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 | 作 者 | 王鲁民 |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997年12月 |
定 价 | 18.00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560818085 |
引 言
第一章 凤鸟图形与中国古典建筑
1.1凤鸟图形和屋面举折的产生
1.2“反宇”辨
1.3飞檐翼角源流
1.4鸱尾发源
1.5�的意义及其产生
第二章 工字形平面建筑的研究
2.1玄室与旋室
2.2玄室之意义
2.3偶数开间的产生与消失
2.4玄圃与中国园林之原型
第三章 都柱与四阿
3.1坡塘铜屋与都柱
3.2帝的意义与斗的使用
3.3四阿重屋考
3.4回形
3.5营国制度与择中布局
第四章 中国古典木构大木作考察
4.1殿堂式结构与都柱原型
4.2抬梁式结构与推山做法
4.3斗�的结合与斗�型制的变迁
4.4昂与斗�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章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研究
5.1中国建筑等级制度简述
5.2建筑等级制度与中国古典建筑的演变
第六章 正统居处形态与中国古典园林
6.1中国正统居处方式与建筑
6.2中国古典园林意象
第七章 余论
王鲁民教授,男,1955年生,山东日照市人,中共党员,城市建设史博士生导师,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生导师,2004年到深圳大学任教,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科研工程项目30余项。学士,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1982);硕士,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1989);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1994)。讲师(1989);副教授(1993);教授(1997);硕士生导师(1996);博士生导师(2001) 。
建筑文化,是近年来人们一直关心的一个课题,本书运用文献资料、考古发掘和建筑实物及形象资料相结合、相比照的方法,力图阐明中国古典建筑的文化意义,以求取得对中国建筑及其历史的更为真切的理解。
本书揭示了中国古典建筑与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凤鸟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了玄官型制和这种独特建筑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研究了昆仑建木和四阿九州两种宇宙模式与早期穴居建筑的联系。在以上研究的过程中,讨论了举折、反宇、飞檐椽、�木、工字殿、玄圃、斗、阙、中心都柱结构、抬梁式结构和殿堂式结构、斗�的发展与演变、推山做法、亚形、回形屋等的发生及意义。
此外,书中还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对“高贵”的追求是中国古代建筑形式发展和变化的动力之一。提出了在传统的正统居处观念中,建筑应该是礼仪活动展开的场所,对于古人来说,这样的宫室才能与巢穴区别开来。此外还探讨了正统居处观念对于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中国古典园林发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特征和意义。
本书适合建筑、历史、园林及考古专业人员及爱好者阅读。
雪白的墙壁,青黑的瓦,用来描写房屋的。建筑色彩上,江南民居青砖、粉墙、黛瓦,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屋盖是青瓦,外墙用砖砌,屋顶、屋檐、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和粉墙黛瓦、庭院...
中国古典建筑屋顶形式: 1. 屋面:屋面就是建筑屋顶的表面,它主要是指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占据了屋顶的较大面积,或者说屋面是屋顶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 2.  ...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
我们每天穿梭在各个建筑物中,建筑文化氛围不仅传递着传统精神的内涵,而且丰富了生活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其实,建筑的意义不仅仅于此,它们还是源远流长的历史的见证,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中国古典建筑深受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在建筑实体中投射了很深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就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建筑的影响分析中国古典建筑的文化意蕴。
中文名: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
作者: 俞孔坚
图书分类: 文学理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发行时间: 2004年08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本书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大教授俞孔坚先生探讨风水模式和理想景观模式的结构特征及其深层意义的关于景观设计及风水文化的学术力作。作者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揭示了理想风水模式和中国文化中的其他理想景观模式和统计心理学的理想景观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结构特征,从而对中国风水理论进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学意义上的阐释。作为一位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实践者,作者本着尊重与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信仰、尊重当地的自然与文化进程的专业态度,揭示风水的文化意义,既反对宣传迷信的观念,也非简单的持批评的态度而对这一现象漠然置之。本书图文并茂,不只对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工作者,而且对一切对中国风水文化有兴趣、希望对自己的居处环境有所认知的读者,都将提供有益的知识。
本书选录了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始以来,已经发表的与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相关的社会与精神文化领域的考古学研究论文,内容涉及考古学理论、聚落考古、历史学、地理信息系统、体质人类学以及年代学等方面。
本书适合考古学、历史学、年代学以及人类学等研究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