000年2月1日起施行;(4) 组织编制计算机软件及软件技术交流,促进网络计划技术的普及应用,于1990年10月在北京组织了《网络计划技术软件竞赛》,评出一批优秀软件;(5) 充分利用分会拥有众多高级工程师、教授、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进行学术研究评定;(6) 开展人才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和学习班,先后组织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以网络计划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招标投标、施工技术以及项目经理、造价师、监理师培训等为内容的培训班一百多期,培训学员二万多人;(7) 编辑出版丰富多彩的出版物,其中论文集、培训教材、学术刊物、有关资料等有一百余种,印刷发行量达二十多万册,1994年编辑出版的《中国网络计划技术大全》是集我国网络计划技术研究应用成果之大全的一部大型工具书。
中国建筑业协会是国内建筑行业的组织,不具有行政级别,只能做一些建议、评比行业规范建设之类的事。
建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类的几个下设专业: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城市管理与建设工程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金融工程与管理 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 科技发展与管理 建设工程管理...
基本条件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拥护中国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四)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是授予建国60年来不同时期我国现代建筑优秀代表性作品的最高奖项。申报项目为1949年10月1日以后建成,使用一年以上,保存基本完好的建筑工程,中外建筑师在中国大陆设计的作品以及中国建筑师在中国大陆以外设计的作品均可申报。
分会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由杨鸿勋主编出版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辑刊。辑刊的创办为建筑史学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园地,大大地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与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3年,中国建筑学会鉴于学术委员会的实际情况,暂时停止学术委员会的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酝酿研究,中国建筑学会第7届常务理事会议决定改组和恢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工作,并在第8届理事会上宣布成立建筑史学分会。1993年9月召开了建筑史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1次学术报告年会。杨鸿勋任会长,楼庆西、刘叙杰、陆元鼎、王绍周、张柏、于振生任副会长。
1994年6月,在济南召开了第2次学术报告年会;1997年6月,在杭州召开了第3次学术报告年会;2000年8月,在浙江龙游召开了第4次年会;2001年3月,在杭州召开了第5次学术报告年会暨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
分会的成立将全国建筑史学工作纳入了有组织有学科建设轨道,它标志建筑史学科大发展的新阶段的开始。迄今为止所召开的5次年会,显著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8月,分会举办了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的第1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更是向全世界弘扬了“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中国建筑理念;会议一致通过了被认为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里程碑的《香山宣言》;同时,一致通过成立“国际中国建筑史学会筹备委员会”。于2001年8月出版了以这次国际会议的论文选编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性中英双语刊物—-《营造》第1辑。
分会将“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的不定期学术刊物——《建筑历史与理论》,于1998年复刊,出版了第5辑;2002年出版了第6、7合辑;第8辑正在编辑之中。
建筑物理分会从成立以来,一直不断地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促进了建筑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位理事和科技工作者在建筑节能,人居环境的改善,大中型公共建筑的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城市夜景照明、建筑物立面粉饰等方面,都作了许多科学研究、标准规范、工程实例、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工作,建筑物理学术界的国内国际学术活动相当活跃。一些建筑物理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名誉理事,依然在学术领域研究、求索、耕耘,带动了整个学术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一些中年理事承上启下,推动了建筑物理学术领域的繁荣。为了及时通报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动态,沟通学术活动信息,多年来一直坚持出版《建筑物理学术委员会简讯》,并于2001年4月改版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情况通报》。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工作条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第九届一次理事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是中国建筑学会领导的、由全国建筑业中从事施工及科研的技术工作者及单位自愿组成的专业性社会学术团体。英文名称:China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stitute,英文缩写CBCI。
第二条分会的宗旨是:团结广大建筑施工技术工作者,推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施工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建筑施工技术技术普及和推广,促进建筑施工科技人才成长和提高,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为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服务。
第三条分会的主要任务是:广泛深入地开展施工技术和学术理论的交流与学术课题研讨,促进建筑施工技术的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开展施工技术科技咨询、项目评估、技术评价、成果鉴定、技术培训等,促进建筑施工科技人才成长和提高;完成学会及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其它工作。
第二章 成员
第四条申请加入本分会理事会的成员(个人会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中国建筑学会章程,承认本分会工作条例;
(二)有加入本分会的意愿;
(三)在本分会的业务(行业、学科)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社会资望和一定的代表性。
第五条加入分会理事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书面入会申请书;
(二)由本分会秘书处审核后,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加入本分会理事会,同时成为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四)交纳会员会费;
(五)由本分会颁发理事证,由中国建筑学会颁发会员证。
第六条理事会成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分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分会组织的有关活动,优先取得分会的资料和帮助;
(三)对分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四)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七条理事会成员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分会理事会决议;
(二)维护本分会合法权益;
(三)完成理事会或秘书处交办的工作;
(四)关心分会工作,随时向分会反映情况,及时向分会提供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和信息资料;
(五)按规定缴纳会费。
第八条理事会成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分会,交回理事证和会员证。会员退会后,如欲重新入会,须按新申请入会的程序办理。
第九条理事会成员不按规定缴纳会费或连续两年不参加本分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条理事会成员如有严重违反学会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十一条分会实行民主办会并设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以民主选举与民主协商方式产生,并报学会批准。
第十二条分会理事会的任期为每届四年,如遇特殊情况须提前或延期的,应事先报学会批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三条分会理事会一般一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特殊情况下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根据开展工作需要,可适当增加召开次数。常务理事或副理事长以上人员会议每年召开1至2次。
第十四条理事会的主要职权和任务是:
一,修改分会工作条例;
二,审议分会工作报告;
三,确定分会工作方针和任务;
四,聘请分会名誉理事长、顾问;
五,选举分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
六,审议有关重大问题。
第十五条理事会的理事人数结合分会实际情况确定,常务理事人数一般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
第十六条分会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人数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3人。由理事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四年。理事长、副理事长的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秘书长、副秘书长的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62岁。理事中50岁以下的应不少于1/5。
第十七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负责分会日常工作。秘书处设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秘书处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赋予的下列职责:
一,执行理事会及理事长会议的决议;
二,制定本分会工作计划;
三,收集、整理、编辑、传递各成员发来的信息、资料和经验;
四,筹备理事会会议;
五,负责联络各理事成员(单位)和处理分会日常工作;
六,及时向理事会反馈和汇报各类信息和日常工作。
第十八条分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立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建筑设计奖评审委员会、优秀工程施工案例评审委员会、优秀项目总工评审委员会等非常设组织,由秘书处管理并组织相关活动。
第十九条分会的换届改选由当届理事长牵头组成筹备组,按有关规定实施。换届前须向学会报送包括理事名额、名额分配、更新比例、正副理事长及秘书长人选、选举方式在内的“换届方案”,经学会审查批准后实施。
第四章 专业委员会
第二十条 根据建筑施工科技发展,分会可以按不同专业领域设立专业委员会,全称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委员会”)。
第二十一条 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团结建筑施工相关的特定专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开展有关研究、咨询和交流工作,探讨技术发展方向,加强相互合作,共同推动建筑施工科技发展。
第二十二条 专业委员会由国内建筑施工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根据需要可吸纳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的专家。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在国内有影响的并被业内广泛认可的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等,一般设在主要发起单位。
第二十三条 专业委员会开展活动、对外宣传须使用冠有所属社会团体名称的规范全称,即“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专业委员会”。
第二十四条 分会秘书处负责制定管理办法和专业委员会的设立、撤并或更换秘书处挂靠单位,受理工作建议和意见,并协助专业委员会开展工作。
第二十五条专业委员会连续两年以上不开展活动、不参加分会活动、不完成分会布置工作的,或违反相关规定且比较严重的,经过分会副理事长会议同意可以考虑该撤并该专业委员会或更换秘书处挂靠单位。
第二十六条 分会目前设立的专业委员会有: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BIM应用专业委员会、模板与脚手架专业委员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砼施工专业委员会、砼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冬季施工专业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施工学科研究会。
第二十七条专业委员会应组织其成员参加每年召开的建筑施工分会年会活动,一般不少于5-10人。
第二十八条专业委员会每年11月上旬须向分会秘书处书面汇报当年的工作情况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分会秘书处汇总后上报学会。
第五章 经费
第二十九条分会经费来源:科技活动专项补助费;挂靠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资助;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协助学会发展会员的会费留成。
第三十条会费收缴标准:根据《中国建筑学会章程》规定,会费收缴标准为:会员会费100元/年、资深会员1000元/年、外籍会员1000元/年(含港澳台地区);团体会员理事单位10000元/年。本分会不另外收取会费。
第三十一条分会经费主要用于本条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三十二条根据民政部、中国建筑学会等部门的规定要求,分会依托挂靠单位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三条本分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和任意调拨。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条例于2014年8月22日经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第九届理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开始执行。
第三十五条本条例的解释权由理事会授权秘书处进行解释。
2014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