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9年4月1日 | 页 数 | 494 页 |
开 本 | 16 开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208081406 |
我可以没完没了地谈论巫鸿的《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但受篇幅所限我只举出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巫鸿并未把艺术品作为多样而变化中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我仍能清楚地回忆起自己90年代初对本书草稿大快朵颐之时的如醉如痴:如果美术史这个领域仍有能力生产出具有如此质量、如此广阔含义的著作,那么这个学科看来还有希望——在我看来,此书完全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
——伊万兰
“纪念碑性”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关于礼器的社会功能、宗教政治功能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作者认为,中国艺术和建筑有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此三者所具有的重要宗教和政治内涵里的一种核心精神,即“纪念碑性”。此三者所体现的“纪念碑性”伴随着中国物质文化发展中材料、工具的变迁中,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关系。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作者通过“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特殊表现来确定中国艺术传统的某些基本特性。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作者希望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古代美术内部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檩注解檩: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窗有___、 ___、 ___、 ___、五种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使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建筑的审美中心。有板棂窗、格扇、隔断、支摘窗、遮羞窗等. 窗子的传统构造十分考究,窗棂上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构成种类繁...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缤纷绚丽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许多建筑装饰元素不但形式优美,应用广泛,而且与社会审美价值观和生活哲学观联系紧密,是研究古代民族传统和审美理念的重要载体。如今,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正不断朝国际化、多元化方向迈进,学习、借鉴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手法,将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发扬光大,就成为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导论 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
第一章 礼制艺术的时代
第二章 宗庙、宫殿与墓葬
第三章 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第四章 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附录
插图与地图出处
引用文献目录
索引
译者后记
插图与地图
年表
本书由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巫鸿教授撰写,一经出版即在西方汉学界和艺术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与论战,被Art Forum列为1990年代最具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导论: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以下为正文五章:
第一章 礼制艺术的时代
第二章 宗庙、宫殿与墓葬
第三章 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第四章 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纪念碑性”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关于礼器的社会功能、宗教政治功能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作者认为,中国艺术和建筑有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此三者所具有的重要宗教和政治内涵里的一种核心精神,即“纪念碑性”。此三者所体现的“纪念碑性”伴随着中国物质文化发展中材料、工具的变迁中,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关系。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作者通过“纪念碑性”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的特殊表现来确定中国艺术传统的某些基本特性。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作者希望通过对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的观察去发掘中国古代美术内部的连续性和凝聚力。
巫鸿,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后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80-1987年负笈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任教,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现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
其著作包括《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美国亚洲学年会1989年度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1996年度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1990年代最具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1996,获美国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