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居砖雕的装饰主题大致可以概括为祈福纳吉、伦理教化、驱邪避灾三种,其常用图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各种人物故事图,有“和合二仙”“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神话人物;“桃园三结义”“拾玉镯”等戏曲人物;“五子夺魁”“五子进宝”等儿童游戏图及“燕山教子”“陶渊明爱菊”等历史人物。
(2)民间吉祥动物图。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松鹤延年”“五福(蝠)捧寿”“麒麟送子”“三阳(羊)开泰”“马上封侯(猴)”“封(蜂)侯(猴)将相(象)”“凤凰牡丹”“喜鹊登梅”“猫蝶(耄耋)秋菊”等,另外还有龙、凤、麒麟等“脊兽”,反映了人们希望延年益寿、家庭兴旺的美好愿望。
(3)民间吉祥植物图。有四季花卉——春牡丹(富贵之花)、夏莲花(纯洁美丽之花)、秋菊花、冬梅花等;花中君子——梅、兰、竹、菊;象征多子多孙的“葡萄百子图”“连(莲)生贵子图”;四果——石榴(留)、佛手(福寿)、仙桃、香元(圆);象征长寿的灵芝、松、柏,等等。这些图案充分表达了宅院主人崇尚道德修养,追求吉祥幸福人生的美好愿望。
(5)各种隶书、篆书等文字雕刻。有“福”“禄”“寿”“喜”字,有砖雕门额“静观”“洞达”等。祁县乔家大院有“百寿图”“省分箴”两处大型砖雕照壁,是典型的书法文意俱佳的艺术品。
另外,还有采用组图形式将许多情节连贯、生动形象的图案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的,如“四逸图”“二十四孝图”等组图,也有的雕刻其他文学故事、戏曲故事、民俗风情、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等。
与其他装饰相似,山西民居砖雕的装饰具有较强的借喻性,比如使用谐音、象声等手法取个好兆头。人们一般钟情于借桃代寿、借牡丹代富贵、借石榴代多子、借蝙蝠代福气等砖雕作品,以此表达出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注,或者企盼家族兴旺、人丁旺盛,把对生活的美好祝福用装饰图案的手法进行表现,造就了典型的晋商建筑装饰特色。
山西民居砖雕早期的雕刻较为单一,多为浅浮雕,后期由于晋商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实力,技术逐步发展为深浮雕,再发展才达到了精工地步,即三种雕刻方式配合使用,是浅浮雕与线雕,高浮雕技术相配合,形成主次分明,疏密有致、方圆错落、虚实结合的立体感和秩序美感,典型的代表作品体现在晋中地区通常以植物瓜草纹样来表达的寓意的一些作品上。
晋商建筑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在这些四合院建筑群体中,因屋顶是中国建筑中体现等级规章制度和文化寓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凸显晋商富贵的身份地位,山西民居砖雕常以圆雕的技法在屋脊上增添装饰,如兽吻和檐角排列的脊兽,几乎每家每户的屋脊上都有精雕细刻的神兽作为身份的象征。
从清徐境内保留的隋、唐、宋、元各代的诸多寺庙砖瓦中可以看到雕刻痕迹,显示山西清徐砖雕技艺在当时已经成熟。
明代早期的砖雕承袭秦汉遗风,简单粗犷,用线平刻较多,人物形象少有变化,画面较为单纯。后来逐步发展为用线简练挺拔、劲健粗放,显得稚拙而朴素,整个作品以浮雕和浅圆雕为主,借助线刻造型,构图缺乏透视变化,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
明代后期至清前期的两百余年中,随着晋商的崛起,清徐境内各村各社民居建造蔚然成风,脊领、影壁、花墙门楼等砖雕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量较大。
到清代中后期,清徐境内平均四个村庄便有一座小砖窑,每座窑均可烧出当地俗称为“花货”的砖雕。
山西民居砖雕的一般制作程序是先将砖蘸水磨平,接着进行打稿。打稿包括画稿与落稿两道工序,传统画稿一般是请当地画家、书法家前来打样。落稿是将画稿复印在砖面上,即在画纸上用缝衣针顺着线条穿孔后(约一毫米一个针孔)平铺于砖面,用装着黑色画粉的粉包顺着针孔轻轻拍压画稿。在雕刻时先将砖块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进行打坯与出细。打坯就是用刀、凿在砖上刻划出画面构图,景物轮廓、层次,确定景物具体部位,区分前、中、远三层景致,这道工序需要有经验的大师傅来完成,讲究刀路、刀法的技巧。一是要“打窟窿”,即用錾子将图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将底部剖平,以显示出图案的大抵形状;二是要“镳”,即对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进行大略表现。出细是指最后的修饰,即对细部进行进一步加工,对粗糙不光洁的地方,用糙石磨光,砖面遗留的沙眼,用砖灰调适量猪血填补。
有他应该有的价值,不过砖雕的价值要比瓷器这类的要低很多
以品质论价格,国家古建定额分浅、深、高、透、4种价,每平方米,在3000.5000.8000.10000左右,看省级定额还有差别
砖雕价格跟砖雕图案有很大关系,唐语现货砖雕是按块计价的,不是按平方,因为每种的图案复杂程度、厚度等不同,不能简单的按平米计价。定制的话,是按平米计价的,但是起伏也是比较大的,厚度较高、图案复杂、订货量...
传承价值
山西民居砖雕的风格演进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汉文化的发展变迁,为历史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形象资料。
传承状况
1928年以后,随着清徐庙宇的不断拆除,砖雕市场日渐疲软,砖雕业主纷纷封窑。清徐窑王堡砖雕虽然坚持烧造,但因为种种原因于2002年秋封闭。山西民居砖雕承传受阻,濒临灭绝,如不及时抢救,很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彻底消亡。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清徐县窑王堡窑砖雕工艺美术厂获得“砖雕(山西民居砖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重要活动
2019年11月11日,第十二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山开幕,作为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全国砖雕传统技艺大赛同时举行。大赛邀请了包括徽州砖雕、婺源砖雕、山西民居砖雕、临夏砖雕、固原砖雕等10多个砖雕类项目的70多位选手参赛。
明清之后,砖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中兴盛起来,成为彰显财势、寄托祝福、寓教于美的重要媒介,并折射着中华民族传统多方面的特质。天津民居砖雕作为中国传统砖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采众长并独树一帜,色彩朴素淡雅、偏爱几何构图、构图大气整体、因势创形、雕刻技法突破创新、形象刻画生动鲜活、气势雄浑,深刻体现了天津的地域特色。
清徐砖雕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清徐砖雕
2006年"清徐砖雕"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山西省清徐县参与申报的"砖雕(山西民居砖雕)",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项目类别,序号337。
砖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东周时期就有砖刻的龙纹,到了明代,随着造砖技术的不断发展,砖雕工艺日渐兴起。据明代计成所著《园治》一书记载:"历代墙垣凭匠做雕琢花鸟仙兽,以为巧治",可见当时砖雕流行之势。
徽州砖雕安徽徽州(今安徽歙县)的砖雕,主要用在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等上面。古代砖雕多以浮雕为主,少数也有线刻的。徽州建筑多用青灰色的屋脊和屋顶,雪白的粉墙,水磨青砖的门罩、门楼和飞檐等,门槛和屋脚(升高地面一、二尺)皆用青石或麻石,有的人们也用水磨青砖平铺,而后用圆头铆钉固定在木质门板的表面。象这样的整体建筑,砖雕装嵌其中,十分和谐协调。徽州砖雕的图案,有花鸟、人物、戏出、生活场景和吉祥纹饰等。工艺精细,雕刻工整,运线流畅,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安徽省博物馆藏有《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徽州砖雕的代表作,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徽州砖雕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