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瓷器的原始阶段制品。一种用含铁量在2%左右的粘土成型,经过人工施釉,有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这类器物在五十年代前尚未被人们认识。一度曾有"釉陶"、"青釉器"等不同名称。现国内外陶瓷界多数人已同意用"原始瓷器"命名,但也有少数人仍沿用"釉陶",国外亦有称为炻器的。器物大多是尊、罍、簋、壶、匜、盂、豆、罐、鼎、杯等盛器,至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部分钟、錞于等仿青铜礼器。
中文名称 | 原始瓷 | 基础 | 制陶技术的基础 |
---|---|---|---|
地位 | 瓷器的原始阶段制品 | 成分 | 2%左右的粘土成型 |
原始瓷与瓷器的区别
陶瓷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之一,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但和陶器有本质的区别。陶器是由易熔粘土烧制的,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1千摄氏度,器表没有釉或只施有低温釉,胎质粗松,故有吸水性,敲击之声不清脆。而瓷器则是由瓷土(除含高岭土外,还有石葵等成分)作胎,表面施高温玻璃质釉(现代瓷器有的不施釉)经1千2百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胎质烧结,变得不吸水或吸水性很低,敲击时可发出金属般的清脆声音。所以古人形容瓷器之美时,说它"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 根据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青釉瓷器。
到了西周时期,由原始瓷发展为瓷器。 陶器与瓷器在技术上有继承关系,在质地上却 完全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陶器是用粘土作原材料,瓷器是以高岭土等瓷器所必须用的土和石料作为原材料。 陶器烧制温度一般只有900-1050℃,最高不超过1100℃。瓮器的烧制温度必须达到1200℃以上。 陶器一般无釉,或涂有低温釉。而瓷器则有高温釉。 原始瓷基本上具备了上述瓷器的特点,但是,制造工艺比较粗糙,技术水平较低,是瓷器发展上的初级阶段。
中国发现原始瓷器的地点有许多处,在河南、山西、山东、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都有。 已出土的原始瓷器器形有尊、罍、瓮、罐、钵、豆、簋。出土原始瓷器最早的遗址是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这里出土了20多片原始瓷器的残片。经复原处理,可以看出其器形为罐、钵等。这些原始瓷器多为素面,没有花纹,少数有蓝纹或方格纹。这些瓷器表面有一层绿色薄釉。瓷器质地坚硬,吸水率很低,敲击时发出铿锵之声。这些原始瓷是在白陶、印纹硬陶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 原始瓷的胎坯成型工艺多用泥条盘筑法。
商代的原始瓷尊,其造型为敞口、长颈、深腹、圜底。洛阳出土的西周原始瓷,有敞口圜底钵,敞口丰肩深腹罍、剑口深腹圜底罐、浅盘、高柄豆等等。 据1988年2月22日中央电视台报导,浙江瑞安县西周后棚墓群出土了一批黑釉瓷器,把瓷器史由东汉推前到西周。历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发现了汉代的窖址,并且在河南洛阳的烧沟、河北省安平县、安徽省毫县、湖南省益阳以及湖北省当阳等地区的东汉墓葬中,发现了汉代瓷器。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汉墓中出土了青瓷耳环。还发掘出1个四系青瓷罐,此罐是和带的朱节"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字迹的陶罐同墓出土,更证实了该罐为汉代产品。 东汉瓷器质量的提高是同当时生产瓷器的条件的改进分不开的。主要是改进了窖炉的结构,利用长形窖,俗称"龙窖"进行生产的缘故。长形窖便于升温,也便于降温,又不会过速地降温,因为青瓷中含有较高的铁,要求较快冷却,以免二次氧代,使青中带黄,而过速冷却会使胎壁开裂,这就要升、降温速度适中。由于瓷器生产工艺技术的提高,使东汉时期的瓷器生产达到了新水平,改变了瓷器的原始面貌,揭开了中国瓷器史的新篇章。
原始瓷产地研究
如果从上一世纪20年代周仁先生率先研究古陶瓷算起,那么,我国陶瓷科技考古已有了80年的发展史。1998年,李家治先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集数十年成果之大成,构建起中国古陶瓷科技发展的体系,使中国古陶瓷科技考古研究有了坚实的基础。近10年来,陶瓷科技考古的研究工作依然处于上升趋势。2000年始,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的资助下,我们将陶器产地研究拓宽至瓷器工艺和产地的研究。研究中,我们在充分尊重前人成果的同时,发扬勇于创新之精神。这样,既迅速切入到古陶瓷研究的前沿领域,又不断产生并完善着新的研究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原始瓷产地研究之进展,涉及中国古陶瓷科技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受其启示,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路,现将其简要介绍如下,以期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和讨论。
人们知道,原始瓷产地研究历来有两种观点。多数专家认为,中国原始瓷发源于南方,且主要为江西的吴城地区。其理由大约有三点,一是中国北方商周时期未发现烧制原始瓷的高温窑,二是北方盛产高岭土,但不产瓷土,即缺乏烧制原始瓷的原料,三是聚类分析方面的证据。有工作指出,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江西吴城出土的原始瓷与江西吴城的出土陶器聚在一起,既然陶器原料系就地选择,那么,似乎可以推测上述地区出土的原始瓷皆产于江西吴城地区。然而,认真推敲,前两点理由或与事实不符,或颇牵强附会,都不能一锤定音。要知道,虽然商周时期中国北方确实未发现烧制原始瓷的高温窑,但未发现不等于不存在。正如中国南方除大溪文化等地区外,尽管所发现的早期窑炉皆为龙窑,但人们并不能以此推断在龙窑之前,没有横穴窑或竖穴窑的发展阶段,个中的道理是相同的。而矿藏资料表明,中国北方不少地方都发现有瓷土矿,如河北白错后沟、山东淄博、河南巩义、黑龙江讷河县和宝清县等地。且最近二里头二期出土白陶的分析数据也指出,其原料确为瓷土矿。至于上述聚类分析的工作,因将原始瓷和陶器的原料混为一谈,故同样不足为据。少数学者发现,中国北方出土的商周时期原始瓷中,相当一部分为中原风格器型,且有不少烧流的残品,据此指出,这部分原始瓷应该产于我国北方。按理讲,这两个事实,特别是后一个事实,完全可确凿无疑地断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也产原始瓷。然而,或许无缘目睹这批烧流的残品,或许认为这里缺少分析数据,总之,持异议者皆未正面解答这一烧流残品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正是这一现实,引发起重新探索原始瓷产地之兴趣。无疑,重新探索需认真调研前人的工作。
统计分析已有数据不难发现,中国南方出土的原始瓷数量确实远多于北方,但商代早期的原始瓷数量,却是北方略多于南方。不仅如此,若将吴城和中国北方商代早期的原始瓷样品做一对比分析,吴城原始瓷的质量甚差,而北方的质量颇佳,这些不争的事实显然有利于中国北方商代早期也产原始瓷的观点,从而对原始瓷的产地问题重新作一探索。于是,分别从江西吴城、浙江黄梅山、安徽枞阳汤家墩、郑州商城和垣曲商城遗址选取了数十枚原始瓷残片样品,采用ICP和XRF等方法,测定它们的微量元素,再将这批数据作聚类和主因子分析,其结果显示,垣曲商城的原始瓷自成一类。郑州商城的两枚原始瓷残片虽然分别归入吴城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的小类内,但在稀土特征参数值的聚类分析中,郑州商城的原始瓷还是独自聚成了一类。显然,这些结果有利于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也产原始瓷的观点。值得指出的是,前些年二里头二期发现的一批原始瓷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将中国原始瓷的起源向前提至夏代,而且也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北方也产原始瓷的见解。
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北方商周时期也产原始瓷的现实,迫使人们重新检验整个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史。首先,既然我国北方原始瓷的起源不晚于南方,那么,它势必直接推动北方瓷器的发展。然而,迄今为止的研究似乎认为,自秦汉至北朝,我国北方除烧制一些绿釉、黄釉等陶器外,基本没有瓷器的生产。即便出土了原始瓷或青瓷,也总是将其判断为来自南方的"舶来品"。尽管这种解释十分简单明了,但颇为主观武断,实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至少在北朝,安阳地区的相州窑已烧制成瓷釉接近白色的青瓷,那时,因北齐皇帝和民间皆崇尚白色,人们有了明确追求,通过在瓷坯上施化妆土或胎料精选,使原已较白的青瓷迅速演变为最初的白瓷。显然,无论白瓷,还是这种瓷釉接近白色的青瓷,皆要求较高的制作工艺,而这种制作工艺必然有一个发展过程。联想到北方夏商周时期也产原始瓷的事实,中国北方早期瓷器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认真探索这一发展过程,很可能成为今后中国陶瓷科技考古和古陶瓷科技发展史的研究热点之一。
其次,研究原始瓷,必然涉及到原始瓷与青瓷的关系问题。应该承认,将早期瓷器划分为原始瓷和青瓷两个发展阶段,即瓷器的不甚成熟阶段和成熟阶段,曾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古陶瓷研究的进展。然而,由于未能从原料配方或烧成工艺角度明确原始瓷与青瓷的本质差异,于是,随着考古发掘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有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两者的界线似乎又模糊起来。
《建通软件》 0531-8920878 6621330 瓷砖尺寸检测原始记录 共 页 第 页 鲁 JJC—006.1 样品名称 样品编号 规格型号 检测编号 检测依据 环境条件 设备名称 游标卡尺 设备编号 设备状态 检测项目 检 测 内 容 规 格 尺 寸 及 尺 寸 偏 差, mm 编号 长度 尺寸 偏差 偏差 1 偏差 2 宽度 尺寸 偏差 偏差 1 偏差 2 厚度 尺寸 偏差 偏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尺寸, mm 最大偏差, % 记录说明 偏差 1(%) =100×尺寸偏差 /工作尺寸 偏差 2 (%) =100×尺寸偏差 /平均尺寸 校核: 主检: 检测日期:
复核: 检验: 检验日期: 年 月 日 委托编号 样品名称 样品状态 □符合 □不符合 试验编号 型号种类 试验依据 GB/T 3810-2006 试验记录 设备编号 检测温度 ℃ 外 观 尺 寸 长度 (mm) 1 2 3 4 5 6 7 8 9 10 长平均 正方形 边长的 平均值 宽度 (mm)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宽平均 厚 度 测 量 厚度 (mm)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平 均值 1 2 3 4 单块 平均 表 面 质 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缺陷 数量 计 算 方 法 正方形砖的平均尺寸是四条边测量值的平均值。试样的平均尺寸是 40 次的测量值的平均值。 长方形砖尺寸以对边的两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相应的平均尺寸,试样长度和宽度的平均尺寸分别为 20次测 量的平均值。 厚度:
原始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青铜时代,原始瓷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它与东汉以后的成熟瓷器相比,烧成温度偏低,胎体没有完全烧结,吸水率和显气孔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
原始瓷青釉弦纹罐,商,高31.4cm,口径20cm,底径9.3cm。
罐口外折,短颈,溜肩,肩以下内收,平底。肩与腹部的过度有明显的折角。口内外饰弦纹,其中肩部饰凸起弦纹及锯齿纹共10道。表面施青釉,釉层薄而不匀。
原始青瓷出现于约3000年前的商代,历经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它是从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系从印纹硬陶发展而来。其制法是用瓷石制胎,器表施石灰釉,经1200℃高温焙烧而成。胎体烧结后呈灰白或褐色,器表有玻璃质釉层。胎体吸水率低,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这是由于釉中含有适量氧化铁所致。
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西周,高13.1cm,口径8.4cm,底径8.3cm。
罐敛口,折腹,束腰,圈足。肩两侧各置一横系。肩部刻划水波纹及弦纹。罐身施青釉。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器的造型特征。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原始瓷是制陶工艺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伴随原料的优选和高温窑炉的出现而出现的。
原始瓷与瓷器是在我国首先出现的。这与我国蕴藏着丰富的瓷石、高岭土等原料有关,挖掘这些原料,经过粉碎、淘洗等工艺流程就可制坯,然后一次烧成。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径7cm。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尤以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和皖南出土最多。
在浙江省绍兴、萧山、德清、吴兴等县市还发现了商末至周代生产原始瓷和几何印纹硬陶的窑址。
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盖鼎,战国,高19cm,口径19cm,足距17cm。
鼎仿同时期青铜器造型,口沿下对称置双耳。直腹,平底,下承以外撇三足。器表施青釉,胎色灰白。鼎附圆形盖,盖顶中央置一小系,四周对称分布三个小纽。盖面施青釉,以三道弦纹为装饰带,其间刻划简单的水波纹。
这些窑址范围大,堆积层厚,产量相当大。特别令人寻味的是,在浙江上虞李家山发现商代龙窑,在德清、绍兴的 原始瓷窑址中也发现多处龙窑遗址,说明当时是用龙窑烧原始瓷的。
原始瓷青釉鐎斗,战国,高10.3cm,口径16cm,足距12.5cm。
鐎(jiāo)斗仿青铜器造型,腹部置横柄一个,底下承以三足。腹上部饰弦纹2周,器内外施青釉。
秦汉原始瓷器主要发现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墓葬和遗址中,山东、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也有发现。
原始瓷刻竖条纹双系罐,战国,高14cm,口径8.8cm,足径12.2cm。
罐圆口,溜肩,圆腹,平底,肩部对称置双系,每个系均由两个互相粘连的桥形纽组成。胎色黄白,仅在肩部有极薄的黄釉,肩部以下刻一周竖条纹。
江苏的宜兴,浙江的上虞、绍兴、慈溪、宁波、龙游、武义等县市发现了大量汉代原始瓷窑址,其中尤以上虞县为最多,是汉代原始瓷的重要产地。
原始瓷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但是,由于当时制造工艺比较粗糙,技术水平较低,是瓷器发展上的初级阶段。
Since1996
宗旨
精神
理念
承诺
建言
量力而行
联系方式
原始瓷器的由来:
原始瓷器 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河南郑州等地商代遗址,发现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属声。1980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一批原始青瓷片,属距今4000余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有大量出土的青釉瓷可断定我国至迟在商代中期就已发明了瓷器。当时的青釉瓷生产以长江中下游较为发达,釉色多呈青黄,在氧化焰中烧成。中原地区的青釉瓷,釉色多呈青绿,在还原焰中烧成。这些原始瓷以高岭土作胎,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度,表层在高温下烧成与胎体结合很牢的玻璃釉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因工艺原始,故被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器形有尊、豆、罐、瓮、钵等。
商的青釉器物完全具备了构成瓷器的基本要求。第一,已经采用高岭土作胎。第二,在表面施有一层玻璃质的釉。釉的主要成分是瓷土加上石灰石、草木灰,调成悬浮液状涂在瓷坯表面,它在入窑烧焙时熔化,形成玻璃状物质。第三,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230℃左右。迄今为止,陶器的烧成温度只需要800℃~900℃,极少数达到1000℃,而瓷器烧成温度须在1230℃左右。第四,陶器有吸水性,瓷器没有吸水性或吸水性极微。商代的原始青瓷的吸水性已经仅为1%,或更低。由于胎体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和唐宋时各名窑瓷器一样,都在70%以上,三氧化二铝(Al2O3)在17%以上,经过1200℃左右的高温焙烧,烧结良好,使吸水性很弱,达到了瓷器的标准。第五,在物理性能方面,如比重、硬度、莫来石(也叫“富铝红柱石”)结晶的发育程度都和以后瓷器一样。敲击起来也有清脆的金属声。这些都证明中国瓷器在商代已经被发明。