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行业产业需求 1
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
1.1.1 下一代通信网络 2
1.1.2 物联网 2
1.1.3 三网融合 3
1.1.4 云计算 3
1.2 通信工程专业国内典型课程设置 4
1.2.1 国家质量标准对课程设置的示例 4
1.2.2 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 5
1.2.3 国内现有课程设置分析 5
1.3 英、美、澳通信专业教育情况与先进性分析 5
1.3.1 英国通信专业教育情况 6
1.3.2 美国通信专业教育情况 9
1.3.3 澳大利亚通信专业教育情况 12
1.3.4 对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16
第2章 人才培养 19
2.1 应用技术型通信人才岗位及其知识结构需求 19
2.2 人才培养目标 27
2.3 人才培养体系 28
第3章 课程体系 30
3.1 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标准 30
3.1.1 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 30
3.1.2 工程基础领域 30
3.1.3 专业基础领域 31
3.1.4 专业领域 31
3.2 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课程群建设 32
3.3 应用技术型本科通信专业专业课程体系(本书核心) 33
第4章 典型课程大纲 37
4.1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37
4.1.1 概率论 38
4.1.2 排队论 39
4.1.3 随机过程 41
4.1.4 电子技术Ⅰ(电路分析) 43
4.1.5 电子技术Ⅰ(模拟电路) 44
4.1.6 电子技术Ⅱ(数字电路、通信电子线路) 46
4.1.7 电子线路CAD 48
4.1.8 C 程序语言 49
4.1.9 Python语言 51
4.1.10 32位微机原理与接口 52
4.1.11 信号与系统 55
4.1.12 通信原理 57
4.1.13 微波技术与天线 59
4.1.14 交换原理与技术 60
4.1.15 软交换技术 62
4.1.16 数字传输技术 63
4.1.17 无线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 65
4.1.18 无线传感网、Mesh网络、Ad Hoc网络 66
4.1.19 无线局域网技术与工程 68
4.1.20 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 69
4.1.21 卫星与无线定位技术 71
4.1.22 UWB技术 72
4.1.23 蓝牙技术 73
4.1.24 互联网通信 75
4.1.25 光纤通信器件与光传输设备 76
4.1.26 电信技术与电信工程 78
4.1.27 认知无线电技术 79
4.1.28 RFID技术 80
4.1.29 移动通信系统与工程 82
4.2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83
4.2.1 移动通信调制/解调实验 83
4.2.2 移动通信信道编码解码实验 84
4.2.3 移动通信信令/协议实验 85
4.2.4 WLAN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实验 86
4.2.5 UWB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实验 87
4.2.6 蓝牙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实验 88
4.2.7 CSMA协议实验 89
4.2.8 Ad Hoc路由协议实验 89
第5章 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91
5.1 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 92
5.2 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93
5.2.1 校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93
5.2.2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94
参考文献 102 2100433B
《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背景下,研究和分析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中的通信类课程设置。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到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通信产业、计算机产业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从产业发展研究产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并系统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在应用型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适用于应用型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供同类院校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的通信课程建设借鉴。对于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通信类课程建设,借鉴该课程体系也是“重在操作、理论牵引”的教学理念实施的最好方法。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主干课程: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大气污染控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测量实习、工程制图、计算机...
专业基础课:土建概论,流体力学,工程定额与概预算,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分析与监测,工程力学,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英语,AUTO-CAD,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专业必修课:给水...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内容陈旧等问题,为此,应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具体措施如下:从课程配置上调整优化;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优化教学内容;介绍新技术。另外,要注意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改变实践教学方式;增加创新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严格实践教学的考核。
针对燕京理工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3+1”的培养模式,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重点突出实践环节,为培养通信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通信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性教学等。课程设置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通识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经济管理课程学分、外语课程学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和体育课程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专业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
综合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心理与健康教育、学术科技与创业活动、文体活动、跨专业选修课、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
总学分中,实践与实训教学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专业类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学科基础知识
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除上述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还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应包括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路与系统、信息理论基础、信息网络、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课程应包括数字通信、通信网理论基础、现代交换技术、多媒体通信、无线通信、宽带接入与互联网通信、天线与电波传播、光通信与光网络、移动互联网与终端、射频技术、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知识领域,可根据学校情况进行选取和适当补充。
依据上述核心知识领域的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以下为核心课程体系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示例一:电路分析基础(32)、模拟电子技术(48)、通信电子电路(32)、数字电子技术(48)、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8)、数据结构(48)、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随机信号分析(32)、数字信号处理(64)、通信原理(64)、电磁场与电磁波(48)、通信网理论基础(32)、现代通信技术(64);
示例二:电路分析基础(72)、模拟电子技术(72)、高频电子线路(64)、数字电子技术(64)、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64)、计算机通信与网络(32)、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72)、信号与系统(72)、数字信号处理(56)、通信原理(72)、电磁场与电磁波(64)、通信网(32)、通信概论(32)、移动通信(32)、光纤通信(32)、通信系统集成电路设计(32);
示例三:电路分析基础(64)、模拟电子技术(64)、通信电子电路(48)、数字电子技术(64)、高级语言程序设计(56)、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C++(32)、数据结构(40)、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64)、信号与系统(64)、数字信号处理(56)、通信原理(80)、电磁场与传输理论(64)、通信网基础(56)、无线通信原理(32)、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56)。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实践活动。
实验课程: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课程设计: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实习: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一般应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是“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规划教材”。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而编写。编写内容强调“三本”特色,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概念清楚,突出应用,尽量减少计算,追求易教易学的效果。写作形式上力求活泼新颖,增加了许多来自现场的照片,趣味生动,吸引学生。
《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建筑物理》以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为核心,包括物理环境概论、建筑声学基本知识、吸声与隔声、室内声学与音质设计、噪声控制、建筑光学基本知识、天然采光、建筑照明、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建筑保温、建筑防热、建筑日照、建筑节能等14部分内容。
本教材可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等专业建筑物理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土建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师生参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展,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了一大批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大多是一些针对性较强、应用特色明确的本科专业,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当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作为知识传承载体的教材建设远远滞后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大多是直接选用普通高校的那些适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材。这些教材往往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偏重基础理论知识,而对应用知识的传授却不足,难以充分体现应用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无法直接有效地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教学需要。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抓住教材建设这一重要环节,是实现其长期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体现其办学特色的基本措施。
浙江大学出版社认识到,高校教育层次化与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出版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无论在选题策划,还是在出版模式上都要进一步细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高校的教学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普通本科与高职之间的一个新兴办学群体,它有别于普通的本科教育,但又不能偏离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材编写必须围绕本科生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展开。但是,
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设置了相关的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是以培养注册工程师为目标,国家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有具体的指导意见。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