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计量校准是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统的计量校准技术结合的产物,远程计量校准技术代表了改造传统计量行业的趋势,服务对象可涵盖计量学的绝大部分服务领域,目前无论在国外和国内都有很多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实验室的建设使我们处于行业研究的前沿。
本实验室研究在满足计量校准要求的前题下,建立工业生产中远程温度计量校准软硬件体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计量成本,便于对数据进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同时发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校准技术,提升国际影响。1.构建远程校准的硬件环境,保障各种校准数据传输稳定、即时、准确和抗干扰能力;2.开发可靠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建立校准方式和数据传递模型;3. 分析远程校准过程,进行不确定度分析,联合计量机构起草规范草案。
精密电测技术实验室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科研实验环境,通过开展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基础教学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系统性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和教师的知识更新及科研提供条件,为培养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建立了精密电测技术基础教学实验系统,提供优良的教学和科研实验环境,支持学科老师在该领域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项目有:电测量仪表的校验、电测量仪器的校验、电参数的精密测量、电能表的校验 、电力互感器的校验、电力变送器的校验、电能表的电磁干扰试验、电力系统电能质量分析等。
有国家级、省部级多个研究项目,因此,有较高的研究起点。特别是研究所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如检测、控制、信息处理、计量测试等,因此,研究所在在线检测与控制、工程计量与校准、信息处理技术等研究上有着非常好的学科基础与特色。另外,研究所在财力物力等方面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也为其发展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础。
在线检测与工程计量研究所的成果作为计量学院的特色的体现,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对学校在技术监督行业、浙江省扩大知名度起到很好的作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成果奖二等奖1项等一系列成果。
1·就业分析: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仍缺乏标准意识,尤其标准化人才队伍奇缺。中国计量学院设立该专业就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有关标准化工程项目的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标准化高级专门人才,并为他们日后成为独立承担企业各...
同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卷,后天考试
自然层共7层,3米高,则自然层建筑面积:4000*7=28000平米 设有大厅,高8.9,占用了二个自然层,则扣减:28000-36*24*2=27136平米 大厅有回廊,二层,高度约3米...
自动检测及校准技术实验室主要由2部分组成:基础实验部分提供30个左右含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提供全院公共平台的检测及校准技术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先进检测及校准技术部分以反映现代工业自动化要求的在线、现场、动态、网络化检测及校准技术的实验项目。
实验室集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科研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为提高我校的教学条件和科研基础条件,促进教学及科研水平,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检验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使原料合格,过程稳定有序,同时也为了使我厂产品符合顾客的要求,特制定此制度。 2 范围:适用于本厂产品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 a) 进货检验 1 目的:保证进入生产线的原材料合格,同时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和确保产品质量。 2 范围: 十字槽小盘头螺丝,机架,电压总成,电流总成等。 3 职责: 3.1 采购部门负责进货产品的送检。 3.2 质量部负责制定进货检验卡片和记录表格,实施检验和做好记录。 3.3 生产部帮助质量部确定进货产品检验重点并协助编写检验计划。 3.4 研发部协助质量部做好进货产品的生产工艺分析,做好日后的质量控制工作。 4 检验程序: 4.1 检验依据: 4.1.1GB11337-2004 , GB823-1988 , GB-T10125-1997 , GB-T9074 【1】.5-2004,GB-15056-1994,GB-T15
从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出发,探讨了实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阐明了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优点,分析了实行科研实践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2018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107篇 ,承担课题项目17项。
2017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10篇 ,承担课题项目12项。
2016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61篇 ,承担课题项目11项。
2015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33篇 ,承担课题项目34项。
2014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31篇 ,发表专著1部 ,承担课题项目56项。
2013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37篇 ,承担课题项目28项。
项目/课题名称 |
类别 |
时间 |
中国科学院深海极端环境模拟重点实验室筹建费 |
院重点实验室筹建运行费 |
2018 |
地外海洋的初步探索与学科建设 |
中科院百人计划C类 |
2018 |
海南省深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及发展契机研究 |
重点研发计划 |
2018 |
世界海洋强国海洋科技政策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
重点研发计划 |
2018 |
海南省院士工作站配套经费 |
三亚市配套经费 |
2018 |
深海载人潜水器信息指挥系统研究与应用 |
海南省科学技术学会资助 |
2018 |
信息融合的潜水人员水下跟踪技术研究 |
海南省科学技术学会资助 |
2018 |
深海中光的衰减特性研究 |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018 |
2018年海洋科技发展的国际热点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
2018 |
基于多AUV的海洋冷涡上升流观测控制策略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深渊鱼类的起源演化及其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基于地质微生物学研究的南海冷泉碳酸岩成岩历史重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南海初始洋壳(IODP 1502B钻孔)的Li-Mg-O同位素组成:对洋壳蚀变过程中同位素组成和分馏行为的初步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H2S-H2O-NaCl体系硫化氢在广域温压条件下溶解-扩散过程的拉曼光谱定量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 |
压力和温度对超嗜热嗜压古菌Pyrococcus yayanosii硫还原途径调控及适应深海高压环境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雌性印太瓶鼻海豚(Tursiops aduncus)生殖激素积聚规律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含甲烷水合物沉积层的力学性质与南海陆坡稳定性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2019 |
以上仅列出2018年承担课题项目,参考资料来源 |
2017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荣誉。
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筹建研究所,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三方联合共建。
2013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室”、“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室”成立。
201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与资源研究室”成立。 12月,“深海信息技术研究室”成立。 同年,“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深海资源开发研究室”成立。
2015年6月,研究所正式获得中编办批复,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2016年3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视频技术研究室”成立。 11月,研究所与海南中学顺利签署合作共建协议暨 “海南中学综合实践基地” 授牌仪式。
2017年8月,中国科学院依托深海所,筹建中国科学院深海技术创新研究院。
2018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7月,海南省“海智计划”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 11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深海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正式编制300人,流动编制350人。截至2018年12月,全所在册职工192人,其中岗位聘用146人、项目聘用40人、博士后6人。在册职工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4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2人。专业技术岗位中,正高级岗位28人,副高级岗位27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不全):彭晓彤 、吴时国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名单不全):彭晓彤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名单不全):彭晓彤
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名单不全):彭晓彤 、荆红梅
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下设2个研究部门,分设13个基本研究和技术支撑单元。 此外,研究所还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共建了三亚海洋科学联合实验室。
所属研究单元(12个):深海生物学研究室、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室、深海地球物理与资源研究室、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地外海洋系统研究室、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室、深海信息技术研究室、深海资源开发研究室、深潜技术研究室、深海视频技术研究室、工程实验室
所属技术支撑单元(1个):分析测试中心
图书资源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图书馆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属的小型专业图书馆,馆舍还处于筹建中,数字图书馆已上线运行,馆藏以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及海洋工程学等学科专业书籍为主。图书馆先后购买开通了Elsevier、Nature、Science、AGU、Web of Science、IEEE、CNKI等中国国内外数据库,形成了较完备、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根据2019年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图书馆拥有100多个全文、文摘和工具型数据库(包含期刊、图书、会议论文、专利等文献)。
研究所还有海南岛鲸类搁浅记录专业数据库,下设鲸类搁浅数据库(记录了海南岛及其周边海域目前能够收集到的鲸类搁浅信息并进行实时更新)、鲸类分类数据库(给出了鲸类动物较权威的中文名称和分类系统)、中国鲸类物种信息数据库(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所有鲸类动物的物种名称和分类地位)。
设备设施
“探索一号”为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属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母船及具备通用深水科考、海洋工程应用能力的科考船舶,安装有深海作业绞车系统、测深系统、沉积物采集装置、地震空压机系统、及门架、吊车等辅助机械;主要包括:万米级CTD绞车系统2套及铠装缆1套、万米级地质绞车系统及钢缆1套、光电缆绞车1套(尚无光电缆)、万米测深仪1套、12通道沉积物柱状采样器1套、箱式采泥器1套、活塞柱状采泥器1套、地震空压机及大容量气枪2套、CTD门吊1台、4T伸缩折臂吊1台、8T伸缩折臂吊1台。
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室”建立有比较完善的深海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实验平台,拥有气相色谱、离子色谱、偏光显微镜、气体分析仪、深海原位培养装置等一批中小型仪器设备。
南海地球物理探测与资源学术讨论会
2017年7月8日至10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主办,海南省海底资源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南海地球物理探测与资源学术讨论会暨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海南(海口、三亚)召开。会议共同探讨南海地球物理与地质资源前沿问题,共谋海南省海洋地球物理事业发展。
海峡两岸鲸豚研究和保护研讨会
2016年10月17-21日,“第五届海峡两岸鲸豚研究和保护研讨会”在中科院深海所举办。大会包含50个口头报告,共收到64份摘要,内容涵盖海洋哺乳动物生态与保护、声学与行为、遗传与演化、搁浅与救助、生理与毒理等领域,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鲸豚基础研究及相关科学研究服务于鲸豚资源保护”的核心展开交流和研讨。
西北太平洋-南海深海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讨会
2016年8月26-27日,由深海所和南海所联合主办的“西北太平洋-南海深海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讨会”在研究所综合楼904会议室召开。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就西太深渊环流、南海中深层环流、印度洋翻转环流、区域海洋中尺度过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工作做了报告,各单位研究生也分别展示了工作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