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云南竹叶草 | 拉丁学名 | Oplismenus patens var. yunnanensis S. L. Chen et Y. X. Jin [1]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蕨类植物门 |
纲 | 薄囊蕨纲 | 目 | 水龙骨目 |
科 | 禾本科 | 属 | 求米草属 |
生长于疏林下阴湿处。
产自海南、云南。2100433B
与原变种主要区别为: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5-9厘米,宽7-18毫米;第一颖顶端的芒长7-10毫米,第二颖的芒长为第一颖芒的1/3-1/2,第一外稃具长约1毫米的短芒。
(资料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0(1)卷)
竹叶马豆 【异名】铁马豆(《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细叶牧地香豌豆的全草。 【植物形态】细叶枚地香豌豆多年生草本,高约3...
云南竹子价格在80元左右,云南竹子果实成熟后,果实为直径4-8厘米的球形,表面光滑,肉质萼片及外果皮内层的柱头残存,果皮很厚且极为坚硬,需用刀才能切开。其果皮为黑紫色或粉红色,很厚,味苦,一般不食用;...
价格要看你买的质量好坏大小来决定的,一般质量好一点的装饰竹子价格也是挺贵的,在100-300块钱之间不等,小一点的装饰竹子价格就会便宜一点了,30-60之间的都有,看你的需求是哪一种了,反正东西都是质...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了南天竹叶挥发性成分.从南天竹叶子中鉴定出1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成分总峰面积的85.84%.在南天竹叶子鉴定的挥发性成分中,顺3,3,5-三甲基乙酸环己酯(14.21%)含量最高,其次为6-甲基-5-庚稀-2-酮(13.66%)、2-己醛(6.53%)、己醛(5.94%)和(E)-6,10-二甲基-5,9-十一碳二烯-2-酮(5.94%).
无芒竹叶草
无芒竹叶草(变种)
野生竹叶草
(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Submuticus
【形态特征】: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
【产地分布】:产四川、云南;生于林缘湿地。
台湾竹叶草(变种) (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 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形态特征】:与原变种区别为:叶片披针形,长9—1
竹叶草(5张)3厘米,宽12—25毫米,小穗长3.5—4毫米;第二颖的芒长达3毫米,第二外稃顶端芒尖至具长约0.5毫米的芒。
【产地分布】:产四川、贵州、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生于草地疏林阴湿处。
中间型竹叶草
中间型竹叶草(变种) (海南植物志)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Intermedius
竹叶草
【种别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图说)
【形态特征】:叶鞘密被疣基硬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轴及穗轴密被长柔毛和长硬毛;小穗孪生,稀上部者单生,长3—3.5毫米;两颖均具5脉,第一颖具芒长5—10毫米,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
【产地分布】:产浙江(南部)、台湾、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生于山地、丘陵、疏林下阴湿地。日本也有分布。
大叶竹叶草
中间型竹叶草
大叶竹叶草(变种) (海南植物志)
【种拉丁名】:Oplismenus var.Owatarii
【种别名】:大渡求米草(禾本科图说)
【形态特征】:秆纤细,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叶鞘、叶片、花序轴密生长柔毛或疣基毛,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30毫米。小穗孪生,长约牛毫米,第一颖的芒长约8毫米,具5脉;第二颖有长约1毫米的芒,具5—7脉;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
【产地分布】:产贵州、台湾、广东、云南;生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分布日本、泰国北部。
福建竹叶草
福建竹叶草
福建竹叶草(植物分类学报)
【种拉丁名】:Oplismenus fujianensis
【形态特征】:秆较粗壮,基部平卧地面,节着地生根,上升部分高40—80厘米。叶鞘短于节间或上部者长于节间,密被疣基毛;叶舌膜质,顶端被长约1毫米短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尖,基部多少包茎而不对称,两面密被毛。圆锥花序长10—15厘米,主轴及穗轴密被疣基毛;分枝长2—5厘米;小穗孪生(基部偶有3个簇生),较紧密排列于穗轴的一侧,卵状披针形,疏被毛,长2.5—3毫米,第一颖草质,长为小穗的1/2—2/3,顶端芒长2—4毫米,具3—5脉:第二颖顶端具芒长约0.5毫米或具小尖头,具5-7脉;第一小花中性,外稃草质,与小穗等长,具7—9脉,内稃狭小,膜质;第二外稃草质,平滑光亮,边缘内卷,包着同质的内稃;鳞被2,折叠,花柱基分离。花果期7-10月。
【本种提示】:本种与竹叶草O.Compositus(L.)Beauv.近似,所不同者花序分枝上的小穗排列较紧密,小穗较小,颖片具较短的芒或仅有小尖头,以及叶鞘密被疣毛等特征。
【产地分布】:产福建;生于灌丛中阴湿处。
狭叶竹叶草产自海南、云南。
2100433B
无芒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submuticus S. L. Chen et Y. X. jin):叶鞘无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8-14毫米。花序轴粗糙,疏生毛;小穗孪生,长约3毫米;第一颖顶端芒长0.5-1厘米,第二颖顶端无芒。分布于中国四川和云南;生长于林缘湿地。
台湾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formosanus (Honda) S. L. Chen et Y.X. Jin)与原变种区别为:叶片披针形,长9-13厘米,宽12-25毫米,小穗长3.5-4毫米;第二颖的芒长达3毫米,第二外稃顶端芒尖至具长约0.5毫米的芒。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生长于草地疏林阴湿处。
中间型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intermedius):叶鞘密被疣基硬毛,边缘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5-15毫米,基部斜心形。花序轴及穗轴密被长柔毛和长硬毛;小穗孪生,稀上部者单生,长3-3.5毫米;两颖均具5脉,第一颖具芒长5一10毫米,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南部)、台湾、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生长于山地、丘陵、疏林下阴湿地。
大叶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 (L.) Beauv. var. owatarii (Honda) Ohwi):秆纤细,上升部分高30-80厘米。叶鞘、叶片、花序轴密生长柔毛或疣基毛,叶片披针形,长10-20厘米,宽15-30毫米。小穗孪生,长约4毫米,第一颖的芒长约8毫米,具5脉;第二颖有长约1毫米的芒,具5-7脉;第一外稃顶端具小尖头,具7-9脉。分布于日本、泰国北部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贵州、台湾、广东和云南;生长于山地疏林下阴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