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建筑史/民国沪上初版书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
页 数 | 360页 | 开 本 | 16 |
作 者 | 乐嘉藻 | 出版日期 | 2014年3月1日 |
语 种 | 简体中文 |
绪论
第一编
第二编上
第二编下
第三编2100433B
作者:乐嘉藻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民国沪上初版书:复制版
出版年:2014-3
定价:CNY110.00
装帧:精装
ISBN:9787542646491
1、人民大会堂 1958年9月起,先后从84个平面、189个立面,经过7轮筛选评审后,选出三个方案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并于1958年11月动工兴建。17万多平方米的总面积。包括万人大礼堂。5000...
第一部份 :中國古代建築特點 1.名词解释 1 间 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 架 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述。 2 步架 : 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3 彻上露明造 出于构造上需要演化而来,不在室内另作天花,而是让构造完全暴露出来,对各个构件作适当 的装饰处理,就形成了“彻上露明造”。 4 大木作,这是我国木构架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 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大木结构的四种基本形式:庑殿、硬山、悬山、歇山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 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小木作 中国古代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在宋《营造法式》中归入小木作制作的构件有门、窗、隔断、 栏杆、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
建筑历史馆 www.175cm.com虚拟再现建筑历史! 1 中国建筑史 序号 朝代 年代 历史特点 建筑特点 建筑技术 代表建筑或遗址 代表人物 备 注 一 封建社会 距 今 9000~4000 年 1.干阑式建 筑 隼卯技术 出现 1.浙江余姚河姆渡 二者 均属仰韶 文化 时期的居 住遗址2.木骨泥墙 2.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 二 奴隶社会 公元前 21 世纪 ~公元前 476年 (一 ) 夏 公元前 2070 年~ 公元前 1600 年 (二 ) 商 公元前 1600 年~ 公元前 1046 年 奴 隶 社 会 大 发 展 时 期 郑州商城 青铜器、甲骨文 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 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考古发现 最早的庭院式建筑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遗址 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 面朝前,有纵有横,布 局已具庭院的雏形 殷虚,晚商都城遗址 (三 )
民国21年(1932)左右,上海蛋商汪氏在此建造。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梁思成(1901-1972),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