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荚蒾(学名:Viburnum yunnanense Rehder)为五福花科荚蒾属下的一个种。中国特产植物,生于山地丛林或灌丛中,海拔2300~2900米。
中文名称 | 云南荚蒾 | 拉丁学名 | Viburnum yunnanense Rehder |
---|---|---|---|
二名法 | Viburnum yunnanense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 川续断目 | 科 | 五福花科 |
属 | 荚蒾属 | 种 | 云南荚蒾 |
生于山地丛林或灌丛中,海拔2300~2900米。
云南荚蒾主要价值
【药名】:云南荚蒾
【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云南荚蒾的根皮、皮。
【功效】:祛风除湿。
【主治】:用于风湿关节疼痛,风寒湿痹阻关节,关节红肿。
【性味归经】:微辛、苦,微温。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久用:适量捣敷。
【别名】:黄香根(云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
【考证】:始载于《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云南荚蒾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达8米;枝通常叉状,稍扭曲;当年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黄褐色、通常密集呈绒状的簇状短柔毛,二年生小枝浅灰褐色。冬芽小,有1对鳞片。叶纸质,宽椭圆形、宽椭圆状矩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长5~10厘米,顶端钝至圆形,基部圆形至渐狭,有时多少带截形,边缘离基1/3以上有钝锯齿,上面暗绿色,被短柔毛,中脉毛甚密,下面密被叉状或简单短柔毛,脉腋毛尤密,散生红褐色鳞片状小腺(在放大镜下可见),侧脉5~6对,近缘前互相网结,下面稍凸起,小脉横列,下面显著;叶柄长1~2厘米,被黄褐色绒毛。圆锥花序近复伞房式,顶生或生于具1对叶的侧生短枝之顶,与叶同时开放,长3~4厘米,宽4.5~6厘米,总花梗长 (3~) 4~6厘米;苞片和小苞片外密被黄褐色簇状毛;花生于序轴的第三级分枝上;萼筒筒状钟形,长约2毫米,被红褐色小腺,萼齿宽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宽各约0.7毫米,顶钝,疏生缘毛;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4毫米,裂片圆形,长约2毫米,顶圆形,比筒略长;雄蕊超出花冠裂片,花药黄白色,圆形;花柱略高出萼齿。果实不详;花期6月。
落叶灌木,高1.5-3米;当年小枝连同芽、叶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黄色或黄绿色开展的小刚毛状粗毛及簇状短毛,老时毛可弯伏,毛基有小瘤状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几无毛,有凸起的垫状物。叶纸质,宽倒卵...
土壤:喜肥沃、松软的微酸性土壤,不耐贫瘠土壤。水分:在湿润土壤中生长良好,在积水处生长不良。光照:喜光,也耐半阴,可以种植在林下。温度:对温度要求不高,在北方温暖小环境可露地越冬。
措施筋 应该按照 施工方案 或者 施工工艺标准要求 计算哦。
1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 本文将对区域地质、 地球化学、地壳 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作一概略介绍。 云南区域地质 云南地层发育齐全, 沉积类型多样; 岩浆活动强烈, 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 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 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 比较清楚地划分出 东西两大部分。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 ( 主要是晚古生 代 ) 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 -昌都 -兰坪 -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 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 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 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 所划分的中 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 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 的小金河 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