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 | 作 者 | 杨勇新 李庆伟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0年10月1日 |
定 价 | 38 元 | 开 本 | 16 开 |
ISBN | 9787122093103 |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主要介绍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所涉及的专有设备、预应力损失、受弯承载能力、锚固方式等关键技术内容,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受弯构件设计方法,介绍了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特征与要求,最后简要介绍了相关工程应用情况。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技术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预应力施加方法
二、关于承载能力
三、关于张拉控制应力
四、关于端部锚固
五、关于预应力损失
六、关于疲劳性能
第三节 应用前景
第二章 碳纤维布张拉设备
第一节 专有张拉设备
第二节 其他张拉装置
第三章 预应力损失
第一节 预应力损失的分类
一、张拉过程中的损失
二、黏结过程中的损失
三、放张时的损失
四、材料蠕变松弛造成的长期损失
第二节 预应力损失的实验
一、张拉过程预应力损失测量
二、粘贴过程预应力损失测量
三、放张时预应力损失测量
四、材料特性造成的长期损失测量
第三节 放张时预应力损失分析
一、放张时预应力损失模型
二、放张时预应力损失的理论分析
三、预应力传递面积
第四节 预应力损失计算
第五节 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一、张拉设备
二、施工工艺
三、材料要求
第四章 受弯承载力
第一节 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过程与现象
三、结果分析
第二节 抗弯加固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一、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力学分析
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三、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数值模拟
一、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拟
二、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的神经网络预测
第五章 锚固方法
第一节 锚固方式
一、端部U形箍锚固
二、中部U形箍锚固
三、U形箍布置原则
四、U形箍对梁破坏模式的影响
第二节 预应力碳纤维布与混凝土黏结锚固特征
一、界面黏结性能的变化
二、黏结剪应力分布
第六章 设计方法
第一节 设计公式
一、基本假定
二、使用阶段的应力计算
三、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四、加固混凝土T形梁设计公式
第二节 构造要求
一、U形箍锚固的布置原则
二、其他构造措施
第三节 设计实例
一、试选
二、试选
第七章 施工方法
第一节 材料的选择
一、测试方法
二、性能分析
三、粘贴材料选择
第二节 施工工艺流程
一、表面处理
二、张拉碳纤维布
三、粘贴碳纤维布
四、放张碳纤维布
第三节 质量控制要点
第四节 验收要点
附录 工程实例
一、国内工程应用
二、国外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书 名: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
作 者:杨勇新 李庆伟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1日
ISBN: 9787122093103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元
粘碳纤维布规格 300克/m2 进口日本东丽碳纤维布 360元/m2 国产胶A级专用粘碳纤维布胶 粘碳纤维布规格 200克/m2 进口日本东丽碳纤维布 320元/m2 国产胶A级专用粘碳纤维布...
碳纤维布加固怎么算 应该计算碳纤维布的计算面积的。 看一下计算规则 :
加固历史也不过十几年,所以没有相关的定额,市场上报价都是现定的
介绍了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及其特点和适用范围,研究了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原理,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阐述了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得出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值得推广的结论。
通过对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混凝土楼梯板进行抗弯强度验算,介绍碳纤维加固施工的步骤和要点。实践表明,碳纤维布用于提高混凝土板承载力的加固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轻钢轻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83-2016用于指导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g)及8度以下地区,层数不大于6层、房屋高度不大于20m的标准设防类轻钢轻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2100433B
书名: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编号:CECS 38:2004
主编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批准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施行日期:2004年11月1日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制版:北京红光制版公司
印刷:北京海洋印刷厂
开本:850X1168毫米 1/32
字数:178千字
统一书号:1580058·595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284号文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114—97进行了修订。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材料;4.设计计算;5.构造规定;6.施工;7.附录A~附录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