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朱钧珍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2年3月 | 页 数 | 438 页 |
定 价 | 128 元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112130238 |
题词一(王世襄)
题词二(朱有瑜)
题词三(程绪珂)
序(吴良镛)
凡例
绪言
第一章 中国近代园林概况
第一节 中国近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转折
一、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第一次转折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二次转折
三、近代的第三次转折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次转折
第三节 中国近代园林的类型与特色
第四节 中国园林学科发展的缘起
一、科举制度与学科的关系
二、园林学科的剖析
三、园林学的本质因素
四、园林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para" label-module="para">
第二章 中国近代园林的特色与风格
第一节 西风劲吹对中国近代园林的影响
一、近代城市公园的兴起
二、租界园林的产生
……
第三章 中国近代的城市公园
第四章 中国近代的学校园林
第五章 中国近代别墅园林
第六章 中国近代人物的园林理念与实践
第七章 尾声:近代历史题材的挖掘、保护与发展
2100433B
一、本书所论述的时限范围为中国的近代,而“近代”一词在境内外也有不同的认识。从鸦片战争发生的l840年算起,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标志着封建社会制度的彻底消亡,开始进入旧民主主义社会,走向共和。但民国政府却只存在了38年,至1949年以后,中国才进入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由新民主主义过到社会主义的社会,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09年当中,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的动荡起伏是有其延续性与混杂性的,因此,本书就统称这一时限为近代。
二、本书所搜寻的近代园林范同是包括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全部国土,其中包含在近代尚未回归的香港和澳门,以及现在仍未统一的台湾,故书中所列次序一律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依顺时针方向排列,并忽略行政划分的称号。
三、本书调研以城市各类园林为主,基本上不包括全国一般风景区、居住小区以及有关园林植物的引种和栽培等问题。
四、本书内容均以1840~1949年的时序为限,但为了保持近代人物事迹的完整性,有个别情况例外,如第二章中的冯玉祥墓园,是随其逝世之后建于当代,故跨界著录于本书中。此外,因中国台湾地区的年代划分与中国大陆地区不同,故亦将建于当代的张大干故居等内容收录,特此说明。
南开大学 1908年的一天,第6届田径运动会举行闭幕式,时任天津青年会代理总干事的饶伯森通过国际渠道得到了伦敦奥运会的幻灯片,并带到南开大学操场给学生放映了当时正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的盛况(也有人...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
都是死亡,有点吓人
튻짺돉웚ꆪꆪ짌훜쟘몺 1 쟘ꆤ듳쿌퇴맦뮮 췆닢틅횷랶캧춼 2 컷몺ꆤ붨헂리 쓱ﺫ춼 뛾 헛웚ꆪꆪ캺뷺쓏놱뎯 1 닜캺ꆤ돇욽쏦춼 2 놱웫ꆤ돇욽쏦춼 3 놱캺ꆤ 싥퇴욽쏦춼 4 놱캺ꆤ싥퇴뮪쇖풰 욽쏦짨쿫춼 5 쓏뎯ꆤ붨뾵ꎨ쓏뺩ꎩ 쇹뎯붨뾵욽쏦춼 6 쓏뎯ꆤ붨뾵ꎨ쓏뺩ꎩ 첨돇욽쏦춼 죽 좫쪢웚ꆪꆪ쯥쳆 1 쳆ꆤ 뎤낲돇 욽쏦춼 2 쳆ꆤ뎤낲뷼붼욽쏦춼 3 쯥쳆ꆤ싥퇴욽쏦춼 4 쳆ꆤ뎤낲 듳쏷리욽쏦춼벰몬풪뗮뢴풭춼 5 쳆ꆤ뎤낲 탋쟬리욽쏦짨쿫춼 6 쳆ꆤ뎤낲 뷻풷욽쏦쪾틢춼 7 쳆ꆤ뎤낲 컷쓚풷욽쏦쪾틢춼 8 쳆ꆤ훜훁쿘ꎨ뷱ꎩ 쿉폎리뮷뺳쪾틢춼 9 쳆ꆤ 쇙쿘ꎨ뷱ꎩ 뮪쟥리욽쏦짨쿫춼 1 0 쳆ꆤ 폎쿘ꎨ뷱ꎩ 쳆뻅돉리틅횷캻훃춼 11 쳆ꆤ싥퇴 싥퇴리돇욽쏦짨쿫춼 12 쯥쳆ꆤ싥퇴 싥퇴욽쏦춼 13 쳆ꆤ돉뚼
1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原始文明阶段 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 变化漫长) 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 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 此时期的代表人物: 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者之一。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 ——纽约“中央公园”。同时创办景观 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 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 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 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 景园等。 2、 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篇:上篇是全书的概述;中篇介绍外国园林史;下篇是中国园林史。全书力求将园林史叙述得更通俗易懂、内容精练有趣。书中每个章节前有课前引导、教学要求,课后有参考链接、课后延伸等环节,内容与专业设计联系密切。
《中外园林史》讲述从公元前5000年至19世纪末叶的中外园林发展历程,内容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两篇。《中外园林史》以历史地域划分为纲,以类型体系划分为目,共为16章。第1至第5章为中国园林史,包括从先秦到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园林。第6至第16章是外国园林史,从古代东亚其他各国的园林、古代西亚园林、伊斯兰园林到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中世纪西欧园林、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园林、欧洲勒·诺特尔式园林,再到欧洲自然风景式园林及19世纪中后叶欧美城市公园。在每个章节中,重点介绍每个园林类型体系的历史与园林文化背景、艺术特征、造园手法及影响和意义,并详细解读该类型典型的网林实例,在每章内容后均附有复习思考题。《中外园林史》在内容、体系构建上有所创新,具有层次清楚、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图文并茂的特色,力求揭示中外园林文化的丰富表现和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中外园林史》可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园林工作者及爱好者阅读,有助于提高读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丰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
园林史主要研究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园林的发展历史,考察园林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造园实践经验,探讨园林理论遗产,从中汲取营养,作为创作的借鉴。从事园林史研究,必须具备历史科学包括通史和专门史,尤其是美术史、建筑史、思想史等方面的知识。
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作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园林是一种艺术作品,园林艺术是指导园林创作的理论。从事园林艺术研究,必须具备美学、艺术、绘画、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园林艺术研究应与园林史研究密切结合起来。
主要研究应用植物来创造园林景观。在掌握园林植物的种类、品种、形态、观赏特点、生态习性、群落构成等植物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植物的形象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植物与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结合、相互衬托的方法等。
主要研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包括地形改造的土方工程,掇山、置石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和园林驳岸工程,喷泉工程,园林的给水排水工程,园路工程,种植工程等。园林工程的特点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塑造园林艺术的形象。在园林工程中运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是当前的重大课题。
主要研究在园林中成景的,同时又为人们赏景、休息或起交通作用的建筑和建筑小品的设计,如园亭、园廊等。园林建筑不论单体或组群,通常是结合地形、植物、山石、水池等组成景点、景区或园中园,它们的形式、体量、尺度、色彩以及所用的材料等,同所处位置和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因地因景,得体合宜,是园林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当代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人们对自然环境更加向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生态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广泛深入;社会经济的长足进展,使人们闲暇时间增多,促进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因此,园林学这样一门为人的舒适、方便、健康服务的学科,一门对改善生态和大地景观起重大作用的学科,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