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周谊
序二/刘致平
序三/叶如棠
文人园林分布图
苏州市文人园林导览图
文人园林的发展——造园是体现澄怀观道的山林生活
隐士与文人园林/2
魏晋南北朝/8
唐代写意文人园林的兴起/11
走向精雅的两宋文人园林/16
写意化的元明文人园林/21
清代文人园林的建筑化/34
文人园林的艺术特征——古朴之美,融待入景,画中之游
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趣味/46
文学与园林/49
绘画与园林/53
布局和设计——以有限造无限,显苍然与明媚
园与宅/56
山水布局/56
空间的组织/59
借景/61
掇山和理水——结合峰峦动势之美与湖、沼、幽涧曲线
掇山/64
理水/68
文人园林的建筑形制与材料——灵巧清丽的馆、轩、榭、舫
文人园林建筑
江苏省/92
上海市/174
浙江省/188
广东省/190
附录一 建筑词汇/197
附录二 中国古建筑年表/199
江苏省
拙政园远香堂/92
拙政园倒影楼与外墙/93
拙政园小飞虹/94
拙政园香洲/95
拙政园西面园景与北寺塔/96
拙政园别有洞天/97
拙政园柳阴路曲/98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望柳阴路曲/99
拙政园见山楼/100
拙政园见山楼侧回廊/101
拙政园雪香云蔚亭/102
拙政园梧竹幽居/103
拙政园海棠春坞/104
拙政园绣绮亭/105
拙政园枇杷园/106
拙政园宜两亭望园景/107
拙政园回廊与宜两亭/110
拙政园倒影楼/111
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
北厅内景/113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扇窗/114
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115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116
狮子林扇亭/116
狮子林修竹阁/118
耦园城曲草堂/119
耦园吾爱亭与回廊/120
耦园山水间/121
网师园万卷堂内景/122
网师园藻耀高翔门/123
网师园撷秀楼内景/124
网师园竹松承茂门/125
网师园梯云室庭院/126
网师园梯云室石庭/127
网师园水池东北面景色/128
网师园五峰书屋侧门/129
网师园射鸭廊/130
网师园竹外一枝轩
看濯缨水阁/131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门/132
网师园殿春移窗景/133
网师园月到风来亭/134
网师园冷泉亭前围墙及树影/135
网师园小山丛桂轩/136
网师园樵风径望濯缨水阁/137
沧浪亭园门/138
沧浪亭内沧浪亭/138
怡园藕香榭内景/140
怡园复廊/141
艺圃慈庐门/142
艺圃浴鸥门/143
艺圃池南假山/144
留园古木交柯漏窗/146
留园华步小筑/149
留园明瑟楼/149
留园可亭/150
留园清风池馆/150
留园曲溪楼/152
留园曲溪楼/153
留园五峰仙馆/154
留园五峰仙馆内景/155
留园冠云楼西侧回廊/156
留园林泉耆硕之馆西侧夹道/157
退思园菰雨生凉、长桥与辛台/158
退思园闹红-舸与水香榭/159
瞻园北假山东侧南望园景/160
瞻园静妙堂/161
瞻园南假山与水池景观/162
寄畅园知鱼槛/163
寄畅园锦汇漪南望园景/164
个园湖石假山/167
个园宜雨轩/169
何园蝴蝶厅/171
何园方亭/173
上海市
豫园穿云龙墙/174
豫园和煦堂前龙墙/175
豫园渐入佳境屋顶/177
豫园打唱台/177
豫园万花楼前水池、假山与隔水花墙/178
豫园九狮轩/179
豫园大假山/180
豫园会景楼水池/181
醉白池池南看园景/182
醉白池池上草堂/183
秋霞圃碧梧轩与碧光亭/184
秋霞圃舟而不游轩/186
秋霞圃池东一角/187
浙江省
绮园曲堤/188
绮园花厅/189
绮园罨画桥/189
广东省
可园中部园景/191
可园可楼/191
余荫山房曲廊/192
余荫山房玲珑水榭内景/193
余荫山房临池别馆/194
余荫山房由游廊门罩望峥嵘假山/195
余荫山房深柳堂彩色玻璃/196
即以苏州为中心,沿南京、无锡、上海、扬州等城市及浙、粤各省,介绍中国著名的文人园林。在布局、建筑结构之外,更详加介绍园中掇山理水之美、回廊漏窗之胜、步移景异之妙、内外借景之巧,细细玩昧江南园林的精致之美。中国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代隐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艺术体现,在历经了漫长的由大而小、由野而文、由粗而精的深刻演化之后,到了晚期更成为士人阶层竞相构筑的理想的生活环境。而江南水光之胜,文人园林建筑尤多,其中以苏州居首。
中国的古代建筑源远流长,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到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可以考证的实物已可上溯至7000年前。当然,战国以前,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岁月,秦汉以降,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筑的技术和规模与时俱进,建筑艺术水平也显著提高。及至盛唐、明清的千余年间,建筑发展高峰迭起,建筑类型异彩纷呈,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作,从构造做法到用料色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放异彩,独树一帜。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能震撼民族心灵的是建筑。今天的炎黄子孙伫立景山之巅,眺望金光灿烂雄伟壮丽的紫禁城,谁不产生民族自豪之情!晚霞初起,凝视护城河边的故宫角楼,谁不感叹先人的巧夺天工。
爱建筑就是珍爱历吏,珍爱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成立之日起,即把整理出版中国传统建筑、弘扬中华文明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之一。20世纪50、60年代出版了梁思成、刘敦桢、童高、刘致平等先生的众多专著。改革开放之初,本着抢救古代建筑的初衷,在杨俊社长主持下,制订了中国古建筑学术专著的出版规划。虽然财力有限,仍拨专款20万元,组织建筑院校师生实地测绘,邀请专家撰文,从而陆续推出或编就了《中国古建筑》、《承德古建筑》、《中国园林艺术》、《曲阜孔庙建筑》、《普陀山古建筑》以及《颐和园》等大型学术画册和5卷本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前三部著作1984年首先在香港推出,引起轰动;《中国园林艺术》还出版了英、法、德文版,其中单是德文版一次印刷即达40000册,影响之大,可以想见。这些著作既有专文论述,又配有大量测绘线图和彩色图片,对于弘扬、保存和维护国之瑰宝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诚然,这些图书学术性较强,主要为专业人士所用。
1989年3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一届对外合作出版洽谈会上,我看到台湾翻译出版的一套《世界建筑全集》。洋洋10卷主要介绍西方古代建筑。,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却只有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三五幅图片,是中国没有融入世界,还是作者不了解中国"para s13323" label-module="para">2100433B
过去看过这类资料。我国古代的建筑师们为达到“保暖”的效果,将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五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房间。为使热力...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殿:高大的房屋,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前者如:大雄宝殿,后者如:太和殿。室:房屋或内室。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
黄鹤楼(YellowCraneTower)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
论中国古建筑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功能性特点来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宫殿陵墓建筑、纪念性 建筑、宗教性建筑、住宅性建筑、园林建筑这几个大的类别。 但以美学的角度,建筑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美学元素中,概括起来大致有:主题、 重点、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衬托、对称、均衡、隐喻、虚实、质感等等。 -- 摘自《实用美学》第三章建筑美学第一节 那么,这篇文章中就从古代建筑美的规律来论述, 首先是比例。所谓的比例, 简单的说就是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或构件与整体之间存在的一种数字关系。公元 1 世纪一位罗马工程师马可· 维特鲁威非常重视比例, 提出了建筑的比例应该以人 体的比例为依据的主张。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分。这三个 部分经过发展,调整,成熟,形成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与形制。古代建筑立面比例 之美体现于建筑的结筑之美与装饰之美上。 在建筑的半面中运用了正方形、 正多 边形、长方形等。
中国的古代建筑源远流长,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到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可以考证的实物已可上溯至7000年前。当然,战国以前,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岁月,秦汉以降,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筑的技术和规模与时俱进,建筑艺术水平也显著提高。及至盛唐、明清的千余年间,建筑发展高峰迭起,建筑类型异彩纷呈,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作,从构造做法到用料色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放异彩,独树一帜。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能震撼民族心灵的是建筑。今天的炎黄子孙伫立景山之巅,眺望金光灿烂雄伟壮丽的紫禁城,谁不产生民族自豪之情!晚霞初起,凝视护城河边的故宫角楼,谁不感叹先人的巧夺天工。
珍爱建筑就是珍爱历史,珍爱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成立之日起,即把整理出版中国传统建筑、弘扬中华文明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之一。20世纪50、60年代出版了梁思成、刘敦桢、童高、刘致平等先生的众多专著。改革开放之初,本着抢救古代建筑的初衷,在杨俊社长主持下,制订了中国古建筑学术专著的出版规划。虽然财力有限,仍拨专款20万元,组织建筑院校师生实地测绘,邀请专家撰文,从而陆续推出或编就了《中国古建筑》、《承德古建筑》、《中国园林艺术》、《曲阜孔庙建筑》、《普陀山古建筑》以及《颐和园》等大型学术画册和5卷本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前三部著作1984年首先在香港推出,引起轰动;《中国园林艺术》还出版了英、法、德文版,其中单是德文版一次印刷即达40000~,影响之大,可以想见。这些著作既有专文论述,又配有大量测绘线图和彩色图片,对于弘扬、保存和维护国之瑰宝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诚然,这些图书学术性较强,主要为专业人士所用。
1989年3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一届对外合作出版洽谈会上,我看到台湾翻译出版的一套《世界建筑全集》。洋洋10卷主要介绍西方古代建筑。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却只有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三五幅图片,是中国没有融入世界,还是作者不了解中国"_blank" href="/item/台湾光复/4482982" data-lemmaid="4482982">台湾光复书局的响应。几经商榷,合作方案敲定:我方组织专家编撰、摄影,台方提供10万美元和照相设备,1992年推出台湾版。1989年11月合作出版的签约典礼在北京举行。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按期完成任务,我们决定以本社作者为主完成本书。一是便于指挥调度,二是锻炼队伍,三能留住知识产权。2100433B
城池的兴建起于防御功能,中国历代王朝无不耗费大批人力物力兴筑坚固的都城,以巩固王权。无论是边塞重镇,或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均各自成为一个完备的御敌系统。长城横亘于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与都城及边塞构成千里江山万里城的多重防御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极为伟大的军事工程。
在我们平时寻访参观的木结构古建筑上,有时候会发现很多“萌萌哒”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
本篇我们来了解古建筑的这一特殊构件:“角神”。
角神-位置
在我们平时寻访参观的木结构古建筑上,木构铺作层是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但是就在这最引人注目的木结构铺作当中,却有一个最不起眼的构件--- 角神。为什么说这个构件最不起眼呢?第一,这个构件由于性质和所在位置特殊,并不是每一组铺作层中都有;第二,该构件与所在铺作层中的其他构件结合程度不密切,常常堕掉无存;第三,该构件的构造作用不大,主要起装饰作用,所以容易给人忽略。而事实上,该构件的存在与否确实对古建筑的影响不大,但它毕竟是铺作层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就我寻访的所见总结一下,看看该构件对我们认识木结构有无帮助。
角神-释义
在公认的木结构经典《营造法式》中作为铺作构件的角神,也像其他构件一样,李诫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却几次三番地描述了它:一《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一·飞枊》中首次提到了角神“......别施由枊,长同角枊,广或加一份至二份。所坐枓上安角神,若宝藏神,或宝瓶。”二《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总铺作次序》“至角各于角枊之上别施一枊,谓之由枊,以坐角神。”三《营造法式卷十二·雕作制度·混作》“七曰角神,施之于屋出入转角大角梁之下,及帐座腰内之类亦用之。”四《营造法式卷十二·旋作制度》“搘角梁宝瓶......瓶上施仰莲胡桃子,下坐合莲”五《营造法式卷二十四·诸作功限一》“角神,高一尺五寸,七功一分四厘。”六《营造法式卷二十四·诸作功限一·旋作》“搘角梁宝瓶,每径五寸”七《营造法式卷二十八·诸作等第》“角神,宝藏神同。”
另外,关于“角神”的权威性定义有两条:1、梁思成解释说“宝瓶是放在角由枊之上以支承大角梁的构件,有时刻作力士形象,称角神。”见《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第251页;2、陈明达解释说,角神是“坐于转角铺作由枊平盘枓上,上承大角梁”的构件。见《“营造法式”辞解》第174页。
角神也称“宝藏神”或“宝瓶”;它所在的位置,是转角铺作的由枊之上,大角梁之下;其用途是“搘角梁”即支承大角梁。(从以上第三条可以看出,小木作帐座上也有这个构件。)
各时期-角神
角神(宝瓶)·佛光寺东大殿·唐
角神·青莲寺大雄宝殿·宋
角神·明·榆次城隍庙山门
角神·平遥双林寺大雄宝殿·明
角神·北京天宁寺塔·辽
角神·青莲寺藏经阁·宋
角神(宝瓶)·佛光寺东大殿·唐
角神(宝瓶)·晋祠圣母殿上檐·宋
角神(宝瓶)·晋祠圣母殿下檐·宋
角神(葫芦瓶)·佛头寺大殿·宋
角神(宝瓶)·会仙观三清殿·金
角神(宝瓶)·平遥永福寺正殿·明
角神(宝瓶)·佛光寺东大殿·唐
角神·白玉宫正殿·金
角神·章耀寺正殿·元
角神(宝瓶)·佛光寺东大殿·唐
角神·奉国寺大殿·辽
角神(宝瓶)·崇善寺大悲阁·明
根据以上图片,以后我们在参观的木结构古建筑时,就清楚的知道角神的位置,希望对我们认识木结构有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