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绪论
一、建筑学中的审美需求
二、美学研究对建筑学的效用
三、探讨建筑美的方法
1.建筑审美研究中科学方法的应用
2.建筑审美研究中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第一章 中国建筑审美发展中的美学逻辑
1.传统美学的初始起点下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自足
2.中国传统建筑与美学的和谐共生
3.中国传统社会审美心理变化与建筑发展线索的离异
4.美学研究与建筑发展的现代阶段
5.现代主义审美观进一步深化后建筑审美的新关照
6.美学与建筑发展中的重心回溯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审美发端期的美学契入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的最初关注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的相互联系
第三章 主体美学思想确立对中国传统建筑审美发展方向的巩固
1.审美主体强势地位对建筑审美的推动
2.审美观中客体地位的逐渐显现
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转折与补充
第五章 审美主客体均衡互动下的中国传统建筑
一、美学思想与营造的完美结合
二、反观内敛的时代性格对审美客体的推动
第六章 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与美学发展的离异
一、明清时代审美的世俗化倾向
二、明清建筑与世俗化审美情趣的分离和关联
第七章 中国传统社会建筑审美变迁中的美学脉络与文化遗产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立足与起始
二、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主客体相对地位的明确
三、审美主体的活跃与异动对传统建筑审美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建筑高峰与审美高度
五、文化大一统格局下的建筑审美趋向
六、建筑审美强势主体中的竞争世俗化倾向
七、作为文化遗产传承的审美情趣
第八章 国际化时代建筑审美主体地位的强势确立
一、现代主义建筑审美观
1.现代主义思潮中主体意识的萌动
2.主体萌动与技术发展推动的新风格
3.理性崛起带来建筑审美的巨大转变
4.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的审美动向
二、现代主义建筑的延续
第九章 强势主体对建筑审美观的改造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动机
二、解构主义建筑审美观
第十章 建筑审美向客体的微妙倾斜
一、技术主义建筑审美观
二、生态建筑蕴含的美学思想
第十一章 全球化时代中国建筑审美的转向
一、近代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引发的中国建筑审美动荡
二、当代美学理论发展与中国建筑审美发展的交织互动
1.当代转向实用和具体的美学发展
2.当代建筑实践对美学研究的阐释与推动
附录 当代中国建筑审美发展刍议
一、当代中国建筑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象探究
1.建筑审美主体的不同层面
2.社会公众对建筑审美的感受
3.建筑设计从业者对建筑审美的感受
二、对建筑审美趋向的分析
1.建筑形式感的重要性被人们广泛承认
2.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在技术细节上依然影响深远
3.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依然是当今建筑设计的基础
4.信息技术下的符号化特征
5.新的美学思潮成为当代建筑设计思想中涌动的潜流
6.建筑设计中的个性张扬与社会性的调和
附表-1 建筑审美评价抽样调查表
附表-2 建筑审美趋向抽样调查表
附表-3 建筑审美趋向抽样调查表
结语
索引 2100433B
《中国建筑审美的变迁》主要收录了全球化时代中国建筑审美的转向、近代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引发的中国建筑审美动荡、当代美学理论发展与中国建筑审美发展的交织互动、当代转向实用和具体的美学发展、当代建筑实践对美学研究的阐释与推动等内容。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第一篇 个人礼仪1 讲究礼貌 语言文明2 规范姿势 举止优雅3 服饰得体 注重形象第二篇 家庭礼仪1 家庭和睦 尊重长辈2 情同手足 有爱同辈第三篇 校园礼仪1 尊重师长 虚心学习2 团结同学 共同进...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作品目录
前言序引言 消费社会 建筑形式第一章 消费社会与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话语境况 对消费社会的回应 消费社会的建筑问题第一部分 走进消费社会的建筑形式第二章 中国建筑形式的变迁 居住建筑: “他者”景观的表征 高层建筑:现代都市的隐喻 商业建筑:影像与符号消费 娱乐建筑:形式符码的狂欢 展示建筑:文化展示的诗学第三章 建筑师的主动回应 罗伯特·文丘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KPF:供消费的流行文化 弗兰克·盖里:毕尔巴鄂效应 雷姆·库哈斯:泛消费的都市主义 让·努维尔:消费社会的移动影像 中国建筑师:市场的追随者到市场的引导者第二部分 中国建筑形式的话语实践第四章 建筑形式的消费语境 文化: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科技:形式理念的传播与复制 艺术: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解 建筑:新媒介、新工具与新表述第五章 建筑形式的消费特征 大众化:为大众服务的艺术生产 流行化:形式与形式理念的流行 符号化:符号意义战胜物质价值 审美:范畴的扩大与差异的包容第三部分 中国建筑形式的社会实践第六章 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变迁 生产:形式的生产与生产的形式 生产的方法:创作还是制作、炒作 生产的主体:社会文化身份 商品:文化的商品与商品的文化 消费:形式的消费与消费的形式 形式实践:消费社会与生产社会第七章 社会功能与角色的转变 满足审美需求与助长审美泛化 示范生活模式与消费意识膨胀 促进理念传播与产生虚假需求 推进社会民主与个性特征泯灭第四部分 走向“非意义复制”的建筑生产第八章 消费社会的建筑历史观 消费文化对建筑史的挑战 消费社会中建筑史的特征第九章 消费社会的建筑批评观 消费社会的建筑批评:狭义与广义 消费社会的批评方法:趣味与文化第十章 消费社会的建筑价值观 消费社会中价值的本质 消费社会中价值的实现第十一章 消费场景中的中国建筑 市场经济与建筑学的新发展 消费文化与建筑学的新问题 走向“非意义复制”的建筑生产参考文献图片索引后记
2100433B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二审就是终审。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审也是终审。
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一国两制,其终审不受内地最高法院管理,由当地终审法院管理。
质量立审是为了提高业务文书质量,降低复核风险,规范审计行为。对实施方案底稿证据,审计报告等业务文书不规范的,证据不充分的追回重新补充后进行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