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文化资源的评价及其继承——写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国际合作20年之际 [日]村松伸(1)

邻边界地区城市及建筑之研究与保护

文化、地域与近代建筑——云南近代建筑研究的文化视野 何俊萍(15)

论云南地区的基督教堂及其建筑文化 杨大禹(20)

20世纪初昆明城市更新的探究 廖 静(34)

昆明近代公共建筑的发展特征研究 李 建 余丽婴 王文俊(39)

昆明近代居住建筑形态特征初探 尚志华 王文俊 何俊萍(47)

近代喜洲白族民居门楼上的装饰符号 余 丞 熊茂华 车震宇(59)

昆明工业遗产的历史、现状及其保护 高雪梅 丁 娟(63)

昆明历史建筑保护策略新思路——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模式与建议 金浩萍(67)

藏区边境城镇空间的历史特色研究 焦永利 王炎松(71)

吉林省延边图们江边近代朝鲜族村落的形成和住宅的现状 林金花 [韩]金泰永(80)

哈尔滨城市边缘建筑文化特质解析 莫 娜 刘大平 刘 勇(87)

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形态特征溯源 刘艳杰 刘大平(91)

哈尔滨道外边缘建筑文化构成与建筑形态解析 孙志敏 刘大平(94)

哈尔滨道外近代建筑的文化整合浅析 王 岩 陆 彤(98)

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哈尔滨道外区中西合璧式近代建筑的窗形态母题 刘 川 刘大平(104)

多元文化,多彩呈现——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建筑的色彩 吕英霞 刘大平(108)

近代建筑色彩的独特性研究——以哈尔滨圣"para" label-module="para">

圣尼古拉教堂广场的空间艺术解析 于戌申 刘松茯(114)

哈尔滨通江街区段宗教建筑考察研究 程世卓 刘松茯(118)

哈尔滨的两座墓地教堂 李晓霁(123)

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研究 张 曼 刘松茯(126)

哈尔滨中东铁路技工学校建筑考察 张荣华 刘松茯(130)

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研究 刘湘婷(134)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研究 杨 振 黄 津 郭敏帆(138)

近代城市及建筑发展之考察研究

长沙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李百浩 罗 维(147)

鞍山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研究 钱 毅 王 丽(153)

西安近代建筑发展历史述略 符 英 吴 农 杨豪中(166)

两江拱一城——芜湖市城市发展变迁及其特征剖析 王 玉(171)

近代厦门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外来影响 李百浩 严 昕(177)

多元社会结构对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赵 钧 王 鹤(182)

南阳近代建筑的初步考察与研究 张卓远 袁小景(187)

近代建筑类型与样式研究

岭南近代基督教堂建筑艺术 董 黎(195)

山西近代学校建筑的地域性研究 高宇波(201)

近代川西地区天主教堂建筑的立面造型分析 曹 伦(206)

北京近代大学图书馆建筑评述 刘谦功(212)

北京民国时期的剧场建筑 薛林平(218)

民国时期沈阳的影剧院建筑 原砚龙 刘 丹(225)

从异质文明的冲突融合看沈阳早期近代银行建筑 郝 鸥 陈伯超 孙智敏(229)

营口近代炉银类建筑概述 马守恒(232)

青岛近代教堂建筑探析 邓 强 徐飞鹏(237)

近代青岛的地域性建筑——里院建筑 白志伦 彭永努(241)

近代青岛百年特色老街——劈柴院 白志伦 李 锋(248)

武汉近代Art Deco建筑解读 童乔慧(252)

从中国银行看Art Deco风格 对上海20世纪30年代建筑产生的影响 武云霞 曹小艳 陈子骏(259)

近代历史地段考察研究与保护

长城沿线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以辽宁绥中小河口村为例 杨昌鸣 汝军红(265)

冀南伯延镇近代民居初探 谢 空(271)

现代城市进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汉口“一元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为例 王 莹 杨大禹(275)

激发活力的传统商业街保护与利用研究——广州黄埔村黄埔直街商业开发潜力分析 屈寒飞 郑力鹏 卫 红(280)

植根过去,立足当今,着眼未来——浅谈营口市西大街历史地段的建设性保护规划原则 张守飞(285)

从营口辽河西大街改造设计浅谈历史街区的保护 张 旸 孙玉民 吕海平(291)

近代历史街区保护与可持续操作模式初探——以广西东兴市中山路为例 姚 强 刘炎杰 徐 磊(294)

从浙兴街区看上海近代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贝蓓芝(299)

温州近代街道建筑风貌保护——解放北路沿街建筑立面的维护利用 赵国权 吴 剡(303)

红岩村保护的坎坷之路 杨嵩林(308)

历史街区的保护策略之思考 蒋 磊(310)

商业开发模式下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的思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问题探究 高 蕾 唐黎洲(314)

工业遗产考察研究与保护利用

民国时期古都西安产业空间转型研究 任云英(323)

西安的近代工业建筑 吴 农 符 英 赵 强(329)

德租时期青岛工业建筑简述 陈 雳(337)

论铁路建设对武汉近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徐 渊 李百浩 邵 芊(342)

石景山钢铁厂历史发展及其近代建筑状况研究 李蓺楠 张复合(348)

首都钢铁公司近现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胡 燕(359)

近代建筑考察研究

清华大学大礼堂历史与现状初探 朱文一 范 路 张 弘(365)

清华大学西体育馆研究 张复合 李蓺楠(374)

清华大学生物学馆的建造 肖 伟(386)

日据时期台湾基隆要塞司令部厅舍建筑“核堡”意义探讨 张昆振(393)

山海关原八国联军营盘考察 冯 柯 罗 军(401)

广州原黄埔军校近代建筑与环境考略 罗艳艳 李远松(406)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近代建筑遗存考证 李海霞 朱永春(412)

鄂西北近代外廊式建筑群——薤山别墅初探 王炎松 郑红彬(420)

河南安阳袁世凯陵考察 苏海星(428)

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郝倩茹(440)

天主教徐州耶稣圣心堂及修女院建筑测绘与再研究 陈惠芳 王 芳(445)

雄霸奉天省的金融中枢——东三省官银号 郝 鸥 谢占宇 张 勇(449)

杭州中山公园近代亭子之初步考察 方 忆(453)

近代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庐山别墅风貌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欧阳怀龙(461)

无锡近代园林的建造、保护和利用 章 立 章海君(467)

韩国明洞圣堂的建筑艺术特征和修复工程 董健菲 [韩]金泰祐 [韩]韩东洙(472)

清华大学科学馆的保护性更新 盖世杰 戴林琳 田庆平(481)

世界视野与地域融会——清华园近代住宅的建筑历史价值及其有效保护 姚雅欣 田 芊(488)

保护文物建筑 延续历史信息——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旧址保护修缮 杨 鸣(496)

上海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由张叔驯故居的使用现状引发的思考 刘嵩松 夏 明(502)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的价值与保护——以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为例 赵建华 郑力鹏(506)

整合与对话——以东北育才东关模范小学的改扩建设计为例 朴玉顺 陈伯超(514)

再现历史——记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纪念馆设计 徐 帆 陈伯超(517)

近代中国建成遗产保护思想的国际性诠释 郭 璇 张兴国(521)

武汉近代建筑遗产“无形文化线路”理论研究 丁 援(528)

《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中的近代建筑登录 陈 喆 佘怡宁 吴克捷(535)

近代建筑综合研究

关于仁川清朝租界的研究 [韩]韩东洙 [韩]都允秀 [韩]皇甫永熙(54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土耳其现代建筑民族化的历史背景及其与近代中国的比较 刘亦师(551)

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技术人员的流动——呼和浩特、长春、大同的城市规划比较 包慕萍(561)

从文化控制看近代长春与哈尔滨的城市形态变迁 陈 莉 刘大平(571)

近代中国外人居留地"para" label-module="para">

从《京外改良各监狱报告书录要》看中国近代监狱建筑型制的西学影响 陈 喆 禹永万(582)

中国近代机场候机楼的发展历程和设计特征 欧阳杰(586)

道院及世界红卍字会建筑考察研究 耿念松(591)

中国教堂印象 陈小铁(601)

近代外廊式建筑在闽南侨乡大量形成的原因分析 杨思声(608)

闽南建筑风格类型概论:以厦门为例 杨 哲(613)

澳门“近代晚期”建筑发展特点研究 赵淑红(623)

开平碉楼的空间营造及近代侨乡村落空间演进中的文化承续 钱 毅(628)

南洋劝业会与近代城市空间的创出 徐苏斌 [日]青木信夫(641)

近代建筑理论及史学研究

“各美其美,精致并存”——浅议近代以来中国内陆乡土建筑之“西风东渐”现象 王炎松 左 宜(657)

“建筑的历史”还是“历史的建筑”——对两种建筑史观的简要探讨 安沛君(663)

细节的暗示——基于案例分析的近代建筑再思考 王 颖 王岂凡(667)

和合精神——论武汉近代建筑中的中西“和谐”观 曹 宇 傅方煜(677)

对现代建筑“中国性”思想中本质主义的解析 吴志宏(683)

早期现代中国建筑话语中的“卫生”(1890—1937年)——傅兰雅、《居宅卫生论》与卫生话语 王 凯(688)

略论近代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陈 蔚 胡 斌(694)

建筑本位论——近代建筑保护及再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耿念松(703)

从近代建筑史学的角度看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巩新枝 张 良 吴 农(711)

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符号及其文化信息的保留和运用 倪览墅(715)

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杨 丽(719)

韩国的历史环境保护制度 朴哲万 [韩]金景培 [韩]李东培(725)

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业界研究

中国近代建筑师贝寿同(1876—1941年) 贝蓓芝(735)

基泰工程司的两个作品分析——北京大陆银行和北京交通银行 冯铁宏(746)

参与“新京”建筑活动的几个日本国内建筑师 莫 畏 李之吉(752)

近代时期国外建筑师在汉口的设计活动初探 刘 虹(755)

1911—1931年间奉天本土建筑师和传统工匠建筑实践的背景 吕海平 王 鹤(760)

沈阳近代本土建筑师与建筑设计机构的来源与发展 刘思铎 郝 欧 陈伯超(766)

沈阳近代建筑师在建筑近代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刘思铎 朴玉顺 陈伯超(773)

台湾地区近代庙宇建筑匠师陈天乞的传承、技艺与作品之研究 叶俊麟(780)

俄罗斯专业教育模式主导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建筑教育 陈 颖 刘德明(790)

建筑期刊与近代上海中国职业建筑师的社会架构 赵 玲(794)

英文摘要 (804)

2100433B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造价信息

市场价 信息价 询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市场价
(除税)
工程建议价
(除税)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供应商 报价日期
Upho中国 内墙砖2600×1300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Phomi

13% 中山市绿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中国红(樱花)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14cm;品牌:天适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天适

13%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红(樱花)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6cm;品牌:天适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天适

13%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红(樱花)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10cm;品牌:天适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天适

13%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红(樱花)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16cm;品牌:天适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天适

13%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红(樱花)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8cm;品牌:天适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天适

13%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红(樱花) 中国红(樱花);型号、规格:地径:12cm;品牌:天适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天适

13% 广州天适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沙盘模型 材质:高密度防火板、亚克力、ABS板、真石漆等颜色:仿真色(定制)比例:1:100-1:5000制作主要工艺:三维雕刻技术、机械精密雕刻技术、手工制作技术、静电植绒技术物理特点:还原建筑外观风格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定制

13% 重庆秒点科技有限公司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除税
信息价
含税
信息价
行情 品牌 单位 税率 地区/时间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电流250A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2年1季度信息价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电流250A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1年4季度信息价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电流250A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电流250A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广州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电流250A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电流250A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汕头市2010年1季度信息价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电流250A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广州市2009年4季度信息价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 电流250A 查看价格 查看价格

台班 广州市2009年3季度信息价
材料名称 规格/需求量 报价数 最新报价
(元)
供应商 报价地区 最新报价时间
图书 详见本预算表随后附件的图书目录|153m44 1 查看价格 北京蓝鲸知图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2022-10-11
层双面图书 规格:900×450×2000mm 双面层设计,主体材质采用优质冷轧钢板成型,外有优质木护板,整体结实牢固,容量大.|76个 3 查看价格 广东科莱尔教学仪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全国   2020-12-09
地学研究应用服务器 地学研究应用服务器 1.地学研究应用服务器(华为)|1项 1 查看价格 北京众创同辉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   2021-03-21
建筑模型 1:110定制建筑模型3500×3500建筑用模型专用ABS跟进口亚克力制作,建筑路网发光,环境淡雅写实制作.|1套 3 查看价格 广州市尚雅模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   2022-11-09
文物目录检索柜(目录柜) 1、专业定制文物目录检索柜(目录柜)2、规格:W800×D400×H1800|1个 1 查看价格 成都东凌办公家具有限公司 四川   2019-10-31
图书 符合要求的图书目录给采购人挑选或由采购人提供书目,最终书目、复本率的确定由采购人同意方能供货.(2)提供全新的、未使用的图书,不脏、不旧.(3)图书封面印刷:封面(包手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护封|13200册 1 查看价格 广州市熹尚科技设备有限公司 全国   2020-07-01
层单面图书 尺寸:1800(mm)×400(mm)×800(mm)材料:钢制书柜|44套 1 查看价格 佛山市睿蒂家具有限公司 广东  阳江市 2022-05-24
控制保护 KB0-12C/M12/06M|1台 1 查看价格 广东中建普联股份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   2020-01-14

如从1988年2月汪坦先生率“中国近代建筑考察团”赴日访问,正式签署《关于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协议书》,5月“中国近代建筑讲习班”在天津举办、中日国际合作全面开始算起,至今已整整20个年头过去了!可以说,2008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国际合作20年”。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决定“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一是由于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是中日国际合作中国方面16个单位之一(蒋高宸教授主持);二是由于昆明作为中国西南边陲邻边界地区城市,其建筑不仅有很强的地域性,国际性的表现也别具特点。由此,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定为“近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性”。

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自2007年6月发出《征集论文启事》后,得到了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和有关方面研究人员的积极响应,来稿踊跃。经过对符合征集要求的论文进行认真筛选,并同部分作者进行沟通、修改,最终选取125篇收入此论文集。

125篇学术论文涉及10个有关方面的研究。

涉及邻边界地区城市及建筑之研究与保护的24篇(19%);涉及近代城市及建筑发展之考察研究的7篇(6%);涉及近代建筑类型与样式研究的13篇(10%);涉及近代历史地段考察研究与保护的13篇(10%);涉及工业遗产考察研究与保护利用的6篇(5%);涉及近代建筑考察研究的12篇(10%);涉及近代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13篇(10%);涉及近代建筑综合研究的15篇(12%);涉及近代建筑理论及史学研究的12篇(10%);涉及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业界研究的10篇(8%)。

论文作者按篇累计222人,其中在校学生59人,超过1/4。

博士研究生17人,其中第一作者12人(5人独立完成)、第二作者4人、第三作者1人;硕士研究生34人,其中第一作者24人(6人独立完成)、第二作者8人、第三作者2人;本科生8人,其中第一作者5人(2人独立完成)、第二作者1人、第三作者2人。

在校学生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论文作者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是近几年的一个显著特点。这表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越来越吸引了青年一代学人的关注和参与——这正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延续、发展、兴盛的象征。

一般来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由于时值清末、民国年间,亦可称之为“清末民国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同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在特性上有根本的区别,不同的体现。

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延续;另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建筑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传统承续与外来影响之双重性。

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来说,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既体现出传统承续,又体现出外来影响,可称之为“承续型”;第二类则是基本体现出外来影响,可称之为“影响型”。

鸦片战争后,沿海、沿江(长江)、邻边界城市,内陆交通枢纽城市的近代建筑,主要由外国直接传入,或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大,是文化移植的产物,属于“影响型”;内地某些城市和村镇侨乡以民居为主的建筑在中国传统基础上发展和延续,并主动吸纳外来建筑文化以及近代建造材料和技术,是文化承续的产物,属于“承续型”。

此外,个别的城市与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在古代历史时期,但由于特殊情况受到较强的外来影响,它与同时期的城市与建筑又迥然不同,而具有近代时期的某种特性,则也将其归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范畴,视为古代建筑体现出“近代性”,称之为“早发型”(第三类)。

比如,我们把澳门视为“中国近代城市之先导”,称之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虽然澳门的城市形成和建筑的发生发展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历史时期的三百多年前(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但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注重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澳门的城市和建筑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反之,对于只体现出传统承续,而没有体现出外来影响的近代时期的建筑,则不予以太多的关注,将其视为古代传统建筑在近代时期的重复(“近代之古代建筑”),称之为“后延型”(第四类)。此类建筑多为翻建、重修或新建的庙宇以及民居等。

综上所述,从特性方面来考虑,中国近代建筑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承续型”,既体现出传统承续,又体现出外来影响,但以体现传统承续为主;第二类是“影响型”,基本体现出外来影响,但有程度不等的传统承续表现;第三类是“早发型”,是具有“近代性”的中国古代时期的建筑,兼具前两类的特性;第四类是“后延型”,为古代时期的建筑在近代时期的重复,不体现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

因此,就“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近代建筑”这一概念来说,其中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含义可以更准确地表述为:“承续型”、“影响型”、“早发型”。而“后延型”则不包括在内。

对中国近代建筑价值的判定,应立足于充分认识其特性的基础之上。总体来说,中国近代建筑可分为“历史建筑”、“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三类来判定其价值。

其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类同于建设部2004年3月6日所发《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所列指的“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在上海,称之为“优秀历史建筑”;在天津,称之为“历史风貌建筑”。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来说,应遵循《文物保护法》进行管理和保护;对于“历史建筑”和“有价值的历史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总体来说,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公众对近代建筑开始予以更多的关注,认识不断提高,并进行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努力。

从国际和国内当前大的相关背景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适逢良机。

在国际上,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2003年提出的《亚太地区全球战略问题》(Global Strategy Issu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列出了亚太地区尚未被重视的九类世界遗产:①热带、沿海与海洋岛屿系统;②文化景观、圣山;③喀斯特与干草原景观;④史前与原始时期的动物化石、岩石艺术;⑤文明路线与汇聚地;⑥考古与古迹遗产;⑦近代与当代建筑;⑧民间风格的建筑;⑨工业遗产。同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动亚洲2003—2009计划》(Action Asia 2003—2009 Programme)中宣称,今后的世界遗产提名要特别关注中西亚遗产、近代与工业遗产、原始历史遗产、乡土建筑遗产。

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提出的研究分析报告《世界遗产名录:填补空白——未来行动计划》(The World Heritage List: Filling the Gaps-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指出,“文化路线与文化景观、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工业与技术项目”是 世界遗产名录及预备名录中较少反映的类型,提请注意。

在国内,国务院2005年12月印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提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并明确要求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把文化遗产普查列为“十一五”重点工作。

2007年4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通知》明确指出,“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工作正在进行。此次普查范围是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着重加强对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近现代优秀建筑、当代遗产等以往工作基础比较薄弱的文化遗产种类的普查工作。

2008年4月,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二十世纪遗产保护”,通过《二十世纪遗产保护无锡倡议》。

可以说,国内外的大环境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广阔舞台,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作为中日国际合作进行中国近代建筑调查工作(1988年5月—1991年10月)成果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至1996年2月已出版了16个分册。作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地反映近代建筑状况的专门著作,《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于1998年10月获中国建设部1998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此后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在1998年10月,“199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太原召开。这是1986年以来召开的第六次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全国性研讨会,是第一次在内地城市召开。同时,这次研讨会也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第一次国际研讨会。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过程中,有较多的国际行为。各国来华的传教士、商人、建筑师等各种人物参与其中,加之中国的留学生赴各国学习建筑,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成为世界建筑文化移植、交流、融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牵涉当时外国来华的各种人物、团体的背景和活动,涉及当时中国的留学生所去各国的建筑状况,没有各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与交流,许多问题无法搞清,仅靠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开展近代建筑史研究,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许多重要建筑的业主、设计人、营造者均为外国人(或同海外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华人),历经世事沧桑,历史资料的查找十分困难。近代中国社会政局动荡,房屋使用人变化频繁杂乱,原有建筑资料多有散失;有的资料当时由外国人自己保存,而后又被带往海外。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历史情况,在国内虽查无实据,但在海外出版物、相关报刊以及私家收藏中,却多有发现,因此查找、利用国外的资料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囿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中国的研究者尚不便直接赴海外追寻有关线索。

进行国际交流,通过外国研究者的努力,可以为我们之所不能、补我们之所不足。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者同日本方面所进行的合作,使我们收获颇丰;同其他各国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者的交流,也使我们受益匪浅。随着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的开展,国际交流也一定会迎来更广阔的远景。

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German architectur in China—Architectural Transfer)一书的前言中,德国学者华纳(Torsten Warner)不无深情地写道:“所有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中国建筑史的一部分,而且是西方文明史的一部分。保护这些古建筑及其城区将值得每位不遗余力的苦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对于正在蓬勃开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领域来说,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于1997年8月成立后,统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工作,使之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扩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98年太原研讨会以“中国东南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近代建筑比较”为主题,是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方向所做的第一次有意识的引导。时隔十年,实践证明,199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太原市的召开,对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近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相信,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西南边陲邻边界地区城市昆明召开,以“近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性”为主题,其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影响,再过十年,也一定会彰显出来,成为我们每个与会者的荣耀与骄傲!

1998年太原研讨会期间,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决定主编学术丛书《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从那次研讨会所接收的72篇论文中选取56篇,作为《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丛书的第一辑(1999年11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是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主编的学术丛书《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创办之始,也明确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以“研究面向现实、研究与保护并重”为宗旨。

时隔十年,《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丛书第六辑即将出版,所收论文篇数超过第一辑的两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有着多种不同寻常的意义——既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国际合作2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近代建筑总览》获中国建设部科技进步奖10周年纪念,还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第一次国际性研讨会召开10周年纪念、《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丛书创办10周年纪念。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承各位作者积极配合、清华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及“985工程”二期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资助,使之得以在研讨会之前问世。

作为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之一和承办单位,为开好此次会议,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进行了周密妥帖的安排。

在此,谨对大力支持会议召开的昆明理工大学各级领导,对为会议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各位老师和同学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热情代为刊载征求论文启事、进行相关报道的建筑杂志和文化媒体,对积极支持此次研讨会、踊跃提交论文的研究者,对清华大学出版社,对关注、支持此次研讨会的有关人士、机构和组织,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相信,7月在昆明举行的这次有着多种不同寻常意义的“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一定会顺利、圆满、成功!

本书是中国建筑学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丛书中的第六辑。其中收载了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的125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邻边界地区城市及建筑之研究与保护;近代城市及建筑发展之考察研究;近代建筑类型与样式研究;近代历史地段考察研究与保护;工业遗产考察研究与保护利用;近代建筑考察研究;近代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综合研究;近代建筑理论及史学研究;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业界研究诸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

本书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吸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对政府相关领导、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也有参考价值。本书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辅助教材,也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城市变迁有参考意义。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图书目录常见问题

  • 建筑施工的图书目录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 绿色建筑的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 小学生礼仪的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个人礼仪1 讲究礼貌 语言文明2 规范姿势 举止优雅3 服饰得体 注重形象第二篇 家庭礼仪1 家庭和睦 尊重长辈2 情同手足 有爱同辈第三篇 校园礼仪1 尊重师长 虚心学习2 团结同学 共同进...

作者:张复合 图书详细信息:

ISBN:9787302178743

定价:128元

印次:1-1

装帧:平装

印刷日期:2008-6-19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图书目录文献

中国近代建筑概况 中国近代建筑概况

格式:pdf

大小:237KB

页数: 5页

评分: 4.5

宁波帮与中国近代建筑业发展研究 宁波帮与中国近代建筑业发展研究

格式:pdf

大小:237KB

页数: 7页

评分: 4.6

中国近代建筑史既是一部异域建筑体系被动输入,本土木结构建筑走向解体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社会主动追求建筑现代化、探索建筑本土化的历史。这个过程中,在上海、天津、武汉、宁波等开埠城市,有一批领时代之先的营造商(现称为建筑商)和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积极参与租界区建设或旧城改建,迅速掌握现代建筑理念和组织结构方式,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营造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宁波帮营造商和设计师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在分析宁波帮及其特征、宁波帮在近代建筑行业的崛起、宁波帮与近代建筑遗存、宁波帮建筑文化特征等的基础上,明晰了宁波帮在中国近代建筑业中的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对中国近代建筑业发展的贡献,以作为今天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发展的借鉴。

立即下载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7)》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丛书的第七部——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刊(2010)。其中所载88篇论文,是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2010)从所征集的122篇学术论文中经审阅后选出的,内容涉及近代建筑史学研究;近代建筑样式及其演变研究:近代城乡发展研究及历史地段考察;近代建筑类型研究及个案考察;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近代历史地段及历史建筑研究与保护;近代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制度;近代建筑装饰变化及特征诸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7)》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汲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指导作用,对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具有参考价值。《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7)》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教材,又可作为了解当地人文、风土历史、城市变迁的指南。

目录: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记事(1986—2016)——纪念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三十年............................................................................张复合(1)

军事史视角下的近代建筑与城市研究.旅顺的双重属性及其遗产保护对策研究.................................................奚江琳于炳清都超峰(29)

清末广东黄埔的洋务建设与空间生产.................................................................................彭长歆(36)

中东铁路干线军事建筑类型初探..........................................................................周楠王岩(46)

吉林省中东铁路军事设施建筑调查与研究............................................................王新英张书铭(58)

旅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再开发与利用——以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为例...................................................................于大海聂伟(68)

海洋贸易视野下宁波与澳门传统城防体系比较研究...........................................................赵淑红(75)

贵州镇远和平村旧址的遗产价值与遗产地精神的保护及延续.................李欣宇钱毅杜凡丁(83)

从龙湾炮台的历史和格局看温州近代海防体系建设...........................................................黄培量(89)

围护与融合——17—20世纪四川藏区城镇的城墙建设...................................................田凯陈颖(96)

咸同兵燹与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演变.................................................................王益吴永发(103)

近代城市与建筑考察研究及保护"para" label-module="para">

澳门历史城区申报世界遗产历程之分析............................................................................张志源(126)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宁波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演变................................................姚颖(134)

北平文化旅游中心建设与故都城市空间生产(1928—1937)...............................................王谦(141)

张家口近代城市建设空间句法解析....................................................................孙青峰孙艳峰(150)

历史环境的回归与城市功能的整合——青岛近代历史城区保护的思考............................................................................陈雳(157)

昂昂溪中东铁路建筑群保护与管理解析.............................................................许晓婷刘松茯(166)

从价值角度谈历史建筑复原重建——以哈尔滨工人文化宫中东铁路职工住宅为例........................................刘文卿李琦(174)

近代图们江北岸渡船场村落的选址特点.............................................................林金花姜勇(181)

沈阳近代公园发展历程初探..............................................................................................孟飘(191)

"para" label-module="para">

问题"para" label-module="para">

沈阳近代建筑技术发展特征...............................................................................刘思铎陈伯超(207)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司道光刘大平(215)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模块化现象研究....................................................................郭威刘大平(221)

管窥近代上海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郑红彬(232)

哈尔滨文物建筑外饰面的冻害研究....................................................................王兰兰刘松茯(239)

东北近代建筑机制红砖尺寸解读........................................................................张书铭刘大平(246)

近代建筑类型与特征鼓浪屿近代私家园林考......................................................................................钱毅孟昳然(263)

小中山陵设计建造考——南岳忠烈祠对中山陵的承继与拓展.....................................................................李海霞(272)

中国近代火车站之胶济铁路济南站研究...............................................薛林平闫庆郑旭(283)

百子亭近代城市住宅之研究——以原敏兴旧居为例...............................................................................胡占芳周琦(292)

国货运动与南京现代化商业设施(1928—1937).............................................陈勐周琦(302)

博克图镇中东铁路历史建筑调研与浅析.............................................................曲蒙刘大平(312)

日据时期在中东铁路南满支线附属地内兴建的公共建筑....................................雷家玥刘大平(322)

中东铁路沿线东正教堂建筑研究........................................................................赵庆超刘大平(332)

上海震旦大学的校园建筑(1903—1952).......................................................................任轶(341)

沈阳张学良旧居历史价值研究.............................................................毕毅经真陈凯(348)

"para" label-module="para">

跨越1949年界限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初论——以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及其技术标准为例..........................................................刘亦师(357)

1919年实施的大连市建筑法规的特征...................................................................[日]西泽泰彦(374)

基于上海工部局年报(1923—1942)统计的工部局局属建筑管理研究............................朱晓明(381)

近代上海戏院建筑的安全性控制——关于消防规则和管理制度....................................................................汪晓茜张崇霞(393)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建筑物和构筑物统计分析...................冯铁宏李晓蕾王潮(402)

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文物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和对下一阶段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建议..........................................................杜凡丁李欣宇(408)

南京近代教会中学的肇始——金陵中学历史老建筑探析....................................................................王荷池周琦(419)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适应性策略——以金陵大学礼拜堂为例.......................................................................................韩艺宽(429)

《满洲建筑杂志》初考.......................................................................陈颖李张子薇姚逸可(437)

日本帝国主义时期的满洲建筑协会....................................................................陈建仲傅朝卿(445)

解析卢毓骏翻译勒"para" label-module="para">

谈19世纪英国建筑“现代实验”及其在近代中国的谱系延伸...........................程世卓朱海玄(463)

近40年东北城市史英文文献述评.....................................................................................许静(471)

"para" label-module="para">

20世纪2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教育及其在中国的移植与转化——以之江大学建筑系为例........................................................................钱锋王森民(481)

比利时传教士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和羹柏的教会建筑..............................................................................................罗薇(492)

建筑之旅:1949年中国建筑师的移民..............................................................................王浩娱(503)

亨利"para" label-module="para">

华盖建筑事务所立法院方案研究........................................................................高钢周琦(517)

近代职业建筑师从事机场建筑设计项目实践的研究..........................................................欧阳杰(524)

奚福泉20世纪30年代建筑设计手法探究.........................................................曲艺李芳星(531)

1932年的一份建筑评论——浅析刘既漂《武汉大学建筑之研究》..................................................张天洁王凯来(541)

茂旦洋行与美国康州卢弥斯学校规划及建筑设计..............................................................刘亦师(549)

卢毓骏与《防空建筑学》...................................................................................余君望李海清(563)

张镛森与东南大学建筑技术学科........................................................................王琳嫣李海清(571)

贝寿同的法院与监狱作品..................................................................................................贝蓓芝(582)

"para" label-module="para">

2014年第1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贵阳)综述....................................................刘亦师(591)

ABSTRACTS..............................................................................................................................(595)

后记..................................................................................................................................刘亦师(611)

本书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编纂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学术丛书的第七部——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会刊(2010)。其中所载88篇论文,是第12次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年会(2010)从所征集的122篇学术论文中经审阅后选出的,内容涉及近代建筑史学研究;近代建筑样式及其演变研究:近代城乡发展研究及历史地段考察;近代建筑类型研究及个案考察;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近代历史地段及历史建筑研究与保护;近代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近代建筑师、建筑教育及建筑制度;近代建筑装饰变化及特征诸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文献。

本书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汲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指导作用,对文物保护部门和开发单位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具有参考价值。本书既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资料、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历史理论教学教材,又可作为了解当地人文、风土历史、城市变迁的指南。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相关推荐
  • 相关百科
  • 相关知识
  • 相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