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一种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公布号 | CN104530299A |
---|---|---|---|
公布日 | 2015年4月22日 | 申请号 | 2014104896085 |
申请日 | 2014年9月23日 | 发明人 | 周守发、安佳丽、崔书海、王辉 |
代理机构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羡民、郭绍华 |
Int.Cl. | C08F220/14(2006.01)I、C08F220/18(2006.01)I、C08F220/06(2006.01)I、 C08F220/28(2006.01)I | 类 别 | 发明专利 |
地 址 | 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新站工业园A区乐凯工业园 |
《一种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高分子乳液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1.一种制备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具有如下结构式:
其中:a为5~40,b为40~140,c为60~160,d为10~60,e为5~45,f为5~55;R1为-N(CH2CH3)3、-NH4或-N(CH3)2CH2CH2OH;R2为-H或-CH3;R3为
R4为-CONHC(CH3)2COCH3。
制备按如下步骤进行:
(1)在反应器中加入100~200重量份的去离子水、0.4~1.2重量份的反应型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备用;
(2)将1/5~1/3重量份的混合物A与0.3~0.8重量份引发剂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备用;
(3)将15~40重量份的硬单体、15~40重量份的软单体、5~15重量份含酯键交联单体、15~60重量份的功能性单体混合,得到混合单体B,备用;
(4)在含有剩余混合物A的反应器中加入0.2~0.6重量份pH缓冲剂,1/10~1/5重量份的混合单体B,预乳化,升温至75~85℃,滴加引发剂溶液,至反应器内液体变蓝后,同时滴加剩余的混合单体B,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4~6小时,降温至40~50℃,加入碱液中和至pH值为7~8,得丙烯酸酯乳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型乳化剂为1-烯丙氧基-
3-(4-壬基苯酚)-2-丙醇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烷磺酸钠盐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发剂为过硫酸铵或过硫酸钾。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所述的硬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单体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辛酯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酯键交联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烯丙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功能单体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双丙酮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四氢呋喃酯、丙烯酸羟乙酯的任意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剂为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铵;所述碱液为三乙胺、N,N-二甲基乙醇胺或氨水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9.一种聚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至少一个表面含有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权利所述丙烯酸乳液制成的底层。
双向拉伸聚酯(BOPET)薄膜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薄膜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器、包装和感光材料等生产领域。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聚酯薄膜进行改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聚酯薄膜表面涂覆一层化学物质(如油墨、胶黏剂),可赋予薄膜特殊的性能,可扩大薄膜的使用领域。但是聚酯薄膜的表面张力较低,容易出现油墨、胶黏剂脱落的现象,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必须对其表面进行改性,以提高其表面张力。
2014年9月以前的技术中,如一种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的中国专利中选用聚醚多元醇、二异氰酸酯、丙烯酸羟基酯、丙烯酸酯单体为主要反应原料,制备了一种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可涂覆于BOPET薄膜表面,以改善薄膜表面张力;一种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的中国专利中制备了一种丙烯酸酯乳液,以该丙烯酸酯乳液为高分子乳化剂,聚醚多元醇、二异氰酸酯、丙烯酸羟基酯、丙烯酸酯单体为反应单体,合成了一种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乳液,该丙烯酸酯乳液涂覆于BOPET薄膜表面以改善薄膜表面张力。
上述技术提供的丙烯酸酯乳液制备工艺较为复杂,且异氰酸酯反应活性较高,不易控制,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上述丙烯酸酯乳液制备过程中使用了有机溶剂,也容易产生环境污染。
聚丙烯酸酯乳液(NBS共聚体)水泥砂浆又称:丙乳砂浆,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改性的聚合物水泥砂浆(简称:NBS丙乳水泥砂浆),NBS丙乳是一种水泥基高分子聚合物的水分散体,加入水泥砂浆后也称为聚合物水泥砂...
聚丙烯酸酯乳液(NBS共聚体)水泥砂浆又称:丙乳砂浆,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改性的聚合物水泥砂浆(简称:NBS丙乳水泥砂浆),NBS丙乳是一种水泥基高分子聚合物的水分散体,加入水泥砂浆后也称为聚合物水泥砂...
这个是用途很广泛的乳液,在涂料,油墨等应用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性能要求聚合相应性能的乳液。 一般由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酯,乙酯,异辛酯等等以及苯乙烯共聚反应出来的。我现在接触的 印刷上用的。做油墨连...
《一种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2014年9月以前的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该丙烯酸酯乳液涂布在聚酯薄膜表面后,经纵向、横向拉伸和高温定型后,可调节聚酯薄膜的表面张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该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具有如下结构式:
其中:a为5~40,b为40~140,c为60~160,d为10~60,e为5~45,f为5~55;
R1为-N(CH2CH3)3、-NH4或-N(CH3)2CH2CH2OH;R2为-H或-CH3;R3为
R4为-CONHC( CH3 )2COCH3。
一种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反应器中加入100~200重量份的去离子水、0.4~1.2重量份的反应型乳化剂,搅拌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备用;
(2)将1/5~1/3重量份的混合物A与0.3~0.8重量份引发剂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备用;
(3)将15~40重量份的硬单体、15~40重量份的软单体、5~15重量份含酯键交联单体、15~60重量份的功能性单体混合,得到混合单体B,备用;
(4)在含有剩余混合物A的反应器中加入0.2~0.6重量份pH缓冲剂,1/10~1/5重量份的混合单体B,预乳化,升温至75~85℃,滴加引发剂溶液,至反应器内液体变蓝后,同时滴加剩余的混合单体B,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4~6小时,降温至40~50℃,加入碱液中和至pH值为7~8,得丙烯酸酯乳液。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反应型乳化剂为1-烯丙氧基-3-(4-壬基苯酚)-2-丙醇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烷磺酸钠盐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引发剂为过硫酸铵或过硫酸钾。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硬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上述方案中,所述软单体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异辛酯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含酯键交联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烯丙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功能单体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双丙酮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四氢呋喃酯、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任意组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的缓冲剂为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铵;所述碱液为三乙胺、N,N-二甲基乙醇胺或氨水的一种或任意组合。一种聚酯薄膜,至少一个表面含有上述含酯键结构丙烯酸乳液制成的底层。
与2014年9月以前的技术相比,《一种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具有如下优点:
1.该发明提供的丙烯酸酯乳液的结构中,高分子链通过极性基团酯键结构链接,它涂覆在聚酯薄膜表面,固化后能形成极性强的立体网络结构,可以显著改善聚酯薄膜的表面能。
2.该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反应使用的是高分子乳化剂,避免了小分子乳化剂向薄膜表面迁移造成的表面能降低,使得聚酯薄膜的表面张力达到40~58dyn/cm,实现了聚酯薄膜表面张力的可调节。该发明反应过程无需使用有机溶剂,产品绿色环保,制备的乳液涂覆在聚酯薄膜的表面后,可以满足薄膜再加工的需求。
实施例1
1.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1)在反应器中加入100克的去离子水、0.4克的1-烯丙氧基-3-(4-壬基苯酚)-2-丙醇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搅拌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备用;
(2)将20.1克的混合物A与0.3克过硫酸铵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备用;
(3)将15克的甲基丙烯酸甲酯、15克的丙烯酸乙酯、5克甲基丙烯酸烯丙酯、2克丙烯酸、2克甲基丙烯酸羟乙酯、9克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2克双丙酮丙烯酰胺混合,得到混合单体B,备用;
(4)在含有剩余混合物A的反应器中加入0.2克碳酸氢钠和9克的混合单体B,预乳化,升温至75℃,滴加引发剂溶液,至反应器内液体变蓝后,同时滴加剩余的混合单体B,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4小时,降温至50℃,加入三乙胺中和至pH值为7,得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
2.聚酯薄膜的制备:取20克上述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0.4克固化剂、0.5克润湿剂、0.3克二氧化硅的分散体乳液和80克去离子水,经高剪切乳化机分散均匀,得到聚酯薄膜涂布用的预涂底层液。将聚酯切片熔融挤出冷却成为无取向的铸塑厚片,进行纵向拉伸,在其表面涂覆预涂底层液后,再进行横向拉伸,收卷得到带有底层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2
1.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1)在反应器中加入150克的去离子水、0.8克的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烷磺酸钠盐,搅拌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备用;
(2)将37.7克的混合物A与0.5克过硫酸钾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备用;
(3)将25克的甲基丙烯酸甲酯、20克的丙烯酸乙酯、5克甲基丙烯酸烯丙酯、2克丙烯酸、3克甲基丙烯酸羟乙酯、8克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2克双丙酮丙烯酰胺混合,得到混合单体B,备用;
(4)在含有剩余混合物A的反应器中加入0.3克碳酸氢铵和6.5克的混合单体B,预乳化,升温至80℃,滴加引发剂溶液,至反应器内液体变蓝后,同时滴加剩余的混合单体B,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5小时,降温至50℃,加入N,N-二甲基乙醇胺中和至pH值为8,得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
2.聚酯薄膜的制备:采用上述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按照实施例1中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
实施例3
1.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1)在反应器中加入180克的去离子水、1.0克的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烷磺酸钠盐,搅拌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备用;
(2)将60.3克的混合物A与0.6克过硫酸铵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备用;
(3)将30克的甲基丙烯酸甲酯、25克的丙烯酸乙酯、10克丙烯酸异辛酯、10克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2克丙烯酸、3克丙烯酸羟乙酯、25克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2克双丙酮丙烯酰胺、3克甲基丙烯酸四氢呋喃酯混合,得到混合单体B,备用;
(4)在含有剩余混合物A的反应器中加入0.4克碳酸氢钠和22克的混合单体B,预乳化,升温至85℃,滴加引发剂溶液,至反应器内液体变蓝后,同时滴加剩余的混合单体B,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6小时,降温至45℃,加入氨水中和至pH值为8,得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
2.聚酯薄膜的制备:
采用上述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按照实施例1中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
实施例4
1.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1)在反应器中加入200克的去离子水、1.2克的1-烯丙氧基-3-(4-壬基苯酚)-2-丙醇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搅拌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备用;
(2)将67.1克的混合物A与0.8克过硫酸铵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备用;
(3)将40克的甲基丙烯酸甲酯、30克的丙烯酸乙酯、10克丙烯酸异辛酯、15克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2克甲基丙烯酸、2克丙烯酸羟乙酯、31克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10克双丙酮丙烯酰胺、15克甲基丙烯酸四氢呋喃酯混合,得到混合单体B,备用;
(4)在含有剩余混合物A的反应器中加入0.5克碳酸氢钠和29克的混合单体B,预乳化,升温至85℃,滴加引发剂溶液,至反应器内液体变蓝后,同时滴加剩余的混合单体B,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6小时,降温至40℃,加入氨水中和至pH值为7,得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
2.聚酯薄膜的制备:
采用上述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按照实施例1中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
实施例5
1.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1)在反应器中加入200克的去离子水、1.2克的1-烯丙氧基-3-(4-壬基苯酚)-2-丙醇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搅拌混合均匀,得混合物A,备用;
(2)将67.1克的混合物A与0.8克过硫酸铵混合,得到引发剂溶液,备用;
(3)将30克的甲基丙烯酸甲酯、5克苯乙烯、35克的丙烯酸乙酯、5克丙烯酸异辛酯、15克甲基丙烯酸烯丙酯、2克甲基丙烯酸、2克丙烯酸羟乙酯、31克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15克双丙酮丙烯酰胺、10克甲基丙烯酸四氢呋喃酯混合,得到混合单体B,备用;
(4)在含有剩余混合物A的反应器中加入0.5克碳酸氢铵和30克的混合单体B,预乳化,升温至85℃,滴加引发剂溶液,至反应器内液体变蓝后,同时滴加剩余的混合单体B,滴加完毕后,保温反应5小时,降温至40℃,加入氨水中和至pH值为7,得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
2.聚酯薄膜的制备:采用上述含酯键结构丙烯酸酯乳液,按照实施例1中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
表面张力性能测试:用达因笔测试聚酯薄膜的表面张力,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 |
实施例1 |
实施例2 |
实施例3 |
实施例4 |
实施例5 |
---|---|---|---|---|---|
表面张力 |
40 |
46 |
50 |
54 |
58 |
2020年7月17日,《一种含酯键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获得安徽省第七届专利奖银奖。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乳化剂、单体质量在核壳两阶段聚合中的分配、长链丙烯酸酯单体及交联单体对乳液涂膜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乳化剂在核壳两相分配比例为4∶3最佳,单体质量分配比例为4∶6最佳;长链丙烯酸酯单体与交联单体能提高涂膜耐水性和耐溶剂性,但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用该丙烯酸酯乳液及合适助剂配制的水性木器封闭底漆,对底材封闭性良好。
以烯丙氧基羟丙基磺酸钠(COPS-1)、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CO-436)和NP-10为复合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进行了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研究,测定不同含氟单体含量制备的乳液干膜及漆膜与水、油的接触角,比较含氟单体含量、不同交联单体及含量对涂膜耐污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含氟单体含量增加,乳液干膜及涂膜与水、油接触角增大;由12%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5%双丙酮丙烯酰胺所合成的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稳定性高,耐沾污性好;当乳液含量为涂料配方总量的36%时,涂膜对水彩污迹的耐污性能明显改善,且遮盖力好。
《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提供一种第一酯化酸微过量且二酯化醇过量的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由于多元醇与酸反应的活性并不一致,该发明的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将第一酯化阶段酸过量,保证多元醇中参加酯化反应能力较低的单体充分反应,接入到聚酯分子链中,形成序列结构均匀分布的共聚酯。第一酯化反应阶段羧基官能团微过量,提供了反应的活化点。可以进一步与聚酯改性单体进行反应,如两端羟基或氨基官能团聚乙二醇类或聚醚胺大分子;在第二酯化阶段补充的二元醇可以对共聚酯的端羧基进行调控,使共聚酯的端羧基含量控制在稳定的范围内,再经圆形或异形喷丝板熔融纺丝成型制备得到多羟基柔性聚酯纤维。
《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第一酯化反应、第二酯化反应和缩聚反应,具体步骤为:
(1)第一酯化反应:将二元醇和多羟基醇按照摩尔比98~99.5:0.5~2配置成混合多元醇;二元醇部分在多元醇的总物质量的90%以上保证制备出的产物中聚酯成分占到主要部分,保留聚酯本身优异的力学性能、稳定性能。将二元醇与多羟基醇酯化前进行混合,可以保证多元醇中高粘度醇成分在二元醇中均匀分散。
按照二元酸羧基官能团与所述混合多元醇的羟基官能团摩尔比1.02~1.10:1添加二元酸;传统多元醇聚酯的制备都是以醇过量,保证酸充分反应。但是由于二元醇和其它多元醇与酸反应活性并不一致,大多数醇与二元酸参加反应的能力不如二元醇,体系中二元醇过量,酸反应结束后,体系中存在着未完全反应的多元醇。该发明在第一酯化反应阶段,利用二元酸羧基官能团微过量,保证活性不一致的混合多元醇都能充分反应。
将所述混合多元醇与所述二元酸加入酯化反应釜进行第一酯化反应,所述第一酯化反应的压力为0.01~0.5兆帕,反应的温度为230~260摄氏度,反应的时间为0.5~3小时;当第一酯化反应出水量达到理论出水量的90~95%,完成第一酯化反应;第一酯化反应控制在一定的压力可以保证多元醇中沸点较低的成分在压力下避免一直在反应器的顶部,实现与物料接触参与反应。以酯化出水量来判断酯化率,简单可操作。控制第一酯化出水量达到理论的90~95%,此时体系中的活性不一致的多元醇能充分反应,避免存在游离的多元醇。
(2)第二酯化反应:将所述第一酯化反应得到的物料在补充二元醇后进行第二酯化反应,反应的压力为0.1~0.5兆帕,反应的温度为240~270摄氏度,反应的时间为0.5~2小时;第二酯化反应直到酯化出水量达到理论出水量的98%以上终止;补充二元醇的物质量为第一酯化添加多元醇羟基总摩尔数的10.5%~16.3%,使得第一酯化反应和第二酯化反应中总的醇羟基与羧酸官能团的摩尔比为1.10~1.30:1;第一酯化反应结束补充二元醇,将第一酯化阶段过量的二元酸反应完全,使得整个酯化阶段醇与酸的摩尔比维持在醇微过量。聚酯的端羧基对后道的纺丝具有重要的影响。常规的聚酯羧基值含量为20摩尔/T,第一酯化阶段结束后酯化物以端羧基封端,第二酯化补充的二元醇可以继续与端羧基反应,从而在第二酯化反应结束时酯化物以端羟基封端。
(3)最后将所述第二酯化反应的混合物进行缩聚反应,经过缩聚反应制得聚酯;所述缩聚反应的温度保持在260~280摄氏度,所述缩聚反应持续2~4小时,制备得到多羟基聚酯。
酯化结束后酯化物进入缩聚阶段,缩聚分为低真空阶段与高真空阶段。低真空压力控制在-50千帕,时间40~60分钟,低真空阶段是为了避免酯化直接进入高真空阶段造成抽真空管道堵塞。低真空阶段结束后进行高真空阶段,高真空压力控制在-101千帕,时间控制在1~3小时。整个缩聚阶段时间不超过4.5小时。缩聚阶段结束以搅拌器设定的搅拌功率值为出料依据。
(4)最后将所述制备的多羟基聚酯经圆形或异形喷丝板熔融纺丝成型制备得到多功能聚酯纤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二元醇为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或戊二醇中的一种以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多羟基醇为山梨醇、季戊四醇或木糖醇中的一种以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二元酸为对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与5-磺酸钠-间苯二甲酸二乙醇酯按照摩尔比90~95:10~5的混合物。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步骤(1)中:在第一酯化反应开始之前,先将所述混合多元醇和二元酸在浆料釜中进行搅拌打浆,使充分共混;并且预热酯化反应釜,在酯化反应釜内部温度达到200摄氏度~230摄氏度时将浆料釜中充分共混的物料导入。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步骤(1)中:在第一酯化反应开始之前,还加入催化剂、热稳定剂和抗氧化剂;所述催化剂的加入量为100~500百万分比浓度,基数为所述二元酸的质量;所述热稳定剂的加入量为二元酸质量的0.001~0.02%;所述抗氧化剂的加入量为二元酸质量的0.001~0.03%。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催化剂为钛系催化剂和/或锑系催化剂;所述钛系催化剂为钛酸四丁酯和/或乙二醇钛;所述锑系催化剂为三氧化二锑、醋酸锑或乙二醇锑中的一种以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热稳定剂为磷酸三甲酯、烷基磷酸二酯或三(壬苯基)亚磷酸酯的其中之一或其混合物。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抗氧化剂为抗氧化剂1010、抗氧化剂168或抗氧化剂616其中之一或其混合物。
如上所述的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所述多羟基聚酯纤维为POY、FDY、DTY或短纤维,其纺丝工艺分别为:将步骤(3)制备得到的多羟基聚酯进行熔融纺丝,其短纤维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70~300摄氏度,纺丝速度为800~1500米/分钟,拉伸温度为60~80摄氏度,预拉伸倍率为1.02~1.10,一道拉伸倍率为2.80~3.20,二道拉伸倍率为1.05~1.15,然后经切断,制得的多羟基聚酯短纤维,短纤维的纤度为0.3~5分特克斯,长度为38毫米或51毫米。将步骤(3)制备得到的多羟基聚酯进行熔融纺丝,其POY纺丝工艺为:纺丝温度为270~300摄氏度,纺丝速度为2000~3000米/分钟,拉伸温度为60~80摄氏度,总拉伸倍率为1.5~5。
进一步地,POY经过8小时平衡后,分别经第一罗拉,第Ⅰ热箱,冷却板,PU盘式假捻器,第二罗拉,网络喷嘴,第Ⅱ热箱,第三罗拉,油轮,最后经过卷绕罗拉卷绕成型,可制成多羟基聚酯DTY。
其中第一罗拉的线速度200-600米/分钟,第二罗拉的线速度500-600米/分钟,第三罗拉的线速度300-600米/分钟,卷绕罗拉的线速度400-700米/分钟,牵伸比1.1-1.8,PU盘式假捻D/Y比为1.2-2.5。
将步骤(3)制备得到的多羟基聚酯进行熔融纺丝,FDY纺丝工艺为:纺丝速度为3500~4200米/分钟,热辊GR1的速度为1100~1500米/分钟,温度为80~110摄氏度,热辊GR2的速度为3550~4280米/分钟,温度为115~135摄氏度,制得多羟基柔性聚酯FDY长丝。
如上所述的异形喷丝板为三叶形喷丝板、扁平型喷丝板、中空型喷丝板、十字型喷丝板、Y型或“8”字型喷丝板中一种。
(1)《一种多羟基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采用分阶段酯化:第一酯化阶段为酸过量,保证体系中的多元醇充分反应。在完成90~95%酯化率后进入第二酯化阶段,补充二元醇,调控酯化物的端基。分阶段酯化工艺保证了引入的多元醇可以充分反应,形成序列结构均匀分布的共聚酯。
(2)该发明第一酯化酸过量体系,可以保证多元醇充分反应,减少原料的浪费同时避免小分子存在体系中对共聚酯的纺丝成型造成不利的影响。
(3)该发明第一阶段羧基官能团微过量,提供了反应的活化点。可以进一步与聚酯改性单体进行反应,如两端羟基或氨基官能团聚乙二醇类或聚醚胺大分子。
(4)该发明共聚单体多元醇增加浆料的表观粘度,可以保证利用无机粉体进行原位聚合的颗粒均匀分散在体系中,多羟基将粉体进行包裹,减少无机粉体间的团聚。
(5)该发明合成的多羟基聚酯纤维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官能团羟基,可以与活性染料分子反应,反应条件温和,减少能耗。同时纤维染色深度与色牢度都有明显提高。
本发明属于沉香制剂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沉香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制剂是通过选用沉香提取物为主要原料成分,通过合理的配伍方式将增溶剂、助溶剂以及调气剂进行添加,进一步促进了沉香内有效成分的析出及更充分的相互融合,而且调气剂能够促进使用者呼吸顺畅。甜味剂和赋香剂为该制剂增添了清香性。该沉香制剂的制备方法流程简单,原料的使用来源广泛且丰富,制备产品具有安全性,稳定性,无任何毒副作用,适用于大量生产。该沉香制剂成品能够在喷剂、香薰丸、熏香产品中进行大量的应用。
以丙烯酸或丙烯酸酯类为主要原料合成的丙烯酸酯乳液具有优异的光稳定性和耐候性,良好的耐水、耐碱、耐化学品性能和粘接性能,因此广泛地用作胶粘剂、涂料成膜剂以及日用化工、化学电源、功能膜、医用高分子、纳米材料以及水处理等方面。但是丙烯酸酯乳液存在着低温变脆、高温变黏失强、易回黏等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和使用价值。近年来,随着聚合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人们对环保产品的重视,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丙烯酸酯乳液进行改性:一是引入新的功能性单体;二是采用新的乳液聚合技术。
丙烯酸酯聚合物具有优良的成膜性、粘接性、保光性、耐候性、耐腐烛性和柔韧性。但其本身是热塑性的,线性分子上又缺少交联点,难以形成三维网状交联胶膜,因此其耐水性、耐沾污性差,低温易变脆、高温易发黏。而有机硅树脂中的Si-O键能(450kJ/mol)远大于C-C键能(351kJ/mol),内旋转能垒低,分子摩尔体积大,表面能小,具有良好的耐紫外光、耐候性、耐沾污性和耐化学介质性等特性。用有机桂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可以综合二者的优点,改善丙稀酸酯乳液"热黏冷脆"、耐候、耐水等性能,将其应用范围扩大至胶粘剂、外墙涂料、皮革涂饰剂、织物整理剂和印花等领域。
有机硅改性聚丙稀酸酯分为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两种方法。其中,用有机硅氧烷对丙烯酸酯类乳液进行物理改性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有机硅氧烷单体作为粘附力促进剂和偶联剂直接加入到丙烯酸酯类乳液中进行改性;二是先将有机硅氧烷制成有机乳液,再将它与丙烯酸酯类乳液冷拼共混进行改性。化学改性法是基于聚硅氧烷和聚丙烯酸酯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将有机硅分子和聚丙烯酸酯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通过化学改性,可改善聚硅氧烷和聚丙烯酸酯的相容性,抑制有机硅分子表面迁移使两者分散均匀,从而达到改善聚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物理力学性能的目的。根据有机硅材料的不同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含双键的硅氧烷,特别是含双键的硅氧烷低聚物与丙烯酸酯单体共聚,生成侧链含有硅氧烷的梳形共聚物或主链含有硅氧烷的共聚物;(2)带羟基的硅氧烷与含羟基的丙烯酸酯通过缩合反应生成接枝共聚物;(3)含氢聚硅氧烷与丙烯酸酯在铂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聚合。
氟是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具有最强的电负性、最低的极化率,而原子半径仅次于氢。氟原子取代C-H键上的H,形成的C-F键极短,而键能高达460kJ/mol。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中的全氟基团位于聚合物的侧链上,在成膜的过程中,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中全氟烷基会富积到聚合物与空气的界面,并向空气中伸展,由于全氟侧链趋向朝外,对主链以及内部分子形成"屏蔽保护"。其次,氟原子半径比氢原子略大,但比其他元素的原子半径小,能把碳碳主链严密地包住,使得含氟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物理性能稳定,耐久性以及抗化学药品性好。因此,在聚丙烯酸酯高分子链上引入全氟烷基,可以得到防水、防污、防油、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柔韧性和粘接性能的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
聚氨酯具有耐低温、柔韧性好及粘接强度高等优点,但是水性聚氨酯胶膜耐候性、耐水性差,力学强度不及丙烯酸酯乳液。将水性丙烯酸酯和聚氨酯复合,能够克服各自的缺点,使胶膜性能得到明显地改善,且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I)聚氨酯乳液与丙烯酸酯乳液物理共混;(2)合成带双键的不饱和氨基甲酸酯单体和丙烯酸酯共聚;(3)用聚氨酯乳液作种子进行乳液聚合;(4)先制得溶剂型聚氨酯丙烯酸酯,再蒸除溶剂,中和,乳化得到复合乳液。
环氧改性丙烯酸酯是在乳液环氧树脂分子链的两端引入丙烯基不饱和双键,然后与其他单体共聚,得到的乳液既具有环氧树脂的高模量、高强度、耐化学品和优良的防腐烛性,又具有丙烯酸酯的光泽度、丰满度和耐候性好等特点,且价格低廉,适用于装饰性要求特别高的场合,如塑料表面涂装、加工过程(如表面处理、电镀、烫金、镀膜等)的需要。环氧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反应是自由基聚合机理环氧树脂虽然没有不饱和双键,但含有醚键,其邻位碳原子上的α-H相对比较活拨,在引发剂自由基的作用下可形成自由不饱和单体接枝聚合反应,制得环氧丙烯酸树脂,其聚合反应的最终产物为未接枝的环氧树脂、接枝聚合的环氧树脂和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