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绿色建筑(2014)》可供从事绿色建筑领域技术研究、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代序全面提高绿色建筑质量
前言
第一篇综合篇
1“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
2 2013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3以建筑产业化促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4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科研、标准与案例
5加强绿色建筑科技研发,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6建筑工业化的思考与实践
7关于推进我国绿色建造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8“绿色校园与未来”系列教材编写
9我国绿色建筑效果后评估与调研分析
10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进展
第二篇标准篇
1 国家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编制简介
2国家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简介
3国家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简介
4协会标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P—BIM软件技术与信息交换标准》编制简介
5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技术导则与评价标准简介
6《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实施情况与效果分析
7国外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中的指标体系
第三篇科研篇
1公共机构环境能源效率综合提升适宜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2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成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3公共机构新建建筑绿色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绿色建造与施工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绿色建造虚拟技术研究与示范
6建筑工程传统施工技术绿色化与现场减排技术研究与示范
7建筑结构绿色建造专项技术研究
8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9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0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11 中国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度的实施方案研究
12西藏自治区建筑可持续能源规划与政策机制研究
第四篇地方篇
1北京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2天津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3河北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4上海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5江苏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6安徽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7福建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8山东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9湖北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10陕西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11深圳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简介
第五篇实践篇
1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东区展示中心)【三星级运行标识—博览建筑】
2北京凯晨世贸中心项目【三星级运行标识—办公建筑】
3深圳南海意库3号楼项目【三星级运行标识—办公建筑】
4重庆中冶赛迪大厦项目【二星级运行标识—办公建筑】
5上海崇明陈家镇生态办公示范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办公建筑】
……
附录篇
表 3.2.4 -1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 等级一般项数(共 40 项) 优选项数(共6项) 节地与室外环境 (共9项) 节能与能源利用 (共5项) 节 水 与水资源利用(共7项) ...
一般情况下,除非你是老八校、新八校或者211以上院校优秀应届生,否则需要3年工作经验再能入职建筑工程或者是设计方面的职业,起薪一般是4000元以上。这单位你可以接触到各种建筑类知识,为你以后的发展打下...
我也在百度发了个帖子,也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希望你有啥消息共享。谢谢。http://www.cadreg.com.cn/introduce/organizing.shtml这个你可以看一下。
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在比较研究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建筑发展现状,提出分阶段和Q-L二维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综合采用AHP方法及Delphi专家咨询法,对绿色建筑评估的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及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能源、建材和水等各专项的技术专题研究;开发了配套的绿色建筑评估软件和包括建材、绿化和结构体系等在内的基础数据库;从而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通过在30多个工程项目中的试点评估,以及在多部国家和地方标准中的应用,检验了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
绿色建筑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对绿色建筑空间演化规律的研究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的重要基础,对完善生态城市发展和空间规划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空间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不同空间尺度均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呈现明显极化与扩散效益。而小尺度空间分析更能准确揭示其聚集效应和不均衡性特征;(2)绿色建筑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空间变量作用,集聚效应明显,但目前空间正效应尚限于市级空间尺度;(3)绿色建筑空间演化呈现极核加圈层的点轴发展模式,并由经济或行政高能级地区向低能级地区跳跃式扩散,通过聚集点组织各项资源要素,进而通过圈层扩散和轴带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绿色建筑发展;(4)绿色建筑空间结构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同构现象,但空间结构类型多样,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以多个极核或亚核为中心的钻石型组团结构,为绿色建筑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内容简介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绿色建筑(2017)》是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组织编撰的第十本绿色建筑年度发展报告,旨在全面系统总结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评价、实用及维护,在更大范嗣内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与实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绿色建筑(2017)》包括综合篇、标准篇、科研篇、交流篇、实践篇和附录篇,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我国绿色建筑在2016年度的发展全景。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绿色建筑(2017)》可供从事绿色建筑领域技术研究、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2100433B
《中国绿色建筑(2013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编著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本书是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组织编撰的第六本绿色建筑年度发展报告,旨在全面系统总结我国绿色建筑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指导我国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评价、使用及维护,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与实践。本书在编排结构上延续了以往年度报告的风格,共分为7篇。
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工作简章(初稿)
为规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以下简称本会)工作,促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发展,推动绿色建筑的认证管理工作的开展,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建设部社会团体管理办法》、《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章程》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制订本简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会名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简称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英文名称China Green Building Council,缩写为CGBC.
第二条 本会性质:本会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分支机构,是联合科研学术机构和产业,共同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理论与技术集成系统、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学术团体。
第三条 本会宗旨:本会严格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章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绿色建筑繁荣快速发展;面向经济建设,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理论与政策,努力创建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科学体系,提高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保障和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推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技术进步,促进绿色建筑科技人才成长;发挥联盟作用,为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条 本会办会原则:坚持产学结合、务实创新、服务行业、民主协商的办会原则。
第五条 本会任务
1.依托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各方面专家,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识认证的管理工作;
2.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绿色建筑的实现方式和有效途径,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合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相关课题,协助政府做好科研任务的立项、评审等工作;
4.研究我国绿色建筑的内涵,积极开展绿色建筑理论研究,不断完善适应于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5.联合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生产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建筑的技术集成研究,探索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路线,研发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并联合房地产开发单位、设计机构和施工单位,积极推广上述新成果,及时总结绿色建筑与节能的实践经验;
6.及时反映跟踪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总结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7.定期举办国内外学术交流、研讨和培训,介绍国内外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成果和前沿动态,评选优秀研究成果和论文,汇编信息资料,依托《城市发展研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开设专栏等,时机成熟时出版会刊《绿色建筑》;
8. 普及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利用快捷、高效的网络技术做好绿色建筑的宣传教育工作;
9.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活动,共同探索相关内涵科技前沿,适时从国外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
10.协助相关院校开设绿色建筑课程,积极培养绿色建筑与节能的相关人才,发现和推荐优秀人才。
第二章 会员
第六条 本会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委托发展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包括会员、资深会员、名誉会员、外籍会员、准会员和学生会员),欢迎所有致力于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企事业单位、社团、政府部门等团体和个人加入本会。
第七条 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拥护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章程及本会简则;
2.有加入本会的意愿;
3.在本会的业务或学科领域内有一定影响,能够组织本单位、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与实践活动;
4. 个人会员从事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领域科研或实践活动,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第八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1.向本会提交入会申请书;
2.由本会主任委员会审核讨论通过;
3.交纳会费;
4.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
第九条 会员权利
1.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参加本会组织的各项学术研究、咨询和培训活动;
3.优先取得本会编辑的有关书刊和资料;
4.有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5.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十条 会员义务
1.遵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章程和本会简则,执行委员会决议;
2.支持和参加本会的各类活动,维护本会的合法权益;
3.及时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4.宣传本会宗旨,扩大本会影响;
5.按规定交纳会费。
第十一条 退会程序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会,并交回会员证书,本会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备案。会员如果两年不交纳会费或连续两年不参加本会活动视为自动退会。会员如触犯刑律,其会员资格自动取消。
第三章 组织形式和程序
第十二条 本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最高决策机构是全体会员大会。每届会员大会由该届全体会员组成。全体会员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全体会员大会闭会期间,由本届主任委员会履行职责。主任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每届委员任期四年,连选连任不得超过2届。每届主任委员更新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第十三条 全体会员大会通过决议,须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主任委员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委员三分之二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四条 全体会员大会职权
1.制订和修改本会简则;
2.选举或罢免本会主任委员会;
3.审议本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4.批准本会的工作规划;
5.决定本会的其它重大事项。
第十五条 主任委员会构成
主任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1-2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任职年龄不超过70岁;秘书长、副秘书长的任职年龄为不超过60岁。主任委员会中50岁以下的应不少于1/5。
本届主任委员会、秘书处驻地暂设在北附楼412房间,在主任委员领导下开展工作,秘书长、副秘书长协助主任委员开展活动,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第十六条 主任委员会职权
1.执行全体会员大会的决议;
2.决定本会常设工作机构,选举和罢免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聘任秘书长、副秘书长;
3.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筹备召开全体会员大会;
4.编制并执行本会年度工作计划;
5. 审定重大研究课题和合作项目,组织协调研究实施力量和资源;
6.决定本会其它有关重要事项。
第十七条 主任委员会选举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聘任的秘书长,须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批准。
第十八条 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因职位变化或工作调动等原因,不能履行在本会的职责,可由原单位推荐变更人选,经由本会主任委员会研究批准并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备案予以变更。
第十九条 拟增补主任委员会委员,至少7名委员或5名副主任委员联名推荐人选,提交全体会员大会或主任委员会表决通过,并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备案,可以增补为本届委员会委员。
第四章 经费来源和使用
第二十条 经费来源
1.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委托收取的会员会费;
2.社会资助;
3.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4.其它合法收入。
第二十一条 本会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委托收取团体会费和个人会费。
第二十二条 本会经费用于本简则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委员中分配。
第二十三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经费的收支情况按规定每年向主任委员会报告一次。接受会员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 信息交流
第二十四条 本会出版信息资料或刊物。
本会秘书处将在主任委员会的领导下编辑信息资料,作为会员沟通信息、开展科研、交流经验的载体。机会成熟,创办会刊,建立网站,立足于服务会员,面向全国,扩大本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