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预应力杂交空间结构施工的精确控制研究 | 依托单位 | 浙江大学 |
---|---|---|---|
项目负责人 | 卓新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由于不可避免的计算假定和算法误差、制造与施工等误差,会造成预应力杂交空间结构在安装完成后存在张力和几何误差,为了结构的质量与安全,这些误差应在施工修正过程中加以纠正。本项目基于预应力空间结构施工力学的分析方法,将建立对预应力杂交空间结构体系施工安装和修正全过程的分析方法;将动态规划法和遗传算法等最优化理论分别与施工力学分析方法相结合,研究施工修正优化方案的求解方法,其最优解将使修正的批次数和索杆的调整数量最少;对施工修正全过程进行数值仿真模拟,对施工修正过程中结构的性能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通过结构模型实验进行验证;结合试验研究方法,以高精度控制、张力稳定保持、施工操作与计量方便为目标,研究适合于精确微调的新型预应力索杆、节点等构件,并对其相应的预应力施加方法和计量方法进行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将全面建立预应力杂交空间结构体系施工力学的分析理论,为工程的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100433B
批准号 |
50678157 |
项目名称 |
预应力杂交空间结构施工的精确控制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 |
项目负责人 |
卓新 |
负责人职称 |
副教授 |
依托单位 |
浙江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7-01-01 至 2009-12-31 |
支持经费 |
29(万元) |
矮牵牛 (Petuniahybrida) 6个亲本自交系双列杂交结果表明 ,F1代多项性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绝大部分组...
预应力钢结构是在工程结构构件承受外荷载之前,对受拉模块中的钢筋,施加预压应力,提高构件的刚度,推迟裂缝出现的时间,增加构件的耐久性;对于机械结构来看,其含义为预先使其产生应力,其好处是可...
亲爱的楼主: 什么是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类型? 化学中的空间结构是指分子中各个原子在空间位置分布,即分子的立体构型。 比如:甲烷分子,在空间是个四面体结构, 乙烯的分子结构是个平面对称具有对称中...
杂交空间结构系由不同类型的单一结构形式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构体系,预应力全过程分析是其关键和难点。结合几类典型的杂交空间结构工程实践,详细讨论了不同结构形式中采用的预应力模拟和全过程分析方法,提出了初始形变迭代分析法、初始形变顺序分析法、升温降温法、模拟千斤顶法、影响矩阵迭代法等预应力分析方法,完善了杂交空间结构的预应力分析理论,并通过对实际工程的分析验证了这些方法的准确性。
针对预应力空间结构中的拉索存在较大预应力误差问题,提出了索力修正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分析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起点为结构的\"零预应力态\
本项目旨在研究高精度雷管取代普通毫秒雷管实行毫秒级精确延时起爆,及其对控制爆破震动、改善爆破质量及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采用理论研究、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精确延时条件下控制爆破作用进行了分析,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基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能量的变化,自由面的形成,弹性波能量理论出发给出了毫秒延时间隔时间设定计算公式;讨论了毫秒延时间隔对岩石破碎的影响,合理设定毫秒延时间隔时间利于应力波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改善岩石破碎效果;解释了毫秒延时间隔时间对爆破振动频率的影响,通过合理设计毫秒延时间隔时间可以有效地改变爆破振动频谱特性;建立了精确延时条件下逐孔起爆的爆破振动峰值预测模型,通过预测模型可以给出爆破振动峰值增加和减小的区域,根据不同毫秒延时间隔时间预测模型,合理设定毫秒延时间隔有利于降低爆破振动。 (2)通过模型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精确延时对于降低爆破振动和改善岩石破碎效果方面具有特有优势。同时合理设计孔间延时间隔,可以实现降低爆破振动,在试验中所采用的爆破参数情况下,其合理孔间延时间隔为12ms。排间短毫秒延时利于岩石的破碎,若排间毫秒延时间隔时间过大对岩石破碎效果具有一定影响。 (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合理设置毫秒延时时间间隔有利于降低爆破振动和改善岩石破碎,在数值模拟中采用的爆破参数情况下,孔间延时间隔12ms时利于降低爆破振动,这和模型试验所得的结论相一致;排间毫秒延时间隔为15ms时,孔间的应力最大,利于岩石破碎。 (4)通过现场工程实践表明:合理的毫秒延时间隔时间设定可以使爆破产生的地震频带能量的分布范围改善,频率丰富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降低爆破振动影响;同时精确延时起爆方式改变有利于改善爆堆形态,提高生产效率。 本项目的研究按照任务书要求进行,完成了项目研究的预定目标,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2100433B
本项目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室内模拟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毫秒延时爆破的机理及合理延时间隔时间的确定原理,系统研究精确延时控制对爆破作用的影响规律,为高精度雷管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拟采用混凝土模拟试验、爆破震动监测、现场爆破效果对比试验等方法,并结合有限元和流形元等数值模拟计算,具体研究以高精度雷管取代普通毫秒雷管实行毫秒级精确延时起爆,对控制爆破震动、改善爆破质量及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研究旨在揭示毫秒级精确延时起爆的岩石爆破规律,为精确延时爆破参数优化奠定应用基础
1.预应力钢结构特点及难点
随着拉索材料性能的改善、计算方法的进步和预应力施工技术的提高,预应力钢结构已成为现代结构工程中最活跃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结构体系之一。结构形式主要有张弦梁、张弦桁架、弦支穹顶、弦支筒壳、弦支网架和索穹顶等,已在体育场馆、火车站房、航站楼和飞机库等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空间结构正向着轻量、超大跨方向发展,如已建的盘锦体育场和待建长春体育场(见图1和图2,跨度均大于260m,悬挑均在42米左右)等便是顺应这种趋势产生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
该类结构通常也给施工带来下难点和问题:
(1)具有跨度大、悬挑长、体系受力复杂、预应力张拉难度大、影响结构施工质量因素多等特点。
(2)传统的建筑模型的建立和施工控制技术已不能满足其施工过程中力学性能预测与施工过程安全控制的需要。
(3)如何合理的安排施工和进度,如何控制施工过程中结构应力状态和变形状态始终处于安全范围内,都是目前预应力钢结构迫切需要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近年来,BIM技术、仿真分析技术和监测技术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满足预应力空间结构的施工需求,把上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学科交叉,建立一套完整的全过程施工控制及监测技术,从而保证结构的合理安全施工。
2. 应用BIM技术的必要性
预应力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其不可逆性,如果施工控制不合理,都有可能引起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因此,针对预应力空间结构的特点,开展基于BIM的预应力结构施工全过程控制及监测成套技术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性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应力空间结构通常空间形体关系复杂、形式多样,项目施工方案的制定和选取、施工进度的控制和安排、协调沟通方案及修改都成为技术难点。而BIM技术能简化分析过程,对施工过程的安全性能进行连续动态地分析和4D可视化模拟,并能实现设计和施工阶段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具有准确、快捷和及时性。
(2)采用先进的全过程施工控制方法和现代结构分析手段,对结构施工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模拟在施工过程中不同时段的力学性能和变形状态,全面了解结构施工过程中内力和变形等的演化规律,初步确定施工控制的阶段控制目标,作为施工控制可操作性的依据。
(3) 近年来建筑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人们防灾减灾意识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建筑结构全过程施工控制及监测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前沿课题之一。预应力钢结构施工阶段的风险率很高,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施工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结构的受力和运行状态。监测技术的先进合理与否,对施工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动态监测技术则能顺应需求,也是施工过程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综上所述,BIM技术、监测和全过程施工控制技术是预应力钢结构合理和安全施工的保障,如果三者结合起来将会相得益彰。所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能为施工提供新的安全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能够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和适应新兴建筑结构的发展。
3.预应力空间结构全过程施工控制主要内容
(1)研究BIM技术在预应力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基于BIM平台,以实际工程为例,定义与施工过程和时间相关信息,建立3D施工过程模型;
(2)以施工进度为时间维度,编制相应的扩展数据接口,建立4D信息模型和4D施工管理系统;
(3)基于ANSYS平台,进行施工全过程仿真分析二次开发,确定适应施工全过程控制的目标体系,建立施工全过程仿真分析系统;
(4)开发相应程序把基于BIM技术建立的4D施工管理系统引入施工全过程仿真分析平台中,并和监测与安全评价系统有效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施工全过程控制系统,见下图3。
图3 全过程施工控制系统技术路线图
4.结语
针对盘锦体育场、徐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等实际大型预应力空间结构工程的需求,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BIM技术中心在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BIM技术研发及实践工作。通过发挥科研单位的特长,依托北京市博士后基金项目 “基于BIM的预应力钢结构全过程施工控制及监测技术研究”,把BIM技术、结构分析、施工控制与监测技术相结合,开展了成套技术研究,实现了学科技术交叉。
后期,作者将会把徐州奥体中心、盘锦体育场等工程的BIM实施目标、技术路线、结构参数化分析、动态模拟、施工控制与三维可视化监测技术等BIM方面的应用与大家一一分享。
作者:刘占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