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行星搜寻者望远镜是一种快速对恒星进行扫描的装置。在晴朗的夜晚会自动搜寻行星并记录观测数据,从而极大的减少了人力作用。
自动化巡天观测对科学家而言是个好消息,至少不用熬夜观测了,这有点像无人驾驶汽车去星球超市内购物,自动化巡天将会改变天文学的游戏规则,效率明显提升了。凯克天文台和自动测光望远镜的作用是验证,对自动化行星搜寻者望远镜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排除错误的行星信号。科学家认为我们将对100光年内类太阳恒星系统进行一次普查,绘制出太阳系周围的系外行星分布情况。
自动化行星搜寻者望远镜是一种快速对恒星进行扫描的装置,在每个晴朗的夜晚,望远镜都会进行巡天观测,不需要人工控制,全部自动化进行,这大大减少了人力的使用。目前该装置由美国加州大学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和研究生团队进行维护。夏威夷大学研究生BJ富尔顿认为自动化行星搜寻者就像普通的望远镜,每晚都可以进行观测,避免了非常辛苦的人力熬夜观测,研究人员自己编写软件控制望远镜实现巡天。
绝对是,首先观景和观鸟,显然是用看更舒适,便携性也更好,单筒用的时间长了眼睛容易疲劳,而且没有视觉的成像叠加作用也会影响到画面的立体感(你在电捂住一只眼看空间变化幅度较大的画面就能体会到了)。 而且...
入门玩一下的话几百块的就可以 好的要多贵有多贵
(一)种类(Porro Prusm vs Roof Prism) 望远镜可分为...
主镜面型精度是地基大口径望远镜最关键的技术指标之一。为了研究主镜室以及主镜底支撑和侧支撑系统的重力变形造成的主镜面型误差,介绍了一地基光电望远镜的主镜室及详细的主镜支撑结构,借助于有限元法,建立了主镜,主镜室和支撑结构的详细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了主镜在支撑状态下的镜面变形情况,并通过ZYGO干涉仪进行了面型检测。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说明了主镜室及其支撑结构引入的主镜面型误差大小,同时也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
从生产用原材料、配方、生产工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软质PVC在望远镜用外装饰皮中的应用,并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软质PVC在望远镜用外装饰皮中研制开发的看法与建议。
光学望远镜行星搜寻
"地外行星搜寻者"是美国宇航局空间计划的"点睛"之笔,计划于2012年 发射升空。它汇集了人类太空望远镜 技术的精华,将在寻找太空生命方面崭露头角。"地外行星搜寻者"的设计思路与空间干涉望远镜相似,但在规模与性能上有重大突破。空间干涉望远镜的可收卷镜阵延伸9米上下,而"地外行星搜寻者"的镜面阵列延展可达百米。利用它空前的分辨率,人们将足以探明,在太阳系邻近数十光年之内,是否存在与地球条件相似的行星,并进一步为解开地外生命的"悬念"获取宝贵的线索。
总之,21世纪的"天眼",将具备前所未有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大视场以及多天体观测能力。就整体而言,它们观测宇宙的效能将全面超越其"老大哥",哈勃太空望远镜,从而全方位地开阔人类探测宇宙的视界。长久以来,人们仰望天空,看见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有过天圆地方、地心说、日心说等宇宙模型。从前,人们只能用肉眼对星空进行观察,观测范围非常局限,所得的数据资料也就非常有限。
美国宇航局目前正在轨道上运行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是专门设计用来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但是考虑遥远的距离,如此次观测的TrES-2b距离地球就在750光年左右,对它们的搜寻观测可不是拍个照片那么简单。
开普勒望远镜装备一台高度灵敏的光度计,不间断监视数万颗恒星,它寻找的目标是这些恒星的亮度出现的细微规律性变化。这种光度变化非常细微,但是却可能暗示着一颗从其面前经过的行星的存在。这是由于当在观测的视线方向上,当一颗行星行经所观测恒星和地球之间时,它会阻挡一部分恒星的光芒,导致其轻微变暗。
当这样的系外"凌星"现象发生时,行星的黑暗面面朝着开普勒望远镜。但是随着行星逐渐围绕恒星运行,它的明亮面将会逐渐出现在望远镜视野中。这样它的反射的亮光会增加开普勒观测到的恒星总亮度,直到它完全进入恒星背后,这种亮度增长才消失。
当开普勒望远镜对TrES-2b进行观测时,开普勒望远镜仅仅纪录到最微弱的光度明暗变化,不过这一微弱变化已经足以使科学家们识别出一颗木星大小行星的存在。由于这颗行星的因素,中央母恒星的亮度变化仅有大约100万分之6.5。凯平说:"这是有史以来探测到最微弱的系外行星光变数据。"更形象的说,这颗比碳更黑的行星从其中央母恒星前面经过时造成的光度减弱就像是一只果蝇飞过汽车大前灯时造成的亮度减弱。
在第一架望远镜被制造出来几十年内,用镜子收集和聚焦光线的反射望远镜就被制造出来。在20世纪,许多新型式的望远镜被发明,包括1930年代的电波望远镜和1960年代的红外线望远镜。望远镜这个名词现在是泛指能够侦测不同区域的电磁频谱的各种仪器,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其他类型的探测仪器。
英文的“telescope”(来自希腊的τῆλε,tele"far"和σκοπεῖν,skopein"to look or see";τηλεσκόπος,teleskopos"far-seeing")。这个字是希腊数学家乔瓦尼·德米西亚尼在1611年于伽利略出席的意大利猞猁之眼国家科学院的一场餐会中,推销他的仪器时提出的。在《星际信使》这本书中,伽利略使用的字是"perspicillum"。
主条目:望远镜史
关于望远镜,现存的最早纪录是荷兰米德尔堡的眼镜制造商汉斯·利普西在1608年向政府提交专利的折射望远镜。实际的发明者是谁不能确定,它的发展要归功于三个人:汉斯·利普西、米尔德堡的眼镜制造商撒迦利亚·詹森(Zacharias Janssen)和阿尔克马尔的雅各·梅提斯。望远镜被发明得消息很快就传遍欧洲。伽利略在1609年6月听到了,就在一个月内做出自己的望远镜用来观测天体。
在折射望远镜发明之后不久,将物镜,也就是收集光的元件,用面镜来取代透镜的想法,就开始被研究。使用抛物面镜的潜在优点 -减少球面像差和无色差,导致许多种设计和制造反射望远镜的尝试。在1668年,艾萨克·牛顿制造了第一架实用的反射望远镜,现在就以他的名字称这种望远镜为牛顿反射镜。
在1733年发明的消色差透镜纠正了存在于单一透镜的部分色差,并且使折射镜的结构变得较短,但功能更为强大。尽管反射望远镜不存在折射望远镜的色差问题,但是金属镜快速变得昏暗的锈蚀问题,使得反射镜的发展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1857年发展出在玻璃上镀银的技术,才解决了这个困境,进而在1932年发展出镀铝的技术。受限于材料,折射望远镜的极限大约是一米(40英寸),因此自20世纪以来的大型望远镜全部都是反射望远镜。目前,最大的反射望远镜已经超过10米(33英尺),正在建造和设计的有30-40米。
20世纪也在更关广的频率,从电波到伽玛射线都在发展。在1937年建造了第一架电波望远镜,自此之后,已经开发出了各种巨大和复杂的天文仪器。
望远镜这个名词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仪器。大多数是用来检测电磁辐射,但对天文学家而言,主要的区别在收集的光(电磁辐射)波长不同。
望远镜可以依照它们所收集的波长来分类:
X射线望远镜:使用在波长比紫外线更短的电磁波。
紫外线望远镜:使用于波长比可见光短的电磁波。
光学望远镜:使用在可见光的波长。
红外线望远镜:使用在比可见光长的电磁波。
次毫米波望远镜:使用在比红外线更长的电磁波。
非涅耳成像仪:一种光学透镜技术。
X射线光学:某些X射线波长的光学。
随着波长的增加,可以更容易地使用天线技术进行电磁辐射的交互作用(虽然它可能需要制作很小的天线)。近红外线可以像可见光一样的处理,而在远红外线和次毫米波的范围内,望远镜的运作就像是一架电波望远镜。例如,观测波长从3微米(0.003mm)到2000微米(2毫米)的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威尔望远镜(JCMT),就使用铝制的抛物面天线。另一方面,观察从3μm(0.003毫米)到180微米(0.18 毫米) 的史匹哲太空望远镜就可以使用面镜成像(反射光学)。同样使用反射光学的,还有哈伯太空望远镜可以观测0.2μm(0.0002 毫米)到1.7微米(0.0017 毫米),从红外线到紫外线的第三代广域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