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新型钻井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 |
---|---|---|---|
主要完成人 | 王达,张伟,张晓西,杨甘生,贾军,杨凯华,朱永宜,谢文卫,赵国隆,倪家騄,张培丰,朱文鉴,王永平,樊腊生,叶建良 | 等 级 | 一等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是“九五”立项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总项目分为钻探、钻孔地质、分析测试、测井、地球物理和信息五大子工程。其中钻探是技术难度最大,耗用投资最多的子工程。该地区属超高压变质带,结晶岩层,岩石坚硬、钻孔易斜,科学研究要求全孔取心、取样。类似的钻探工程在我国没有先例,在国际上也十分少见,钻探技术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为顺利完成本项目,进行了大量前期的预研究,在借鉴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技术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我国自主研究、开发,并在科钻一井中成功实施,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钻探新型钻井技术体系。这套技术体系主要由总体技术战略与施工方案,井底动力驱动的冲击回转取心钻探系统(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提钻取心钻探技术),硬岩大直径长井段扩孔钻进技术,坚硬复杂地层下套管、小间隙固井及活动套管应用技术,强致斜坚硬地层井斜控制技术,性能优良的LBM-SD泥浆技术,孔内事故预防与处理技术,钻探数据采集处理技术等组成。应用该技术体系优质、高效和低成本地完成了科钻一井钻进施工任务。科钻一井终孔井深5158m,各种钻进施工累计总进尺为9177.71m(不含钻水泥塞和扩孔钻进中的磨孔进尺)。从2001年6月25日开钻,至2005年1月24日钻进至5118.2m,施工总时间1310天,平均日进尺6.99m,平均机械钻速为0.95m/h,其中取心钻进1071回次、平均机械钻速1.01m/h、平均岩心采取率85.7%,扩孔钻进89回次、平均机械钻速1.07m/h。本项目属地质勘探和石油钻井技术领域。该技术体系可用于深部地质勘探、石油钻井、地热钻探、科学钻探等领域,目前已经在国家973项目、冀东油田勘探钻井中成功应用,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这些成果对促进科学钻探技术进步,对能源和资源的勘查钻探活动都有巨大推动作用,它的成功不但表明我国深钻技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还大大提升了我国钻探技术在国际上的地位。 2100433B
获奖序号 |
20070008 |
项目名称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新型钻井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 |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 |
主要完成人 |
王达,张伟,张晓西,杨甘生,贾军,杨凯华,朱永宜,谢文卫,赵国隆,倪家騄,张培丰,朱文鉴,王永平,樊腊生,叶建良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07-1-8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一等 |
钻探工程按钻孔用途可分为:①固体矿产钻探,钻孔直径小(46~91毫米 ),按矿种的不同 ,深度从几十米到2000多米。②石油天然气钻探,钻孔一般开孔915毫米,终孔216毫米 ,孔深1000~7000...
介绍在地质勘探和建筑基础勘查工作中,根据地质设计的勘探线距离和网度,用专用的钻探机械,按一定设计角度、方位和钻孔轨迹施工的钻孔,通过钻孔取得岩(矿)心、岩屑,下入测试仪器探测钻孔内地层、矿体、油气和地...
海上石油钻井是在大陆架海区,为勘探开发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而进行的钻探工程。钻探深度一般为几千米。目前,最深的海上石油钻井可达6000多米。海上石油钻井与陆地相比,主要有四点不同:一是如何在水面之上平稳地...
本刊讯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近日正式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国家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该工程全面、优质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原定的工程建设目标。
成果登记号 |
19970328[08467] |
项目名称 |
新型聚合物钻井液的研究与应用 |
第一完成单位 |
第六普查勘探大队 |
主要完成人 |
江天云、柴彭城、吴明强、邱敏、王宗敏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2-04-01 |
研究终止日期 |
1996-04-01 |
主题词 |
聚合物钻井液;实验研究 |
任务来源 |
H |
“新型聚合物钻井液的研究与应用”是局级科研项目。通过试验研究优选出了三种钻井液及配方。即:NPA多元聚合物钻井液、小阳离子聚合物钻井液、物钻井液。通过19口井的现场试验,平均井径扩大率为3.78%,划眼1.03%,泥浆密度由1.30下降为1.15左右,加快了钻井速度。该聚合物钻井液对泥作用,使储层中的泥质颗粒得到了稳定,具有保护油气层的作用。 2100433B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是我国“九五”期间立项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项目,被称为中国科钻一井(CCSD-1)。该项目利用钻探新技术在坚硬结晶岩地层实施一口5000米深孔,全孔连续采取岩心,利用岩心及原位观测数据,进行多学科研究,揭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折返机理,并利用5000米超深钻孔建立长期观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