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外文名 | 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
---|---|---|---|
简 称 | 地球物理所 | 创办时间 | 1950年 |
主管部门 | 中国地震局 | 专职院士数 | 5人 |
博士点 | 1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 | 3个(2个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 |
博士后流动站 | 1个 | 现任所长 | 吴忠良 |
机构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球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学、地球物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球物理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生规模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有在读研究生共211人,其中博士生118名,硕士生及以同等学力攻读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共93名。
●导师数量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有研究生导师57名(包括外单位专家兼职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33人,近80%为中青年导师。
●联培专项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北京大学有“联合招生培养博士生”项目。每年有3个左右联培博士生名额。联培博士生具有双重学籍;实行双导师制。联培学生可与北京大学正式招收的博士生同样享受北大的教学、图书资料、信息检索等资源;毕业时符合北京大学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资格,将获得北大颁发的博士毕业证和学位证,同时也获得地球物理所毕业证。
●奖助体系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多种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研究所防震减灾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此外,还有中国地震局设立的面向地震系统毕业生的学位论文奖,及研究所设立的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
●培养成果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自1978年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累计培养毕业了510余名研究生,毕业生绝大多数就职于中国地震系统各有关单位。
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召开地球物理机构调整座谈会。会议决定组建地球物理研究所,并确定了所址、所内机构设置及工作目标。同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
1951年10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联合上海工作站(1953年7月撤销)。
1953年2月,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随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赴苏联访问考察。
195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由南京迁到北京,北京工作站同时撤消。
1965年3月,中央专门委员会向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下达建立地震核侦察速报系统的国防任务。地球物理研究所于当年12月24日作了首次速报并取得成功。
1966年2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陕西)、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分所。同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地球物理局第一次工作会议,决定中国科学院所属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划归地球物理局,承担地震工作。
1970年1月17日至2月9日,第一次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建议成立国家地震局。四月二十八日,中国科学院决定把直属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南大地构造研究室等单位的建制和人员划归拟议中的国家地震局。7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出《关于组建地震工作队伍问题的请示报告》,建议成立国家地震局,设在中国科学院。
1971年8月2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地震局,作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办事机构,由中国科学院代管。
1984年9月11日,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批准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北京大学地质系四单位提出的关于建立地震学联合基金的请示报告;10月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第九次常务理事会在北京举行,决定学会挂靠单位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改为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0年11月6一7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于在北京共同召开了庆祝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大会。
1998年,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改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承担项目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近年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大计划课题、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数十个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
●成果获奖
根据2017年4月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数十项开拓性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150多项。
●开创性研究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作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机构,开创中国地球物理观测仪器研制、深部构造研究、宏观地震学和历史地震研究、震源物理研究、核爆炸地震监测研究、数字地震学研究、近震源强地面运动地震学研究、火山地震研究、地震社会学研究、矿山地震研究等方面研究工作。
刊物简介 |
图片 |
《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地震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地震学报》已列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 |
|
《国际地震动态》创刊于1971年,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该刊的宗旨是及时报道国内外在地震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国内外在地震预报、地震预防、地震应急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
|
《CT理论与应用研究》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CT理论与应用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CT科技的前沿和进展。期刊是中国少数专门刊登CT理论与应用科技领域研究成果的中英文学术刊物之一,自2004年第1期起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
《世界地震译丛》是中国国内唯一介绍国际地球科学的刊物,设有“综述”、“论文”、“讲座”、“消息”等栏目,主要报道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工程抗震和地震预报、地震前兆、震源物理、岩石实验、地震减灾、地学观测及数据处理、地电地磁以及石油物探、矿山与地震和核电站选址与地震等方面的重要论文,多次被确定为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并获得中国地震局优秀期刊奖和北京市优秀期刊奖。 |
|
一个字:牛。两个字:很牛。三个字:真很牛。四个字:真的很牛。五个字:的确是很牛。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IEM)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系统地开展地震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研究的研究所。与国外...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址是: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29号。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4年,是国内唯一以地震工程和防灾减灾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历程】:...
我是这个单位09年的学生。你说的这个问题是基本不会出现的。原则是一志愿优先复试。退一步讲即使这个单位有这个要求也不会在复试资格上做文章,在复试的时候刷人很多的,想留什么样的学生,想刷掉什么样的学生在复...
2019年10月26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李永华获得地球物理领域2019年度赵九章科学奖。
职务 |
姓名 |
所长、党委副书记 |
吴忠良 |
党委书记、副所长 |
乔森 |
副所长 |
高孟、杨建思、宁为民、张东宁 |
纪委书记 |
宁为民 |
参考来源: |
●平台数据资源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建有国家地磁台网中心、国家地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信息服务网络中心、中国地震台阵技术中心、中国地震台阵数据中心、地震现场流动监测技术中心、国家测震台网仪器质量检测中心技术系统、大规模并行科学计算平台等基础技术平台。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另与若干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合作建设有主动震源探测平台、活断层探测技术平台,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有可开展地震观测任务的地震台站。
●馆藏资源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拥有中国馆藏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地球物理图书及资料,藏有自1869年以后的地磁、地球物理资料和专业书刊达20余万册。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有职工250余人,其中,科研业务人员206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42人,先后有6人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6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34人分别获得 “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入选人事部“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等人才专项。有1人入选科技部国家科技创新计划“青年领军人才”人选,1个研究团队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聿贤 、陈顒 、陈运泰 、曾融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
国家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工程抗震减灾设计地震动研究”创新团队
根据2017年4月该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建有1个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设有9个研究室、1个研究中心、2个研究推进组和1个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
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实验室
研究室:数字地震学与震源物理研究室、工程地震学与城市减灾(地震社会学)研究室、实验地球物理研究室、实时地震学与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室、地磁学与震磁电关系研究室、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研究室、全球地震活动与核查技术研究室、地球内部物理学与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室、地震数据分析与地球物理计算技术研究室
研究中心:防震减灾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推进组:地震预测研究推进组、地震应急技术推进组
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
所徽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徽整体呈圆形,中间的环形是英文字母“G”的变形,代表“Geophysics”,表明研究所是以“地球物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G”中间的形状是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中下方的波纹代表地震波,这都说明研究所作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的使命和理想信念:研究地球物理,为减轻地震灾害服务。标志的上方是研究所的中文名,下方是中文名对应的英文名。
2016年3月8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紫竹院公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教活动。活动以“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教,提升民众防灾减灾意识”为主题,由专家志愿者向现场的居民和游客讲解地震专业基本知识,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及现场咨询,并发放了图书、宣传册、光盘等多种科普宣传资料近500份,参与活动的居民群众约300多人次。
2015年5月22日,举行,分田径和趣味2大类项目,共设置7个大项、38个小项。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该次运动会上取得总分第二名的成绩。
2014年4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在“世界地球日”联合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2013年5月12日,在中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活动。该次活动由三部分构成,针对不同的对象以科研基础设施开放、仪器原理展示和地震知识专场科普报告等不同形式开展活动,并开放了研究所本部(北京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地磁台网中心等)、鹫峰地震台供来访者参观。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SinoProbe)概况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国发【 2006】4 号文)的战略部署,揭示 地球深部结构与组成,减轻资源、灾害和环境多重压力, 响应国际地球科学发展趋势, 参与 全球地学竞争,国家启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SinoProbe)”(2008-2012),作为 “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科学计划,由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总体目标是, 为实施“地壳探测工程” 做好关键技术准备, 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 形成对固体地球深部层圈进行立体探测的技术方法 体系;在不同景观、 复杂矿集区、 含油气盆地、 重大地质灾害区等关键地带进行实验与示范, 形成若干深部探测实验基地; 围绕现代地球科学难题和热点问题, 部署实验研究工作; 实现 深部探测数据的融合与共享, 建立深部探测数据管理系统;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7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称测地所)坐落在美丽的东湖之滨,是中科院唯 一从事大地测量学研究的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 地壳局部和整体运动、 地球内 部结构及圈层的相互作用、 大地测量在国防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长江中游 环境灾害的监测与研究, 湿地演化与生态修复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在国 内地学界以学科精干、 方向明确独树一帜, 在国际大地测量学研究领域中占据一 席之地。许厚泽院士曾任两届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 两届国际重力委员会副主席 等职务。 测地所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 拥有“测绘科学 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固体地球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两个博士学位 授予点,固体地球物理学、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和自然地理学三个硕士学位授 予点。 测地所不仅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 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 而且
截至2018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为地球物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
地球物理学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根据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中国研究所内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此外,研究所还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
根据2018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具有高级研究人员100人,中级研究人员1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高级专家3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陈顒(双聘)、石耀霖(双聘)
中共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1人):雷建设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雷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黄帅
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2人):张景发 、吕悦军
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2人):王成虎 、任俊杰
根据2018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有一个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及2个中国地震局研究中心,另下设10个所属科研机构。
中国地震局重点实验室(1个):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震局研究中心(2个):地震卫星应用中心 、北京市地震观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机构(10个):地壳动力学研究室、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研究室、断层力学研究室、地壳应力研究室、地震监测与预测研究室、工程地震研究室、地球物理探测与地震救援技术研究室、地壳运动与遥感应用研究室、地震信息网络研究室、电磁卫星技术与应用研究室
图书资源
中国地震局图书馆是由中国地震局主办、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承办、中国地震局系统各单位协办的专业图书馆,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服务。 其中包含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23种数据库。
设施设备
根据2018年1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地震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房屋面积约1000平方米,拥有宇宙成因核素超净实验室、三维滞弹性应变恢复系统、热/光释光自动测量仪等主要实验设备211台,价值人民币4016万元。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力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生规模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有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0余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近70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博士后若干人。
●奖助体系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设有助学金、用餐补贴、医疗补贴等资助金。此外还设有国家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可获得科研论著奖。特别优秀的博士学生还可申请“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
●培养模式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硕士生培养年限为三年,实行“所院联合、两段式教育”。第一学年基础课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代培,第二、三学年回所做论文,研究生的毕业就业工作实行双向选择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