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 | 作 者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1年6月1日 |
页 数 | 543 页 | 装 帧 | 平装 |
ISBN | 9787112132720, 711213272X | 正文语种 | |
条形码 |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有两种思路:一是整体论。长期以来我们试图从整体上、宏观上、高层上来对人居环境进行系统地设计、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这种思路并没有错,因为我们缺乏从复杂科学的办法来对人类聚居的模式进行整体地、系统地把握与分析。另一方面,应立足于组成城市的最基本元素——人与人和人与物微观行为分析。
代序 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仇保兴)
导言
第一篇 最新进展
1 起步与探索:《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概览
1.1 编制背景
1.2 框架结构
1.3 主要观点梳理
1.4 总结与改善
2 推广与深入:2010~2011年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2.1 政府层:政府高度重视,宏观层面引导
2.2 学术层:学术交流频繁,理念日渐清晰
2.3 技术层:技术日趋成熟,体系逐步完善
2.4 实践层:实践探索加强,示范带动发展
2.5 探索层:探索研究深人,理论实践结合
3 应对气候变化:2010~2011年低碳生态城市国际动态
3.1 技术动态:注重低碳发展策略
3.2 实践动态:以低碳和零碳排放为目标,制订行动计划
4 实施挑战与发展趋势
4.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挑战
4.2 低碳生态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篇 认识与思考
1 争鸣与讨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之必要性
1.1 生态城是人类进化历程的必然抉择
1.2 中国生态城的迷失?
1.3 中国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总体思路
2 传承与超越——中西方原始生态文明观的差异及对现代生态城的启示
2.1 中西方古文化中的“自然”观之差异
2.2 中西古建筑的美学之差异
2.3 中西城镇选址模式之差异
2.4 中西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之差异
2.5 中西园林文化之差异
3 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3.1 时代的背景
3.2 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3.3 整体推行模式
3.4 五大推行步骤
3.5 小结
第三篇 方法与技术
1 低碳生态城市技术体系的重要性和构成
2 规划与土地利用方法技术
2.1 不同层面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
2.2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创新技术
3 温室气体排放评估
3.1 以排放为中心的IPCC和WRI/WBCSD温室气体排放模型
3.2 以需求为中心混合生命周期方法
3.3 美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
3.4 中国当前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
4 政策管理体系
4.1 政策管理模式
4.2 政策体系框架
4.3 政策激励手段
5 绿色建筑
5.1 绿色建筑专项技术
5.2 绿色建筑集成技术
6 能源规划和利用技术
6.1 能源规划方法
6.2 能源利用关键技术
7 水资源利用
7.1 城市水系统规划
7.2 非传统水资源开发技术
7.3 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技术
7.4 源分离生态卫生排水系统技术
8 垃圾处理与利用
8.1 垃圾减量化技术
8.2 垃圾资源化技术
8.3 垃圾无害化技术
9 交通
9.1 低碳交通发展技术
9.2 非机动交通(自行车和步行)规划技术
10 生态环境保护
10.1 生态规划技术方法
10.2 生态设计技术方法
11 小结
11.1 存在问题
11.2 发展趋势
第四篇 实践与探索
1 十大生态示范城市(区)实践分析
1.1 深圳光明新区:绿色新城
1.2 成都龙泉驿:田园城市
1.3 无锡太湖新城:资源管理
1.4 合肥滨湖新区:生态滨湖
l.5 上海南桥新城:郊区卫星城
1.6 中新天津生态城:探索先锋
1.7 曹妃甸生态城:深化实践
1.8 武汉王家墩:绿色CBD
1.9 厦门集美新城:滨水环湾
1.10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激励政策
1.11 对比与分析
2 低碳生态城市专项实践案例
2.1 城市探索:深圳
2.2 循环经济发展:武汉
2.3 两型社会城乡建设:长沙
2.4 低碳交通:昆明呈贡新区
2.5 能源规划:厦门创新科技园
2.6 生态修复:安徽淮南
2.7 绿色新农村:四川盐边
2.8 绿色地产:企业先锋实践
3 小结
第五篇 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体系构建及试评结果(公布)
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编制的背景和意义
1.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的研究背景
1.2 生态宜居城市研究进展
1.3 指数发布的意义
2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的研究思路与指标构建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3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
3.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结果一过程指数初步评估
3.2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要素评价
3.3 城市发展路径分析
4 小结
附录
附录1 专家论文汇编
专题一 技术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技术体系
专题二 城市规划
2010年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综述
生态城市规划的若干思考——基于《城乡规划法》的理解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低碳发展的核心
城市生态规划技术方法体系架构
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专题三 政策管理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政策体系与管理体系
专题四 产业经济
低碳生态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专题五 绿色建筑
低成本绿色建筑之路
专题六 交通
低碳生态城市的交通体系
低碳交通的实践
专题七 能源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筑能源规划
专题八 水资源
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水系统构建
低碳生态城市的水资源规划与水环境治理技术——如何营造清澈的城市
nars自然水景
低碳生态城市水系统的构建
专题九 固体废弃物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固体废物处理策略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温室气体减排
从全过程和全生命周期探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低碳化管理
专题十 景观设计
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和案例
附录2 2010~2011年低碳生态城建设发展大事记
附录3 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2010~2011年学术交流汇编
附录4 2011年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重要学术活动预报
后记2100433B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吸纳了国内相关领域众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分最新进展、认识与思考、方法与技术、实践与探索、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等五篇介绍低碳生态城市理念、技术体系与典型案例,后附专家论文汇编。本报告相当于一本年度白皮书,对于城市发展路径而言是一门方法论,对于城市建设技术而言是一本工具书,对于数据需求而言是一本统计年鉴。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是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好大的一个话题啊。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很多国家都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新西兰、澳大...
生态城市(英文:Eco-City),是一种在生产生活中尽可能降低对于能源、水或是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城市能耗,以降低热量及工业、生活废弃物排放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生态城市的特征: ①健康、和谐:具有和谐的生态秩序,区域生命支持系统能提供正常和稳定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健康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生产资料呈持续积累和盈余趋势。 ②高效、活力:生态城市将改变现代城市“高...
2012年7月5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倡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各地方政府联合主办的“生态城市中国行”——“绿色让城市更幸福”主题活动在昆山市花桥低碳商务城举办。活动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出席并参观了由南京丰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昆山花桥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园等项目。南京丰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该园区编制了科学合理的区域能源规划,并实施建设了集成地源热泵集中空调系统等多种建筑节能技术的供冷、供热能源站,
低碳生态城市案例介绍_十九_伦敦低碳城市建设_下_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由国内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众多学者合著完成。分三篇从认识与思考、方法与技术和实践与探索等方面系统展现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年度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其中选取的国内15个典型案例具有一定代表性与示范性,探讨了实现低碳生态目标的路径和模式。对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代序 全球视野下的城镇化模式思考(仇保兴)
导言
第一篇 最新进展
1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概览
1.1 编制背景
1.2 框架结构
1.3 主要观点
1.4 总结改善
2 2011~2012低碳生态城市国际动态
2.1 宏观经济动态: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2 政策动态:量化气候目标推动各领域低碳发展
2.3 实践动态:实施低碳生态策略改善城市环境
3 2011~2012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3.1 政策指引:“十二五”新起点
3.2 学术支持: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的展示平台
3.3 技术发展:综合集成的低碳生态城市系统解决方法
3.4 实践探索:推进低碳生态城市的演变趋势
4 实施挑战与发展趋势
4.1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挑战
4.2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第二篇 认识与思考
1 回眸·反思
1.1 人类的困境
1.2 生态理念与低碳追求
1.3 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和问题
2 求索·转型
2.1 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之探索
2.2 生态文明下的中国城市转型与发展
2.3 重建城市“微循环”
3 绿色·创新
3.1 面向信息化时代的绿色建筑新范式
3.2 生态城市的数字畅想
3.3 绿色小城镇谱写新华章
3.4 系统协同优化下的城镇“微转型”
4 小结
第三篇 方法与技术
1 低碳生态城市重建微循环体系
1.1 低碳生态城市重建微循环体系理论介绍
1.2 低碳生态城市重建微循环理论体系的公众认知调查问卷分析
2 微降解
2.1 生态城市水循环系统的新理念与大趋势
2.2 基于不同尺度的水生态设计方法
2.3 源分离的生态排水系统构建
2.4 污水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技术
2.5 城市生物质固废处理技术
2.6 生活垃圾分类
3 微能源
3.1 分布式能源及微网技术
3.2 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技术
3.3 区域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
4 微冲击
4.1 城市雨洪管理机制一源头径流削减与控制技术
4.2 智能化城市雨洪管理技术
4.3 城市排水系统计算机模拟技术
4.4 低冲击开发技术
5 微更生
5.1 微更生技术的公众认知
5.2 城市“城中村”的有机更新技术
5.3 街区的生态化改造
5.4 生态校园的综合设计方法
6 微交通
6.1 快速机动化背景下的城市微交通
7 微创业
7.1 微创业体系建立探讨
7.2 京南农业硅谷规划与实践
8 微绿地
8.1 提升城市中心区立体绿化绿量的技术
8.2 生态住宅小区的立体绿化改造
9 微调控
9.1 从微调控角度思考我国低碳生态社区建设与管理
9.2 智慧城市建设——合理规划,提前布局
9.3 中小城市“数字城管”的绿色之路
9.4 环境空间信息服务模式技术
10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
10.1 适应气候变化规划低碳生态城市
1O.2 日本迈向低碳社会建设的进程
10.3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10.4 横滨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10.5 北京城市碳排放与碳汇研究
10.6 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产业碳排放清单研究
10.7 哈尔滨总体规划低碳导向方案
11 低碳生态技术发展的挑战与展望
11.1 面临的挑战
11.2 发展趋势
第四篇 实践与探索
1 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区)实践分析
1.1 河北省4 1示范城市(区):省(市)级推广
1.2 深圳光明新区:绿色实践
1.3 中新天津生态城:深化实践
1.4 上海南桥新城:创新实践
1.5 吐鲁番市示范区:新能源实践
1.6 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城镇实践
2 低碳生态城市专项实践案例
2.1 微降解:西部小城镇,德青源生态园,北京密云石城镇京西学校
2.2 微能源:无锡太湖新城,北京某酒店
2.3 微冲击:深圳光明新区,上海后滩湿地公园,哈尔滨群力公园
2.4 微更生:广州东濠涌河,河北迁安三里河,深圳北环大道
2.5 微交通:昆明呈贡,苏州工业园区,香港,合肥滨湖新区
2.6 微绿地:深圳,长沙,香港,北京褐石公寓
2.7 微调控:北京德胜街道,滨海新区新港街
2.8 微创业:河北高碑店辛桥乡,上海和杭州创意产业集聚区
3 小结
第五篇 中国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优地指数)报告(2012)
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编制进展
2 2012年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结果一过程)评估结果
2.1 优地指数排名结果
2.2 结果一过程类指数结果二维分析
2.3 典型城市分析及区域特征分析
2.4 过程一结果类指数要素评价
3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年际对比(2011~2012)
3.1 结果一过程类指数结果值域变化
3.2 城市二维分布情况对比
3.3 过程一结果类指数要素年际对比分析
3.4 指数区域特征变化
4 典型城市居民主观宜居感受调查问卷分析
4.1 典型城市居民主观宜居感受问卷调查
4.2 居民宜居感受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4.3 分析结果与讨论
附录
附录1 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评估
附录2 2011~2012年低碳生态城建设发展大事记
附录3 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
后记2100433B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2》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